當前,全球地緣政治安全問題更加突出,世界和平穩定發展面臨重大威脅。美國等少數國家大肆采取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舉措,全球經濟復蘇面臨嚴峻挑戰。全球通貨膨脹高企,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加速收緊,大宗商品價格居高不下,國際貿易增速預期回落,國際投資反彈勢頭中斷。與此同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給各國帶來的機遇也更加廣闊。
全球經濟增長面臨挑戰增多
一是美國經濟衰退阻礙全球復蘇進程。當前美國消費者信心已跌至70年來最低值,美聯儲加息政策拖累投資活動,政府債務高企削弱宏觀經濟政策效果,美國經濟衰退擔憂加劇。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再次下調2022年美國經濟增長預期,不少金融機構預測未來一年美國經濟衰退難以避免。美國經濟陷入滯漲乃至衰退,將直接影響全球經濟、貿易和投資活動,使飽受供給沖擊的全球經濟復蘇之路更為艱難。
二是發達經濟體激進政策加大衰退風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發達經濟體誤判市場需求和通脹形勢,高度依賴貨幣刺激的增長路徑,采取了超寬松財政貨幣政策。美財政紓困救助總金額已超6萬億美元,至今年3月末美聯儲總資產規模擴張超過1倍,達到9萬億美元,成為全球流動性過剩、通脹飆升的一大元兇。高通脹壓力下,發達經濟體無視其宏觀經濟政策的負面外溢效應,企圖通過激進式加息為經濟踩剎車、控通脹,使全球經濟健康增長前景蒙上陰影。
三是全球經濟復蘇不平衡拉大南北鴻溝。發展中國家普遍財政貨幣政策空間不足,疫情控制能力有限,整體經濟復蘇步伐緩慢。發達經濟體從超寬松快速轉向收縮的宏觀經濟政策調整,可能導致發展中國家資本外流加速、貿易環境惡化,拖累其經濟復蘇。在疫情、高通脹和緊縮經濟政策環境下,全球近70個國家12億人口面臨糧食、能源、債務危機,南北鴻溝進一步拉大。
四是美等發達國家逆全球化舉措擾亂全球經濟增長。自特朗普政府以來,美不斷將經濟議題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搞“脫鉤斷鏈”,筑“小院高墻”,企圖通過壟斷、封鎖、壁壘,阻撓產業鏈正常調整,干擾他國創新發展,維護自身霸權地位,嚴重破壞了多邊規則和國際合作的良好環境。同時,美歐部分國家一味迷信實力地位,利用國際金融貨幣體系主導優勢肆意揮動制裁大棒,極大削弱了全球化理念、機制的穩定性和可信度。
五是烏克蘭危機等地緣政治安全事件嚴重沖擊國際市場。俄羅斯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國和天然氣儲備國。俄、烏兩國合計向全球供應超30%的小麥和大麥,以及75%的葵花籽油。兩國也是鈀、鈦、鉑、鋁、銅、鎳等金屬礦產和氖、氪、氙等惰性氣體的主要供應國。俄烏沖突爆發后,全球糧食、能源、金屬礦產等大宗商品供應趨緊、價格飆升,對全球糧食安全、能源安全帶來較大挑戰。同時,惰性氣體和金屬出口禁令造成電池、汽車制造、航空航天、半導體等行業原材料短缺,使疫情沖擊下的全球供應鏈困境雪上加霜。
抓住新形勢下的新增長機遇
危機會帶來失序,也將催生變革。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加速醞釀,全球經濟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和結構調整關鍵期,所蘊含的機遇前所未有。
第一,數字經濟打造發展新引擎。數字經濟是全球未來的發展方向。疫情加速了線上經濟、數字貿易等新業態發展,發展中國家數字經濟增速亮眼,發達國家規模可觀,數字經濟拉動增長作用進一步凸顯。主要經濟體加強數字化轉型戰略布局,加大數字創新支持力度,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數字技術內部迭代更新和跨產業協同。同時,數據跨境流動、數字服務稅、數字平臺責任、數字貨幣等數字規則議題受到重視,為優化監管、規范發展累積基礎。
第二,綠色轉型凝聚發展新動能。近年來,氣候變化問題突出,生物多樣性喪失、極端氣候事件頻發,人與自然深層次矛盾進一步顯現,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刻不容緩。主要經濟體推出綠色發展戰略和投資計劃,涉及能源轉型、清潔交通、綠色就業、綠色金融、綠色科技、可持續發展國際規則等多個領域。發達國家試圖借此助力經濟復蘇,發展中國家也力爭實現跨越發展。市場機構預計,到2030年,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等全球可持續發展領域將涌現7萬億至11萬億美元的投資機會,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
第三,產業鏈重構催生發展新契機。廣大發展中國家在產業鏈分工構成中總體處于不利地位,但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產業布局具有明顯的浮萍特征,轉移、調整是其深入推進的必然過程。此輪產業鏈重構呈現出多元化、區域化、本土化顯著特征,為廣大發展中國家促進產業創新和轉型升級,進一步融入地區產業分工,擺脫價值鏈低端鎖定困局,擴大共同利益匯合點,推動全球化向著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提供了廣闊機遇。
第四,金磚國家團結協作增添發展新能量。今年6月,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四次會晤期間,金磚五國就重振全球發展事業、搭建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加強供應鏈合作和糧食安全合作、實施貿易便利化措施、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推動可持續發展、推動金磚擴員等達成廣泛共識,向世界發出了鏗鏘有力的“金磚聲音”。特別是新開發銀行成立以來,批準了超過300億美元的80多個項目,為促進綠色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發揮了積極作用。未來5年,新開發銀行將提供300億美元支持成員國數字經濟、可持續發展等重點領域,繼續為發展中國家深化務實合作、克服共同挑戰提供助力。16年來,金磚機制日趨完善,合作深度廣度持續拓展,不斷將發展中國家的正義主張、共同訴求和共同利益轉化為實際行動,為全球經濟復蘇注入了積極因素。
第五,區域合作給世界經濟帶來新支撐。《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匯聚亞太地區10多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總人口占世界人口約一半,生產總值占全球約1/3,在消除貿易壁壘、創造和完善投資環境、擴大服務貿易等方面達成重要共識,為亞太地區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動力。與此同時,中國同東盟的合作也不斷加深,貨物貿易規模不斷擴大,服務貿易和投資蓬勃發展,“一帶一路”倡議與東盟發展規劃對接不斷深入,雙邊自貿區3.0版建設加速,為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注入新動力,成為全球經濟復蘇的重要支撐。
為推動全球增長作出中國貢獻
面對復雜的地緣政治安全形勢變化和日益嚴峻的全球發展環境,2021年9月,習近平主席以視頻方式出席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鄭重提出了全球發展倡議,以系統、整體、協調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為世界應對發展挑戰、凝聚發展合力指明了方向。今年6月的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期間,習近平主席進一步提出了推動全球發展的務實合作舉措,中方還公布了32項成果清單,率先就落實全球發展倡議采取了行動,為聚焦發展議題、加大資源投入、推動共同發展搭建了平臺,作出了表率。在推動全球復蘇、實現新增長新發展過程中,中國將以自身行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一是著力保持經濟向好態勢。繼續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堅持圍繞市場主體實施宏觀政策,紓困解難、固本培元,實行精準調控,提高政策效率。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幫助市場主體復元氣、增活力、提升創新能力,進一步打通供應鏈堵點,做好“六穩”“六保”工作,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為全球經濟復蘇提供中國動力。
二是著力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習近平主席強調,“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條件下進行。這是中國基于發展需要作出的戰略抉擇,同時也是在以實際行動推動經濟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國人民”。深入推進實施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重大戰略,高質量建設自貿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創新思路、突出特色,積極探索制度型開放有益經驗,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充分利用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平臺,與世界共享超大規模市場的機遇,以中國自身發展促進全球共同發展。
三是著力開展高質量對外合作。深化金磚國家戰略溝通協調,在更多層級、更廣領域、更大范圍開展“金磚+”合作,適時啟動金磚擴員進程,為推動共同發展凝聚更多力量。高水平實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持續推進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與歐盟共同努力推進中歐投資協定批準進程,為高質量貿易投資合作拓展新空間。
四是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們不追求一枝獨秀,不搞你輸我贏,也不會關起門來封閉運行,將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中國經濟發展開辟空間,為世界經濟復蘇和增長增添動力。在世界動蕩變革期,中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回旋空間大、政策空間多的基本特點沒有變,要牢牢扭住內需這個基本點,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著力暢通國內大循環。同時,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實現更加強勁更可持續的發展,促進國際合作和互利共贏,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增添全球經濟復蘇動力。
五是著力營造穩定的全球經濟金融環境。面對部分國家將貿易手段、金融工具和科技優勢武器化的趨勢,堅定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旗幟鮮明反對極限施壓、極限制裁的做法,充分發揮二十國集團在全球宏觀經濟政策協調中的作用,積極推進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的改革進程,推動構建穩定有力、可持續的國際經濟金融體系。
西班牙《經濟學家報》網站最近發表題為《從嚴峻威脅到衰退中的全球避難所》的文章指出,中國及其市場已成為“金融動蕩的避難所”和“全球經濟的巨大希望”。面對“世界向何處去”這一時代之問,我們要高揚互利共贏之帆,把穩團結合作之舵,穩步推進全球經濟復蘇和共同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攜手共創繁榮發展新時代。
〔作者徐步系習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秘書長、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王嘉珮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