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發布。包括中國臺灣地區企業在內,共有145家中國企業上榜,比上年增加2家,上榜企業數量連續第3年位居各國之首。同時,中國上榜企業營收占上榜企業總營收的比重超過30%。盡管盈利能力有待提高,但中國一流企業數量在增加、規模在擴大,已成為全球經濟的中堅力量。
數量質量穩步提升
在世界500強排行榜上,中國上榜企業數量第一次領跑全球是在2020年。當年中國上榜企業達到133家,首次超過多年雄踞榜首的美國。2021年,中國上榜企業達到143家。今年共有145家中國企業上榜,繼續穩居全球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榜單前10名和前100名企業中,中國企業數量明顯增多。在去年榜單上,前10名中只有3家中國企業,今年增至4家,與美國企業數量持平;2021年前100名中有31家中國企業,今年增至35家,多于美國的34家。《財富》特約撰稿人王志樂指出,自1995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發布以來,還沒有任何一個別的國家或地區的企業如此迅速地增加在排行榜中的數量,并穩居領先地位。
與此同時,中國上榜企業規模也在不斷擴大,發展質量更是可圈可點。比如,2016年首次上榜的京東,6年間榜位提升了320位至第46位。同期,京東的活躍用戶數量從1.5億增加到5.8億,活躍企業客戶數量超過800萬家。再如,今年新上榜的比亞迪,憑借刀片電池、DM-i超級混動、e平臺3.0等高新技術,迎來了技術、產品與市場的爆發。2021年,比亞迪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同比大漲231.6%。
對比上榜企業平均營業收入、總資產、凈資產等主要數據可以看到,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企業實現了長足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企業更是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與成長空間,世界500強中國上榜企業數量、規模、質量全面提升。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外部環境復雜多變的當下,取得如此成績來之不易。中國企業的表現展示了中國發展的成果、抗疫的成績,也體現了中國企業對世界經濟復蘇的貢獻。
綜合競爭力仍需加強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中國企業在綜合競爭力方面依舊存在差距。
銷售收益率、總資產收益率和凈資產收益率是體現企業經營水平的3個重要指標。世界500強企業銷售收益率、總資產收益率和凈資產收益率的平均值分別為8.2%、1.94%和14.8%,均高于145家上榜中國企業的均值。
以平均利潤為例。中國145家上榜企業平均年利潤約41億美元,與自身縱向比有明顯提升,但橫向對比差距不小。2022年《財富》世界500強公司平均年利潤為62.0億美元,比中國上榜企業高出約50%。以部分國家作為比較對象看,2022年上榜的美國企業平均年利潤為100.5億美元,德國企業為44億美元,英國企業為69.6億美元,法國企業為48.5億美元,均高于中國企業。
中國上榜企業平均盈利能力不強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傳統行業占比較高。王志樂分析,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經濟經歷了大規模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房地產行業、建筑材料、金屬制品等行業迅速崛起,形成了一批行業龍頭企業。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基本完成,傳統行業面臨轉型壓力,行業企業經營業績下滑,直接影響了上榜中國企業的整體表現。其次,品牌價值有待提升。中國企業在數量和規模上已經領先,但“大而不強”的問題比較突出。尤其是在全球知名品牌榜上,中國品牌的數量和質量明顯不足。再次,高科技產業仍面臨“卡脖子”難題。以信息和通信技術產業為例,中國企業綜合指標進步明顯,但與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明顯差距。
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員劉興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大企業的突出優勢在于其成長性,這是中國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優勢和中國經濟持續較快增長優勢共同作用的結果,也是近年來中國持續深化改革開放的結果。中國上榜企業有后發優勢,但是也面臨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培育品牌的挑戰,迫切需要更深度地融入全球產業鏈,提升國際競爭力以及價值鏈水平。
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出臺一系列支持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有力促進了各類企業健康發展。這是中國企業能夠在世界500強榜單連續3年實現數量領跑,且規模質量全面提升的重要原因。企業界人士普遍認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程中,實現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有一批能夠體現國家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引領全球科技和行業產業發展的世界一流企業做支撐。
建設世界一流企業首先需要眼光向內,做好自己的事。
從創新角度看,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推動企業主動開展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尤其是要支持引導行業領軍企業和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專精特新企業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創新體系。
從人才角度看,一方面,要全方位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培養,為服務國家創新發展、破解“卡脖子”難題夯實基礎;另一方面,要以更開放的心態引進、用好、留住人才,通過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推動企業發展更上層樓。
從資本角度看,要進一步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尤其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比如,進一步優化企業技術研發的投融資模式,讓金融活水真正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之源。
從營商環境角度看,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這將幫助企業降低生產運營成本、激發企業家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增強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信心。
專家認為,以更開放的心態積極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是中國企業謀求自身發展、支持全球經濟復蘇的必要條件。中國企業應主動擔負起更大責任,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增強面向全球的資源配置和整合能力,將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轉化為國際競爭優勢,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