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中國品牌 > 領軍人物 > 正文

閔宜仁:奮力譜寫防震減災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對做好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發表系列重要論述,對防震減災和抗震救災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指引新時代防震減災工作實現重大變革、發生根本轉變,我國防震減災能力顯著提升,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提供了有力的地震安全保障。

防震減災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和諧穩定

防震減災工作始終在黨的親切關懷下發展進步。我國是全球大陸地震最頻繁、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占全球7%的國土上發生了全球33%的大陸強震。地震多、強度大、分布廣、災害重是我國的基本國情。黨中央高度重視防震減災工作,新中國防震減災史是一部黨領導人民戰勝地震災害、矢志不渝不斷前進的歷史。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大震頻發,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巨大損失。毛澤東在唐山大地震發生后第一時間就抗震救災作出指示,周恩來在1966年邢臺地震發生后3次親赴災區指揮部署抗震救災工作,發出向地震預報進軍的號召。1969年成立中央地震工作小組,1971年成立地震工作專門機構。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中央堅持防震減災與經濟建設一起抓,成立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和建立國務院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健全地震監測預報、震災預防、緊急救援三大工作體系,國家防震減災綜合能力得到提升,奪取四川汶川8.0級地震等多次抗震救災斗爭的重大勝利,形成偉大抗震救災精神,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新時代防震減災工作舉旗定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做好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作出系列重要論述,賦予了新時代防震減災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維護國家安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略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全面提升全社會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這一重要論述是防災減災救災理念的重大創新。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我國“大應急”管理體系,習近平總書記統籌發展和安全,親自部署實施自然災害防治“九項重點工程”戰略行動,開辟了自然災害防治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新境界。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推動防災減災救災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擘畫了新時代防震減災發展藍圖。

推進新時代防震減災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防震減災工作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樹立風險意識,全社會防震減災能力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實現了全國基本具備綜合抗御6級左右地震能力的2020年奮斗目標。

防震減災體制機制健全完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確立了統一領導、分工負責、分級管理、屬地為主的防災減災救災領導體制。組建應急管理部,整合力量資源,完善運行機制。在“大應急”體制下,防震減災工作體制機制更加順暢,更加注重災前預防,更加注重綜合減災,更加注重災害風險管理,更加注重發揮市場機制和社會力量作用,統與分更加協同,防與救更加高效。防震減災現代化建設提質增效,全面提升地震監測預報預警服務,加快規范地震災害風險探查區劃評估業務,統籌推進防震減災公共服務和地震科技創新,發展方向更加堅定,發展思路更加開闊。

重大地震災害處置有力有效。近10年,我國大陸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30次。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各部門和地方各級黨委政府高效開展抗震救災,成功應對處置了四川蘆山7.0級、四川九寨溝7.0級、青海瑪多7.4級等重大地震。特別是2021年5月21日晚、22日凌晨,發生云南漾濞6.4級、青海瑪多7.4級“一夜雙震”,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統籌調度,支持指導云南、青海兩地同步開展震情趨勢研判、人員搜救、群眾安置等工作,取得了兩場抗震救災的重大勝利。

地震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全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到2.5級,東部地區達到2.0級,其中首都圈、長三角等人口稠密地區達到1.0級。國內地震實現2分鐘自動速報,信息服務覆蓋人口由百萬量級提升至億量級。大力實施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基本建成中國地震預警網,在京津冀、福建、云南、四川等地區試點開展地震預警服務,對云南漾濞6.4級、四川蘆山6.1級等多次地震成功預警。建成由5000多個地震監測站點組成的數字化、網絡化地震監測臺網,逐步打造“空天地海”一體化的智能監測業務體系,地震監測儀器核心技術實現了自主創新可控,專業設備標準化規范化水平不斷提高。地震預報研究開啟數值物理預報探索,加強新時代群測群防體系建設,著力推進中國特色的長中短臨一體化地震預報探索實踐。

全社會抵御地震災害風險能力顯著提升。地震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程基本完成全國調查任務,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持續實施,44個試點區縣完成風險評估與區劃,229個重點區縣扎實推進房屋設施加固任務。發布實施第五代地震動參數區劃圖,在全國范圍消除不設防區域。推進實施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成地震安全農居2400余萬戶,惠及人口6800多萬。開展全國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加固中小學校舍近3.5億平方米,建筑抗震能力不斷提高。先后對我國主要地震活動斷層和100多座大中城市開展探測,地震災害風險底數更加清晰。確定全國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年度全國地震重點危險區,更加突出有重點的全面防御。防震減災科普“六進”活動深入推進,全社會減災意識和綜合素質明顯增強。

地震災害綜合應急救援能力邁上新臺階。在應急管理部黨委直接領導下,全國共制定各級各類地震應急預案超過35萬件,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上下銜接的地震應急預案體系。組建102支重型地震專業救援隊和248支輕型地震專業救援隊,地震志愿者隊伍迅速壯大。建立56個中央庫、84個省級庫、398個市級庫、2781個縣級庫,形成四級應急救災物資儲備網絡,物資儲備模式日趨完備,物資調運能力逐步提升。構建覆蓋全國的應急指揮系統,基本形成“天空地”一體的地震應急通信保障系統。建設國家、省、市、縣四級聯動的地震災情速報平臺,實現震后0.5小時完成震災快速評估,提供人員傷亡、房屋破壞初步信息,2小時形成輔助決策建議,平均4天完成災區地震烈度評定。全國建成各類應急避難場所7.2萬余座,總面積約40億平方米,可容納約7.9億人。

科技創新和國際合作向更高水平更廣領域拓展。不斷深化地震孕育發生和成災機理認識,地震科學基礎理論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提出活動地塊、大震危險源判定、建筑工程抗震性態設計等原創性理論,產出一系列科技成果應用于國土和城市規劃及國家重大工程選址,多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和國家自然科學獎。地震活動斷層探測與危險性評價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抗震技術措施廣泛應用于一般工程,減隔震技術應用于重大工程和重要基礎設施。成功發射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開展全球空間電磁監測并應用于地震預測研究。舉辦汶川地震十周年國際研討會,發布《汶川啟示》,為國際地震減災提供中國方案。援建老撾國家地震監測臺網,建設中國—東盟地震海嘯監測預警系統,援建巴基斯坦、薩摩亞和尼泊爾地震監測臺站項目交接列入國家領導人國事訪問成果。與全球80個國家、13個國際組織建立了合作關系,與27個國家簽訂地震科技合作協議,33位專家在國際組織中擔任職務。構建“一帶一路”地震減災協調人機制,24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正式加入。完成中亞天然氣管道等30個海外重大工程項目地震安全性評價服務。

堅決扛起服務保障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防范化解重大地震災害風險,服務保障現代化強國建設,是我們肩負的光榮使命。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樹牢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黨的領導這一最大制度優勢,深刻領會“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牢記“國之大者”,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和防震減災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決貫徹落實“兩個堅持、三個轉變”,全面融入“全災種、大應急”,弘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夯實監測基礎、加強預報預警,摸清風險底數、強化抗震設防,保障應急響應、增強公共服務,創新地震科技、推進現代化建設,當好黨和人民地震安全的“守夜人”,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底線思維,全面做好重大地震災害風險應對準備。當前我國地震形勢依然嚴峻復雜,東部地區自河北唐山7.8級地震以來將近半個世紀未發生7級以上地震。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高層建筑、地下設施和大型綜合體等大量增加,地震災害鏈不斷延長,防范大震巨災風險任務緊迫。我們要始終增強憂患意識,進一步落實防范化解重大地震災害風險責任,深化地震災害風險發展規律認識,提前布局防震減災資源。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工作部署,全面落實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和年度地震重點危險區工作制度。開展重點地區地震災害預評估,指導服務地方政府開展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和應急準備。加強應急檢查和業務指導,壓實工作責任,統籌做好大震巨災應急預案、應急演練和應急備勤。強化震情監視跟蹤和分析研判,科學把握震情發展趨勢,力爭在大震之前“打個招呼”。

狠抓規劃落實,推進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統籌落實國家應急體系規劃、防震減災規劃和相關規劃,到2035年基本實現防治精細、監測智能、服務高效、科技先進、管理科學的現代智慧防震減災。加快形成覆蓋我國海陸及周邊地區的現代化綜合地震監測體系,著力提升西部地區和海域地震監測能力,西部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到2.0級,近海海域達到3.0級,重點地區災害性地震發生后10秒內發布預警信息。提升地震災害風險防治能力,繼續開展大中城市活動斷層探測,編制第六代地震動參數區劃圖。提升應急救援能力和公共服務能力,強化科技支撐和數字賦能,加強科普宣傳和法治建設。扎實推進“十四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把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集野外觀測、數值模擬、科學驗證及成果轉化應用全鏈條的科技創新平臺。落實《國家地震科技發展規劃(2021—2035年)》各項任務,瞄準大陸活動構造等24個科學技術優先主題開展集智攻關,加快推動我國步入世界地震科技強國之列。

統籌發展和安全,構建“防震減災+”服務新格局。堅持需求導向,推進供給側和需求側雙向發力、良性互動,建設國家防震減災公共服務平臺,探索“防震減災+”服務新模式。實施“防震減災+重大基礎設施”,做好水庫大壩、油氣儲運管線、交通基礎設施等重大工程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技術和預警信息服務,進一步加強和規范重大工程抗震設防要求審定。實施“防震減災+國家重大戰略”,編制特大城市和城市群抗震韌性規劃標準,推動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城市群地震災害聯防聯控機制建設。實施“防震減災+新型城鎮化”,強化農村民居抗震設防服務和指導,推動地震動參數區劃對接國土空間規劃。

堅持綜合治理,形成全社會協調推進整體合力。認真落實《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關于進一步健全完善地方防震減災救災體制機制的意見》,加快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防震減災體制機制。發揮好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積極性,落實雙重計劃財務體制,統籌推進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推動將防震減災納入各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同部署、同推進、同考核。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持續完善防震減災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鼓勵引導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防震減災工作。

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和防震減災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深層次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全力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保駕護航!

(作者系應急管理部黨委委員,中國地震局黨組書記、局長)

[責任編輯: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