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匯】
編者按 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及《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都將培養科技領軍人才作為重要目標。“領軍型”工程師是科技領軍人才中的主力軍,他們具備建立在扎實的數學和科學理論基礎上的原創能力、開創精神和企業家精神,思維靈活,應變能力強,能夠快速適應技術變革,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開發和應用新的科學和數學原理,催生新興科技型產業,引領未來革命性、顛覆性產業技術發展,直接創造經濟價值及就業機會,是全球極為稀缺的優質人力資源。我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工程教育體系,擁有全球數量第一的工程科技人才,但“領軍型”工程師不多,導致“中國創造”的原創能力不足,遠遠不能滿足國家發展的戰略需求。因應歷史使命,培養和儲備引領智能化時代“中國創造”的“領軍型”工程師,就成為當前深化新工科建設的重要目標。
“領軍型”工程師培養面臨的挑戰
新工科建設已根據中國科技自主創新和“中國創造”的發展戰略使命,開始制定并實施一系列政策和舉措,切實推動“領軍型”工程師培養模式轉型,但仍然面臨一些深層次的根本性問題和挑戰,制約“領軍型”工程師培養。
“領軍型”工程師培養模式相對單一。目前“領軍型”工程師培養主要依托“雙一流”大學,由國家“自上而下”推進,人才類型差異化不太明顯。但是產業結構多樣性,以及應對未來智能化時代技術變革的各種不確定性,需要前瞻性布局各具特色、各種類型的“領軍型”工程師的培養。
只注重課本制約新工科模式的轉型。工科教學中的只注重課本導向依然占據主導地位,部分工程教學仍然是用課本上的理論知識答案匹配課本上的理論問題,很多教師依然習慣于從課本上的知識出發設定教學議題,有的教師設定的教學議題,是其自認為來自產業技術界的需求,但事實上,并非真實的前沿技術問題。當前,工程教育模式尚未從根本上完成轉型,難以解決高等工程教育滯后于產業變革的問題,更遑論培養出“領軍型”工程師。
教學、創新研究、社會服務還未能形成模式化的融合機制。培養“領軍型”工程師需將創新研究與社會服務融入教學之中,實現教學、創新研究與社會服務三者的融合,以此培養工程學生以實際問題或社會需求為驅動的開創能力。但是目前的新工科建設,除了一些實驗班在開展個別的“拔尖人才”培養探索性試驗,三者仍然是分離的,并未形成三者合一的模式化的融合機制。
基礎理論教學存在不同程度的虛化和淺表化。在新工科建設實踐過程中,為了糾偏工程實踐弱化問題,一些學校受制于課本教育為主導向下的教學模式,在學制時數限定的情況下,不得不降低數學和基礎科學理論的學習時數和強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工程理論基礎的虛化和淺表化,學生們感覺“學了很多門課程,都是學到一點皮毛,沒學精”,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有限。
與20世紀中葉以前的工程技術創新路徑不同,智能化時代的工程技術創新,在更大程度上取決于數學和科學理論的發展和應用轉化,尤其是重大技術、革命性和顛覆性技術突破,尤為仰賴數學和基礎科學理論的突破,即“工程技術科學化”。如果新工科以虛化理論教學來達到強化工程實踐教學的目的,無異于“自廢武功”。缺乏扎實的數學和科學理論功底支撐的工程實踐,局限于一些淺表層次的技術和技能學習,會深刻動搖工程師創新的根基。
創新“領軍型”工程師培養模式與路徑
“中國創造”意味著中國需要構建科技創新全生態鏈,既要從基礎科學研究領域源頭探索發現從0到1的“種子技術”,又必須在應用研究上開發“根技術”,運用于發現、設計、建造智能化新機器系統。當前,亟須創新高等工程教育培養模式與路徑,培養各類能夠勝任“中國創造”需求的“領軍型”工程師。
傳承與大膽創新并行,打造全球領先的高等工程教育體系。先有領先的高等工程教育,才有“領軍型”工程師培養。從高等教育體系來看,需“兩條腿走路”,變革傳統工科和創建新型科技大學并行,打造全球領先的高等工程教育體系。一方面,發揮“雙一流”大學培養“領軍型”工程師的主力軍作用,采取各種舉措,激勵“雙一流”大學整合優勢資源,前瞻性探索“領軍型”人才培養。另一方面,創建新型科技大學,提前布局未來前沿性、變革性、顛覆性技術產業,從0到1系統性設計培養新型的“領軍型”工程師,填補傳統工科的空白。
從國際經驗來看,各科技創新強國都是變革傳統工科與創建新科技大學并行。一般來說,“老牌大學”往往植根于自身的學術傳統、優勢學科、支撐性資源條件及區域發展需求,確定“領軍型”工程師的培養新方向,構建與之適配的培養模式,如麻省理工學院作為全球工程教育領先者,其新工科致力于培養新機械和新工程系統領域的領導者,整合了全校優勢學科和創新資源,圍繞推動智能化產業發展的新機器、新材料和新系統而設計整個培養體系。新創建科技類大學則瞄準傳統工科的“空白”地帶,針對未來前瞻性科技發展趨勢,徹底顛覆常規工程教育模式,創建全新的“領軍型”工程師培養模式。如歐林工學院定位為培養工程創新者,基于創新是指“技術可行性+經濟可行性+社會吸引力”的創新理念,建構顛覆常規工程教育的工程創新者培養體系。新加坡技術設計大學作為全球新工科建設的領先者,是全球第一所集設計、創新研究、建造三者于一體的科技類大學,其定位是培養立足新加坡本土并具有全球視野的“技術驅動型企業家”,這類新工程師的特質是以技術為基、以設計為專長,強調嚴謹的工程基礎知識、設計、建造等方面的整合集成性學習。
以國家發展戰略“使命、問題、需求”驅動新工科模式轉型。“領軍型”工程師培養需具有超前的思維、清晰的教育愿景,需從根本上扭轉“課本”導向,轉型為“使命驅動思維”、“問題驅動思維”和“需求驅動思維”,基于“使命、問題、需求”驅動,重構“領軍型”工程師培養模式。
機制和組織結構再造。構建新型“領軍型”工程師培養機制與組織結構,形成制度化和模式化的“領軍型”工程師培養模式??蓛炏仍趯I學科綜合、整體實力強的研究型大學展開試點探索,突破常規、突破壁壘,集聚校內外各類優勢資源,建設跨學科跨領域的未來技術學院或產教融合型學院,聚焦革命性和前瞻性技術的開創性研究,與培養未來革命性和顛覆性技術領軍人才的使命融合,打造能夠引領未來科技發展的教學科研高地,作為“領軍型”工程師培養的機制和組織載體。
創建融合教學模式和跨學科融合課程體系,夯實數學和基礎學科的理論基礎。發現和解決重大科技問題需要從國家發展戰略的“使命、問題、需求”入手,整合與集成包括各類學科、理論與工程實踐的知識,變革工程教學模式,創建融合教學模式和跨學科融合課程體系,打破理論與實踐、學習與運用之間的“二元”劃分邊界,形成理論與實踐之間、學科之間的融合體系,以此筑牢數學和基礎學科的理論基礎,夯實“領軍型”工程師創新的基石。
產教協同驅動教學、創新研究和社會發展性需求服務三者融合。高校和行業龍頭企業需協同合作,以“使命、問題、需求”為導向,科技金融為媒介,構建教學(科技)——科技金融—產業三者融合機制,驅動教學、創新研究和社會發展性需求服務三者融合,并轉化為工程教育課程內容模塊;高校教師與來自產業界的工程技術專家共同組建產教融合型師資隊伍,以學生為中心,實施綜合性、項目制團隊教學;產教共同組建跨學科研發中心,作為產教驅動教學、創新研究和社會發展性需求服務三者融合的組織載體。
(作者:謝笑珍,系華南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員,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