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經濟金融 > 區域聚焦 > 正文

推動東西部協作上臺階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堅持和完善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中央單位定點幫扶、社會力量參與幫扶等機制,調整優化東西部協作結對幫扶關系和幫扶方式,強化產業合作和勞務協作。今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將鄉村建設納入東西部協作幫扶和中央單位定點幫扶重點支持領域。如何深入推進東西部協作,本期邀請專家進行研討。

主持人

本報理論部主任、研究員 徐向梅

協作進入轉型深化階段

主持人:我國東西部協作發展經歷了怎樣的歷程,政策目標發生了哪些變化?

李佐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研究員):1994年,國務院在《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中首次提出“東西扶貧協作”構想,并于1996年正式付諸實施。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的指導意見》,東西部扶貧協作步入規范化發展階段。2021年,東西部協作進入新階段,由“東西部扶貧協作”擴展升級為“東西部協作”。總的來看,我國東西部協作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1996年至2011年是起步探索階段。1996年,中央為加快西部貧困地區扶貧開發進程,確定北京等9個省(市)、4個計劃單列市與西部10個省(區)開展扶貧協作。各結對省(區、市)積極探索扶貧協作的內容、方式、規則等。這一時期,東部地區向西部地區無償援助資金78.6億元,組織勞務輸出265萬人次,為西部地區脫貧作出重要貢獻。

2012年至2020年是持續提升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精準扶貧戰略指導下,東西部扶貧協作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重點在產業合作、勞務協作、人才支援、資金支持等方面進行探索。這一時期,東部地區通過多種方式幫助西部貧困地區群眾擺脫絕對貧困,如廣東省對口幫扶廣西、四川、貴州、云南4省(區)14個市(州),幫扶93個貧困縣摘帽、9747個貧困村出列、50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

從2021年進入轉型深化階段。2021年4月,全國東西部協作和中央單位定點幫扶工作推進會在寧夏銀川召開,會議明確提出將“東西部扶貧協作”擴展升級為“東西部協作”。東西部協作機制發生了四方面明顯變化。

從內涵來看,精準扶貧戰略下東西部扶貧協作是聚焦西部貧困地區脫貧開展東部地區對西部地區的幫扶,重點是治理西部地區的絕對貧困。鄉村振興戰略下東西部協作是聚焦鞏固西部地區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是深化東西部協作和定點幫扶工作等。

從政策目標來看,前者是東部地區幫助西部地區貧困群眾達到“兩不愁,三保障”脫貧目標,如期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后者是東部地區幫助西部地區實現鄉村振興、建設全國統一市場、縮小東西部地區差距、實現共同富裕。

從機制創新來看,前者側重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如成立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干部考核評價機制,由政府主導推進東西部扶貧項目建設等。后者側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如制定鼓勵和支持政策、充分調動東部企業到西部地區進行投資和幫扶的積極性等。

從協作路徑來看,前者包括開展產業合作、組織勞務協作、加強人才支援、加大資金支持等。后者除上述路徑外,還包括科技創新、教育醫療、文化建設、社會治理、生態保護協作等。

協作范圍更廣泛更深入

主持人:請結合實例談一下,東西部協作取得了哪些具體成效?

王小林【上海(復旦大學)合作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教授】:“十三五”期間,東西部協作聚焦扶貧協作,發揮制度優勢,助力西部地區消除絕對貧困;“十四五”期間,東西部協作著力鄉村建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構建范圍更加廣泛的發展協作,成為促進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區域協作制度。

第一,東西部協作構建了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制度基礎。1996年閩寧協作開創了“聯席推動、結對幫扶、產業帶動、互學互助、社會參與”五項機制。經過東西部地區26年實踐,各級政府、市場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互學互助,形成了跨區域的協作發展網絡。脫貧攻堅期,東部地區9省(市)、13個市結對幫扶西部14省(區、市)、20市(州),東部343個縣(市、區)與西部貧困縣建立結對幫扶關系。2020年年底消除絕對貧困后,東西部協作從扶貧協作轉向鄉村建設協作,進一步優化結對關系并向更加廣泛的區域發展協作轉變。東西部協作的首要成效是構建了實現共同富裕的區域協作制度基礎,超越了單純的國內區域間橫向發展援助,開創了區域間互學互助、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第二,東西部協作從產業扶貧向產業轉移和產業合作轉型升級。產業發展是增收脫貧和鄉村振興的關鍵。脫貧攻堅期,閩寧產業協作著眼“一縣一園區、一園一特色”,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搭建合作交流平臺,在寧閩籍企業(商戶)達5700家,吸引八萬閩商越六盤。閩寧產業園涉及信息、科技、電商、紡織、菌菇等特色產業,持續增強寧夏縣域經濟發展后勁。四川省廣元市川浙產業合作園區建成“6+1”產業園區,即在6個縣區各建成1個縣級合作產業園,拓展升級1個市級產業園,實現對廣元市所轄縣區的全覆蓋,帶動貧困人口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川浙產業合作園區不僅把閥門、制鞋、眼鏡等輕工制造產業向廣元市相關縣域轉移,也著力新能源、新材料等新產業布局。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對接,遠遠超過去的產業扶貧范疇,向更深層次的產業合作邁進。

第三,勞務協作成為勞動力資源合理利用的雙贏平臺。東西部勞務協作不僅為西部勞動力創造了就業增收的發展機會,也為東部地區勞動密集型企業穩崗穩產作出貢獻。以粵桂勞務協作為例,兩省區山水相連、人文相通,通過搭建勞務協作校企合作、用工招聘、就業信息平臺,暢通異地轉移就業、就近就地就業、就業權益保障渠道,開展依企業用工需求“定制化”培訓,提供社保接續和醫保異地結算等“一站式”服務,對貧困勞動力、用工企業、勞務中介機構和經紀人給予全覆蓋財政獎補激勵,探索出“平臺+渠道+服務”的勞務協作模式,實現勞務協作精準識別、對接和匹配。

第四,教育、醫療協作促進西部地區鄉村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上學難”“看病難”長期制約西部地區可持續發展。在脫貧攻堅期“組團式”教育、醫療協作的基礎上,東西部地區深化教育、醫療協作,克服疫情影響開拓基于數字技術的新型協作模式,把東部地區優質教育、醫療資源送到西部地區,促進脫貧地區鄉村建設。京蒙協作聚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深化民族特色醫學診療體系、人才培養、區域遠程會診、脫貧人口免費健康體檢等醫療協作。內蒙古468所學校、313家醫院與北京市356所學校、269家醫院建立協作關系。在雙方共同努力下,內蒙古31個國家脫貧旗縣醫院均達到二級以上綜合醫院標準。云課堂、“互聯網+醫療健康”、移動遠程醫療系統等基于數字技術的協作平臺,在浙川、滬滇、京蒙協作中都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

第五,科技協作為西部地區鄉村建設與縣域發展注入新動能。源于閩寧協作的菌草項目成果已跨越寧夏,惠及內蒙古荒漠化地區,并且深入非洲國家。菌草不僅在寧夏鹽堿地扎根、在內蒙古黃河灘過冬,還在盧旺達、馬達加斯加、南非茂盛生長。滬滇科技合作聚焦碳達峰碳中和、生物醫藥、現代農業等領域開展深度科技合作。充分發揮上海海外科技人才引進橋頭堡作用,為云南科技人才培養、培訓和引智作出貢獻。東西部科技協作項目不僅為中國西部地區消除絕對貧困探索了科學方法,也為其他發展中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注入科技協作動力。

創新協作方式激發內生動力

主持人:未來如何推動東西部協作向更高水平邁進?

劉伯霞(甘肅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目前,東西部協作機制仍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如東西部幫扶工作不平衡,產業合作廣度與深度不足、協作效用發揮不夠,西部消費產品供給不足不精、東部消費市場未能有效突破,幫扶重城市、輕農村,重經濟協作、輕社會建設,互促互利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優勢互補效果尚不明顯,產業人才儲備不充分,社會力量參與度不高等。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入手謀劃新思路,實現東西部協作新發展。

聚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深化產業協作、勞務協作和消費協作。要重點抓好產業、就業、消費三個根本性問題。東西部協作雙方,要通過共建產業園區,推動產業向西部地區梯度轉移;健全勞務協作對接機制,精準對接用工需求,促進穩崗就業;建立消費協作機制,搭建消費協作購銷平臺,加大采購力度,幫助農民增收。要在發展糧食產業、農業特色產業、農業觀光旅游新產業、“互聯網+”新業態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深化產業協作,提高產業協作效率;在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挖掘農業內部就業潛力和城鄉融合發展中深化勞務協作,實現充分就業、就近就業和輸轉就業;從打通市場供應鏈、暢通消費流通鏈、提升產品價值鏈、接通終端消費鏈、完善利益鏈著手,主動對接市場前端、營銷后端、消費終端,多措并舉,整合發力,拓寬“西貨東輸”銷售渠道,擴大銷售規模,保障脫貧地區群眾穩定增收。

優化結對關系,加大幫扶力度,建立互促互利機制,激發東部地區主體參與積極性。最新的調整優化了結對關系,同時把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科技等行業對口支援納入新的東西部協作結對關系。各地在完成新舊結對關系轉換后,要積極推進,抓緊落實責任。省際要做好工作對接,防止工作斷檔、幫扶力量弱化;原扶貧協作地區要做好過渡期服務保障工作;原幫扶項目接續推進,已落地企業持續做好跟蹤服務,確保落地見效;已選派的掛職干部和專業技術人才按照選派要求,善始善終,直至工作任務交接完成。東西部地區要立足各自優勢,加快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協作體系,集中幫扶優勢,整合幫扶資源,共同探索“東部企業+西部資源”“東部總部+西部基地”“東部研發+西部制造”“東部市場+西部產品”的全新模式,提升協作效率,實現協作共贏。

拓展幫扶協作領域,將鄉村建設納入東西部協作幫扶的重點支持領域。按照強化“一個保障”、實施“五大工程”和“兩大行動”的思路幫扶西部鄉村建設。要注意東部經濟發達村莊與西部農業型村莊的發展差距,避免照搬東部鄉村建設模式。通過“萬企興萬村”行動,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投入鄉村建設。對鄉村建設中的經營性建設項目,規范有序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切實發揮運營企業作用。

創新協作方式,進一步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國際發展援助的歷史經驗表明,任何地區單靠政府援助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新一輪協作中,要不斷豐富創新協作方式,強化市場機制在東西部協作中的作用,將東西部地區政府間協作,延伸到市場、社會領域協作中,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的多元格局,合力打造東西部協作的升級版。在此過程中,激發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內生動力,增強自身發展活力和發展能力,實現區域協調發展。

[責任編輯: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