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部門聯合印發《加快電力裝備綠色低碳創新發展行動計劃》,提出推進能源生產清潔化、消費電氣化,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加快電力裝備綠色低碳創新發展。
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雙碳”戰略目標推動全球能源格局重構,打開了巨大的產業發展空間。怎樣建立綠色低碳發展經濟與技術體系?如何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提升使用效率?這是各國專家學者普遍關注的議題。
加快構建技術創新體系
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推動能源結構不斷優化、能源效率不斷提高。超超臨界高效發電技術供電煤耗處于全球先進水平,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突破10億千瓦。
“科技創新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新方法新空間,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根本出路是科技創新。”科技部部長王志剛日前在2022年浦江創新論壇上表示,必須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立足中國能源稟賦和高質量發展緊迫需求,加快構建多能融合、市場導向的技術創新體系,從源頭替代、過程削減、末端捕集等方面綜合考慮科技創新的新方向,在低碳科技創新上不懈努力。
作為碳排放大戶,用低碳技術推動可持續發展,越來越成為鋼鐵行業的共識。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望明介紹了公司的碳減排路線圖:2023年力爭碳達峰,2035年實現減碳30%,2050年力爭實現碳中和。“通過實現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治理同步,公司能源環保績效水平持續進步。2021年噸鋼綜合能耗同比下降3千克標準煤。”
不僅傳統產業需要低碳技術創新,綠色低碳技術本身也需要不斷開拓創新。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和儲能技術快速發展,但由于過充、過熱、機械損傷,新能源電池安全事故時有發生。
“面向新能源汽車發展和規模儲能重大需求,必須發展高安全、高性能的新能源智能電池。”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黃云輝表示。據了解,他們已研發出鋰離子電池超聲掃描系統,用超聲檢測電池內部的健康狀態,并用人工智能系統來進行解讀,相關技術已經服務于客戶。同時,運用超聲技術與光纖智能傳感技術的組合系統,實時監測電動車的電池狀態,目前實驗室已經做到可提前20分鐘發出電池安全預警。
低碳經濟融入社會治理
綠水青山價值多少?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去年公布了2019年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結果。經核算,其2019年度生態系統生產總值為2045.13億元,單位面積GEP為0.46億元每平方公里。
實際上,低碳經濟已經在我國許多地區作出了試點和示范。“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研究院聯合會主席、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前執行主任埃里克·索爾海姆認為,21世紀以來,中國開創了新的發展模式,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環境,經濟實現蓬勃發展。
“特別是在綠色技術方面,中國在全球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埃里克·索爾海姆介紹,在過去一年,全球80%的太陽能板由中國生產、60%的太陽能接入中國電網,80%的海上風電產自中國,80%的新建水電、70%的動力電池、70%的綠色電動高鐵、99%的電動巴士都在中國。
科技部政策法規與創新體系建設司副司長湯富強提出,實現低碳機制創新的關鍵在于降低綠色溢價。綠色溢價,指清潔能源成本減去化石能源成本的差額。溢價越高,減少碳排放所需支出的額外成本就越高。顯然,降低溢價才能更好地推廣清潔能源。從技術經濟學角度來看,這需要科技創新與機制創新雙輪驅動。湯富強認為,降低清潔能源成本主要靠科技創新,如加強碳捕集、新能源、先進儲能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增加化石能源成本主要靠機制創新和政策驅動,如收取碳排放稅、實行和完善碳市場定價措施等。
將大數據技術用于社會治理,也能推動實現碳中和目標。“在工業網絡及其生態系統中共享數據信息,是資源共享的先決條件,進而降低資源消耗和產出,幫助實現碳中和目標。”弗朗霍夫協會軟件與系統工程研究所所長、信息通信技術聯盟主席鮑里斯·奧托說,共享運輸需求與運力數據,可避免許多額外運輸消耗。
綠色技術廣受投資關注
“過去半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半年,氣候變化已近在咫尺。如果想把升溫控制在1.5℃以下,技術是核心。”世界經濟論壇總裁博爾格·布倫德說,中國推進綠色技術解決方案的承諾令人贊嘆。
布倫德認為,需要擴大對清潔能源技術的投資。國際能源署、世界經濟論壇和世界銀行聯合編制的一份報告顯示,清潔能源投資需在未來10年增加7倍,世界才能走上實現凈零排放的軌道。此外,根據國際能源署數據,在有助于實現2050年凈零排放目標的技術中,一半目前仍處于原型階段。各國政府需加倍激勵創新者,讓有前景的新技術迅速抵達客戶。
近日召開的浦江創新論壇上發布了《雙碳科技及應用場景前瞻》,對五大雙碳科技的市場前景進行了展望。這份報告分析了五大熱點技術——氫能,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儲能,光伏建筑一體化,智能電網。以光伏建筑一體化技術為例,報告認為,該技術將太陽能光伏發電與建筑有機結合,并可與儲能微網結合,將成為未來建筑節能發展的趨勢。長遠看,光伏電池效率不斷提高、產業規模不斷增大等將推動裝機成本持續下降。如果能加大電網市場化配置力度,加快光伏發電平價上網速度,還將促進綜合成本下降。光伏建筑的智能化,以及光伏光熱建筑一體化技術都將是未來重要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