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受援醫院開展三四級手術占比達到56%,危急重癥患者搶救成功率達到89%;新疆8家受援醫院實現了一批重點專科“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轉變……醫療人才“組團式”支援工作實施以來,西藏、新疆地區醫療服務能力持續提升,人才培養更加系統精準,醫院管理體系不斷完善,當地群眾的健康獲得感不斷提升。
圍繞就醫需求
發揮組團優勢建設重點專科
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援疆是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由中央組織部牽頭、國家衛健委組織實施的一項系統工程。7年多來,相關部門不斷深化醫療人才“組團式”支援工作,有效提高了受援醫院醫療服務水平,探索出一條加快西藏新疆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新路子。
“在幫扶過程中,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援疆工作提出‘以院包科’的支援模式,圍繞當地人民群眾就醫需求,集中力量加強醫院臨床專科建設。”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李大川介紹,具體而言,在堅持一個省(市)負責支援一家醫院,并明確一家牽頭單位負總責的“組團式”支援基礎上,分別確定一家支援單位分別幫扶受援醫院一個或幾個科室。支援任務不結束,結隊關系不脫鉤。集中支援省份優質醫療資源,推動各受援科室的醫療服務能力持續提升。
“不以診治多少例‘首例’疑難疾病、救治多少例危重患者為自豪,而以當地同仁能獨立常規開展多少項新技術、新項目為驕傲。”北京協和醫院副院長韓丁介紹,作為“組團式”援藏的牽頭單位,北京協和醫院前期充分調研,根據實際情況采用了“菜單式定制”模式,以學科建設為主線,以提升平臺科室能力為基礎,全方位帶動當地重點專科建設。
“眾所周知,適宜治療的前提首先是明確診斷,其次是綜合支撐和保障,才能確保醫療的質量和安全。”韓丁說,北京協和醫院從一開始就堅持需求導向,派出了放射、檢驗、超聲、病理等5個平臺科室及麻醉、護理、重癥等4個支撐學科,既做強了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的平臺科室,又提供了有力保障,讓團隊診斷有依據、治療有支撐、敢做大手術,放開手腳救治復雜、疑難和重癥患者。近幾年,北京協和醫院又增派了基本外科、婦產科、神經科等重點優勢學科,為當地醫院的重點專科建設再添活力。
“僅在第七批醫療人才‘組團式’支援期間,援藏醫療隊就幫助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開展了新業務、新技術87項,填補了技術空白29項,申請科研立項37項,健全各類管理制度186條,幫助建立了肺癌和普通外科的多學科診療中心。”李大川說,經過7年持續不間斷的支援,目前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學科體系更加完善、服務流程更加優化、管理機制更加健全。
通過組團幫扶,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先后獲批8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24個專科培訓基地,成立了18家省級質控中心,輻射帶動74家縣醫院。新疆8家受援醫院實現了一批重點專科“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轉變。目前受援的16所地市級以上醫院均建成三級醫院,其中15所建成三級甲等醫院,綜合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顯著提升,也為新冠肺炎疫情處置和滿足日常醫療服務需求打下堅實基礎。
“輸血”變“造血”
培養“帶不走”的人才隊伍
人才工作是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將先進診療技術和優秀管理理念“帶著泥土”移栽到當地,變“輸血供氧”為“造血制氧”,是國家開展這一工作的目標。
“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援疆工作采用‘團隊帶團隊’‘專家帶骨干’‘師傅帶徒弟’的模式,努力為當地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醫療人才隊伍。”李大川指出。
以上海市為例,依托當地的醫學教育資源,上海圍繞學歷教育、畢業后教育和臨床骨干醫療人才培養三方面,助力新疆喀什地區構建完善的衛生人才隊伍培養體系。
上海市衛健委黨組副書記聞大翔介紹,在強化喀什地區學歷教育培養體系方面,“十三五”以來,上海市先后委托上海健康醫學院為喀什地區定向培養醫學本科人才,截至目前已培養124名醫學本科人才;依托復旦大學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以及同濟大學醫學院為喀什地區定向培養醫學研究生人才。
同時,上海援疆對口的喀什職業技術學院醫學系還開設并招收了高職臨床醫學和高職護理學的學生,在上海和喀什兩端構建了一個比較完善的“高職-本科-研究生”的系統衛生人才學歷教育培養體系。
在構建畢業后教育衛生人才培養體系方面,上海助力喀什地區第二人民醫院積極打造南疆醫學高地,創建國家級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為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畢業后培養搭建平臺,并按照“打基礎、育骨干、拔尖子”3個層次為喀什地區構建公共衛生畢業后教育培養體系。
“此外,上海通過醫生來滬進修、派專家到喀什進行指導,手把手教學以及通過遠程教學等手段和方式來進行醫、教、研的定向培養,提高醫院骨干醫師綜合能力和素質。”聞大翔介紹,“十三五”期間,在做好學歷教育、畢業后和臨床骨干醫學人才培養的同時,上海還開展了線上線下各種形式的講座、培訓,累計覆蓋了當地醫務人員3萬余人次。
據統計,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援疆以來,已選派高水平醫療人才2500余名,為西藏、新疆幫帶醫療團隊千余個、醫務人員5800余名,精準培養不同層次醫療骨干1萬余名,有計劃有步驟接收4000余名醫務人員到對應的支援醫院培訓進修,醫務人員整體素質得到顯著提升。
與此同時,各支援醫院選派優秀管理人員到受援醫院擔任黨委書記、院長、副院長等職務,幫助西藏、新疆各醫院引進先進管理理念、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優化醫療服務流程。西藏新疆各受援醫院的醫療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高質量提升。
常見病被遏制
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
針對西藏常見的先心病、高原性心臟病、包蟲病等重大疾病,醫療援助持續精準發力,不斷提高當地診療技術能力。
“我們在當地開展了包蟲病流行病學調查、B超篩查以及手術治療等相關工作。隨著診療水平和防治能力提升,包蟲病手術患者的數量在逐年下降,從原來每年170多例下降到2020年的66例。”聞大翔介紹,在上海市醫療團隊的支持下,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包蟲病篩查救治能力以及治療水平都有了明顯提升,從2017年到現在已經完成包蟲病手術治療575例。
此外,通過落實早發現早治療、群眾健康教育、傳染源管理、環境治理等綜合防治措施,現在日喀則市包蟲病高發的態勢已得到有效遏制,包蟲病綜合防治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先心病是兒童最常見的心臟病,可能與遺傳、環境等因素相關。西藏受高寒缺氧等地理氣候條件的影響,是先心病的高發區。為此,上海支持西藏把先心病兒童集中篩查和日常診查相結合,日喀則在2019—2021年集中篩查14萬人次,累計救治先心病兒童187人。
針對西藏地區高原性心臟病高發的特點,上海市將心血管疾病診療中心作為工作重點,從高原性心臟病、高原性肺水腫的發病機制入手,指導當地醫院加強擴血管降壓等治療。2018年—2021年,僅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就診治了肺水腫患者1565人次,診治高原性心臟病患者569人次。
截至2021年底,西藏已實現419種大病不出自治區、2413種一般病不出地市、小病不出縣區就能得到治療;新疆8家受援醫院實現了一批重點專科“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轉變,已有332種急危重癥不出自治區、1914種常見病不出地州市就能得到治療,兩地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