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全球生物經濟演進規律和發展布局

【摘要】生物經濟時代背景下,生物技術勾勒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美好藍圖。生物經濟已成為當前及未來大國科技經濟戰略核心內容之一,賦予國家安全新的內涵和使命。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紛紛出臺生物經濟發展頂層設計,尤其重視基因組學、合成生物學等底層平臺技術開發應用,加快構建多部門參與、跨界聯合的統籌協調體制機制和公眾科學參與決策的政策生態,推動生物技術更好惠及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順應全球生物技術加速演進趨勢,我國“十四五”時期乃至未來中長期,可從夯實科技基礎,壯大核心支柱產業,強化生物資源保護開發利用,筑牢生物安全屏障,優化生物經濟制度生態等方面科學規劃、統籌設計、前瞻布局、扎實推進,積極把握生物經濟時代的重大歷史機遇。

【關鍵詞】生物經濟 “十四五”時期 國家安全 科技競爭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進入21世紀以來,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以來,全球生物技術突飛猛進,重大公共衛生安全事件影響持續升級,社會各界對生物經濟空前重視,生物經濟時代正式拉開序幕。與工業經濟時代相比,生物經濟時代更加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突出生命科學技術能夠更多惠及人類以及生物界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與信息經濟時代相比,生物技術平行于信息技術成為底層共性技術,生物資源與數據資源等共同成為人類社會最為寶貴的資源。生物經濟時代背景下,世界范圍內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間的差距將不再局限于效益、效率,而將更多表現為生物物種的優劣、生命權利的選擇、生存質量的高低、食品資源能源的供給水平等,物競天擇等自然規律也可能出現地域差異。基于此,世界各國和地區紛紛出臺國家層面的生物經濟發展戰略,明確重點方向,部署主要任務,出臺重大舉措。2022年5月,我國國家發改委向社會發布《“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國際社會生物經濟演進規律和發展布局值得我們高度關注。

全球生物經濟發展總趨勢探析

生物經濟時代開啟了人類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信息經濟時代之后,又一個劃時代并且影響深遠的文明階段,展現出與信息經濟時代迥然不同的全新景象。生物經濟的發展將深刻影響人類社會生產生活、認知方式乃至能源保障、國家安全等方方面面。

趨勢一:生物經濟勾勒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美好藍圖。當前,生物技術革命浪潮席卷全球,生命科學逐漸成為繼信息科學之后世界科學研究最為活躍領域。過去十年全球生物和醫學領域發表論文數量接近自然科學論文總數一半,《科學》雜志2021年發布的十大科學突破中有七項與生物技術有關。全球研發百強企業中,生物醫藥行業占近三分之一,排名第一。近年來,基因測序、基因編輯等生命科學通用技術快速發展,其開發成本正以超過摩爾定律的速度下降,現代生物技術逐漸走進千家萬戶,帶動生物產業快速發展壯大,生物經濟美好藍圖躍然在目。特別是現代生物技術不斷向醫藥、農業、化工、材料、能源等領域滲透應用,為人類解決疾病、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危機等重大挑戰提供了嶄新的解決方案,在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重要引領作用。隨著再生醫學、細胞治療等新興生物技術加快應用,人類的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將被攻克,有效提升人類健康水平、延長人類預期壽命。育種技術與全基因組選擇、基因編輯、高通量測序、表型組學等跨領域技術加快融合,將有效保障糧食供給,改善生態環境。生物合成法、生物基材料等技術廣泛應用,生物制造產品在未來十年將逐漸替代約三分之一的石油化工、煤化工產品,將為人類綠色生產和生態環境修復創造更好條件。

趨勢二:生物經濟或將成為未來大國科技經濟戰略核心內容之一。伴隨生物經濟時代加速演進,一些發達經濟體紛紛頒布實施頂層生物經濟發展戰略。例如,德國繼2011年11月發布《2030年德國生物經濟戰略研究:通往生物經濟之路》之后,又發布新版《國家生物經濟戰略》(2020年1月);歐盟先后發布《持續增長的創新:歐洲生物經濟》(2012年2月)、《歐洲可持續發展生物經濟:加強經濟、社會和環境之間的聯系》(2018年10月);美國繼2012年4月發布《國家生物經濟藍圖》之后,又陸續發布工程生物學、醫療創新政策等專項法案以及《為未來生物技術產品做好準備》(2017年3月)、《美國生物經濟發展建議:最大限度支撐經濟增長和國家安全》(2019年7月)、《保護生物經濟》(2020年2月)等戰略文件。

正如2017年11月德國生物經濟理事會發布的《生物經濟政策:七國集團戰略概覽與分析》中所描述的:“近年來,生物經濟的實用性和巨大發展潛力在全球得到廣泛認可。生物經濟政策已成為全球發達經濟體經濟政策的核心內容。”各國依據本國資源、技術和產業儲備等,開辟了生物經濟發展的不同路徑和政策手段。比如,法國、加拿大、意大利、英國等國主要結合本國生物資源稟賦、能源供給特征和工業轉型需求等,確立了生物基材料、生物能源等重點領域生物經濟發展策略;2017年,美國用于生物醫藥領域研發預算已占非國防研發投入近一半。可以預見,在生物經濟時代背景下,生物經濟將成為大國科技經濟競爭的主戰場,未來世界各國圍繞生物資源、技術、人才、資本的競爭將愈演愈烈。

趨勢三:生物經濟將賦予國家安全新的內涵和使命。伴隨合成生物、基因編輯、神經科學等前沿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國際安全形勢發生深刻變化,傳統國家安全已突破陸、海、空、天、電五維空間,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大大提升。同時,國際生物安全形勢嚴峻,生物武器研發屢禁不止,生物戰的威脅依然存在。針對特定種族群體的“人種武器”“基因武器”具有致命性和傳染性強、殺傷面積大、危害時間長且發現難度大等特點。據統計,全球已有20—30種可作為現代生物戰劑的病原體微生物、毒素。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范圍內禽流感、埃博拉、寨卡病毒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接連發生,全球累計經濟損失達到數萬億美元,并造成嚴重的社會危害。外來物種入侵、生物技術濫用、生物恐怖、實驗室生物安全漏洞、基因資源流失等現象并不鮮見。國際上圍繞生物資源跨境流動、生物技術跨境開發及應用的爭端日益增多。2018年9月,美國首次發布全面解決各種生物威脅的系統性戰略《國家生物防御戰略》,提出增強生物防御風險意識、提高生物防御單位防風險能力、做好生物防御準備工作等五大目標。在當前生物安全領域新背景新形勢下,各國和地區需要加緊布局發展生物經濟,提高防范生物安全風險的能力,加快構建適應生物經濟時代的國家安全體系,以期有效防范生物威脅、管控生物風險,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共同支撐全球安全治理現代化和人類長治久安。

主要國家和地區培育發展生物經濟的做法和經驗

自20世紀后半葉起,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對生物技術開發和推廣就已高度重視,方式手段上經歷了從對生命科學領域著力培養,到將生物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扶持推廣,再到當前將生物經濟作為并行于工業經濟、信息經濟的新經濟形態,從供需兩端全面完善體制機制和政策生態環境。有關做法在進入21世紀以來尤其是近10年間尤為明顯。

基因組學、合成生物學等底層平臺通用技術成為熱點。近年來,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加強布局前沿引領技術,增強顛覆性創新,積極搶占生物經濟領域戰略制高點。基因組學、合成生物學、計算生物學等具有通用性、平臺性的底層技術,成為各國加大研發投入的重點。例如,基因組學領域,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在2018年5月啟動“All Of Us”項目,計劃未來10年開展100萬人基因組測序;英國政府計劃在未來5年內開展500萬人基因組測序;歐盟計劃未來3年完成對歐盟地區100萬人的基因組測序。合成生物學領域,美國、日本、歐盟、意大利、俄羅斯的相應戰略規劃中都將基因組編輯作為重點技術之一;在美國2019年發布的《生物經濟行動:實施框架》中,提到的多個新研究領域都應用了合成生物學技術;英國相應生物經濟戰略中明確要支持工業生物技術和合成生物學的發展,將其作為平臺技術,在更循環、更綠色的生物經濟中實現應用;新加坡專項資助合成生物學研發計劃。產學研聯合攻關,科技創新持續實現新突破。例如,生物存儲和計算領域,微軟公司實現全自動DNA信息存儲,突破DNA存儲技術走向商業數據中心的關鍵步驟;斯坦福大學開發出低能耗類腦“人造突觸”,實現運算、存儲同步;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開發出以DNA為存儲介質、可在幾乎任何物體中存儲信息的技術“萬物DNA”。

強化生物技術更好支撐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順應生物經濟時代生物技術走進千家萬戶的時代特征,主要國家和地區紛紛面向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醫”“食”“ 美”“ 安”等重大需求,部署生物經濟發展重點。例如,美國生物質研究與開發理事會(BR&D)在前期綱領性文件《國家生物經濟藍圖》指引下,于2019年3月發布《生物經濟計劃:實施框架》,指出下一階段國家將面向能源、農業、工業等轉型和可持續發展需求,聚焦先進的藻類燃料系統、基因編輯、生物質轉化和碳循環等領域。加拿大于2019年5月發布首個國家生物經濟戰略《加拿大生物經濟戰略——利用優勢實現可持續性未來》,指出要進一步最大化生物質和殘余物價值以實現自然資源有效管理。2019年7月,歐洲生物產業協會(EuropaBio)發布《生物技術工業宣言2019——重振歐盟生物技術雄心》,確認要以創新生物技術、造福人類和地球為宗旨,提升歐盟生物技術工業競爭力,呼吁歐盟決策者重新建立一個更為健康、更高資源利用率、由生物技術驅動的歐洲。日本發布的《生物戰略2019——面向國際共鳴的生物社區》戰略中明確,將重點發展事關醫、食、住、能源等相關的九大領域,包括:高性能生物材料,生物塑料,可持續農業生產系統,有機廢棄物和廢水處理,健康護理和數字醫療,生物醫藥與細胞治療,生物制造、工業與食品生物產業,生物分析、測量和實驗系統,木質建筑和智能林業管理等。

確保部門間統籌協調體制機制順暢。從過去幾年主要國家和地區發布的生物經濟發展戰略等頂層設計看,生物經濟涵蓋領域眾多、涉及扶持和監管部門復雜、對公共政策以及體制機制協調性依賴程度高等特點已經得到共識。各國高度重視通過增加部門間統籌協調性確保生物經濟繁榮于順暢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生態中。例如,2020年5月,美國國會關于工程生物學研究的新提案指出,聯邦政府部門要持續加強與國防部、農業部、衛生和公眾服務部等部門的協調。德國2020年新版《國家生物經濟戰略》提出,政府將任命一個獨立的、成員廣泛、跨界聯合的咨詢委員會機構,確保在多個相關團體參與下,提出多項目標、實施計劃并落實具體建議。英國由商務、能源、工業部門聯合發布報告,由政府、產業和研究部門共同推進生物經濟轉型。民間智庫、金融機構等產學研單位也是積極構建完善生物經濟體制機制的重要參與者。如2022年4月發布《美國生物經濟:為靈活和競爭性的未來規劃路線》報告的美國施密特未來智庫(Schmidt Futures),即由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人工智能和國防創新委員會主席、前谷歌首席執行官Eric Schmidt發起。這一智庫于2021年10月成立合成生物和生物經濟工作組,成員主要由物理、倫理、合成生物學等領域的專家,以及創新型公司的風險投資家、行業領導人和生物技術聯盟的領導者等組成。

持續加強生物經濟相關決策的公眾參與和輿論引導。與工業經濟、信息經濟不同,生物經濟的發展不僅僅是一場效率革命,更事關人類生命本體的改造進化,與自然萬物密切相關,因此有關決策部署需要引入公眾參與機制。例如,在公眾較關注的轉基因產品開發和推廣問題上,無論是積極主推的美國,還是相對謹慎的歐盟,都想方設法將轉基因審批過程中的信息公開并邀請公眾參與。美國的做法包括:轉基因生物釋放和注冊同期必須發布環境影響報告,轉基因食品上市前需接受公眾評議,美國環境署生物技術科學顧問委員會會議面向公眾開放并將會議記錄在網上公布。歐盟則要求食品安全管理局對新的轉基因產品出具評估報告,由歐委會將評估報告公布在網上并接受為期一個月的公眾評議。此外,針對生物技術產品和服務的新興產業屬性,以及關乎公眾“醫”“食”“ 美”“ 安”等方面的重要性,一些國家和地區著力就提升公眾對生物技術產品和服務的接受度、培養相應消費理念和習慣等方面進行積極引導。例如,法國提出了支持生物經濟供需匹配的十大行動;英國研究與創新署將支持企業和學術界以透明和負責人的機制運作,以增強公眾信任,公開有效地宣傳創新生物基產品,由此提升公眾對新產品的理解和認識,從而確保向生物基經濟轉型時可以獲得社會、環境和經濟的益處;意大利在《意大利的生物經濟:為了可持續意大利的新生物經濟戰略》中提出,要從消費者的角度促進對生物基產品的需求,收集關于消費者在生物基產品方面的信息,考慮如何形成新的市場,并利用生物基服務,開發創新性、包容性的商業解決方案。

國際社會生物經濟的發展趨勢和產業布局對我國的啟示

我國培育發展生物經濟的路徑,大致分為三個階段:早期大力支持生命科學領域重大技術研發和攻關;最近20年集中資源推動生物產業發展;2022年5月,我國順應全球生物經濟時代發展大勢,發布首個國家層面的生物經濟發展戰略《“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標志著我國生物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進入這一階段,著眼于當前國際生物經濟發展新趨勢,立足我國生物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生物經濟規模體量大且產業體系健全等優勢,我們可以從夯實科技基礎,壯大核心支柱產業,強化生物資源保護開發利用,筑牢生物安全屏障,優化生物經濟制度生態等方面科學規劃、統籌設計、前瞻布局、扎實推進,努力在生物經濟時代掌握發展主動權,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夯實生命科學創新基礎。一是進一步夯實生物經濟繁榮發展的技術基礎。密切對接健康中國戰略實施要求,面向制約生物技術應用推廣的“卡脖子”問題,加快部署推廣一批新的生物技術攻關計劃。強化產學研共同參與的生命科學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創新“揭榜掛帥”制度。二是在國際科技合作形勢正在發生趨勢性扭轉的大背景下,堅持開放創新,廣納海內外各類人才、團隊,更好利用海內外專業化的創新創業資本,加強跨境科技合作項目,降低創新要素合作的制度性障礙。三是壯大一批產業集群,引導創新資源向前期有積累、有基礎、未來有潛力的地區進一步傾斜,例如,大力支持蘇州、上海、廣州、成都、武漢等重點生物產業集群建設,使其成為帶動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支撐我國生物經濟跨越發展的重要力量。

培育壯大新興支柱產業。加快生物技術廣泛賦能健康、農業、能源、環保等產業,促進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加快壯大生物經濟支柱產業。一是推動醫療健康產業發展。從疾病預防、診斷、治療環節入手,重點發展利用基因檢測等手段的重大疾病早篩,支持個體化治療、精準治療發展,同時,加快疫苗研發生產技術迭代升級;推動生物技術與精密機械、材料等技術融合,開發先進診斷技術和產品、裝備,強化中醫療效判斷和機制研究;在疾病醫療環節,推動抗體藥物等生物藥、推進重大疾病和罕見病的原創藥物開發,拓展先進治療技術臨床應用,規范細胞治療等新技術臨床應用,鼓勵中西醫結合。二是推動生物農業發展。一手抓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產能和質量提升,有序發展全基因組選擇、合成生物學等生物育種技術,確保糧食、肉蛋奶、油料等重要農產品供給,積極推進玉米、大豆等作物和畜禽、水產品良種攻關,探索研發“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一手抓農業生產效率提高,開發農業廢棄物生物制劑、天然農業生物藥物等農業制品,推動動物基因工程疫苗、高效檢測試劑等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發展酶制劑、微生物制劑等生物飼料。三是推動生物質應用發展。面向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模式轉型重大需求,積極開發生物制造技術,實現化工原料和過程的生物技術替代,發展高性能生物環保材料和生物制劑,推動化工、醫藥、材料、輕工等重要工業產品制造與生物技術深度融合。四是鼓勵生物信息產業發展。持續挖掘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融合應用產生的巨大創新效能和產業動能,推動信息技術發揮在支撐新藥研制方面的作用,運用“互聯網+衛生健康”等手段優化便民服務,深化衛生健康大數據在醫學科研、教育培訓、臨床診療、產品開發、醫保支付、醫養結合方面的應用。

強化生物資源保護利用和生物安全保障體系建設。一方面,更高效率更深層次保護開發、利用生物資源。一是軟環境、硬設施并重,加大生物資源保護力度,健全生物資源監管制度,開展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完善技術,謀劃建設若干生物資源高標準寶藏庫。二是健全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系統,強化科學評價,加強生物資源利用平臺支撐,推進生物資源綜合利用。三是加強生物資源安全管理,完善國家層面的生物資源共享體系。

另一方面,要筑牢生物安全保障體系。一是加大力度提高治理現代化水平。加快建立促進生物經濟發展的統籌協調機制,研究成立生物經濟發展領導小組,圍繞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和生物安全等方面,加快構建前瞻性制度框架,不斷完善構建具有較強適應性和針對性的生物經濟法律體系、適應國情的生物安全和倫理風險防控體系。二是提升生物領域生產企業產能水平。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放寬相關產品生產準入條件,健全從研發到生產、制備、耗材及相關配套產業鏈條,確保疫苗、醫療耗材及民用健康產品等特殊物資在公共衛生安全事件突發時期產量供給。三是加強對生物經濟科普宣傳。針對公眾對新發突發傳染疾病的恐慌和對醫療新技術新服務的療效及安全性、生物技術產品環境友好性的疑慮等問題,強化科學宣傳、輿論監督、正確引導和典型報道,幫助公眾提升科學認識,減少不必要的疑慮和恐慌。

持續優化體制機制和政策生態。在供給側,要持續深入推進市場準入和監管制度改革。堅持底線監管、審慎監管,著力推動生物技術產品和服務的市場準入環節改革,進一步明確產品準入標準、監管機構以及相關時限。在需求側,要著力深化招標采購和定價制度改革。要發揮政府采購撬動市場的作用,激勵有條件、有潛力的區域實施更多生物產品和服務的政府應用示范帶動項目,增加公眾對于生物技術產品和服務的認知度和接受度,提前建立健全涉及倫理、安全底線的重大問題爭端公共決策機制,持續規范產品、服務市場秩序和配套服務的質量。此外,要加強生物經濟發展的統籌協調,針對生物產品種類多、鏈條長、涉及管理部門多等特征,圍繞形成生物產業良性發展的創新鏈、產業鏈,統籌生物技術產品生產、流通和使用各個環節,建立適應生物經濟發展的管理體系,提高監管政策的連續性和可預期性。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雙城經濟圈等區域,以城市為載體布局建設生物經濟先導區,圍繞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能源、生物環保等領域開展科技創新和改革試點,重點在聚攏全球創新資源、準入、定價、監管等體制機制創新方面探索構建適應生物經濟時代的前瞻性制度框架和政策實施體系。

(作者為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陳曦:《國際生物經濟發展動態及前沿趨勢,中國生物經濟發展戰略——面向2035的生物經濟強國之路》,北京:科學出版社,2022年。

②姜江:《生物經濟發展新趨勢及我國應對之策》,《經濟縱橫》,2020年第3期。

③邱靈、韓祺等:《面向2035的中國生物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宏觀經濟研究》,2021年第11期。

④鄭斯齊、韓祺等:《近期國外生物經濟戰略綜述及對我國的啟示》,《中國生物工程雜志》,2020年第4期。

⑤Schmidt Futures, The U.S. Bioeconomy:Charting a Course for a Resilient and Competitive Future:A Bioeconomy Strategy,April 2022.

責編/谷漩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謝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