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蘊含理論與實踐、回顧與創新、協調與突破、持續與適應等多重關系屬性。其中制度建設不僅構成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而且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與拓展提供有力保障。在新的歷史階段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應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改革形勢與高質量發展需求,充分發揮我國制度建設的體系化、集成化、協同化優勢。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中國式現代化 黨的二十大 治理效能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2022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迎接黨的二十大”專題研討班上發表重要講話,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奮進新征程提供思想指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中國式現代化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為動力與保障,根據中國國情與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真實意愿,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主體地位。
制度建設對于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堅持以國家和民族發展作為演進基點,兼具理論與實踐、回顧與創新、協調與突破、持續與適應多重特質,其中制度建設不僅構成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素與基本內容,而且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與拓展提供有力保障。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需要科學理論和豐富實踐的共同支撐,二者均同制度緊密聯系。中國式現代化遵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科學理論的指導。進入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從新的實際出發,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為新時代10年來的偉大變革提供了理論指引,用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指導制度實踐,深入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中國式現代化是黨領導人民開拓的走向現代化的途徑,制度要素在其中居于關鍵位置,可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范式更新、方法革新蓄力增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形成了層次分明、系統完備、職能明確、彼此銜接的制度格局,積累了由基層探索到頂層設計層層遞進的治理經驗和愈益豐碩的制度成果,這些寶貴經驗與創新成果促進了相關職能部門工作方式、履職機制、治理理念的推陳出新。
中國式現代化是黨和國家結合黨的百年奮斗歷程與新中國的改革進程,對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作出的務實判斷與準確總結。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是黨和國家總體戰略和中長期規劃的具體發展策略,承襲了黨在革命、建設、改革不同歷史階段的制度建設經驗,融入并體現了新時代國內國際形勢新變化和制度實踐新發展,反映了黨在長期執政過程中穩妥連貫的治國理念。另一方面,新時代的制度建設可為更好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任務目標強基固本、聚力鑄魂。黨的二十大在新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將“明確宣示黨在新征程上舉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朝著什么樣的目標繼續前進”。過去10年的制度建設進程充分表明,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在黨的全面領導和長期執政前提下積蓄改革發展穩定的動力資源,將為未來的工作開展、任務完成、決策落實筑牢根基。
中國式現代化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多個領域協調發展且重點突破的統一布局,堅持將制度體系的系統完備及科學規范、重點領域的矛盾化解及目標實現貫穿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全局。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完備與健全,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有力依托。新中國成立至今,黨的全面領導為開展現代化的國家治理提供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全方位體現人民群眾利益、維護人民群眾權利,法治建設將增進人民福祉、實現公平正義落實到依法治國的全過程,民生保障制度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些共同構筑了社會主義制度均衡運行與合力匯聚的良好局面,成為開啟新征程、開拓新局面的基石。另一方面,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以及特定領域出現的新狀況與新挑戰,需要通過制度途徑有效應對。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團結帶領人民群眾貫徹落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從嚴治黨、全面依法治國戰略布局,在取得顯著成效的基礎上進一步部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任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來提高應對風險挑戰的治理能力,加快機制改革創新與利益格局調整以完善現代化的治理體系。
中國式現代化是持續應對挑戰與不斷適應形勢的進程,黨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完善黨和國家的制度體系。首先,在長期實踐探索與理論創新基礎上加強制度建設,是黨成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寶貴經驗。世界上不存在固定的現代化模式與標準,進入新時代,我們黨科學把握戰略機遇、有效應對嚴峻挑戰、牢牢掌握自身發展命運,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發展。其次,提升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化水平,是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抵抗風險與應對挑戰的必要基礎。黨的歷史是波瀾壯闊的不懈奮斗史、理論探索史、自身建設史,國家治理體系在不斷解決實際狀況中完善發展,在扎實完成黨和國家各項目標任務中彰顯適應能力與協調能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上,要進一步增強各方面制度的適應能力。黨的二十大要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戰略安排進行宏觀展望,重點部署未來5年的戰略任務和重大舉措,“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繼往開來,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途命運,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制度建設經驗
在新時代10年的偉大變革中,黨和國家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質要義,拓寬了中國式現代化的覆蓋領域,謀劃復興偉業、擘畫強國藍圖,形成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豐富實踐經驗。
第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指引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基本方向,統籌了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國際與國內,指明了制度建設的目標。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黨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結合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新實踐促進理論創新,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指引實踐發展。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深刻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同新時代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豐富實踐聯系起來。黨中央注重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制度建設和現代化建設的動力,以原創性理論貢獻標注了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高度,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華文化與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此外,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刻彰顯了我國制度建設的時代特質與世界意義。
第二,黨的長期執政和全面領導確立了制度建設的根本動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擁有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階段,中國共產黨始終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引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核心力量。一方面,黨確立了民主集中制的根本組織原則和領導制度,全體黨員旗幟鮮明講政治,堅決服從黨中央的部署與安排,確保中國式現代化的有力、有序、有效。民主集中制強調既充分發揚民主又善于集中統一,調動廣大黨員積極性,激發全黨創新活力,提高決策的科學性,確保全黨思想和行動的統一,充分發揮巨大的政治優勢與制度優勢。另一方面,黨勇于開展自我革命,加強自身先進性、純潔性建設,帶動社會改革與全面進步。勇于自我革命是我們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徹底的自我革命精神開展全面從嚴治黨,把全面從嚴治黨貫穿黨的建設各方面,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保障黨和國家事業的穩步發展。
第三,制度的人民性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底蘊,展示了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維護人民合法權益、實現人民利益訴求的價值導向。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堅定信念,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與制度建設獲得群眾支持、取得優異成績的依據。一方面,在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過程中,黨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將是否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衡量和判斷制度執行力的重要指標,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制度建設的關鍵目標,將持續改善民生作為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必要途徑,贏得人民衷心擁護與全力支持。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制度所蘊含的人民性是全方位、全覆蓋、全鏈條的,中國式現代化也廣泛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多個領域,涉及民生保障、社會治理、分配改革、環境保護等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事項。黨和國家明確了新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意義,滿足了人民群眾多層次需要,提升了人民群眾獲得感。
第四,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十九大以來的5年極不尋常、極不平凡。”國際形勢不斷變化,風險挑戰愈益增加,各項事業面臨更多新任務與新要求,黨和國家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偉大征程中準確識變、積極應變,促進制度優勢向治理效能的充分轉化。一是黨和國家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提高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治理效能。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經濟發展、民主政治、社會治理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始終得到人民擁護,推動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的發展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二是黨和國家面臨新的戰略機遇、新的戰略任務、新的戰略階段、新的戰略要求、新的戰略環境,保持制度執行與改革的穩中求進。黨和國家將發揮制度優勢與應對風險挑戰相結合,增進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在把握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基本規律、保持戰略定力的基礎上堅持穩字當頭、務實進取,推動黨和國家事業蓬勃發展。
進一步鞏固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優勢
在黨和人民長期的實踐探索過程中,形成了具有顯著優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創造了人類制度文明發展史和現代化建設史上新的文明形態。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從制度層面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動力源泉。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與開展離不開黨中央的科學謀劃、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和憲法法律的堅實支撐,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踐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要求,需要繼續在制度建設中全過程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首先,各職能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應理解并把握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內在聯系。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通過發揮黨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方向指引;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人民通過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管理國家事務,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賦予強大根基;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可不斷規范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開展進程。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相輔相成,法治則可確保權力運行不逾矩、不越界,保護權利行使的廣泛性、真實性和有效性,三者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偉大實踐,其有機結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重要遵循。其次,各治理主體在履行自身職責的過程中,要堅持以黨的全面領導為根本保證,以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為最終目標,以全面依法治國為制度保障。充分發揮民主政治的獨特優勢,要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堅持黨的領導,建立鞏固黨的自身建設成果的長效機制;也需在制度建設全程貫徹人民利益訴求,完善制度安排;還需健全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在制度建設進程中確立法律權威,監督相關部門的權力運行、利益協調、決策執行。
正確認識新發展階段的改革形勢與高質量發展需求,堅定中國式現代化的務實導向。更好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對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處的時代背景與客觀實際加以綜合考察,發揮制度體系突出的適應能力與改革能力。一方面,我國制度體系可靈活適應環境形勢的新變化、應對新挑戰,精準識別并及時解決政策執行過程中出現的狀況,提升制度的執行力。各職能部門及其工作人員要將各個領域環節與層次的新情況、新案例匯集起來,科學論證具體問題的解決思路,把特定的、局部的、地區性的治理經驗轉化為具有推廣意義的、普遍適用性的可行方案。新階段國內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也需要各部門增進彼此之間的協同合作,破除觀念與機制壁壘,建立溝通、決策、協商、監督環環相扣的機制與程序。另一方面,我國制度體系具有持續創新、與時俱進、求細求實的特質,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需要鞏固制度創新的成果,汲取制度創新的不竭動力,促進制度、政策、規范的精細化。各職能部門及其工作人員需要依據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在堅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不動搖的前提下,制定并執行體現地方特色且反映部門實際的發展策略,以規范、規則、程序等形式推動治理機制的成熟定型。
切實增強制度建設的體系化與集成化,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邁上新的臺階。制度建設的系統化與整體化,有益于發揮制度系統的綜合優勢、匯聚各方面力量,其不僅表現在多個任務、不同領域的協同配合,而且反映在縱向維度上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的有序銜接。一方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發展中國家的客觀實際,是我國現代化新道路的現實情境。相較于發達國家多采取的以工業化帶動現代化的道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開辟了現代化建設的新思路、新路徑,為廣大后發國家提供了結合自身國情邁向現代化的優秀范本。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等任務并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多個領域協調共進的過程,需要進一步實現各項制度之間的互補與配合。這要求相關治理主體具備全局意識和系統思維,全面思考各自領域工作事項的治理舉措,并有重點地處理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議題。另一方面,制度的體系化建設還需注重基層實踐與頂層制度設計的銜接。基層實踐中的豐富案例需要通過必要的機制與程序加以匯集與分析,頂層設計的想法和理念需要具體部門來執行與落實,二者之間的暢通程度直接關系到制度優勢的發揮與治理效能的鞏固。因此需要繼續探索基層創新與頂層設計良性互動的有效措施,既在優化職能分工的基礎上完善整體規劃與統籌指導,又在貫通配合的過程中調動基層單位改革創新示范的積極性,激發社會成員與社會組織廣泛參與治理過程。
(作者為吉林大學行政學院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研究”、吉林省教育廳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國共產黨制度建設的歷史進程和經驗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嶄新篇章》,《人民日報》,2022年7月28日。
②馬雪松、張賢明:《政治制度變遷方式的規范分析與現實思考》,《政治學研究》,2016年第2期。
③馬雪松:《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政治學闡釋》,《理論與改革》,2022年第2期。
責編/李丹妮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