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00后”群體的擇業訴求與價值取向

【摘要】擇業觀是求職者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對未來職業的期待,反映出人們對于職業福利待遇、工作環境、發展路徑和聲望地位等方面的訴求和標準。“00后”群體是當前高校畢業生的主力軍和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在擇業過程中,這一群體注重自我價值實現、注重生活與工作平衡、注重勞動關系的平等。同時,“00后”群體也需要重視擇業觀與就業環境、就業方式與就業能力的匹配性。“00后”群體正確擇業觀念的形成,離不開政府、高校、企業、媒體的引導幫助以及“00后”自身的不斷努力,多方共同發力,方能更好地促進青年成長成才。

【關鍵詞】“00后” 高校畢業生 擇業觀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目前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經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質的勞動者。“00后”是當前高校畢業生的主力軍,是寶貴的高素質人才資源和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00后”群體具有新時代青年人的鮮明特征與個性訴求。在他們邁入勞動力市場、為職場帶來新鮮活力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會面對一些職場困惑與問題。在求職過程中,“00后”保持著充滿個性的擇業觀,他們注重個人感受,在遭遇不公平對待時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甚至被稱為“職場仲裁俠”。如果說堅韌堅強、積極向上是以“80后”“90后”為代表的“中堅青年”的精神底色,那么個性張揚、恣意灑脫就是以“00后”為代表的“千禧一代”的時代色彩。

擇業觀是求職者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對未來職業的期待,反映出人們對于職業福利待遇、工作環境、發展路徑和聲望地位等方面的訴求和標準,并直接影響個人就業行為。研究“00后”群體的擇業觀,對做好青年就業工作、促進青年成長成才、引導青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具有重大意義。

“00后”群體擇業觀的個性彰顯:對更高就業質量的追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就業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00后”畢業生而言,他們剛剛走出大學校園,對未來美好生活充滿憧憬與希望,工作選擇從“有工作”到“有好工作”轉變,選擇的標準也從薪資待遇、工作穩定性等側重生存需求的單一指標轉向專業匹配度、興趣匹配度、人際關系、職場地位、職業晉升等側重個人價值實現與長遠發展的多元指標。更高質量的就業不僅是強調結果的高質量,更重要的是強調作為有自主性和社會性的人在工作開始與過程中的全周期“高質量”。具體來說,包括更充分的就業機會、更公平的就業環境、更良好的就業能力、更合理的就業結構、更和諧的勞動關系等。在更高質量就業理念的指引下,“00后”的擇業觀念具體表現為“向前看”的時代性、注重生活與工作的平衡性與追求勞動關系的平等性。

首先,“00后”擇業價值取向從“向錢看”到“向前看”,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00后”出生于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和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充分享受改革開放帶來的利好。依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可以按層次由低到高分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與自我實現五個維度,這些需求是激勵個人行為的根本力量。相較于上一代人,“00后”的成長環境和發展條件更加優越,在物質條件上較為富足,同時有家庭作為堅強后盾,多數人在職業選擇中可以不將生存和安全需要作為職業選擇的優先考慮因素,轉而追求更高層次的社交、尊重與自我實現的需要,從而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在擇業價值訴求上,“00后”關注自我實現。相對于薪酬水平與福利待遇,“00后”更關注在崗位中的自我發展與提升,希望能夠在工作中發揮自己所長、獲得成長。同時,“00后”正處于學習的黃金時期,精力更為充沛,求知欲更為旺盛,因此在就業選擇上更傾向高成就感、高獲得感的工作。不少“00后”看準小微企業,特別是專精尖的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發展機遇,搜尋與自身知識、技能、興趣和發展規劃相一致的工作機會,投身其中,推進個人價值實現與企業長效發展的雙贏局面。

其次,“00后”擇業訴求凸顯自我意識,注重生活與工作的平衡。“00后”對于工作環境的舒適程度、工作過程中的個人體驗、工作團隊中的角色定位等方面有一定要求。他們關注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不愿“為了生活而工作”,更多表現為“既要有生活,也要有工作”的態度,呈現出物質追求與精神享受并重的特點,對于工作氛圍等軟性條件更為重視。“00后”不同于其他年代求職者的專業匹配導向,他們有著豐富的興趣愛好,關注個人興趣與崗位的匹配,更愿意將個人興趣與工作結合起來。他們重視工作帶來的體驗感,希望從工作中獲得樂趣和愉悅。很多“00后”畢業生遇到符合自己興趣愛好的崗位時,都會倍加珍惜,愿意為工作付出精力和時間,從而創造更大的經濟、社會價值;能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就業體驗更好,對工作的滿意度也會顯著提高。在行業選擇上,他們并不執著于在朝九晚五的傳統行業工作。工作形式更加靈活、環境更加包容且快速發展的新興行業成為當下青年就業的向往之處。例如,很多“00后”通過圖片、視頻記錄和整理生活,成為自媒體創作者。

最后,“00后”希望在職場上獲得應有的權利與平等地位。“00后”是在物質精神都較為豐富的新世紀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立平等的意識,他們更認可專業知識、尊重法律和規則、懂得平等對待他人,對“溜須拍馬”“鉆營取巧”等職場惡習有著天然的反感。他們有著強烈的維權意識和規則意識,勇于直面“職場PUA”等問題,對于職場過度加班、職業歧視等不公現象,能夠敏銳地察覺自身權利被侵害與剝奪,并通過多種渠道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比如有“00后”在面試時明確表示“拒絕無償加班,拒絕無償做任何非本職工作內容的事”,不甘于成為職場“工具人”,其背后折射的是“00后”對當前一些職場不良生態的不滿。他們在職場上追求的是更透明化的規則和更加平等的職場人際關系,希望建立和諧的職場生態。同時,“00后”富有創造力,更喜歡高效的工作模式。當社會和用人單位建立透明平等的職場規則,尊重“00后”對平等勞動關系的職場訴求,形成和諧的用工關系,作為員工的“00后”自然也能發揮其創造性,在崗位上利用專業所長,創造更大價值。

“00后”擇業觀背后的深層規則:與更高質量就業的匹配性

“00后”的擇業觀充滿個性、追求自由,但自由一定是在某些規則范圍內實現的。“00后”擇業觀的“個性”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要真正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還需要遵循就業的更深層次規則,綜合考慮就業環境、就業方式、個體就業能力等現實條件與擇業觀念的匹配性。

“00后”擇業觀與就業市場供需的匹配性。近年來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和國際形勢影響,經濟發展態勢疲軟,勞動力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有限;同時,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2022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首次突破1000萬人,規模再創新高。如此供求對比之下,新一年“最難畢業季”再次出現,“00后”畢業生仍面臨較大的就業壓力,追求更高質量就業的競爭更為激烈。對“00后”畢業生來說,就業領域的主要矛盾不是能否找到工作,而是“00后”對高質量工作崗位的需求和高質量工作崗位的供給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當“00后”在就業市場碰壁中發現自己對更高質量就業的需求無法被滿足時,基于自身條件與市場情況,可能調整或降低就業預期,作出次優選擇。因此,“00后”擇業觀念的實現是建立在個體對就業環境的理性認知基礎上的,國家政策、媒體宣傳、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支持等環節的實施情況,都對學生了解就業環境、形成理性的擇業觀發揮著重要作用。

“00后”擇業觀與就業方式的匹配性。隨著數字經濟的深入發展和經濟發展模式的變革,以自主創業、非全日制、經營方向跨界和彈性工作時間為特征的靈活就業方式為“00后”就業提供了新的可能。這種自雇就業具有自由性、靈活性和創造性特征,同“00后”關注自我實現、重視自由平等、追求生活與工作平衡的價值取向相契合,越來越多“00后”開始嘗試靈活就業形式。當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與實體經濟碰撞,衍生出一系列新興職業時,“00后”是積極的并且充滿活力的,他們樂于了解新興職業的情況并主動嘗試相關職業,找準新業態下的新機會,通過自主創業實現高質量就業。同時,便利的信息傳遞與信息共享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勞動力市場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勞動力市場的深度融合使得供需匹配、人崗匹配更加精準、更有效率,為“00后”獲取廣泛的勞動力市場信息、明確自身定位和作出理性判斷提供支撐,為“00后”畢業生工作的自我實現需求提供了路徑,推進更高質量的就業。

“00后”擇業觀與個體就業能力的匹配性。斯坦福大學教授漢納謝克(Eric A.Hanushek)提出了多維能力發展、全生命周期的人力資本理論框架,他認為人力資本應包括傳統的認知能力與“熱情”“堅持”“真誠”等非認知能力,個體能力對經濟社會行為產出有重要影響。認知能力與非認知能力的理論框架更全面地概括了個體在經濟社會中的表現,打開了能力的“黑箱”,強調了能力發展在人力資本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開始由外延式發展向內涵式發展轉變,高等教育改革與人才評價改革取得諸多成效,接受這一階段高等教育的“00后”享有更廣泛的教育機會、更高水平的教育質量和更開放的教育環境。在我國高等教育普及化與人才培養改革的推動下,高校注重對“00后”能力的全面培養,“00后”畢業生對自身就業能力有著充分自信,因此在職場中更有“底氣”。需要注意的是,當就業能力與擇業理想不匹配時,個人職業發展可能受到諸多限制。宋齊明博士在《校園與工作場所:關于本科生可就業能力的研究》中提出,“人際溝通與協調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抗壓與情緒管理”“把握細節的能力”“適應與變通能力”“時間管理”“忠誠度”“責任心”等多種崗位需要的能力特質在高校人才培養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部分“00后”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對自我就業能力與擇業預期存在認知偏差,就業能力不足以支撐擇業觀的實現,可能引發部分“00后”對職場的不滿。因此,就業能力特別是非認知能力的提升,是“00后”實現擇業理想、實踐擇業觀念的重要支撐,政府、高校應重視對“00后”就業能力的全面提升。

“00后”擇業觀的現實啟示:實現更高質量就業的路徑

基于人力資本理論,在自由競爭的勞動力市場,高人力資本的勞動者有著更多的職業選擇,可以獲得穩定性更強的工作、更高的工作收入、更優的再就業機會。因此,不論是個人還是公共體制,都應該盡可能進行人力資本投資,也就是提升個體能力,使個體獲得更高的人力資本,在高質量勞動力市場獲取工作機會。高校畢業生就業是一項系統工程,“00后”高校畢業生擇業觀念的形成是一個復雜、長期的過程,需要政府、高校、企業、媒體和“00后”自身等多方主體共同發力。

對于政府而言,需要從思想指引、市場調控和就業支持等方面為“00后”畢業生就業創業提供有利條件。首先,從思想引領上看,要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大學生的思想引領,幫助廣大青年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就業觀與擇業觀,既樹立崇高理想又心系國家與社會,投身國家建設與社會發展需要的崗位,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平衡與統一。其次,從市場調控上看,關鍵要解決結構性矛盾問題,既要有所側重地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培養適應勞動力市場和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增加人力資本存量;又要整合統籌高校、企業和社會多方資源,加快建設公開透明高效的人才匹配數字平臺,減少人力資本就業錯配。最后,從就業支持上看,通過扶持和鼓勵中小微企業吸納畢業生就業、建立健全企事業單位用人規范、暢通就業信息互通渠道、深化特殊人群就業幫扶服務等方式,為“00后”畢業生就業創業打造有利的經濟環境、制度環境和文化環境。

對于高校而言,人才培養要與國家戰略、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適應。一方面,實現“00后”畢業生更高質量的就業,關鍵還是要提高畢業生的綜合能力,引導其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深化人才培養改革,動態跟蹤社會和市場需求,通過改進課程體系,加強就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打造就業信息共享平臺、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習,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高水平人才;另一方面,通過加強創新創業教育,發揮創業帶動就業作用,鼓勵學生多渠道靈活就業。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特別是提升數字創業能力,順應其靈活自由的擇業觀,發揮生于信息技術時代的“00后”的優勢,通過更新數字創業教育理念、建立跨學科創業教育體系和打造創業支持平臺,著力提高“00后”數字創業感知能力和數字創業執行能力。

對于企業而言,一方面,應當以冷靜的態度面對“00后”個性化的職業態度,通過線上線下實習、深入開展校企合作、建立信息互通網絡平臺等方式,既幫助“00后”了解職場需求與規則,又為企業識別和保留戰略儲備人才、吸納高質量人才提供支持;另一方面,“00后”擇業觀與職場規則的摩擦與碰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企業組織管理存在的問題,平等和諧的勞工關系尚未完全構建,為此,企業應當建立和員工之間的有效溝通機制,做好組織調整,營造良好的就業和工作環境。

對于媒體而言,一方面,對于“00后”的擇業觀、就業觀以及職場群體畫像的報道應當秉持客觀立場,正確引導公眾對“00后”的客觀認識,以幫助“00后”更快更好融入職場生態;另一方面,充分發揮信息載體功能,通過多種媒體形式多渠道傳遞政府就業創業政策、企業招聘信息、青年創業先鋒事跡等內容,引導畢業生形成正確擇業觀,為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打造相對高效、公開和透明的信息平臺。

對于“00后”而言,高校培養塑造的人力資本是個體高質量就業的基礎,樹立適應外部變化的動態擇業觀,發揮就業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是推進高質量就業的關鍵。一方面,“00后”要形成對就業外部環境的清晰認識,應充分利用學校就業服務平臺和各類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獲取市場就業信息咨詢服務,通過企業實習、就業信息網絡共享平臺等方式或渠道獲取行業或崗位的準確情報,及早確立職業發展目標并制定相應規劃。另一方面,青年要形成對自我的正確認知,通過積極參與校內外就業培訓、投身就業實踐,對個人就業能力、角色定位、個人需求與發展目標等方面形成正確判斷;同時要主動適應國家、社會和市場需要,結合個人發展規劃、家庭條件,明確個人就業需求,進而調整形成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

(作者為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

【參考文獻】

①宋瀟:《“領導不可以對我發火”:如何讀懂00后的擇業觀》,《中國青年報》,2022年5月18日。

②李志明:《“中堅青年”的群體形象和時代機遇》,《人民論壇》,2022年第8期。

③信長星:《努力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中國人口科學》,2012年第6期。

④Cunha F, Heckman J&Schennach S. Estimating the technology of cognitive and noncognitive skill formation, Econometric, Volume78, Issue3, 2010.

⑤宋齊明:《校園與工作場所:關于本科生可就業能力的研究》,2018年華東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論文。

⑥賴德勝、蘇麗鋒:《人力資本理論對中國勞動力市場研究的貢獻》,《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20年第1期。

⑦馬永霞、王琳:《基于創業認知理論的數字創業教育模式探索——以卡內基梅隆大學為例》,《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年第2期。

責編/周小梨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謝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