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十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旅游是綜合性產業,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旅游是修身養性之道,中華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讀書結合在一起,崇尚“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旅游業作出一系列指示批示和重要論述,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大眾旅游發展理念,指明了新時代旅游業的創新發展方向。
1999年,第一個“國慶黃金周”的到來,標志著城鄉居民旅游意識的覺醒和國內消費為基礎的大眾旅游市場的形成。此后多年,旅游市場迅速增長,旅游綜合效益不斷凸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旅游戰線堅持融合、創新、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持續推進大眾旅游、智慧旅游、綠色旅游和文明旅游,在現代化進程中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旅游休閑生活的新需求。201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頒布,彰顯了保護旅游權利和發展旅游產業的國家意志;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迎接正在興起的大眾旅游時代。”如今,旅游業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面臨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今年年初發布的《“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結合新階段旅游業面臨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提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優化旅游空間布局、完善旅游產品供給體系等多個重點任務,為新時代全面發展大眾旅游明確了方向。
過去十年,是國民旅游意識日漸顯化,旅游消費日益高漲的十年,也是人民旅游權利得到廣泛實現、旅游消費多樣性與品質化并存,社區居民從旅游發展中普遍受益的十年。統計數據表明,進入21世紀以來,城鄉居民年均出游率每五年就增加1次。2019年國內和出境旅游分別達到60.06億人次和1.55億人次,旅游總收入達6萬億元。旅游休閑已經成為美好生活的日常選項和剛性需求,“吃有肉、住有樓,還有閑錢去旅游”成為小康社會的生動寫照。城鎮和農村居民的旅游休閑,甚至出國(境)旅游的人也日漸增多。據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測算,2022年春節期間,19.1%的農村居民參與了探親訪友和近程休閑等在內的旅游活動,同期全國出游游客中農村居民占比達38.1%。
過去十年,是旅游消費從觀光休閑的基礎需求,向休閑多樣性和度假品質化升級的十年,也是智慧旅游現代化和綠色旅游、文明旅游快速發展的十年。在大眾旅游的初級階段,主要解決“有沒有”的問題,進入全面小康社會以后,“好不好”的問題日益凸顯,以智慧旅游為中心的現代旅游業體系建設進程進一步加快。越來越多旅行經驗豐富、消費心理成熟的游客更愿意以自助、自駕、自由行的方式,借助智能通信、互聯網、大數據、現代金融支付和公共服務體系完成自己的旅游行程。隨著游客廣泛進入旅游目的地城鄉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間,旅游市場主體更加多元,旅游產業鏈條進一步延展,旅游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在需求側管理和供給側改革的雙重推動下,旅游業開始進入不可逆轉的現代化進程,“人山人海吃紅利、圈山圈水收門票”的傳統發展模式已經過去,金融、科技、文化、教育、創意、時尚等新動能推進的“旅游+”“+旅游”等現代發展模式正在從概念走向現實。
過去十年,是文化引領和融合發展的十年,也是科技賦能和創新發展的十年。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組建以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紅色旅游、研學旅游、非遺旅游、夜間旅游、冰雪旅游、避暑旅游、自駕旅游、郵輪旅游、露營旅游、鄉村旅游,更多美好生活新需求、新場景和新業態被創造出來了。旅游裝備制造、旅行保險、金融創新等商業創新,以及航空、高鐵和高速公路交通網絡的完善,都在不同程度上牽引旅游消費的升級,推動傳統服務業到現代服務業的轉型。根據中央的部署,我國將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和街區,建設桂林等世界級旅游城市,進一步推進旅游強國建設。
(作者:戴斌,系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