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該方案的出臺為更好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用黨的創新理論鑄魂育人,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增強課程針對性、有效性提供了頂層設計,開啟了“大思政課”建設全面推進的黃金期。
作為社會主義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一環,職業院校承擔著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應用技術型人才的重要使命,要善于抓住利用好“大思政課”建設的黃金期,乘勢而上、順勢而為,以“等就是慢、慢就是不合格”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注重“破”“立”并舉,奮力跑出“大思政課”建設的加速度,寫好新時代人民滿意的高等職業教育“奮進之筆”。
“破”主要體現為要著力解決好思政課教學當中存在的學生學習興趣不濃、抬頭率不高、點頭率不高等難點堵點問題,特別是要結合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規律和特點,順應高職層次學生身心成長、知識接受、能力培養內在邏輯,緊貼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這一主攻方向,向堵點難點痛點問題要改革創新紅利。
具體來說,“破”的要義在于把握好“大思政課”建設重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大思政課”建設首先要從格局和視野范疇破局,不囿于一時一地一事,以高度的政治站位、宏大的歷史格局引領參與其中的每一個人自覺做到文史經哲融會貫通,既仰望星空關照人文追求,又低頭拉車投身于民族復興,防止出現照本宣科。干巴巴的理論是沒有生命力、吸引力和共情力的。職業院校要在“大思政課”建設中突出鮮明的實踐導向,以融入善用社會大課堂為建設重點,堅持院校“第一課堂”與社會“第二課堂”雙向聯動,以“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為抓手,以多樣化實踐育人形式為平臺,面向社會需求、行業發展、技能變革的新要求、新特點、新趨勢,探索建立“1+1”模式暨一堂思政課+一堂實踐課以及“1+N”模式暨一堂思政課+不同形式實踐課,用好創業導師、行業工匠、朋輩導師等不同師資渠道,在來自實踐、服務實踐、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的內生邏輯中體現“大思政課”講道理的本質。從制度層面來看,要抓好“大思政課”建設背景下的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用好思政課實踐教學學時學分,依托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院校鄉村振興聯系點、司法服務援助聯系點等不同形式的實踐教學基地,構建“黨委抓總、系部協作、同心育人”的實踐教學工作體系,為扎實做好實踐教學各項工作提供制度依據。從執行層面來看,要圍繞職業院校辦學特色與目標定位,大力提倡“一校一特色”“一系一特點”,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喜迎黨的二十大等不同主題,深挖紅色文化資源的豐富意涵,加強紅色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研究,用深度打磨、精耕細作的耐心和巧勁,探索一條“學生愛聽、教師愛講、貼近現實、服務社會”的“大思政課”建設新路子,努力寫好融入善用社會大課堂這篇文章的“后半篇”。
“立”主要表現為要圍繞建設高質量“大思政課”主體目標,著力解決好“大思政課”資源要素分散、缺乏合力、平臺手段相對滯后的問題,特別是要發揮職業院校聯系行業、服務產業、順應社會需求的鮮明優勢,跳出“一個圈子里打轉轉”的慣性思維,拓寬“大思政課”建設與產業發展、社會融合的邊界,在解構、重組、優化“大思政課”資源要素的前提下,拉升“大思政課”建設的內生動力。
具體來說,“立”的要義在于建構科學合理的資源共享空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廣大教師構建起科學的資源共享空間,以整合資源的方式,用極大豐富的數據案例為支撐,從思政課程群建設、思政課教材優化、課堂教學內容拓展、課堂教學方法創新、教學評價體系改革等基本問題入手,為解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硬融合”“兩張皮”的現象提供了全新視野和現實路徑。職業院校在“大思政課”建設中要突出鮮明的目標導向,以搭建大資源平臺為建設重點,堅持線下線上兩個課堂雙向并進,緊跟行業發展與職業創造的新變化,以數字化為依托,建設完善網絡版教學素材庫、教學重難點問題庫、教學案例庫,著力推動在線課程庫建設,打通“入學教育-人才培養-畢業關懷-就業追蹤-社會服務”全鏈條,真正把職業院校思政教育中形成的共性問題、經驗做法入庫分析,充分運用職業院校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氛圍濃厚、產學融合發展特點突出、服務接觸社會關口前移的優勢,大抓資源整合與平臺建設,結合專業設置、優勢學科、產教學研融合,推動思政課教學改革,發掘“職業技術+思政”模式潛力,努力形成一批“法律思政課”“美術思政課”“舞蹈思政課”“音樂(戲劇戲曲)思政課”“航空航天思政課”“工業報國思政課”“工匠精神思政課”等職業院校“大思政課”新品牌,探索建立校際思政課自主學習交互平臺,發揮院校、行業協作“1+1>2”的優勢,打破院校、行業思政育人資源要素壁壘,探索形成“要素流轉通暢,環節互聯互通”的資源共享空間,做到信源開放、內容共享,自主開發、迭代更新,更好貼合行業發展需求,順應人才培養規律,從高素質技能型職業人才培養資源供給端到實習、工作等社會需求端形成“一站式”“全鏈條”良性思政育人工作閉環,真正提升“大思政課”建設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論性、系統性,讓“大思政課”成為青年受益終生的高質量“金課”。(作者:敖錦標 江西藝術職業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