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快評】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北京這座千年古都,多元開放、厚重時尚的文化底蘊,與時俱進、歷久彌新。
“文化中心”是黨中央賦予北京“四個中心”城市戰略定位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文化消費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同時反映了地區公共文化生活的繁榮程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文化事業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基本途徑”“要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推動各類文化市場主體發展壯大,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北京市在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中,打造文化消費高地,賦能人民美好生活,從文化為民,到文化惠民,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不斷推進“文化+”新業態發展模式,賦能首都城市發展。文化與旅游、商業、金融、鄉村振興等領域深度融合,新業態發展動力強勁,激活文化消費新動能。老舊廠房變身新型文化空間,郎園、首鋼園、隆福寺等城市文化地標和網紅打卡地涌現,成為首都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和文化消費新熱點。文化擦亮商業,商業激活文化。北京加快實施“文化商圈”計劃,打造“老字號+國潮”為特色的傳統文化消費圈、“品牌+品質”為特色的時尚魅力消費圈、“國際+休閑”為特色的時尚娛樂圈,激活城市高端消費潛力。“十三五”以來,北京文化金融體系不斷完善,創新探索金融服務模式,逐漸形成特色鮮明的“文化+金融”模式,落戶北京的獨角獸文化企業數量居全國首位,北京文化產業迸發新活力。“文化+鄉村振興”賦能產業發展,助推共同富裕。平谷舉辦世界休閑大會、門頭溝打響“小院”精品民宿、密云摘得“世界鄉村旅游大會優秀區品牌”稱號,鄉村旅游成為市民消費新需求。
《北京市文化產業發展白皮書(2022)》顯示,2020年,全市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3770.2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0.5%,比全國高6.1個百分點,穩居全國第一,全國文化中心地位進一步鞏固。
隨著文化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加快,文化內容、經營模式與數字技術的結合已成為文化產業業務拓展的重心。文化產業與數字經濟、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衍生出包括數字展示、沉浸體驗等在內的一系列文化展陳新模式。
以數字技術為引擎,網絡平臺為支撐進行多維度呈現,創造文化生活消費新場景。“文化+藝術”,誕生了爆款舞蹈詩劇《只此青綠》;“文化+科技”,則帶來了“故宮《石渠寶笈》繪畫數字科技展”巡展等,讓觀眾在汲取文化的同時,感受現代科技的魅力。同時,文化科技場景擴展,夜間經濟消費場景完善,打造出一些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等新地標。
依托虛擬現實、場景塑造、全息投影、智能交互等技術,北京沉浸式文旅消費模式在體驗感、互動性與場景感等方面優勢突出,滿足了消費升級需求。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通過先進技術手段再現紅色記憶,以“4D+六面”全景影院還原長征場景。首鋼園區沉浸式數字藝術館“瞭倉”開辦主題為“生生不息——時空的理想之旅”數字展覽,其中“英雄征途”單元以李大釗、楊靖宇等人物為背景,引入裸眼3D、動作捕捉、AI虛擬人物互動等技術,讓紅色基因、英雄精神得到激活與傳承。
文化展陳升級助推文化品牌活動貫通線上線下渠道。2021 北京國際設計周共舉辦展覽、論壇、工作坊、市集、消費體驗等活動716項,參與線上線下活動的觀眾達7660萬人次,其中線下觀眾312萬人次。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提升,精神文化需求愈發呈現多層次、多形式、多樣化的特點。北京市通過云端服務、文藝創作、文化惠民等方式,加強優質內容生產、創新文化服務方式,打造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打通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實現文化服務“精準供給”。
“云端”服務成為文化產業新的供給方式,演出機構、文化文物單位與新媒體平臺、數字文化企業合作互動成為常態,借助5G+4K等技術手段,創新多種實時交互模式,增強觀眾的參與感和互動感。
文藝作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與時代精神為指導,彰顯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責任擔當,實現高質量文化供給。在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傳承與創新互促、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并舉,產出了《覺醒年代》等一批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精品。
文化惠民政策進一步激活民眾消費,著眼文化消費新熱點與新趨勢,有效引導市民文化消費行為。第九屆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多項數據再創新高,線上線下參與人次達18.46億,直接消費金額89.5億元,同比增長12.9%。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1367元,同比增長12.2%。
(作者:陳鋒,為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工業大學文法學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