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扶貧產業,重在群眾受益,難在持續穩定。要延伸產業鏈條,提高抗風險能力,建立更加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近年來,地處秦巴山區、革命老區的達州市達川區,針對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市場需求不足,產業發展投入大、回報慢、風險高,引進企業難、農民參與積極性不高等問題,積極轉變思路,由政府牽頭成立農業發展公司,推行“農業發展公司+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村集體+農戶”新模式,有力推動了農業產業高質量、高效益發展,被評為“四川省鄉村振興先進區”。
盤活沉睡資產撬動社會資本。將部分撤并的村小學、村辦公場所等閑置國有資產打包并入農業發展公司,同時統籌整合中央和省市涉農資金,通過股份合作的方式吸引和撬動社會資本參與農業產業項目建設,從而彌補了農業產業發展的資金缺口,有效解決了農業產業項目的資金投入難題。近年來,達川區通過盤活價值6000余萬元的閑置資產注入農業發展公司,引進新型經營主體以股份共建形式,推動“南大萬”10萬畝現代糧油示范園區、米城1.2萬畝高山貢米園區和雙廟現代蔬菜園區等項目建設,撬動社會資本3億多元,為鄉村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
做大特色產業形成集聚效應。結合區域實際和特點,通過貢米、蔬菜、烏梅、柑橘等特色產業,引進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統一進行種苗供應、農資采購、收儲加工、品牌包裝、推廣銷售,有力提升了農業規?;?、標準化水平。近年來,達川區特色農業產業的規模不斷壯大,種植青花椒20萬畝、達川烏梅10萬畝、蔬菜20萬畝和10萬畝長江上游晚熟柑橘產業帶,實現年產糧食53萬噸,蔬菜70多萬噸,出欄生豬82萬頭,在規模上形成了集聚效應后,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大大增強,先后與區域內外20余家大型商超、批發市場和加工企業簽訂長期供貨協議,以訂單方式實行保供、保底價收購,將產業發展的風險降到了最低。
牢固利益聯結激發各方熱情。產業發展既要讓參與的企業、新型經營主體和專合社等有合理利潤,又要讓村集體有收益,還要切實帶動農民增收,讓農民有“獲得感”。“農業發展公司+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村集體+農戶”的模式,有效地將政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村集體、農戶的利益進行了“綁定”。特別是,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農民和村集體的利益。產業發展起來后,不僅農民可以獲得土地流轉收入,通過就近務工領到工資,村集體也能從中按純利潤比例獲得一定分紅,從而增加集體經濟收入,讓他們成為了農業產業發展的參與者和最大受益者。比如,位于達川區雙廟鎮二東社區的村民,每年除了能夠獲得每畝600元的土地流轉費,在園區就近務工種菜人均還能實現2.5萬元以上的務工收入。同時,社區1200畝的蔬菜大棚每年為村集體帶來了3萬元-10萬元的集體經濟收入,為社區建設提供了資金支持,從而形成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村集體、農民多方受益的良好局面,激發了各方參與農業產業發展的積極性。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只有把產業發展好了,鄉村才能聚人聚財聚勢聚力,凝聚起持續發展的強大動能。而農業產業的發展,既要用好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也要各級政府切實扛起肩頭的責任,用心用力夯實基礎。
(作者為中共達州市達川區委書記)
責編/魏飛 美編/李智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