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能源安全是關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基本要素的能源貫穿于全產業鏈。圍繞深化能源生產革命,落實《巴黎協定》,構建煤、油、氣、核能、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中國能源供應體系。堅定不移推進能源革命,引領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進行重大變革,中國能源發展取得舉世公認的成就。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地緣政治的影響,世界經濟將跨入更具不確定性的全球化時代,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經濟的穩定之錨。
【關鍵詞】能源革命 “雙碳”目標 能源強國 【中圖分類號】F426 【文獻標識碼】A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與消費國,中國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推進能源消費方式變革,構建多元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深化能源體制改革,持續推進能源領域國際合作,中國能源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以“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推動綠色發展
201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發表講話,提出推動能源消費革命、能源供給革命、能源技術革命、能源體制革命和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的能源安全戰略思想,深刻洞察了世界能源發展的大趨勢,揭示了中國能源發展的內在規律。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中國能源發展提出的新挑戰,深入貫徹落實“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遵循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能源高質量發展的指引,自覺服務于國家綠色發展戰略,推動能源革命向縱深發展,科學判斷新冠肺炎疫情后的世界經濟復蘇態勢,謀劃2030—2050年世界能源革命路線,為國家能源安全保障提供技術和戰略支撐。
新時代貫徹“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推動能源消費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費;推動能源供給革命,建立多元供應體系;推動能源技術革命,帶動產業升級;推動能源體制革命,打通能源發展快車道;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實現開放條件下能源安全。”中國堅定不移推進能源革命,引領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發生重大變革,能源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國能源革命的方向可概括為:能源消費革命——由粗放低效逐步轉向節約高效;能源生產革命——由黑色高碳逐步轉向綠色低碳;能源體制革命是保障;能源技術革命是支撐,智能化、電氣化、低碳化、高效化是能源技術革命的方向。國家能源局最新制定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從四個方面推動新能源發展:以區域布局優化發展、以重大基地支撐發展、以示范工程引領發展、以行動計劃落實發展。中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構建供給側清潔主導、消費側電力為中心的能源供需新格局,倒逼傳統能源企業強化節能減排降碳。
“雙碳”目標是中國能源革命的里程碑
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中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舉動有利于推動疫情后世界經濟“綠色復蘇”,向世界傳遞了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的堅定決心,體現了中國擔當。實現“雙碳”目標是中國能源革命的標志性里程碑,破解資源與環境容量約束,優化能源結構、節能提效是基本途徑。2021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
能源安全是關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能源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要素貫穿于全產業鏈。新能源是能源供應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改善能源結構、推進綠色轉型升級的著力點,是推動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再造能源行業優勢的重要引擎。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大煤炭生產國及消費國,煤炭約占能源保有儲量的89%。目前,我國每年開采的煤炭資源60%用于發電領域。在我國電力裝機結構中約50%是煤電。在當前消費水平下,中國能耗每降低1%,可減少0.5億噸標準煤,減排1億多噸二氧化碳,開源節流的前景廣闊。我國經濟發展目標與一次能源目標對氣候變化承諾之間具有內在一致性,從控制一次能源消費總量角度,降低單位GDP能源強度和碳強度,2030年碳排放達到峰值仍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發達國家人均碳達峰(10噸以上)之后實現國家碳達峰。我國北京市和上海市人均碳排放已在2007年達峰(人均8.6噸),2012年北京市已實現碳達峰。在國家強化達峰政策背景下,我國2026年可實現人均碳達峰(7.13噸)。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預測,中國碳減排總體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30年前達峰,2025年電力率先實現碳達峰,峰值45億噸,2028年能源和全社會實現碳達峰,峰值分別為102億、109億噸;第二階段是2030-2050年加速脫碳,2050年電力實現近零排放,能源和全社會碳排放分別降至18億、14億噸,相比峰值下降80%、90%;第三階段是2050-2060年全面碳中和,力爭2055年全社會碳排放凈零,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術,提升非化石能源的比例,實現能源結構綠色轉型,將引領人類由后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能源結構從高碳高耗能經濟模式向低碳高效模式轉型,能源革命將引發深刻的社會變革。
中國能源革命將大力促進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推動世界綠色發展,加快推動能源綠色轉型,增強多輪驅動、多元供應的協同保障能力。能源消費側,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嚴控化石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實施節能減排和化石能源清潔利用,壓縮和改造高耗能產業,改變粗放型能源消費方式,持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能源供給側,要逐步提升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氣占比,逐步降低煤炭比例并逐漸向清潔化轉變,加快推進能源輸配和儲備體系建設,建成多元能源供給體系;能源技術方面,應積極推進分布式能源、儲能、氫能等新能源技術創新,大幅提升光伏發電、風電、動力電池等技術經濟性,扶持頁巖油氣、新能源汽車、“互聯網+智慧能源”等能源新業態快速成長,2025年前完成能源產業轉型升級;能源體制方面,要不斷深化電力體制、油氣體制改革,推動建立“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市場化價格體系和監管體系,加快形成全國統一電力市場,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能源法治體系和現代能源治理體系建設;突破能源技術壁壘,開展產學研科技和產業創新,攻克核心技術和關鍵裝備難題;加強能源監管,破除一切不適應新時代能源高質量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弊端,創造公平競爭用電環境;在高水平對外開放條件下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提高能源國際合作水平,積極參與并推動全球能源治理體系變革。在國際合作方面,強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持續增加新能源海外綠色投資,積極參與全球能源治理和氣候治理,大力推進多邊和雙邊合作,構建多渠道多元化能源供給格局。
科學規劃新能源與化石燃料的有序交替
2021年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勝利油田時強調:“石油能源建設對我們國家意義重大,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要發展實體經濟,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我國圍繞深化能源生產革命,構建煤、油、氣、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體系;圍繞深化能源消費革命,完成國家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目標;圍繞深化能源技術革命,探索和發展水、風、光、儲多能互補和梯級利用;圍繞深化能源體制革命,穩妥推進電力體制改革綜合試點,推進碳排放權、綠色電力證書交易,加快能源要素配置改革。人類在能源利用上不斷升級替代,歷經薪柴時代、煤炭時代、石油時代(含天然氣),目前正向清潔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時代過渡?;谖覈Y源稟賦、能源結構和新能源產業發展現狀,現階段要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以及煤炭和新能源的優化組合,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有序發展核能,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提升電力安全保供能力,防范歐洲能源危機向亞洲擴散以及電力短缺和供應中斷。規避低碳陷阱,不因單純追求低碳效果而損害經濟社會發展。
非化石能源時代的特征是低碳化、信息化、系統化和智能化。構建低碳能源體系,煤炭、石油等傳統能源與光伏、風電等替代性清潔能源將此消彼長。預計2050年前后,油氣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費的比例依然保持50%以上。天然氣(含非常規天然氣,包括煤層氣、頁巖氣、致密氣及天然氣水合物)是低碳化石能源,作為實現能源轉型的過渡燃料,天然氣在我國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從2021年占10%提高到2030年占15%。大力節能提效和植樹造林,發揮有效的市場手段而規避“一刀切”的行政手段,不以經濟衰退為代價減少碳排放。瞄準碳強度調控指標,穩步推進2030年碳達峰目標,確保2030年碳強度比2005年下降65%,其中可行路徑是智能電網吸納風、光、水和調峰儲能,能源企業要以新能源技術創新與開發能力提升作為增長點,通過逐步降低碳強度實現碳達峰。202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15.9%。2021年10月國務院發布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預測,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以光伏、風電為代表的清潔能源占比快速上升,將順利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紤]到煤電仍是我國能源的“壓艙石”,短期內經濟平穩發展仍離不開傳統化石能源的支持,應強化能源安全風險管控,確保能源穩定供應和能源結構平穩綠色轉型。中國石油樹立“綠色發展、奉獻能源”新理念,建成服務北京冬奧的首個崇禮北油氫合建站,開啟綜合能源服務新時代。2022年北京冬奧秉承著“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理念,呈遞給世界一份綠色奧運答卷。
深入推動能源革命,加快建設能源強國
推進用能市場化交易,完善電價改革,構建儲能行業發展的開放式商業模式。“加快形成以儲能和調峰能力為基礎支撐的新增電力裝機發展機制。完善電力等能源品種價格市場化形成機制。從有利于節能的角度深化電價改革,理順輸配電價結構,全面放開競爭性環節電價。”碳排放在能源革命過程中具有引領性作用。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在上海啟動。2021年12月31日收盤價54.22元/噸,相較于首日開盤價上漲13%,全年碳排放配額(CEA)成交量累計1.79億噸,累計成交額76.61億元。目前我國碳交易市場有兩類基礎產品,一類為政府分配給企業的碳排放配額,另一類為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碳排放權交易標的是核證減排量(CER),實施配額拍賣等制度,吸引碳期貨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值得期待。
新時代中國能源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優先保障和改善民生用能、貧困人口用能,不斷加強能源民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提高能源普遍服務水平。全國農村地區基本實現穩定可靠的供電服務全覆蓋。堅持清潔低碳導向。推動能源綠色生產和消費,優化能源生產布局和消費結構,加快提高清潔能源和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和污染物排放水平。堅持創新核心地位。加快能源科技自主創新步伐,推動能源技術從引進跟隨向自主創新轉變,形成能源科技創新上下游聯動的一體化創新和全產業鏈協同技術發展模式。堅持以改革促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深入推進能源行業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建設高標準能源市場體系。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面對日趨嚴峻的全球氣候變化形勢,深化全球能源治理合作,加快推動以清潔低碳為導向的新一輪能源變革,共同促進全球能源可持續發展,共建清潔美麗世界。城鄉建設是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載體。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推動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堅持整體與局部相協調,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統籌城鎮和鄉村建設。堅持效率與均衡并重,促進城鄉能源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實現人口、經濟發展與生態資源協調。堅持公平與包容相融合,完善城鄉基礎設施,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堅持保護與發展相統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持黨建引領與群眾共建共治共享相結合,完善群眾參與機制,共同創造美好環境。中國能源總體自主保障能力維持在80%以上,通過“一帶一路”能源合作,打造國際合作平臺,中國力爭成為全球能源及能源產品集散中心、全球油氣領域技術創新中心,發揮能源化工全產業鏈優勢,建成經濟強國和能源強國,為世界經濟穩定可持續增長提供不竭動力。
世界能源市場格局轉型及挑戰
世界能源市場格局轉型呈現以下特點:第一,全球一次能源消費增速逐步放緩,新能源供給增加將使能源總體短缺狀態轉向供求基本平衡。第二,能源供給側脫碳進程加快。第三,石油價格在震蕩中總體下行(地緣政治因素引起的油價上揚只是短期現象),石油結算趨向本幣化變革。第四,應對氣候變化、降低碳排放成為未來能源格局演變的引擎。第五,中美印三國是全球能源消費格局演變的重要推動者。第六、氣候變化問題向經貿、外交等領域滲透和擴散,成為國際政治博弈的新場域。同時,世界能源市場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第一,綠色低碳能源技術是世界能源格局競爭與合作的主要場域。第二,核能小型模塊化反應堆開啟和平利用原子能新時代。第三,局域電網和儲能技術將在能源市場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第四,5G、6G信息技術與能源體系智能化深度融合。能源市場轉型給行業帶來的挑戰前所未有,氫能等可再生能源將成為能源市場的發展方向,能源行業出現整體性機會向結構性機會的轉變,集成電力系統以“新能源+智能電網+儲能”提高平衡性和靈活性。第五,后疫情時代大國在以可再生能源、先進核能、氫能、儲能技術為代表的碳零排和低碳產業轉型等關鍵技術領域展開競爭,將驅動碳中和進程進入快車道。第六,在全球加快低碳轉型和各國不斷推出碳達峰政策的背景下,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及俄羅斯等石油資源國預期未來石油貶值,有擺脫“資源詛咒”“資源開采變現”追求價值最大化的增產動機。中國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引領世界生態文明新形態,在全球能源革命中具備彎道超車的科技創新潛力。
全球能源貧困問題依然嚴峻,新冠肺炎疫情加劇了發展中國家的能源貧困問題。目前世界有近13億人未享受到現代能源服務,近8億人用不上電。若無可行性的解決方案,到2030年仍將有6.2億人面臨能源貧困問題,中國的脫貧攻堅為世界減貧和綠色發展提供了新方案。能源綠色低碳—零碳轉型決定著人類的未來。以去化石能源為特征的綠色替代能源革命已成為全球共識,清潔、多元、智能、低碳等為標志的能源產業變革加速演進。能源轉型在歐洲、北美和東亞三大主力經濟圈已經發力。2021年美國總統拜登上臺之后,為占領道德高地而重返《巴黎協定》,欲重塑美國氣候變化領導力,全面圍堵和遏制中國。不過,也應看到中美在生態環境修復、清潔技術和工業升級領域具有廣泛共同利益和巨大合作空間,在傳統能源、農牧產品、新能源、金融等領域有著良好的合作基礎,在儲能(包括智能電網、增強電網彈性、儲能系統與可再生能源整合、微電網部署等)和能效(包括成果轉化、技術轉讓及創新技術市場化的政策制定)等方面可探索合作途徑。全球“局部多點”式社會經濟動蕩拖累世界經濟平穩復蘇,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地緣政治的影響,世界經濟將跨入更具不確定性的全球化時代,中國務實推動多邊主義國際能源合作和公平正義的經濟全球化,為世界經濟的確定性打造穩定之錨。
(作者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新華網,2021年10月24日。
責編/周小梨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