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性工作和重要一環。近年來,山西省陽泉市從資源型城市人口結構和社會組織結構發生深刻變化的市情出發,不斷探索提升基層治理能力的路徑和方式方法,把加強基層黨建作為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的重點和關鍵,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資源型城市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進而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新路子。
黨建引領健全基層社會治理體制機制
陽泉市委堅持發揮黨委核心作用,加強黨對基層治理的全面領導,創新黨建引領載體、路徑、形式,推動黨建和基層治理深度融合,從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上發力,把建立健全社會治理的體制機制作為基礎性、根本性工作,推動黨建工作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優勢。
在頂層設計方面,陽泉市委出臺“5+5”系列文件,成立市委專項行動總指揮部,建立起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總指揮,其他市委常委任副總指揮的領導機制,形成了市委總指揮部、縣(區)委“一線指揮部”、鄉鎮(街道)黨(工)委“前線指揮所”、村(社區)黨組織“堅強戰斗堡壘”的“四級聯動”基層治理組織領導體系。跟進建立健全市縣兩級定期研判、調度指導、督導推進、領導包聯、考核考評等工作機制,一體貫通壓實各級責任,同步整合配強人員力量,因地制宜抓好政策學習培訓,鼓勵基層大膽實踐探索,激發了內生動力。
結合實際編制市縣鄉村四級“制度清單”,推動所有縣區全部編制完成鄉、村兩級職責清單、任務清單和鄉鎮(街道)干部崗位職責清單、任務清單、村(社區)干部履職行為負面清單;所有鄉鎮(街道)全部編制完成村(社區)干部崗位職責清單和任務清單,扎實提升基層治理制度化規范化水平。
抓黨建促基層社會治理能力提升
2022年3月以來,山西省委部署開展了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實現黨領導基層治理的制度進一步完善、基層治理基礎工作進一步夯實、基層治理的骨干隊伍進一步加強、基層黨建新格局進一步形成。陽泉市專項行動開展有三項工作獨具特色和亮點。
一是著力打造政治功能強、服務功能全、科技程度高的“兩新”組織黨建中心。基層黨組織陣地不足、活動開展不規范、流動黨員難管理、黨建與業務難融合、功能作用難發揮,是“兩新”組織黨建普遍面臨的共性問題。陽泉市在摸底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兩新”組織主要受經營狀況、地域條件限制,無力投入足夠經費建設或開辟規范的黨建活動陣地,急需建設高標準高質量的黨建陣地開展工作。2022年6月29日,陽泉市高標準建成山西省首家市級“兩新”組織黨建中心,堅持扎根服務“兩新”、輻射帶動全域,有效發揮黨建中心孵化平臺作用,推動“兩新”組織黨建從“有形覆蓋”到“有效覆蓋”,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能力提升提供堅強保障。
二是舉辦村黨組織書記能力提升長訓班。陽泉市推出全面實施農村“帶頭人”隊伍優化提升行動的創新舉措——舉辦全市農村黨組織書記能力提升長訓班。長訓班在教學模式、管理模式和考評模式上進行大膽創新,采用“政治理論+黨性鍛煉+延伸培訓+交叉調研+實踐鍛煉+專題研討”的教學模式。成立臨時黨支部,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增強長訓班的凝聚力。通過對部分村黨組織書記開展為期一年的培訓,著力打造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鄉村振興骨干力量,帶動一部分村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上先行先試、率先蹚路,為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做好示范引領。
三是創新實施社區干部“雁陣”孵化培育計劃。陽泉市創新實施社區干部“雁陣”孵化培育計劃,并將其作為全市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的重點項目。精選實績突出的礦區段南溝社區、水灘社區、南臺社區和城區陽坡垴社區、市政府大院社區為孵化基地,引導全市社區干部學先進、提能力、踐行動。通過“以點帶面、壓茬推進、全面覆蓋”的全脫產孵化方式,對全市社區干部進行一次輪訓,著力培育一批政治堅定、業務精通、作風過硬、群眾滿意的社區干部。
黨建賦能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
基層社會治理,必須注重提升治理效能,提高投入產出比。陽泉市堅持黨建賦能,有效提升了基層社會治理效能,其實踐有幾個鮮明的亮點。
強化黨建引領,匯聚治理合力。在城市社區,以街道社區為軸心,推行組織聯建、陣地聯營、活動聯搞、人才聯培和共同協商、共同服務、共同治理、共同發展的“四聯四共”工作模式,推動街道社區與駐地單位、行業系統簽訂共建協議、建立供需清單、實行雙向考核,推動融合發展。出臺加強快遞物流行業黨建工作措施,成立市縣兩級物業行業黨委,有效引導快遞物流、外賣配送企業與街道社區開展黨建聯建、參與基層治理。在農村,聚焦服務經濟轉型、服務科學發展、服務農民群眾、服務社會管理等“四個服務”的目標,創新推行產業合作、文化聯創、治理協同等十種聯合類型,構建起“工作聯抓、資源聯享、力量聯強”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模式,推動實現“抱團發展”和共同富裕。
健全清單化管理和項目化運作的工作體系。專項行動開展之初,陽泉市委即按照清單化管理、項目化運作的思路,緊盯專項行動重點難點問題,確立20個市級重點項目,縣(區)依據市級項目并與當地工作實際相結合,確定本縣(區)項目。如,緊盯城市基層治理重點工作發力,開展“紅色物業”創建工作,選派黨建指導員對暫不具備組建黨組織條件的物業服務企業加強管理指導,推動物業服務與社區治理同頻共振;積極探索“智慧社區”建設,大力推行一站受理、一網協同、信息共享服務模式,推動社區治理數字化、智能化、高效化;穩妥有序推進“村改社區”工作,嚴把政策程序關,堅持“改居、招才、建制”一體推進,推動工作重心由抓經濟、抓發展向抓治理、抓服務轉變。
推廣“微網格”建設。優化網格設置,綜合考慮地域特征、人口規模、村情復雜程度以及經濟條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細化小網格。社區網格一般以居民小組或住宅小區、若干樓院為單元劃分,把社區內的黨建和綜治、民政、城管、信訪、市場監管、衛生健康、應急管理等各類網格統一整合成“一張網”。在城市社區,針對社區防控人少點多量大的難題,在全市優化調整社區網格工作基礎上,以30-50戶為單元建立“工作量適中、易于管理”的“微網格”1.23萬個、遴選微網格管理員1.3萬名,發揮信息員、代辦員、調解員、協管員、宣傳員“五大員”作用,有效推動力量下沉、管理下沉、服務下沉。在農村社區,推廣“黨建+區域網格化”服務管理模式,推行“4+1”網格化包聯,即“鄉鎮黨委+村(社區)黨支部+黨小組+黨員”+“區域”的“4+1”網格化包片聯戶制,補齊農村網格化劃分不規范短板;建強“1+1+3”網格員隊伍,由鎮黨委委員擔任各村(社區)網格指導員,村(社區)黨組織書記任網格長,專職網格員由鎮綜治中心選聘,每個網格由轄區內黨員、村民代表、退休干部等組成輔助網格員隊伍,參與村(社區)網格化管理工作。
數字賦能提升治理效能。陽泉市大力推進智慧社區信息平臺建設,兩個城區全部建成城市管理綜合信息平臺,社區干部人手配備“手機通”,促進黨建工作與社會治理服務深度融合。特別是平定縣針對建成區依附性人口聚居量大、季節性流動突出等城市管理難題,縣委、縣政府把創新數字化社會治理體系、推動數字化轉型升級作為黨委、政府重大改革任務,下大力氣“建設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特色基地”。按照縣域社會治理“一張網”的總體要求,立足于縣域治理需求,量體打造了數字化社會治理管理服務一體化平臺,建立了線上線下一體化、跨層級跨部門雙向協同的基層治理體系。通過數據資源整合、平臺統籌共建,避免信息化項目重復投資、消除信息孤島,基層社會治理的統籌協調機制逐步健全,多元共建的社會治理格局初步形成,政府履職能力的數字化水平顯著提升。
【本文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湖州師范學院特聘教授】
責編:董惠敏/美編:石 玉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