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建設國際消費中心是加快我國消費市場提質升級、搶抓全球消費市場發展制高點的戰略舉措,對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激發消費的引領作用、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有著重要意義。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可參考澳門的經驗,通過制度和科技創新營造一流的國際消費環境,打造優勢互補的消費品牌,暢通延長消費產業鏈,挖掘培育本土文化優勢,促進城市未來社區發展。
關鍵詞:新發展格局 澳門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發展路徑 疫情防控
【中圖分類號】F72 【文獻標識碼】A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作為一國乃至全球消費市場的制高點,是消費資源的集聚地,承載著現代國際化大都市的重要核心功能,具有很強的消費引領和帶動作用。在新發展格局下,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對于加快消費轉型升級、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帶動城市群發展和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疫情后的經濟復蘇均具有重要意義。澳門是典型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消費服務業高度發達,國際高端消費業態成熟。但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影響下,澳門入境旅客驟減,旅游業受到較大沖擊。澳門特區政府和業界為此推出了一系列穩定經濟、提振消費的措施并收獲積極成果,這對其他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提供了參考。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興起與發展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的提高,城市已經成為承載我國人口和高質量發展的主要載體,消費型和生產型服務業在經濟中的比重隨之升高。當前,由于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居民收入水平持續提升,我國經濟邁入后工業化階段,服務業在生產總值和就業人數中所占的比重均超過了制造業。[1]中等消費群體的增加使消費市場日益細分精準,市民消費也從傳統消費向品質消費、從物質型消費向服務型消費、從生存型消費向享受型消費轉變。高質量的消費供給是現代城市發展的穩定動能,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引領了消費創新、促進了產業結構升級、成為了拉動經濟增長的新載體和新引擎。
2015年以來,隨著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召開,我國出臺了一系列具有連貫性的政策和文件,持續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2018年,北京、上海、廣州等9座具有區域和全國性輻射示范作用的城市被確立為國家中心城市。2019年,商務部等14個部門印發《關于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工作目標和重點任務。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2021年,“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要“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區域消費中心”。隨后,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州等五個城市在2021年入選首批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名單。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具有經濟發達、服務能級高、消費地標明顯、國際消費者眾多、文化軟實力強、全球消費配置能力強、消費營商環境優越等特征。[2]過去的數十年間,紐約、巴黎、東京等城市在全球化進程中不斷鞏固其在全球生產和消費網絡的中心地位,占領了全球消費市場的高地,并形成了匯聚全球資源的巨大“引力場”,也成為各國競相追逐的標桿。隨著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深化,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也日益成為我國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服務業開放和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規則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營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消費環境的重要載體。應持續提升消費市場國際化水平,讓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成為國內國際市場順暢連接的樞紐。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和蔓延以及常態化的防疫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阻滯了國際中心城市的發展進程,同時也進一步凸顯了消費作為拉動經濟的重要引擎、在疫情防控期間帶動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方面能發揮的重要作用。在疫情蔓延的形勢下,消費型服務業需求萎縮,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要進一步滿足和擴大國內需求,從提升消費品質入手,不斷創造適應新需求的有效供給,形成優質供給創造需求的良性循環,將消費提質擴容作為擴大內需、引領增長的重要引擎。后疫情時代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重點是要促進消費行業復蘇,而找準發力點則是未來發展的難點。
澳門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主要優勢和面臨的瓶頸
自回歸以來,澳門充分利用“一國兩制”賦予的制度優勢和發展機遇,在經濟上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大部分宏觀經濟指標達到了發達經濟體的水平,人均GDP位于世界前列。作為一個微型經濟體,澳門立足自身的地域特色及資源稟賦,大力發展服務業,制定了多元化產業發展的計劃,在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中展現出三大獨特優勢。
澳門第三產業高度發達,旅游服務業經久不衰。澳門第三產業發展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400多年前。歷史上,澳門曾經是遠東地區最活躍的貿易中轉港及航運中心。自澳門開埠時起第三產業便是澳門經濟的支柱產業和賴以發展的重要基礎,其所占經濟比重也不斷上升。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澳門第三產業占比已高達91.3%。回歸以來,澳門憑借其自由港優勢和廣泛的對外經貿聯系,以及對博彩旅游業的深耕,建立起了較為發達的現代服務業,特別在休閑娛樂、國際會展、酒店以及文化創意等產業領域擁有先進經驗,產業成熟度較高。[3]這也成為澳門發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重要優勢。
澳門背靠祖國,毗鄰珠三角地區,具備優越的制度和區位優勢。憑借“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的國家發展戰略,澳門作為中國開放的窗口與橋梁,在對外開放中享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同時,珠三角九市是中國人口集聚最多、創新能力最強、綜合實力最突出的三大城市群之一。依靠發達的服務產業體系,澳門的消費模式和業態在一定程度上引領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的發展。作為澳門最大的旅游客源地,內地升級的消費力和新經濟產業也成為澳門向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持續發展的有力支撐。
澳門歷史文化遺產豐富,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有著自身獨特的消費文化符號。在全球化不斷發展的今天,空間距離不再是制約國際交往的主要因素,而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念的巨大差異,成為阻礙全球化進程的深層次因素。要實現生產資料在全球范圍內的高效流動,需要面對和克服語言、文化和制度等帶來的沖突和障礙。中國的高水平對外開放,由發軔走向縱深,更需要進一步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和影響世界,而增進跨文化交流是必由之路。在全球化進程中,一個大國要與世界各國保持密切聯系,往往需要構建自己的跨文化國際交流平臺。例如美國有效利用了紐約、洛杉磯和邁阿密這些城市優越的地理位置、多元的文化環境及與特定地區的悠久交往歷史和密切聯系,分別將其作為聯系歐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的門戶。這些成功先例對于中國充分利用澳門作為跨文化交流平臺,持續深化對外開放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4]
由于其特殊的長期對外交往歷史,澳門融合了東西方的傳統文化,形成了獨特的澳門本土文化和韻味,是歷史積淀的結果。早在16世紀,澳門就已發展成為聯系亞洲、歐洲、非洲和美洲的著名國際商埠,并在隨后的幾個世紀中成為中西文明和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共存使澳門成為一個糅合了葡萄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風貌獨特的東方港口城市。這座未經戰火洗禮的城市完好地保存了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跡。此外,佛教、道教、天主教等東西方宗教也在澳門傳播發展,形成了獨特的澳門多元宗教文化,這也成為澳門開展宗教文化旅游和中西宗教文明交流的獨特資源。作為與葡語系國家有著長期經貿和文化聯系的開放型城市,澳門憑借其廣泛的對內對外聯系、高度開放的經濟體系和多元的語言文化環境,正在成為中國與葡語系國家的跨文化國際交流平臺,這也為澳門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另一方面,澳門在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與發展中也面臨著一些突出問題。由于澳門長期嚴重依賴博彩旅游業,產業結構單一,加之小微開放經濟體的特質使其極易受到外部因素影響,經濟波動大。澳門單一經濟結構的弊端在此次全球公共衛生危機中展露無遺,促使澳門加快經濟適度多元化的步伐,在打造國際消費中心上做了很多開創性的嘗試。澳門面臨的土地和人力資本等資源要素的發展瓶頸決定了澳門消費中心城市的建設需要走區域資源互補、現代科技創新驅動和消費產業鏈條外延化的道路。
疫情沖擊下澳門發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探索與經驗
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蔓延,嚴重阻礙了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建設進程。減輕疫情對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推動經濟穩定復蘇,成為防疫常態化的當下需要持續解決的主要難題。澳門特區政府推行了有力的防疫政策,并有效運用財政資源和政策工具降低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保障就業及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穩定復蘇。相關政策安排和實踐經驗對于疫情沖擊下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扶植消費產業發展,激發本地消費活力
面對疫情對服務行業的沖擊,澳門特區政府著眼于本地市場,推行消費補貼計劃,發放電子消費券,進一步擴大居民消費。同時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合理增加公共投資和消費,借此擴大內部需求,積極培育壯大新型線上消費,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充分釋放,以擴大內需提振本地經濟。針對受疫情沖擊影響較大的中小企業,特區政府推行稅費減免和各類幫扶及援助措施,協助紓困企業資金和運營成本壓力,并從人力資源和市場需求等方面給予精準支持。同時,澳門特區政府積極開發本地游路線,擴大本地旅游需求。通過發放旅費補助和酒店住宿補助等形式,鼓勵澳人澳游,以此達到刺激本地消費、支持旅游的目的。
激發數字經濟創新活力,推動智慧旅游發展
疫情突發雖然重挫了澳門旅游業,但澳門數字經濟在此期間呈現良好的上升態勢,疫情也令數字經濟成為行業新形態。澳門通過發放數字消費優惠券、積極與在線旅游平臺合作,發揮了數字經濟在旅游復蘇中的作用。此外,澳門也大力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特區《2022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提出,2022年將發出5G牌照,加快5G網絡建設,并全面推進政務、醫療、教育、文博、旅游、海事、交通等領域的智能化應用和智能城市建設。澳門特區政府將智慧城市建設和智慧旅游緊密結合,利用區塊鏈技術推出與內地健康碼同步互認的澳門健康碼,實現了兩地便利通關。此外,特區政府還持續推進對旅游推廣網站、手機應用程序等作出優化,以配合使用者需要,提升旅客來澳旅游體驗。大數據的運用對科學防疫和科技旅游發揮積極作用,不僅提升了旅客體驗,也增加了旅游業復蘇的信心。
澳門現階段推出的智慧旅游服務,包括“旅游資訊交換平臺”“旅客洞察應用”“智慧客流應用”和新推出的“澳門滿Fun”智能行程規劃,都著力推介本澳的特色店鋪、餐飲食肆及打卡景點等,讓旅客可自行規劃及制定個性化旅游行程,更容易發掘社區旅游元素,進一步豐富游澳體驗,推動本地旅游及周邊行業發展。
建立區域旅游和產業合作,加強城市發展頂層設計
城市布局和規劃對于推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具有關鍵作用。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布局中,國家將澳門定位為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的服務平臺和多元文化共存的合作基地。澳門主動對接國家“十四五”規劃,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協作發展正不斷加強,將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作為澳門未來產業發展的重點突破口。[5]
大力發展全局旅游不僅對于加快推進澳門世界旅游休閑中心建設進程具有積極意義,也為澳門旅游產業發展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及發展動力。澳門正積極籌劃在合作區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會議展覽、體育賽事觀光等旅游產業和休閑養生、康復醫療等大健康產業。一方面,以中醫藥研發創新為核心動力,推動建成國內一流的生物醫藥科技創新中心,同時以高端醫療為重點方向打造國際一流的醫療健康服務中心,達到休閑旅游、養生旅游相結合的效果。另一方面,深化與周邊區域的旅游合作,加強對周邊海島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與橫琴開展深度旅游合作,共同發展海上觀光旅游業,為游客打造一程多站的旅游體驗。
多措并舉強化消費城市宣傳,充分利用“旅游+”元素融合吸引客源
澳門著力豐富世界旅游休閑中心內涵,創新地將會展、體育、文創及電商等元素融入各項推廣活動中,充分利用澳門世遺及美食之都名片作為澳門旅游形象包裝,向外宣傳澳門節慶盛事、美食及深度文化游等旅游產品,并在杭州、南京、上海等內地主要城市舉辦“澳門周”大型路展宣傳澳門安全宜游的旅游城市形象,助力澳門經濟復蘇。此外,澳門深度挖掘本地旅游業優勢以及其輻射周邊行業的潛力,結合會展、商貿、文化、體育及娛樂等特色元素,在構建全面發展消費格局的基礎上提出了“旅游+電商”“旅游+會展”“旅游+文創”“旅游+體育”四大融合模式,促進了旅游業的提質建設。近年澳門會展業發展勢頭良好,也成為推進經濟產業多元發展的重要產業。澳門通過推動會展業專業化和市場化發展,會展跨界輻射平臺進一步構建,產業聯動效應不斷加強,會展業引領投資的作用也得到彰顯。此外,澳門還推出了“美食文化推廣”和“濱海旅游”專項資助計劃,多元化的旅游產品對澳門經濟復蘇起到了明顯作用,對澳門打造世界旅游休閑中心和發展多元經濟產生積極效應。
從澳門經驗看后疫情時代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可行思路
雖然疫情對嚴重依賴旅游業的澳門造成了巨大沖擊,但得益于良好的疫情管控和行之有效的政策安排,澳門旅游業在2021年迎來了回暖,旅客總消費較2020年增加一倍至244.5億澳門元,留宿旅客和不過夜旅客的總消費分別增加1.2倍和45.6%。后疫情時代,應充分調動優勢資源,深化改革創新,精準政策配合,持續推進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通過制度和科技賦能滿足多樣化消費需求,激發和釋放本地消費活力
穩定的國內需求是國家經濟發展穩定持久的動力,龐大的國內需求也是我國經濟的獨特優勢和應對復雜多變外部環境的底氣,擴大內需對于增強我國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具有重要意義。消費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居民消費是增長潛力最大的內需,順應消費升級趨勢將進一步提升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為此,我們應全面促進消費,在提升傳統消費的同時,培育新興消費,發展服務消費。積極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通過降低個稅、免稅購物、發放消費券等措施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邊際消費傾向,對消費服務類企業的融資、稅收方面實施優惠政策。激發重大疫情沖擊下的國內旅游消費市場潛力,壯大國內旅游消費市場,適應消費升級需求,拓展消費增長空間,減少本地消費需求外溢。此外,充分推廣數字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的應用,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促進線上和線下消費、商品消費和服務消費、流通和生產等的深度融合,優化消費流程和體驗,開拓形成具有顛覆性、革命性的消費新業態,進一步升級優化旅游交通和旅游集散網絡的硬件設施,規劃建設一批具有較強國際影響力的新型消費商圈,強化國際消費中心平臺的建設。
強化與周邊地區的資源合作和錯位發展,打造優勢互補的消費品牌
中國旅游產業不斷發展,消費者的旅游行為、消費偏好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伴隨著旅游產業的消費持續升級,消費者需求也更加復雜多樣,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關注文化、探索個性化需求。后疫情時代,我們應該關注旅游產業對有效擴大消費需求的重要作用,促進產業和消費的雙升級,激活旅游消費市場。在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建設進程中,應持續重視本地及周邊居民的城市旅游需求,推動落實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具有中遠程市場吸引力的旅游核心元素,與周邊地區一同探索跨域旅游的新市場和新業態,從而提升整個區域的消費規模和層級,吸引高端消費聚集。隨著消費升級,城市的消費結構逐漸向注重服務產品的多樣化消費需求轉變,而單一地區難以滿足休閑娛樂、醫療健康、教育文化等眾多旺盛的消費需求。因此,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在規劃建設時要結合不同區域的優勢和資源實現差異化發展,通過地區合作和差異化定位的經營策略,形成共同發展的態勢。
延長消費產業鏈以拓展消費新空間新業態,營造國際一流的消費環境
疫情前我國國民出境旅游增長速度遠高于國內旅游,國內旅游產業的供給和服務水平仍有較大優化空間。不斷優化旅游產業需要大力延長消費產業鏈,擴大精益化、豐富化、高品質消費服務和產品的有效供給。包括澳門在內,應聚焦旅游業態創新,不斷推動目的地旅游產業高端化轉向,通過大力發展“低空旅游”“康養旅游”“文化旅游”和“游輪旅游”等旅游消費新業態,結合互聯網和共享經濟促進旅游產業模式創新,進一步延長消費全產業鏈條,打造具有強大競爭力的旅游產品業態體系。一方面,可以通過拓展旅游消費新空間,打造國際免稅購物中心,建設國際一流知名商圈。另一方面,完善消費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便捷高效的立體交通網絡,提高商業設施的智能化、數字化水平,開發高端消費場景,健全市場監管和消費維權體系,營造具有競爭力的消費環境,打造國際一流的消費市場。
挖掘培育本土特色文化優勢,提升城市未來社區發展
要堅守和培育本土特色消費,包括傳統文化消費和地域特色消費,讓本土特色消費不斷發揚光大。本土特色消費一方面能夠穩定本地消費人群,另一方面能以其特色和文化內涵吸引更多優質企業入駐和大量國際人員來訪,通過發揚本土消費文化促進消費中心跨區域發展、開放式發展。在此進程中需要增強本土品牌對全球消費的吸引力,在重塑傳統特色品牌、打造中高端品牌等方向上發力,推動時尚文化與本土文化的融合發展,打造中國知名的消費品牌。同時,實施品牌國際化戰略,鼓勵企業開展境外商標注冊和國際標準認證,開拓國外市場和銷售渠道,擴大中國品牌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此外,圍繞社區全生活鏈服務需求和人本化、生態化、數字化的價值導向,鼓勵各類新興業態和模式進入社區,加強線上線下商品、服務的整合,發展社交電商、直播電商等新興業態,提升社區商業智慧化水平。
【本文作者為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教授】
注釋
[1]趙文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內涵及實施路徑》,《人民論壇》,2022年05期,第75—77頁。
[2]陶希東:《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功能特征與核心要義》,《人民論壇》,2022年05期,第70—74頁。
[3]盛力:《回歸后的澳門經濟發展:成就、經驗與展望》,《人民論壇》,2020年01期,第58—63頁。
[4]汪海:《澳門:全球化時代中國的跨文化國際交流平臺》,《行政》, 2006年04期,第1229—1249頁。
[5]盛力:《粵澳合作中的跨域協同治理研究》,《國家治理》,2021年Z4期,第60—64頁。
責編:董惠敏/美編:王嘉騏
New Ideas for Constructing International Consumption Center Cities
in the Post-Pandemic Era
—Taking Macao as an Example
Sheng Li
Abstract: Under the new “dual circulation” development pattern, building international consumption center cities is a strategic measure to accelerate the upgrading of China’s consumer market and gain an upper hand in global consumer market development. It is also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imulate the leading role of consumption and seek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s against COVID-19.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ormalization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e can borrow the experience of Macao to construct international consumption centers which include setting up first-class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through institu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reating brands with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smoothing and extending consumption industry chains, exploring and cultivating local cultural advantages,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future communities.
Keywords: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Macao; international consumption center cities; development path;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