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十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這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團結奮斗贏得的歷史性勝利,是彪炳中華民族發展史冊的歷史性勝利,也是對世界具有深遠影響的歷史性勝利。在成功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回答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時代課題,我們黨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認識上更加深入、在戰略上更加成熟、在實踐上更加豐富,達到了一個新境界。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共產黨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把“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列入大會主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莊嚴宣告:“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彰顯了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對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作用。
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式現代化的不懈探索
中國式現代化,不是別國賜予的,不是照搬別國的,而是中國共產黨通過獨立自主、艱苦奮斗、長期探索得來的。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①對這個問題保持清醒認識,是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依據。
中國的現代化起步,并不始于中國共產黨。但是,只有中國共產黨能夠為中國實現現代化找到唯一正確的道路。鴉片戰爭之后,中國人民和無數仁人志士不屈不撓,苦苦尋求中國現代化之路。然而,不通過革命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從根本上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悲慘境遇,從根本上扭轉效仿西式現代化的被動局面,把國家命運、民族命運、人民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國現代化不可能取得成功。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所進行的一切奮斗,就是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從新中國成立之日起,為徹底改變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使中國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進而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對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進行了艱辛探索。1954年9月,周恩來同志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明確指出:“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后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②1956年1月,毛澤東同志提出:“我國人民應該有一個遠大的規劃,要在幾十年內,努力改變我國在經濟上和科學文化上的落后狀況,迅速達到世界上的先進水平。”③1964年12月,周恩來同志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代表黨中央和國務院正式提出“四個現代化”目標和“兩步走”戰略:“今后發展國民經濟的主要任務,總的說來,就是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為了實現這個偉大的歷史任務,從第三個五年計劃開始,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可以按兩步來考慮: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④從1949年到1978年,我們黨領導人民在舊中國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有效維護了國家主權和安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邁出了堅實步伐,同時積累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初步經驗。這些行之有效的經驗包括:經濟發展和經濟計劃要做到綜合平衡;經濟計劃要量力而行、留有余地;要堅持中國工業化的道路,搞好農輕重的比例關系;要厲行節約、勤儉建國;堅持統籌兼顧方針,“作計劃、辦事、想問題,都要從我國有六億人口⑤這一點出發”⑥。
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發展戰略,即到20世紀80年代末解決人民溫飽問題,到20世紀末使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他提出:“我們開了大口,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后來改了個口,叫中國式的現代化,就是把標準放低一點。”⑦這里所說的“中國式的現代化”,也就是“小康社會”。他指出:“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水平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一千美元,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⑧進入新世紀,在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之后,我們黨又提出,到建黨一百年時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然后再奮斗三十年,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縱觀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上,取得了以下重要進展。一是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找到了正確的道路;二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為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順應經濟全球化浪潮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強調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硬”;四是強調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全面發展的現代化,是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現代化;五是明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⑨。這既是改革開放30多年取得的重要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成果,也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經驗的總結。正是在改革開放強有力的推動下,我國在短時間內走完了發達國家工業化現代化上百年所走完的路,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
新時代成功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新時代十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采取一系列戰略性舉措,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經受住了來自政治、經濟、意識形態、自然界等方面的風險挑戰考驗,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推動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新時代十年間,國內生產總值從54萬億元增長到114萬億元,我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比重達18.5%,提高7.2個百分點,穩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39800元增加到81000元。谷物總產量穩居世界首位,制造業規模、外匯儲備穩居世界第一。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大飛機制造、生物醫藥等取得重大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38.6%,超過G7國家貢獻率的總和,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越走越寬廣,不僅掀開了新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史新的一頁,而且拓展了人類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破解人類社會發展諸多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
新時代十年來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最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是三件大事。
一是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經過一百年的奮斗,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在一個有著幾千年封建社會歷史的國家實現了最廣泛的人民民主,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我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創造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奇跡,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文化影響力、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我國人民生活由溫飽不足到全面小康,整體上徹底擺脫了絕對貧困,成為世界上中等收入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長期保持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最有安全感的國家之一。歷史與現實都雄辯地證明,中國共產黨已成為擁有九千六百多萬名黨員、領導著十四億多人口大國、具有重大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第一大執政黨,無愧于是領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力量。
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自信自強、守正創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論成果、實踐成果、制度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使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作出科學完整的戰略部署,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明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確定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發展和安全,明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并緊緊圍繞這個社會主要矛盾推進各項工作。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不斷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
三是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鮮明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如果貧困地區長期貧困,面貌長期得不到改變,群眾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明顯提高,那就沒有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那也不是社會主義,必須時不我待抓好脫貧攻堅工作。新時代這十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組織開展了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人民戰爭。黨和人民披荊斬棘、櫛風沐雨,發揚釘釘子精神,敢于啃硬骨頭,攻克了一個又一個貧中之貧、堅中之堅,脫貧攻堅取得了重大歷史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平均每年1000多萬人脫貧,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脫貧。2021年,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新時代十年的三件大事充分證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這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團結奮斗贏得的歷史性勝利,是彪炳中華民族發展史冊的歷史性勝利,也是對世界具有深遠影響的歷史性勝利。
回顧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后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艱辛探索,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接續奮斗,令人由衷地欽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到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一以貫之的主題是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我們走過彎路,也遭遇過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和挫折,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意志和決心始終沒有動搖。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黨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認識上不斷深入、在戰略上不斷成熟、在實踐上不斷豐富,加速了我國現代化發展進程,為新發展階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了實踐基礎、理論基礎、制度基礎。”⑩
中國式現代化標注了現代化問題上的新高度
在成功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回答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時代課題,我們黨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認識上更加深入、在戰略上更加成熟、在實踐上更加豐富,達到了一個新境界。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集中闡釋了以下六個要點。
第一,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明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第二,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明確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第三,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明確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第四,關于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總的戰略安排。明確分兩步走: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第五,關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原則。明確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發揚斗爭精神。
第六,關于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明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習近平總書記在指導制定“十四五”規劃過程中及其以后,還對中國式現代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主要有:
——關于新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機遇期及其特點。綜合分析國內外形勢,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過去是順勢而上,機遇比較好把握;現在要頂風而上,把握機遇的難度明顯加大。過去大環境相對平穩,風險挑戰比較容易看清楚;現在世界形勢動蕩復雜,地緣政治挑戰風高浪急,暗礁和潛流又多,對應變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過去我們發展水平低,同別人的互補性就多一些;現在我們發展水平提高了,同別人的競爭性就多起來了。我們的判斷是危和機并存、危中有機、危可轉機,機遇更具有戰略性、可塑性,挑戰更具有復雜性、全局性,挑戰前所未有,應對好了機遇也就前所未有。我們要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風險意識,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勇于開頂風船,善于化危為機,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關于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所處的歷史方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我們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這標志著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的要求,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從初級階段向更高階段邁進的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徹底解決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為我國朝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奠定了堅實基礎,表明我國已經擁有開啟新征程、實現新的更高目標的雄厚物質基礎。新發展階段,既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經過幾十年積累、站到了新的起點上的一個階段,也是我們黨帶領人民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歷史性跨越的新階段。
——關于新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是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回答了關于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闡明了我們黨關于發展的政治立場、價值導向、發展模式、發展道路等重大政治問題,是新時代我國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是新發展階段要著力推動完成的重大歷史任務,也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大舉措。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適應我國新發展階段要求、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必然選擇。
——關于現代化模式和標準。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實踐表明,中國式現代化既切合中國實際,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也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我國要堅定不移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持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作者為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中國史學會會長)
【注釋】
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 ——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
②④《周恩來選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32頁、第439頁。
③⑥《毛澤東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頁、第227—228頁。
⑤這是20世紀50年代我國的人口概數。
⑦⑧《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94頁、第237頁。
⑨《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頁。
⑩《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第823—824頁。
責編/趙橙涔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