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能源安全是關系國家安全及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能源體系全面升級、國際政治秩序深度調整,能源安全面臨綠色革命加速、新舊能源接力步調不一及國際環境惡化多變等多方面的挑戰。新形勢下,能源安全的內涵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全領域能源供應安全、能源系統韌性、能源系統綠色低碳發展成為能源安全的重要內容。應對能源安全新挑戰,必須充分發揮化石能源的基礎保障作用、全面統籌傳統能源與新能源的協同發展關系、大力推進可再生能源的規模化發展。
關鍵詞:能源安全 能源轉型 挑戰 內涵 路徑
【中圖分類號】X24 【文獻標識碼】A
能源安全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對國家繁榮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社會長治久安至關重要。在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能源安全已被提至與糧食安全同等重要的戰略高度。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能源體系全面升級、國際政治秩序深度調整,在新舊風險交織、不確定性加劇的新形勢下,能源安全面臨前所未有新挑戰,能源安全的內涵也因此有了進一步的豐富與拓展,開拓保障能源安全的新路徑成為當前破局的關鍵。
正視新形勢下能源安全面臨的新挑戰
能源綠色革命的加速推進致使中國能源轉型面臨空前壓力。氣候變化已對人類經濟社會發展構成了無法逆轉的威脅,這一威脅也在國際社會達到空前共識,并激勵各國加速綠色低碳轉型。巴黎協定以來,全球已有超過130個國家和地區明確提出了“碳中和”或 “凈零排放”等目標。能源消耗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的絕對主因,在全球推進碳中和或凈零排放目標的背景下,世界能源轉型已經由起步蓄力期轉向全面加速期。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在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中面臨國際國內雙重壓力,能源安全面臨新挑戰。從國際層面來看,在氣候談判和履約實施中,中國逐步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和推進減排進程的重要力量。從國內層面來看,一是中國經濟發展尚未達到高收入國家水平,能源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礎,在經濟規模進一步發展的背景下,能源消費仍將保持剛性增長,盡管增速可能有所放緩;二是中國的能源結構仍以高碳化石能源為主,新能源尚不足以替代傳統化石能源,能源低碳轉型任務重,系統穩定性差;三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達成“雙碳”目標的時間窗口更緊,“雙碳”目標要求中國能源體系在今后40年內實現史無前例的革命性變革和深度化脫碳,打破以化石能源為主體的既有能源消費模式,轉向以可再生能源為主導的能源消費體系,這必將催生更多不確定性風險。
新舊能源接力的步調不一致使得中國能源轉型面臨斷層危機。能源系統的深度轉型,意味著煤炭等高碳能源的大規模退出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大幅提升,且在“雙碳”目標下,這一退出和提升速度都將較之以前有所提高。該過程對新舊能源的接力步調提出了極高要求,追求穩與變之間的再平衡,步調不一或出現間斷都可能導致中國能源系統出現階段性、結構性的供需失衡問題,也會催生出一系列的不確定性重大風險,使能源安全面臨新挑戰。一方面,煤炭的退場面臨“一刀切”局面。為達成能源轉型目標,煤炭成為“眾矢之的”,“運動式”減碳方案在多地上演,“一刀切”控制煤炭消費,嚴控新增煤炭產能,致使煤炭供應不足、價格飆升、多地拉閘限電,能源電力系統面臨嚴重危機。另一方面,油氣的調節保供穩定性不足。油氣作為目前能源轉型進程中保供的中堅力量,其消費需求將持續上漲,而中國油氣資源的對外依賴度頗高,其儲備資源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調峰能力較弱,供應穩定性不足。最后,新能源的進場重重受限。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新能源80%以上需要轉化為電力進行利用,水電、風電、光伏發電存在波動性、間歇性、隨機性特征,受天氣影響明顯。進一步,在新能源發電大規模并網后,會導致電網系統的電能質量、安全穩定、調控能力等下降,維持電力平衡及電力調峰的難度上升,上述原因皆成為新能源快速進場的阻礙。
國際環境的惡化多變致使中國能源轉型面臨復雜前景。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疊加,大國博弈和地緣政治事件日趨激烈,國際能源市場波動加大。惡化多變的國際外部沖擊加劇了國內轉型環境的不確定性,能源轉型面臨復雜前景,能源安全面臨新挑戰。一方面,全球氣候危機加劇及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自然環境加速惡化:全球氣候變化引發的海嘯、地震、臺風等極端惡劣天氣,極易造成能源進口、能源市場波動,對能源系統的穩定有序運行造成重要影響。并且,當前的油氣生產增量更加依賴于海洋和非常規領域,其環境風險隨著自然條件的惡化顯著增大。持續發酵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能源行業投資放緩,全球能源生產和供應的不確定性驟增,產業鏈、供應鏈多環節受阻,國際合作開展困難,由于中國油氣資源對外依存度高、進口渠道單一,供應鏈不穩定對國內能源轉型會造成嚴重影響,能源安全問題凸顯。另一方面,大國博弈風起云涌,國際社會形勢日趨復雜:俄烏沖突導致的石油、天然氣等大宗能源商品價格上漲,加劇了全球能源市場震蕩和全球通貨膨脹風險,對國內外能源供應和貿易格局產生顯著影響,保安全在短期內超過了促轉型的要求;中美關系惡化導致的關鍵技術國際合作受限,能源開發關鍵卡脖子技術問題凸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國能源轉型進程受阻;民族主義和逆全球化帶來嚴重的生產和貿易風險,外部環境友好性正在逐步降低,嚴重影響了能源貿易的安全性。
認清新形勢下能源安全內涵的新變化
傳統的能源安全主要是指以可支付得起的價格獲得充足的能源供應,其關注焦點多是油氣等能源的供應。而面對當前能源安全形勢的新變化,主張以全領域能源供應安全為基礎、提升能源系統韌性為抓手、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為方向的新型能源安全觀應運而生,這也意味著能源安全內涵的拓展。
一是由傳統油氣能源供應安全轉向全領域廣義能源供應安全。供應安全是能源安全的基礎,傳統觀點認為石油供應是能源安全供應的核心內涵,這種觀點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隨著石油價格的波動加劇、能源轉型的加速推進以及地區局勢的日趨復雜,能源安全供應的內涵不斷發生變化。能源安全供應涵蓋的品種范圍已從石油擴展至所有能源,并包括整個能源供應鏈和基礎設施;同時,能源安全供應涉及范圍更加廣闊,例如地緣政治、經濟福利、社會穩定、環境問題等。總體來看,新型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包括供應安全、消費安全、價格安全、運輸安全、環境安全等。
二是提升能源系統韌性成為能源安全的重要內容。一方面,世界格局的深刻變革與全球氣候變化導致的洪澇、臺風、暴雪等極端氣候事件對全球能源格局、能源市場以及能源網絡造成了巨大負面影響,中國作為全球能源網絡中的重要一環,能源系統極易受到全球能源格局波動的外部沖擊;另一方面,以“雙碳”目標為導向的能源革命將帶來能源體系的深刻變革,這一進程會使能源領域供需匹配產生巨大不確定性,構成潛在的能源系統風險。面對內外部沖擊風險,新型能源安全觀需要愈加重視能源系統脆弱環節和韌性提升,將構建具有韌性的能源產業鏈視為新型能源安全體系建設的重要抓手,從能源產業鏈韌性提升、能源安全韌性系統建立、應對短期突發沖擊和長期內部變革等多個維度豐富新型能源安全觀的時代內涵。
三是能源安全要兼顧能源系統的綠色低碳發展。能源轉型的發展與推進將會導致能源結構和系統形態面臨巨大變革,短期內需要承受轉型與變革的陣痛,每遇到傳統化石能源加速退出、新能源擔當尚不足的情況,就往往會產生保障能源安全與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兩難”局面。但從長遠來看,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逐步減少對化石能源依賴,構建以非化石能源為主體、安全可持續的能源供應體系,才能實現能源領域的本質安全。促進能源系統的綠色低碳發展無疑成為新型能源安全觀的重要方向。
探索新形勢下保障能源安全的新路徑
能源安全內涵的拓展,是對新形勢下國際國內能源安全問題理解與認識的深化,也對未來的能源安全保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構建契合新內涵、滿足新要求的現代能源安全體系,開拓能源安全保障的新路徑,成為應對能源安全新挑戰、打破能源轉型困局的關鍵。
保障能源安全,要充分發揮化石能源的基礎性作用。在經濟增長需求、傳統產業發展模式的牽引下,中國經濟發展短期內依然會高度依賴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其基礎地位不能被動搖。一方面,需重視煤炭的兜底作用,多措并舉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具體而言,一是要大力推廣先進的燃煤發電技術以及碳捕捉、收集等負碳技術;二是要推進煤炭從燃料向原料轉變,大力發展煤化工,促進煤炭行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三是要將煤電機組從電量型電源向基礎保障性和系統調節性電源并重轉型,使煤電發揮出高含金量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需明確油氣的核心地位,多路并進保障油氣穩定供應能力。具體而言,一是要加大國內的油氣勘探開發力度,重點突破非常規及海上油氣勘探開發的關鍵核心技術,促進油氣的規模效益開發,推動油氣保供能力“再增強”,筑牢能源安全的“壓艙石”地位;二是要加快油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擴大石油儲備規模,打造跨區域的大型地下儲氣庫群,發揮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的調峰應急作用,提升和保持油氣的自我供應能力。三是要深化“一帶一路”建設,謀求更多元化的進口渠道,提升中國在全球范圍內的資源配置能力,同時,要積極爭取定價話語權,建立成熟的期貨市場,提高貨幣結算地位,增強油氣國際貿易運營能力,由此建設韌性強、安全度高的現代能源體系。
保障能源安全,要堅持“先立后破”的指導思想。中國特殊的資源稟賦及產業形態決定了傳統能源的發展和生存周期較長,傳統能源的真正退出會是一個長期過程。當前,需大力推進以非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低碳轉型,但不能因此剝奪化石能源的發展機會,打破清潔能源與化石能源唇齒相依、互為支撐的關系。中國的能源轉型絕非一日之功,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先立后破”應成為中國統籌傳統能源與新能源發展的指導思想。具體而言,一是要處理好短期和中長期的關系,在中長期大力發展新能源的進程中,需明確短期內傳統能源的基礎地位,尤其要重視煤炭的調峰和兜底保供作用,促進煤炭與新能源的優化組合,實現能源低碳轉型的平穩過渡。二是要處理好整體和局部的關系,在整體推進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要給予各產業合理的轉型空間及恰當的轉型時間,充分尊重各主體在生產、經營等方面的實際情況,根據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不同地區差異化地制定能源轉型及碳減排目標。三是要處理好國內和國際的關系,在推進國內能源轉型的過程中,既要協調好新舊能源接力的節奏,也要注重能源系統韌性的加強,以有效應對轉型關鍵窗口期由國際方面的不可抗力因素所造成的外部沖擊,保障能源轉型的順利進行。
保障能源安全,要補齊可再生能源規模發展的短板。想要打贏能源轉型這場硬仗,可再生能源的規模化發展即為主攻方向。并且,將可再生能源逐步發展成為能源供應的主體后,中國可依靠可再生能源將國家未來能源供給的主動權握在自己手里,從根本上解決能源供應安全的問題。但目前,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相對緩慢,在通過傳統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協同發展提升能源系統穩定性和韌性的前提下,需多重路徑促進其規模化發展。具體而言,一是要增強可再生能源的消納能力,實現能源增量替代。在電力消納方面,提升火電機組運行的靈活性,為可再生能源消納騰出空間,支持水電、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二是要加強銅、鋁、鋰、鎳、鈾等資源的戰略儲備。提高這類資源的戰略儲備地位,完善以政府為主、企業為輔的多方主體參與儲備機制,為可再生能源發電的金屬需求提供充足的物資儲備。三是要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相關的科技水平。加強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信息技術融合,促進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高效低成本開發利用和儲能,構建以可再生能源規模利用為主體的局域能源綜合系統及智能化能源網。
【本文作者 王建良,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唐旭,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責編:蔡圣楠/美編:王嘉騏
China’s Energy Security under the Changes Unseen in a Century: Challenges and Breakthroughs
Wang Jianliang Tang Xu
Abstract: Energy securit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related to national security and social stability. The world today is undergoing changes unseen in a century: the global energy system is being upgraded in all aspects;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order is deeply adjusted; energy security is facing challenges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green revolution, the inconsistent pace of the old and new energy sources; and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In this new situation, energy security has also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That is,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in all fields, the resilience of the energy system, and the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of the energy system have becom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energy security. To meet the new challenges of energy security, we must give full play to fossil energy as the basic guarantee, coordinate the synergetic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energy and new energy in a comprehensive manner,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newable energy on a large scale.
Keywords: energy security; energy transformation; challenges; components; path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