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占斌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大會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按照這樣的主題,報告描繪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乃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認真把握好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和總體戰略部署,對我們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價值和歷史意義。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及其百年奮斗使中國人民掌握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主動權
在世界近代歷史潮流轉換的過程中,我國逐漸由領先變為落后。鴉片戰爭以后,中國被迫打開國門,人民備受屈辱,有不少仁人志士挺身而出,試圖為國家發展尋找出路,做了很多艱辛的探索。在這個大的歷史背景下,中國開始了被動現代化的歷程。這個被動現代化歷程,是在茫然失措、匆忙慌張中進行的,先是學西化器物,接著學西化制度,后來搬西化主義,甚至想全盤西化。但是,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都沒有找到真正的出路。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促使中國人民從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自覺把推進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重任擔當起來。面對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中國共產黨人發動人民群眾,組織革命武裝,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通過28年的浴血奮斗,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中國式現代化打開了前進通道,也掌握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主動權。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就是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早在新中國成立后不久,毛澤東同志、周恩來同志就代表全黨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并開始了工業化進程。雖然中間有一些曲折,但是中國共產黨人一直沒有忘了四個現代化的目標。1975年在四屆人大一次會議的時候,周恩來同志抱病參會,并重申要實現四個現代化,給全國人民以巨大的鼓舞。改革開放以后,我們黨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進程中不斷豐富中國自己的現代化思想。鄧小平同志提出了小康社會的戰略構想,用“小康社會”這一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概念,來描述我們整個國家追求現代化的歷程中的一個階段。經過全黨和全國人民接續奮斗,通過精準脫貧的偉大實踐,我們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解決了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全面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了雄厚基礎。
必須堅持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我們推進的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西方國家是現代化的先行者,他們有一些成功的經驗,有些是帶有現代化一般性、普遍性的規律性質的東西,我們需要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懷來加以學習,借鑒各國的先進經驗來提升我們自己。例如,我們要實現現代化,也要走工業化的道路,走城鎮化的道路,走信息化、智能化的道路,走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道路,這些應當說是全人類在追求現代化的進程中一般性、規律性的成果,我們需要尊重并盡可能地為我所用。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西方的現代化當成是唯一的模式、唯一的標準。人類社會通往現代化的路不止一條,現代化不等于西方化,要破除“西方中心論”,破除“我們的現代化也要跟西方走”的錯誤觀點。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些特征特色,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幾千年發展的結果。我們必須牢牢把握,到任何時候都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我們推進的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努力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我們要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前進方向,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優勢,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力量,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目標,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基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外部支撐,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貢獻。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
黨的十九大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明確了到二〇三五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大幅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邁上新的大臺階,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等八個方面,并根據形勢的變化和認識的深化,對有關表述作出一定調整,如“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形成新發展格局”“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明顯提高”“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社會保持長期穩定”“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全面加強”等,都是值得關注的新表述。這個戰略安排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雄心壯志。
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對于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至關重要。我們要緊緊抓住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著力在補短板、強弱項、固底板、揚優勢上下功夫。黨的二十大報告圍繞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行了重點部署,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舉措,要在以下12個方面有更大的作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開創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新局面;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推進祖國統一;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前進道路上,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發揚斗爭精神,全力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困難和挑戰,依靠頑強斗爭打開中國式現代化事業發展新天地。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特別強調:“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因此要求全黨“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我們國家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追求高質量發展。當前受疫情的嚴重影響,國民經濟在暢通方面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應當看到,疫情給國民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嚴重影響了市場主體的正常經營和發展,很多中小企業面臨著極大的困難和壓力,也給就業和社會穩定帶來了非常大的風險。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要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同時也提出了精準防控要求。但現在有些地方在疫情防控方面投入的精力比較大,對經濟發展關心不夠,甚至覺得經濟自然而然就會發展。另外,也有一些地方疫情防控不夠精準,自選動作比較隨意,搞“一刀切”“大水漫灌”,這是需要糾正的。當然這是短期問題,從長遠來看,我們還要堅定信心,相信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潛力、韌性以及回旋余地。我們一方面要克服疫情帶來的國民經濟循環不暢問題,另一方面也要想辦法打通存在的各種堵點,通過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來進一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要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同時,我們要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的開放,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牢牢把握“兩個毫不動搖”,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比較優勢;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確保國家經濟安全,特別是糧食和能源安全。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偉大事業,關鍵在黨
中國共產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現在有9600多萬黨員,領導著14億多人口的國家,推進著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使命光榮,責任重大。要擔負起這樣的歷史重任,必須時刻保持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清醒和堅定。延安時期,民主人士黃炎培到延安訪問,他向毛澤東同志提出中國共產黨怎么能夠跳出歷史周期率問題,毛澤東同志給出的答案是“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一以貫之堅持人民至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心系人民冷暖。在此基礎上,不少人也在深深地反思:有了人民監督,為什么還會出現那么多的腐敗分子?由此我們黨認識到,在人民監督的同時,黨的自身建設也十分重要,把外因和內因結合起來,才能發揮更好作用。因此,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黨的自身建設和自我革命的重要性。經過不懈努力,黨找到了自我革命這一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全黨必須牢記,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黨的自我革命永遠在路上,必須持之以恒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事業,我們必須永葆趕考的清醒和堅定,經受住各個方面的嚴峻考驗,以黨的能力水平提高來保障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