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中國品牌 > 品牌智庫 > 正文

加快建設制造強國 夯實實體經濟根基

【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高質量發展】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批復組建國家石墨烯創新中心、國家虛擬現實創新中心、國家超高清視頻創新中心3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將加強督促創新中心不斷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和行業服務能力,為制造業關鍵領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制造業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制造業規模穩居世界首位,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益持續提升,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穩步增強。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未來,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如何加快建設制造強國?

1 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地位

綜合實力持續提升

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2%,占GDP的比重為28.1%,較上年同期提高0.5個百分點;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5%,增速高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6個百分點。

專家認為,制造業增長為穩住宏觀經濟大盤發揮了關鍵作用,也充分展現出我國制造業規模大、體系全、韌性強的重要優勢。

“近年來,我國制造業綜合實力持續提升。”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司長王偉介紹,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從2012年的16.98萬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31.4萬億元,占全球比重從22.5%提高到近30%,持續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地位。按照國民經濟統計分類,我國制造業有31個大類、179個中類和609個小類,是全球產業門類最齊全、產業體系最完整的制造業。

數據顯示,我國技術密集型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分別由2012年的7.4萬億元、3.8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12.8萬億元、6.3萬億元,制造業中間品貿易在全球的占比達到20%左右。

此外,市場主體數量持續增長。截至2021年年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40萬戶,較2012年增長23.5%。骨干龍頭企業持續做強做優,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營業收入從2012年的21.7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40.24萬億元,有58家制造業企業進入2021年世界500強榜單,比2012年增加27家。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北京交通大學中國高端制造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朱明皓說,當前,我國制造業正處于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要以創新為動力,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推動制造業綜合實力、創新力和競爭力邁上新臺階。

王偉表示,工業和信息化部將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擴大制造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投資,實施質量品牌提升行動,加強優質企業梯度培育,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制造業提質增效升級,扎實推進制造強國建設,不斷夯實實體經濟根基。

2 “并跑”“領跑”領域加速涌現

加快邁向中國創造

比頭發絲還細、比紙還薄的高精度銅箔,能快速檢測物料成分的激光成分分析儀……在9月舉辦的2022世界制造業大會現場,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展出的“黑科技”產品吸引了不少觀眾圍觀、點贊。

“研發投入和創新能力已經成為衡量企業核心競爭優勢的關鍵指標。”中國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副主任羅俊章說,目前,我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共設立國家級研發中心600多個,總計持有發明專利14萬余項。

這是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蛟龍”潛海、雙龍探極、C919試飛、“嫦娥”攬月、“北斗”組網、“九章”問世,一大批重大標志性創新成果引領中國制造業不斷攀上新的高度,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邁進的步伐明顯加快。

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長任愛光表示,從基礎材料、基礎軟硬件到重大裝備、重大工程,制造業核心競爭力逐步增強,載人航天、高鐵裝備、北斗導航等一批標志性成果有力支撐國家重大戰略,新一代信息技術、綠色低碳等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創新日益加快,“并跑”“領跑”領域加速涌現,產業科技創新水平和能力邁上新臺階,引領中國制造業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

統計顯示,我國制造業供給體系質量大幅提升。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四成以上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智能手機、智能電視、節能冰箱、全自動洗衣機、變頻空調、汽車等產品已走進尋常百姓家。

數據顯示,我國汽車保有量從2010年的0.78億輛大幅增長到當前的3.1億輛,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產量已連續7年位居世界第一,而且在續航里程、操控性能、充換電便利度、智能化水平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今年1至8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97萬輛和38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2倍和1.1倍。

任愛光表示,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和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緊扣科技自立自強的要求,體系化提升產業鏈創新能力,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完善制造業創新網絡,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促進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化應用,做大做強一批新興產業,形成新的優勢制造能力。

3 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賦能產業轉型升級

乒乓球教練機器人、手術機器人……在第五屆進博會技術裝備等展區,記者看到各種各樣的智能機器人、機械臂等產品集中亮相,科技范兒十足。這些智能產品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成員”。

我國牢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勢,制造業向智能、綠色、服務方向升級取得了顯著成效。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技術發展司副司長王建偉介紹,截至今年二季度,全國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到55.7%、75.1%,比2012年分別提高31.1和26.3個百分點。

數字化方面,一批智能示范工廠加快建成,智能制造應用規模全球領先,石化、鋼鐵、建材等行業已擁有一批制造能力和智能化水平獨步全球的領先企業。

綠色化方面,通過持續努力,我國已初步形成綠色制造體系,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十二五”“十三五”分別下降28%和16%,2021年又進一步下降5.6%。

此外,服務型制造呈現蓬勃發展態勢,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等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制造業企業服務環節增值的占比持續提高,2021年第三批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的服務營收占總營收的比重已達到48%。

“然而,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數字化思維素養不足、發展基礎參差不齊、產業支撐能力有待增強等挑戰。”王建偉說,工業和信息化部將進一步凝聚發展共識,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加強核心技術攻關,持續完善相關政策體系,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助力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表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也是國民經濟發展、科技創新以及參與全球競爭的主戰場。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實現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需要科技創新、數字智能、綠色低碳三方面基礎能力支撐。同時,還需要加強對外開放合作,加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優化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完善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著力構建創新服務體系。

(本報記者 劉坤)

前三季度,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2%,占GDP的比重為28.1%,較上年同期提高0.5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8.5%、6.3%。

從2012年到2021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由16.98萬億元增長到31.4萬億元,占全球比重從22.5%提高到近30%,已經連續12年位居世界首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培育445家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25個先進制造業集群,成為產業創新的“策源地”、“專精特新”企業的“集聚地”、重大創新項目的“承載地”和區域經濟發展的“新高地”。

(劉坤整理)

[責任編輯:潘旺旺]
標簽: 制造強國   實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