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新時代新征程黨對“三農”工作的重大戰略部署。其根本要義是走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在思想方法上遵循黨的農村工作的基本方針和基本經驗;在工作方略上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在實踐路徑上健全現代化農業體系和政策保障機制,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關鍵詞】黨的二十大精神 鄉村振興 農業農村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F328 【文獻標識碼】A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新時代新征程全黨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我們黨從社會轉型的時間維度、社會制度的價值維度和農業大國的國情維度總體把握農業農村發展特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部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走中國式農村農業現代化道路,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實踐。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是新時代新征程黨對“三農”工作的重大戰略部署
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農村工作的重點是立足我國國情的科學決策。我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但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202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相差2.5倍。根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小農戶經營耕地面積占全國的70%。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重點和難點仍然在農村。從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期任務來看,無論發展到什么程度,一些重點目標人群需要國家救助和社會幫扶,這些相對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農村,包括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的殘疾人以及留守老人和兒童。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促進共同富裕,回應了農村群眾的熱切期盼,體現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是鞏固黨執政的群眾基礎的關鍵所在。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開啟了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征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新時代十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三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當中既有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宏觀戰略構想,也有對中國飯碗、鄉村建設等具體問題的深遠謀劃;既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辯證法,也有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的方法論;既有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的歷史眼光,又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視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明確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頂層設計,引領“三農”開啟跨越騰飛的新篇章。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發揮農業基礎作用,服務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好發揮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作用。研究表明,2019年,中國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是0.858,意味著農村居民每増加1元的可支配收入,就會將0.858元用于消費。據統計分析,隨著農民收入的提高,農村市場消費潛力將逐步釋放。要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從供給側發力,增強農產品生產和供給能力,培育農村市場,為國民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增強農業生態功能。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鄉村承擔著為國家、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提供生態產品和生態屏障的功能。要樹立大農業觀念、生態農業觀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鼓勵采用先進的種植養殖技術,打造綠色低碳農業產業鏈,推動農業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與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促進生態宜居。
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激發農業農村在區域發展中的動能。可以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統籌安排生態、農業、城鎮等功能空間,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協同發展。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健全城鄉一體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推動形成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落實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同工同酬,消解城鄉二元結構。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創新農業高質量發展方式
堅持創新驅動,推動現代農業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農業高質量發展要以科技創新為支撐。截至2021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發展現代農業,要培育農業科技創新主體,堅持政府引導、市場導向、企業主導,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全面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加強制種基地和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加強農業科技基礎研究,布局建設一批創新基地和平臺,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完善農業產業鏈,促進農產品商品化。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依托鄉村特色優勢資源,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產業。新時代十年來,我國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了70.6%,農產品加工企業營業收入近25萬億元。要進一步支持主產區就地加工和精深加工,加強產后分級、包裝、營銷,促進農產品商品化,推動形成“一縣一業”發展格局,全面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農民收入。
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完善貫通生產、分配、消費各環節的流通服務體系。統籌農產品生產地、集散地、銷售地市場建設,打造農產品銷售公共服務平臺,健全產銷銜接機制。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進一步放寬農村金融市場準入政策,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促進農村普惠金融發展,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支持農業經營主體開展互助合作保險,鼓勵開展商業性農業保險業務,加大對鄉村振興的支持力度。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近兩年國際糧價波動,世界糧食儲備降到了30年來的最低點,糧價持續飛漲已在30多個國家誘發糧食危機。2021年,中國人均糧食占有量達483公斤,中國谷物自給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要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增強糧食流通、貯備和應急保障能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
保護和傳承鄉村文化,推動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早期農耕文明對中華文明起源發揮了重要作用。農耕需要勞動協作,人們聚族而居,守望相助,鑄就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家國情懷和民族認同的“大一統”思想,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強大根基。一些西方發達國家進行了幾百年工業化和現代化,但由于農業和農村社會現代化轉型不成功,造成“原住民文明撕裂”,或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或走入“殖民地大農場”困境。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自身內在的自然過程與經濟過程高度結合的特征,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的現代化。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健全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政策體系
進一步完善農村市場經濟體制。把農業納入市場經濟體系中循環,是我國農村改革的基本經驗之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進一步完善和明晰農村產權制度,鞏固和完善農村集體資源資產“三權分置”,鞏固和完善家庭承包經營。完善農村要素市場化配置。可以圍繞人、地、錢三大要素,擴大農村可交易資源和資產范圍,穩妥推進土地流轉,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完善農村收入分配機制。合理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鼓勵勤勞致富。提升再分配效率,減少農業企業稅費負擔,增加農村轉移支付。
完善鄉村振興政策體系。保持政策不變,力量不減,克服臨時性、碎片化缺陷,提高政策的精準性。綜合平衡國際國內農產品市場準入與農業支持政策關系,構建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綜合利用投融資政策工具,擴大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按照增加總量、優化存量、提高效能的原則,改革當前農業補貼中的“黃箱”部分,實現“黃變綠”,創新綠箱政策工具。健全生態系統保護制度和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大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力度。
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加強黨的領導,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創新新時代鄉村治理機制。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機制,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和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加強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營造文明鄉風,帶領農民走人人參與、人人享有的共富之路。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將帶來農村社會的現代化變革,充滿著不確定性和挑戰。要全面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戰略引領和頂層設計,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尊重農民首創精神,以創新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走出一條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
(作者為中國西部貧困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西安航空學院講師)
【注:本文系國家鄉村振興局重大招標項目(項目編號:GJXCZJ2021001)、陜西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項目編號:2020KRM088)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引 奮力開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局面》,《人民日報》,2022年7月27日。
②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
③韓楊:《中美農業支持政策的演變與完善——基于WTO〈農業協定〉影響的對比》,《國際經濟評論》,2021年第6期。
④鄭國富、于敏:《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發展的時空演變、主要問題與優化路徑》,《對外經貿實務》,2021年第6期。
責編/銀冰瑤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