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前進道路上,必須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則: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發揚斗爭精神。“五個重大原則”既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向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進新征程發出的號令,也是我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遵循。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 “五個重大原則”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圖分類號】D601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前進道路上,必須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則。”這些重大原則就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發揚斗爭精神。“五個重大原則”既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向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進新征程發出的號令,也是我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遵循。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一要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保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確方向,確保擁有團結奮斗的強大政治凝聚力、發展自信心,集聚起萬眾一心、攻堅克難的磅礴力量。二要堅持把黨的領導落實到黨和國家事業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目標之一是形成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體系。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健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完善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機制,確保全黨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確保黨的團結統一。完善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加強黨中央對重大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三要使黨始終成為風雨來襲時全體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既是創造奇跡、鑄就輝煌的歷史,也是櫛風沐雨、披荊斬棘的歷史。在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進的征途上,我們黨與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跨過一道道溝坎、涉過一個個險灘,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四要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讓黨的領導更加適應實踐、時代、人民的要求。應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把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作為最高政治原則和根本政治責任,貫徹落實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各項實際工作中;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黨的思想建設的首要任務,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把握好其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建設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高素質干部隊伍。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一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鄧小平同志曾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社會主義和共同富裕是密不可分的,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必然要求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這是社會發展規律使然、社會主義本質應然、中國發展實踐必然。二要在思想上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在行動上堅持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1992年,鄧小平同志作出重大判斷:“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這一“制度”,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三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是我們黨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所在。”四要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持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從實際出發,走出一條方向正確、符合國情、屬于自己的道路。在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初期,毛澤東同志就明確指出:“革命黨是群眾的向導,在革命中未有革命黨領錯了路而革命不失敗的。”可以說,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建設、改革的一系列偉大勝利,最根本的就是始終堅持獨立自主探索前進道路,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通盤考慮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變化和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特點,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一要維護人民根本利益。隨著前蘇聯的解體和西方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諸多挑戰,發展道路和制度創新問題成為全球性問題。從全球以及各國具體情況來看,消除貧富差距已經成為全球各國普遍面臨的社會難題。回顧過去二百多年人類走過的歷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是一波三折,社會不平等不僅發生在貧富群體之間,也發生在國與國之間。貧富差距、國與國之間的差距并沒有隨著經濟和技術的增長縮小,相反,卻在不斷擴大。私有制本身會造成不平等和收入差距擴大,為了抑制不平等和收入差距過度擴大,必須探索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路徑。正是基于這些教訓,我們黨始終把實現共同富裕作為奮斗目標,堅持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維護人民根本利益。二要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動員全體人民為自己的生活奮斗,鼓勵和幫助人民實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現代國家發展經濟、推動社會進步、創造財富的目的就是讓人民群眾獲得更多福祉。如果發展不能回應人民對幸福的期待,不能讓人民得到實際利益,這樣的發展就會失去意義。黨的一切工作都是為老百姓利益著想,讓老百姓幸福就是黨的事業。三要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國共產黨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采取行動、制定政策,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不懈求索、百折不撓。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是因為其得到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堅定支持。社會主義之所以好,是因為其堅持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站穩人民立場,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尊重人民首創精神,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這就是百年大黨永葆青春的密碼:永遠根植于人民,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
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引領中國走向繁榮富強。一要深入推進改革創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我們黨靠什么來振奮民心、統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么來激發全體人民的創造精神和創造活力?靠什么來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在與資本主義競爭中贏得比較優勢?靠的就是改革開放。”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也是我們黨最鮮明的旗幟。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二要堅定不移擴大開放,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到日益豐富不同領域具有創新性、支撐性的重要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層次分明、系統完備,各項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民主集中制更加健全,全面依法治國深入推進,在國家治理中日益顯現出巨大的制度效能。事實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三要不斷增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動力和活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團結奮斗。”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包含了對改革開放的深刻理解和認識。目前,第四次工業革命以信息技術和新能源等為核心,推動經濟體制、社會體制、文化觀念和行政治理模式等的變革。換句話說,需要更加深層次的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統籌推進各領域改革,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努力破解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難題,消除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要把改革創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保持宏觀經濟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既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也要更好發揮政府在創造制度環境、編制發展規劃、建設基礎設施、提供公共服務、加強社會治理等方面的職能。四要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我們必須適應國家現代化總進程,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提高國家機構履職能力,提高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經濟社會文化事務、自身事務的能力,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不斷提高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效治理國家的能力。”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能夠持續推動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進步和發展,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障。發展環境越是嚴峻復雜,越要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健全各方面制度,完善治理體系,促進制度建設和治理效能更好轉化融合。新征程上,要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把應對風險挑戰同發揮制度優勢結合起來,善于運用制度力量應對風險挑戰沖擊。
堅持發揚斗爭精神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是在斗爭中成長和壯大起來的,斗爭精神貫穿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一要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志氣、骨氣、底氣。黨的十九大以來的五年,面對國際局勢急劇變化,特別是面對外部訛詐、遏制、封鎖、極限施壓,我們堅持國家利益為重、國內政治優先,保持戰略定力,發揚斗爭精神,展示不畏強權的堅定意志,在斗爭中維護國家尊嚴和核心利益,牢牢掌握了我國發展和安全主動權。實踐證明,在風險挑戰面前,敢于斗爭才能贏得勝利,才能贏得歷史主動,才能不斷增強我們勇毅前行的志氣、骨氣、底氣。二要加強干部斗爭精神和斗爭本領養成,著力增強其防風險、迎挑戰、抗打壓能力,使其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知難而進、迎難而上。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黨同志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華章。”這就是要求全體黨員干部涵養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敢于擔當、積極作為。隨著改革的深入,各種問題和矛盾不斷呈現,面對新的挑戰,面對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黨員干部要以“朝受命、夕飲冰,晝無為、夜難寐”的責任感,把責任牢牢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做到知難而進、迎難而上,以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把該管的事管好,把該抓的工作抓好。三要鼓勵黨員干部保持無私的奉獻精神。無私奉獻是黨員干部必備的高貴品質,也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黨員干部具有無私奉獻精神,才能在關鍵時候頂住壓力、經受風險、戰勝挑戰,才能在服務群眾的過程中做到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才能維護好黨員干部的公仆形象,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同時,黨員干部也應強化求真務實意識,樹立真抓實干的新風正氣,把心思用在干事業上,把精力投入到抓落實中,創造實實在在的工作成績。四要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統籌發展和安全。當前,國際形勢波譎云詭、變化莫測,周邊環境復雜又敏感;國內改革發展任務繁雜又艱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我們的發展處在新的階段、新的環境,帶來的是新的機遇、新的挑戰。因此,我們要做到居安思危,依靠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的新天地。要堅持增強憂患意識和保持戰略定力相統一、堅持戰略判斷和戰術決斷相統一、堅持斗爭過程和斗爭實效相統一。要堅持有理有利有節,合理選擇斗爭方式、把握斗爭火候,在原則問題上寸步不讓,在策略問題上靈活機動。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在斗爭中爭取團結,在斗爭中謀求合作,在斗爭中爭取共贏。
總之,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我們必須牢牢把握“五個重大原則”,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黨用偉大奮斗創造了百年偉業,也一定能用新的偉大奮斗創造新的偉業。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要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牢記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堅定信心、同心同德,埋頭苦干、奮勇前進,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
②《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
③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7月2日。
責編/孫渴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