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預見性是衡量領導者思維能力、政治水平和運籌能力的重要標志之一。培養領導者的預見性是由領導崗位的性質決定的,是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的迫切需要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也是作出正確決策的前提。預見性領導者的主要特質包括看問題具有前瞻性和長遠性,能夠深刻把握事物的本質,知識結構完備,能做到統領全局,具備創造性思維敢于開拓創新,能審時度勢隨機應變。立足新時代站穩人民立場,準確把握客觀實際,妥善處理各種重大關系,加強學習勇于實踐,是預見性領導者的重要成長路徑。
【關鍵詞】預見性 領導 特質 成長路徑
【中圖分類號】D262.3 【文獻標識碼】A
領導工作要真正掌握主動權,需要有科學的預見性。所謂預見性,是指從現實和復雜事物的客觀規律中把握其發展趨勢,對未來的新事物、新情況和新問題作出符合實際的判斷和科學的預測。預見性正確與否,是衡量領導者思維能力、政治水平和運籌能力的重要標志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增強工作的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預見性是系統性的必然結果,是創造性的根本前提,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事業的成敗,尤其是進入新時代以來,國際形勢風云變幻,錯綜復雜,對領導者的預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為何要增強工作預見性
一是領導崗位的性質決定的。現代領導者要回答和解決新時代賦予的一系列新課題,就需要能夠預見和面向未來。預見能力是領導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說,領導者的決策能否成功,取決于其對客觀事物的規律及其本質認識是否正確,是否具有強大的預見能力。因為任何領導崗位的工作都不是單一的,而是綜合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是包含諸多矛盾的統一體,只有從多角度綜合分析和預見,才能作出符合實際的正確決策。
提高預見性,保證決策正確是現代領導者的基本職責,也是必備素質之一。自古以來,只有既能把握現在、又能預見未來“站得高、看得遠”的領導者,才是稱得上有大作為、高明的領導者。如果只能就事論事,就會目光短淺。《左傳》謂:“君子務知大者遠者,小人務知小者近者。”尤其是在當前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大趨勢下,領導者需要有遠見卓識,才能開創一個新局面,闖出一片新天地。
二是國際國內形勢的迫切需要。從國際上看,中國正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世界多極化深入發展,各種思想和文化思潮交融激蕩,以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等為內容的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未來國際局勢將更加錯綜復雜、變化多端。同時,一些西方敵對勢力遏制中國崛起的圖謀未有改變。這對現代領導者來說,既是嚴峻的考驗,也是極大的挑戰,要求領導者更加注重預見性思維,勇于迎接挑戰。
從國內情況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中國已經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正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同時,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深刻地改變著社會生活。因此,領導者只有加強預見性,才能在迅速變化的時代大潮中抓住機遇圖發展,對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做到“早認識、早主動、早解決”,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貫徹好、落實好,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領導工作是復雜多變、常常處于動態過程中的事業,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將始終面臨很多新情況、新問題,各項工作更加趨向復雜性、多樣性和不確定性。面對復雜的市場環境,一個正確的預見,可能帶來可觀的效益;一個錯誤的預測,則可能功虧一簣。
面對復雜的經濟形勢,要把握宏觀走勢,增強預見性,善于在紛繁變化中尋找規律性、傾向性的東西,這對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至關重要。有了預見性,企業和社會就能更合理地配置資源,適時作出決策;政府也能夠心中有數,謀定而后動,既未雨綢繆,居安思危,又可以做到處變不驚、及時和從容應對。當前,國內外環境中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形勢十分復雜,增加了市場的不確定性。黨中央一再強調“六穩”,在這種情況下,關鍵就是要增強中國經濟的韌性和預見性。
四是作出正確決策的前提。預見性是領導力的關鍵要素,是作出正確決策的基礎和前提。東漢思想家王充指出:“夫閉戶塞意,不高瞻覽者,死人之徒也哉。”增強工作的預見性,準確把控事物發展的前景趨勢,就能掌握工作的主動權,對于推進黨和國家事業順利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有了預見性,等于事先心里有底,知道事情將如何發展以及如何應對,即便遇到困難或出現不利情況,也不會不知所措。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事實證明,預見性是領導者不可或缺的能力素質。現代決策科學認為,任何事情的成功,都要建立在科學預見的基礎之上。沒有預見,就好比“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領導工作就會迷失方向,就會使人們的行動事倍功半,陷入被動;錯誤的預見,則會導致決策失誤,將人們的行動引入歧途,給黨和國家的事業造成嚴重損失,甚至遭遇失敗。
預見性強領導者所具備的能力和特質
看問題具有前瞻性和長遠性。事物的發生和發展都有一定預兆或跡象,預見性領導者最大的特質就在于,具有見微知著的敏銳洞察力,能及時覺察和捕捉這種預兆,并提出對策。所謂“山雨欲來風滿樓”“月暈而風,礎潤而雨”,即在桅桿頂剛剛露出的時候,就能看出是要大量出現的普遍現象,這就是前瞻性。正是這種高超的預見力,使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最低潮的時候,作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科學預見。
預見性必然具有時間上的長遠性,其著眼點一般都在未來多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之后,是一種超前意識和高瞻遠矚。如早在1918年李大釗就針對當時的“主義之爭”撰寫《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提出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解決中國問題。因此,預見性不是唯心主義的先驗論,也不是神秘主義的“占卜”或預言,而是根據事物的發展規律,對尚不為人知的現象提前“描畫輪廓”,即使不能給出精確的數據,但其意義非凡,作用巨大。
能夠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預見性領導者不僅有遠見,還能看透事物的本質,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能通過篩選、整理和深加工,發掘出可以利用、有價值的東西,這也是常人所不具備的特質。例如,毛澤東同志根據抗日戰爭中敵我力量分析對比,提出了論持久戰的科學論斷。事實上,事物如何被認識,是由其本性決定的,這就是其內部固有的矛盾運動。預見性領導者能“見”常人所未見,源于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和把握。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普遍聯系的,又是不斷發展的,任何事物都有發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都遵循著自己的運動軌跡。領導者處于指揮和決策地位,只有深刻把握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和本質聯系,才能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采取必要的方法,因勢利導地把各項工作做好。具體來說,就是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否則就抓不住工作的中心和關鍵,無法把握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趨勢,從根本上脫離實際。
知識結構更完備,能夠統領全局。預見不是巧合,也不是臆測,而是建立在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閱歷基礎之上。因此,預見性領導者總比常人要多學一點、厚積一分,知識能力更加廣博,能夠“以近知遠,一以知萬,以微知明”。如果領導者的知識結構不合理、知識面窄,就會使自身的信息處理能力受到限制。因為任何事物都是作為系統而存在的有機整體,領導者的知識體系不完整,制定決策就很難具有全局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提出的思想理論和方針政策有沒有前瞻性和預見性,我們作出的決策部署有沒有指導性和可持續性,要看我們能不能從戰略上全局上對我國發展和世界發展作出科學預判。”可見,統籌全局對作好預見何等重要。古人云:“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這就要求領導者要將全局作為思考解決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具有高度的全局意識,有所進退,有所為有所不為。
善于獨立思考,敢于開拓創新。創新不是在原有基礎上的簡單修改或模仿,而是意味著創造和突破,必然要求領導者解放思想,養成深入學習、獨立思考的習慣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方面,領導者要學會和掌握新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要敢于向傳統觀念挑戰,打破別人以及自己內心的條條框框,想人之未想,發人之未發,才能突破傳統觀念,產生首創性成果。這就要求領導者與時俱進,堅決反對本本主義和經驗主義。
領導者的預見性,是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體現。在本質上,通過當下預測未來,根據已知推測未知,就是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因此,領導工作的本質在于創新,沒有創新就沒有領導,創新在一定程度上是預見和決策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根本保證。
能夠審時度勢,隨機應變。《公羊傳》曰:“權者反于經,然后有善者也。”可見,權的實質是在動態中求宜,既有預見性又能應變。現代權變方法論認為,領導工作是一個動態開放的復雜過程,領導者能否控制這一復雜局面,在于其權宜機變能力。列寧正是利用沙皇對外戰爭的失敗,果斷發動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因此,領導者堅持從實際出發,隨機應變,探索、尋求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法”十分必要,這也是工作預見性的重要內容,否則就會貽誤良機,釀成錯誤。
預見性也是領導者增強應變能力、形成戰略思想的重要前提。領導者只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情況有所預見,才能從戰略高度制定應變措施,贏得工作的主動權,有效地駕馭局面。尤其是在當前新發展階段,面對國際國內風云變幻,領導者需要肩負使命,把握歷史大勢,切實提高科學應變能力,才能有效應對和戰勝各種風險挑戰。在這方面,形而上學機械論和唯心主義不可知論都是妨礙科學應變的大敵,需要堅決批判。
如何成長為預見性強的領導者
立足新時代,站穩人民立場。預見性領導者是從人民群眾中走出來的,是從時代發展中孕育出來的,是經過政治歷練、思想淬煉、專業訓練和實踐鍛煉逐漸成長起來的。立足新時代,要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掌握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對于提高領導者的預見性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我們的眼力不夠,應該借助于望遠鏡和顯微鏡。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就是政治上軍事上的望遠鏡和顯微鏡。”同時,要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貫穿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各個方面。提高決策的前瞻性、預見性,需要站穩人民立場,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提高政治站位、提升工作能力。
把握事物內在規律,勇于實踐。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一樣,盡管千變萬化,也有其內在發展規律和思維規律。馬克思主義正是根據資本主義的內部規律和矛盾,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偉大認識工具,得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科學結論。當然,還要把握客觀事物的“度”,從質和量兩方面把握事物的內在本質,并借助各種科學的預測方法和技術,從而增強領導工作的系統性、連續性、預見性和主動性。預見性和其他思維一樣,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空中樓閣,而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反映和改造世界的動力。因此,領導者獲得預見性還有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勇于實踐,即實踐出真知。具體而言,需要不斷結合實際進行社會實踐,從實踐中汲取營養、占有資料,在實踐中形成對社會問題的正確認識和看法,提升預見性和可靠性。
加強學習,掌握現代科學知識。預見性是領導素質的高層次要求,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學理論基礎之上的,沒有深厚的理論素養就沒有科學預見。正如恩格斯所說:“無論對一切理論思維多么輕視,可是沒有理論思維,就會連兩件自然的事實也聯系不起來,或者連二者之間所存在的聯系都無法了解。”早在1985年,鄧小平同志就建議黨中央作出切實可行的決定,使全黨的各級干部,首先是領導干部,在繁忙的工作中,仍然有一定的時間學習,熟悉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從而加強工作中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不僅如此,領導者還要開拓新視野,注重學習世界上最前沿的科技和社會領域知識成果,適應世界新變化。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預見方法也在不斷豐富和創新,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運籌學等現代科學理論,為科學預見提供了理論指導;預測學、決策科學等新學科的興起和發展,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作為新時代的領導者,掌握這些新的理論和方法,有助于更好地進行科學預見,作出科學決策。
注重調查研究,一切從實際出發。“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調查研究的重要性,指出“要加強調查研究,堅持發展地而不是靜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統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聯系地而不是單一孤立地觀察事物,準確把握客觀實際,真正掌握規律,妥善處理各種重大關系”。人的認識來源于實踐,預見也不是憑空想象的結果。作為領導者,只有深入實際,進行系統周密的調查研究,及時了解真實情況,才能真正提高決策的科學性、預見性和有效性。實踐證明,做好調查研究是領導者增強預見性最有用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根本途徑。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制定政策、推動工作,使主觀世界更好符合客觀實際,這是需要牢牢把握的工作方法。任何預見歸根到底要建立在世界本來面目的基礎上,任何預見以及決策、措施都不能與客觀事物的本質相違背,否則就會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這就要求領導者求真務實,從實際出發,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找出事物的本質和必然聯系,準確識變、科學應變,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防患于未然。
正確處理全局和局部的關系。馬克思主義認為,事物的發展既受一般規律的支配,也受特殊規律制約。這就要求領導者要正確處理好全局與局部、長遠與眼前的關系。一方面,全局在事物的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制約和支配著局部;另一方面,全局又是由局部構成的,要統籌兼顧局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面對復雜形勢和繁重任務,首先要有全局觀,對各種矛盾做到心中有數,同時又要優先解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帶動其他矛盾的解決。”領導者要處理好全局與局部、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做到既突出重點,又兼顧一般,既謀大事,又要解決一個個具體問題,不斷提升事業發展的整體效益,多方面培養提升預見能力。同時,學會開放性思維,跳出固定圈子或跳出當地看當地。因為思考的參照系和著眼點不同,作出的決策會完全不同,參照系標準越高,決策就越有預見性和全局性。
堅持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領導者要敢于抵制來自任何方面的不良思想影響,堅持獨立思考,認真研究新情況,形成新思路,勇敢進行試驗,敢為天下先。一方面,切忌固步自封,只埋頭拉車不抬頭看路;另一方面,要跳出因循守舊的傳統觀念束縛,不在已知的老路上徘徊不舍。需要堅持創新思維,尤其在環境發生改變時,如果墨守成規,不僅影響個人的能力水平和人生境界,更不利于改革事業向前推進。當然,領導者決不能將自己的預見當作政策規定,不能變更,不能動搖,而是要在分析討論的基礎上,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再形成決策。古人云:“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預見同樣要注意發揮集體智慧,因為個體都有局限性,集體對同一問題進行有益的探討和爭論,可以拓寬視野,互相補充,將問題分析得更全面、更透徹。此外,預見性是一種高級思維,不能普及到所有工作的所有方面,否則會使高級思維庸俗化,結果可能適得其反。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創新工程”首席研究員、博導,國家機關運行保障研究中心主任)
【參考文獻】
①陳淩:《既要有遠見,也要有預見》,《人民日報》,2022年3月22日。
②孟建柱:《提高工作預見性,營造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政法工作的重要指示》,《社會治理》,2017年第2期。
③李軒、門建新:《“預見”體現領導力》,《解放軍報》,2021年9月16日。
責編/李丹妮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