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口規模巨大是中國的現實國情,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強調中國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意味著實現現代化的難度前所未有,意味著實現現代化的組織至關重要,意味著實現現代化的方式極具特色,意味著實現現代化的制度守正創新,意味著實現現代化的過程循序漸進,意味著實現現代化的意義廣泛深遠。
【關鍵詞】人口規模 共同富裕 中國式現代化 政府-市場關系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現代化是發展中國家亟待推進的普遍性命題,也是發達國家業已經歷的根本性轉變,它意味著特定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發生了深刻變革,并由此實現了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和社會成員生活水平的提升。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國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黨的二十大報告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科學系統地闡述了新時代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指導思想、戰略部署和舉措安排,并明確提出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任務。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具有鮮明理論和實踐創新特征的重大命題,它意味著我國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基礎上,依據自身發展條件和目標成功自主地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立意高遠、特征鮮明、內涵豐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五個方面的中國特色形成了一個相輔相成、具有結構特征的有機整體。其中,人口規模巨大是中國社會的一個顯著特征,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重要體現。無論是就現實條件、目標定位、實現路徑、制度保障,還是就國內意義、世界影響而言,中國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都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全新課題。這一課題蘊含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值得深入探究,中國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究竟意味著什么、如何實現、會產生怎樣的效應等問題,需要給予回應和解答。
中國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意味著實現現代化的難度前所未有
人口因素是一國現代化的客觀條件,也是一國現代化的受益主體,不同的人口特征很可能會引申出不同的現代化類型。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始終是全球范圍人口最為龐大的國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的1950年,中國擁有總人口5.54億,占世界人口的21.9%”①。世界銀行數據庫的資料顯示,1960年—2021年,中國人口數從6.67億增至14.12億,同期世界人口數從30.32億增至78.37億,中國人口數占世界人口數的比重從22.00%降至18.02%,但中國人口規模始終在全球排名第一。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庫的各國人口資料,2021年世界人口規模排名前十的國家分別為:中國(14.12億)、印度(13.93億)、美國(3.32億)、印度尼西亞(2.76億)、巴基斯坦(2.25億)、巴西(2.14億)、尼日利亞(2.11億)、孟加拉國(1.66億)、俄羅斯(1.43億)、墨西哥(1.30億)。除印度之外,其他人口大國與中國的人口規模存在明顯落差,中國人口數甚至超過了世界人口數排名從第四到第十共7個國家的總和。
在中國這樣具有巨大人口規模的國家推進現代化,其難度是前所未有的。這主要是因為:在其他因素給定的條件下,人口規模巨大意味著人均資源占有量處于相對不利的地位。世界銀行數據庫的資料顯示,中國人均耕地規模大致維持在世界水平的40%左右,1961年—2018年,該比重經歷了小幅波動后從43.38%變為46.30%。就產業轉型而言,“沒有其他國家在全力向現代工業化沖擊之前,具有人數通常為它兩三倍的如此眾多和稠密的農村人口”②。人口規模巨大意味著國內的發展存在一定差距,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存在著不平衡發展,不同社會成員的稟賦條件和收入水平也會有一定落差,回應這種差距是具有挑戰性的。例如,2022年2月2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1年,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5128元,明顯高于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29975元。按全國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組,我國高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5836元,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333元,前者是后者的10倍多。按照美國經濟學家曼瑟爾·奧爾森對集體行動邏輯的理論闡釋,集體采取一致行動與集體成員的規模大小緊密相關。人口規模巨大意味著不同社會成員的發展條件和利益訴求并不一致,在推進現代化的進程中,需要具備強大的動員和組織能力,以解決社會成員之間的激勵相容和發展動力問題。
人口規模巨大還意味著其他國家的現代化能夠提供的經驗是有限的,在人類發展史上,還不存在一個人口超過十億的國家成功完成現代化的先例。顯然,中國不能通過對域外做法的“拿來主義”或“簡單模仿”實現本國現代化,其現代化進程具有鮮明的自我探索性質,“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是中國推進現代化的內在要求。考慮到中國式現代化追求的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不是單一的經濟總量高增長,那么中國是在條件更加嚴苛(人口規模巨大)的情形下實現目標更為高遠(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這種現代化的實現難度不言而喻。
中國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意味著實現現代化的組織至關重要
任何國家的現代化都不能依靠個別成員單獨完成,而是需要社會成員廣泛參與,是一個社會成員共同推進、并由此獲得收益的過程。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社會在人口總數超過5億的情形下正式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現階段中國則要在人口規模超過14億的背景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式現代化涉及的主體數量世所罕見,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必然要調動各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并依靠主體間的協同努力來匯聚發展的驅動力量。在國家間競爭程度加劇以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我國不同主體間的團結奮斗、協同努力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意義尤為突出。就此而言,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實現我國社會成員間團結協同和力量匯聚的根本保障。
從國際的角度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經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并于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的成立使得中國具有了廣袤的疆域、強大的國防以及平穩的社會秩序。作為人口規模巨大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應對外部沖擊、干擾甚至挑戰的能力在顯著增強,為國內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前提條件。
從國內的角度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使得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穩定的、高遠的戰略目標指向,即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總體而言,中國政府做到了把社會整體的長遠利益放在改革和政策制定的首要考慮位置”③。這種基于長遠利益的戰略部署和政策實施與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的特質緊密關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使中國式現代化具有堅實的思想指導,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進程中推動理論創新,依靠理論創新成果指導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的發展事業;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使中國式現代化具有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黨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實踐中通過推動制定國家發展規劃、調整經濟社會政策、實施城鄉區域發展戰略等方式,廣泛動員和組織各領域各民族各地區社會成員,在“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匯聚社會力量,進而使中國式現代化具有“一張藍圖繪到底”“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顯著特征。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推動下,我國針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已制定并實施了十四個五年規劃(或計劃),改革開放之后針對“三農”問題已發布和實施了24個中央一號文件,等等,這些都是黨領導全體人民推進現代化的重要體現。在黨的領導下,中國式現代化呈現出中央頂層設計和各地因地制宜相結合、政府宏觀調控和市場自主決策相統一的顯著特征,前者強調的是帶有整體性和方向性的戰略布局,后者則強調的是帶有地域性和個體性的具體操作。“有為政府+有效市場”是中國市場經濟的顯著特征④,而黨的領導是有效市場成功聯系起來的決定性因素⑤,中國在發展進程中形成了黨—政府—市場三位一體的新型政府市場關系。正是在黨的領導下,我國能夠實現對社會成員的充分動員和有力組織,進而持續推進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
中國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意味著實現現代化的方式極具特色
從主要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來看,其現代化進程首先發端于經濟領域的總量增長和結構轉變,這種經濟現代化往往與工業革命的發生緊密相關。在兩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這些發達國家依靠工業化和城市化實現了向高收入國家的躍遷,其中工業化表現為工業產值占比和就業占比的提高,城市化則表現為城市就業占比和人口占比的攀升,與此相對,農業、農村和農民則呈現出“小部門化”趨勢。這似乎是現有發達國家實現現代化的“一般規律”或“國際經驗”。
然而,對于中國這樣人口規模巨大的國家而言,這種現代化方式的適用性值得審慎對待。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工業化率和城市化率有了顯著提高,但中國式現代化并不局限于這兩者,而是更加強調工農城鄉之間的均衡、融合發展。這主要是因為:作為人口規模長期居于世界首位的國家,中國式現代化是建立在糧食供給“不能出現任何閃失”的基礎之上,糧食安全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穩定器”“壓艙石”作用。解決十四億多人的吃飯問題(包括“夠不夠吃”和“好不好吃”兩個維度),必須將戰略基礎放在國內農業的持續發展之上,不能指望其他國家來保障中國的糧食安全,中國不能像其他國家(例如日本)那樣通過高進口份額來滿足居民食品需求,因為那樣對中國應對外部風險以及全球糧價維持相對穩定都是不利的。此外,作為世界上人口總數最為龐大的國家,中國城市化率在未來較長時期還會提高,但即使城市化率達到了當前主要發達國家的一般水平(例如75%—80%),其對應的農業農村人口數量仍然是舉世罕見的,使得未來3—4億農業農村人口充分共享發展成果,這對于我國從根本上解決不平衡發展問題意義重大,中國不能像其他國家(例如韓國)那樣主要依靠高城市化率來實現現代化。就國際案例而言,雖然部分國家實現了城市化率的快速攀高(例如,巴西在1960年—2021年城市化率從46.14%提高至87.32%),但這一過程卻伴隨著城市的“貧民窟”和整個社會的收入差距拉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對這些經濟體而言是嚴峻挑戰,其與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仍然相去甚遠。這些經濟體的發展實踐從反面驗證了將工業化、城市化與現代化等同起來是值得商榷的。
基于此,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推動農村勞動力非農化流轉、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同樣對農業農村的發展予以高度關注,對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城鄉不平衡發展問題予以高度警惕。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農村我國實施了一系列減貧舉措,最終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消除絕對貧困的偉大創舉”⑥,這是我國高度關注和致力于解決不平衡發展的一個例證。從發展方式來看,中國是在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的情形下推進現代化的,新時代我國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就是這種方式的集中體現。
中國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意味著實現現代化的制度守正創新
制度對特定國家的發展具有關鍵作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的總和即經濟制度)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制度經濟學則強調了經濟制度的選擇和實施直接決定了國富還是國窮,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德隆·阿西莫格魯和哈佛大學教授詹姆斯·A.羅賓遜就從制度視角出發來解釋國家出現成功與失敗的原因。從演變歷程來看,現有發達國家在國家類型上是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制度上則凸顯了自由市場機制的作用,這些制度甚至被概括為主張自由化、市場化、私有化的所謂“華盛頓共識”。作為世界上人口規模最大的國家,中國式現代化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指向,這意味著中國推進現代化的制度具有自身特色,不同層次的制度相互支撐、彼此嵌入,形成了一個推動中國經濟社會事業接續發展的制度體系。
區別于其他主要經濟體,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與那些人均國民收入高但兩極分化嚴重的資本主義國家存在顯著差異。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國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根本指導思想的基礎上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從而使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制度具有守正創新的鮮明特征。在經濟維度,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強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因生產資料私有制而存在著周期性危機等固有缺陷。作為對資本主義的替代以及制度演變方向,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特征是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對于我國這樣人口規模巨大的國家而言,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立足于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實踐需要來考慮基本經濟制度。基于此,我國按照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的規律,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逐步形成了契合自身國情的基本經濟制度,即所有制層面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分配制度層面的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以及經濟運行制度層面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從實踐角度看,這些基本經濟制度激發了微觀主體的經濟活力,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顯著增強了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世界范圍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的奇跡就是明顯例證,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超越日本,并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此后中國經濟總量與美國這個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之間的差距在持續縮小。世界銀行數據庫的資料表明,按照2015年不變價美元計算,2010年—2021年,中國GDP相當于美國GDP的份額從46.11%攀高至77.69%。不僅如此,這些基本經濟制度還增強了中國應對內外部沖擊的韌性,避免在經濟增長中出現嚴重兩極分化,使得經濟發展具有較為突出的包容性,中國在世界范圍取得社會長期穩定奇跡和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就是集中體現。
顯而易見,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形成的制度具有自身特色,這些制度與域外經濟體相比存在著獨特性,也具有對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特征,其在實踐中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同時,立足于社會主要矛盾和發展目標定位,按照守正創新原則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依據實踐特征的動態變化對具體經濟制度等進行調整和完善。
中國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意味著實現現代化的過程循序漸進
對任何國家而言,現代化都是一個涉及經濟社會形態轉變的歷史過程,都需要在一個時段內來完成。但不同國家實現現代化所需要付出的時間、經歷的過程可能并不相同。對于中國這樣人口規模巨大且現代化啟動時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國家來說,其現代化的過程必定要經歷更長的時間,付出更大的努力。實現十四億多人的共同富裕目標,必定不同于那些人口規模較小或初始稟賦條件占優(例如新加坡)的國家,后者有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來完成現代化,但這種短期內實現現代化的情形在中國是不可能發生的。從實踐來看,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的現代化在路徑上具有顯著的循序漸進特征,即通過分階段、分步驟方式來把握不同時段的發展條件,并確定這一時段最為關鍵的發展戰略,進而在各階段目標達成的基礎上,通過發展成果的不斷累積來逐步實現最終目標。這是我國從具體國情特別是人口規模巨大特征出發而作出的務實選擇,并使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面向未來、目標引導、立足實際、穩扎穩打的特征。
具體而言,1956年,我國完成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直至20世紀70年代末期,我國通過實施計劃經濟體制來推動重工業優先發展,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這些為改革開放之后的經濟高速增長奠定了制度和產業基礎。1978年之后,我國在將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向經濟建設的背景下,通過實施對內的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的主動融入全球經濟,極大地釋放了經濟活力,促進了經濟總量的持續高速增長,經濟增長主導的發展戰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據此我國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來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高質量發展戰略正成為新時代的重要戰略取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味著高質量發展戰略也取得了顯著成效。
從對標新征程要求的角度看,高質量發展戰略在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戰略安排中仍將扮演著重要角色,未來我國仍需要緊緊扭住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這個瓶頸因素,通過完善體制機制持續推動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的建設工作,以此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有力支撐。顯然,在人口規模巨大的基本國情下,我國的現代化建設目標不可能在短期內輕松完成,沿著形成制度基礎—推動重工業優先發展—實現經濟總量高速增長—走向高質量發展的次序,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是按照環環相扣、前后銜接的邏輯在穩步推進的。
中國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意味著實現現代化的意義廣泛深遠
在全球化時代,任何國家的現代化都會產生“溢出”效應,但這種效應的強弱是不同的。作為世界上人口規模最大的國家,中國式現代化事業的影響必定是廣泛和深遠的。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順利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并由此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國業已推進的社會發展實踐,證明一個人口規模巨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對社會成員進行充分動員和采取契合國情特征的制度條件下,完全可以邁向現代化之路,并取得顯著發展績效。
無論是回望過去還是展望未來,中國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都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首先,發展是硬道理,發展績效是制度的“檢驗標尺”。中國業已推進的現代化事業在宏觀層面顯著地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這為回應內外部沖擊和實現更高水平的現代化提供了堅實基礎,在微觀層面則顯著改善了社會成員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和社會福祉,對激發我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進一步凝聚起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力量具有顯著促進作用。中國業已推進的現代化事業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契合我國國情,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并增強制度自信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關鍵作用。其次,現代化國家的內涵非常豐富,但現代化國家首先應是高收入國家。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庫的資料,2021年中國的人口規模(14.12億)超過了世界三大經濟體的人口規模之和(美國3.32億、歐盟4.47億、日本1.26億),甚至也超過了現階段所有高收入國家的人口之和(12.41億)。2022年1月17日,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按年平均匯率折算,2021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12551美元,比較接近高收入國家的“門檻線”。中國即將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并在此基礎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這是一個具有世界意義的重大事件。它意味著世界高收入國家人口總數增長超過了一倍,中國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穩定器”功能將進一步增強。
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通過不懈努力逐步實現現代化,這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是巨大鼓舞。與套用已有發達國家的現代化模式不同,中國是依據本國國情、采取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方式來推進現代化,這對其他發展中國家具有重要啟示和借鑒價值,即實現現代化的方式是多元的,現代化并不等于西方化,現代化的本質是用本國的“鑰匙”來開啟本國發展的“大門”。除此之外,中國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也具有理論意蘊,它推動了現代化理論創新,深化了人們對現代化規律的認識,例如,在現代化進程中,統籌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是重要的,現代化包括但不限于經濟總量增長;在大國發展進程中,統籌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是重要的,應在廣闊的視野中理解農業農村的功能;在大國發展進程中,審慎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重要的,“有效市場”“有為政府”對于大國的現代化進程具有推動作用,等等。
總而言之,人口規模巨大是中國的重大國情,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與人口特征相契合,中國式現代化的條件、目標和路徑必定與其他國家存在區別。域外發達國家的歷史進程可以為中國提供參考,有些發展中國家的社會實踐也可以為中國提供鏡鑒,但移植這些國家的現代化經驗、做法是不合適的,這樣在理論上會形成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誤讀”,在實踐上也可能會形成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誤導”。盡管人口規模巨大意味著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難度前所未有,但1949年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推進的現代化事業取得了世所罕見的成就,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呈現出強大的社會動員和組織能力,形成了契合本土特征且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中國在不同階段的發展戰略整體上達到了預期效果,且不同階段的發展成果具有累積效應。中國業已推進的現代化實踐以及擘畫的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和實踐路徑具有廣泛深遠的影響。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從多個維度來理解中國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的豐富意蘊,無疑具有重要意義。這能夠使人們從中體悟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艱辛探索歷程和豐碩成果,也深化人們對中國式現代化的一系列規律性認識。中國式現代化不僅走得對、走得通,而且必定會走得穩、走得好。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在新時代致力于從根本上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瞄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個戰略目標,不斷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來邁向高質量發展,這一進程也必定會創造出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更多奇跡。
(作者為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
【注: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背景下新型城鄉關系研究”(項目編號:17ZDA066)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蔡昉:《中國經濟發展的世界意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緒論第2頁。
②[美]R.麥克法夸爾、[美]費正清著,謝亮生等譯:《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卷 革命的中國的興起 1949—1965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第20頁。
③姚洋:《中國道路的世界意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2頁。
④陳云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為政府+有效市場》,《經濟研究》,2019年第1期,第4-19頁。
⑤裴長洪、倪江飛:《黨領導經濟工作的政治經濟學》,《經濟學動態》,2021年第4期,第3-14頁。
⑥楊燦明:《中國戰勝農村貧困的百年實踐探索與理論創新》,《管理世界》,2021年第11期,第1-15頁。
責編/謝帥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