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黨的二十大專題報道 > 正文

充分發揮中醫“治未病”的優勢與作用 使“中國智慧”彰顯于公共衛生治理

編者按:新思想引領未來,新征程催人奮進。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進一步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研究和宣傳闡釋,12月1日,由人民日報社指導、人民論壇雜志社主辦的“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第八屆國家治理高峰論壇年會暨人民論壇創刊30周年座談會”在京舉行。以下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 王琦在國家治理高峰論壇健康中國峰會主題演講中發言:

1669971130596

論壇開幕式環節嘉賓線上合影

提出疾病嚴峻形勢和需要治未病

進入新世紀以來,全國公共衛生治理面臨多重挑戰。我國是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老齡化趨勢加快、傳染病和慢病問題疊加,形勢更加嚴峻,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運用我們的智慧。縱觀目前全球面臨的形勢,任何一門醫學都不能單獨解決這些問題,中醫藥是我國獨特的醫療資源,應在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守正創新”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其“治未病”的優勢與作用,“兩條腿走路、中西醫協同作戰”,方能完成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健康中國”的偉大使命。

闡明治未病是什么和調體治未病的成果

為什么在這里提到中醫“治未病”?什么是治未病,它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治未病理論奠基于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最早記錄于《黃帝內經》之《素問·四季調神大論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所謂圣人治未病、上工治未病,就是重視預防和保健,也就是防患于未然,這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智慧。40多年來我一直致力于從中醫出發對人的體質與治未病的研究,也就是把研究視角從“疾病”轉向“人”,研究人的體質個體差異,將人群體質分為9大基本體質類型。每個體質都有其自身獨特的形體特征、常見表現、心理特征和對外界的適應能力,并有特定的發病傾向。了解每個人的體質類型,并從改善體質入手維護健康,是中醫治未病的特色和優勢。臨床研究報道顯示,針對240例高血壓前期老年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預、聯合調體干預1年,可以顯著降低收縮壓、體重指數、血清膽固醇、餐后2小時血糖水平。上海市長寧區北新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40萬社區居民進行了中醫體質辨識,提供個體化的健康調養方案,使得門診均次費從114元下降到106.80元,降低了醫療負擔。正是這些數據,帶給了我們信心,調體治未病可以在防控疾病方面有所作為。我帶領團隊,制定了我國第一部《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行業標準,創立涵蓋兒童、成人、老年全生命周期的體質辨識適宜技術,相關成果先后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僅老年人群服務人次達31301.5萬人次。2020年,我們團隊還獲得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主動健康和老齡化科技應對”重點專項立項,開展基于中醫體質辨識和多模態技術的老年心身健康評估體系及服務模式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調體治未病依托家庭體質健康管理方案,變以“疾病”為中心向以“人”為中心,變以“治”為主向以“防”為主,服務形式變“醫生”為“自主自助”,形成了自主自助式的健康服務模式,全面推進了中醫“治未病”參與到大醫學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慢病防控和大健康中。

提出治未病參與疾控體系建設的國家戰略建議

除了做科學研究,我們還承擔了中國工程院設立的“中醫治未病與建立中西醫結合疾病防控體系戰略研究”重大咨詢項目,由我來牽頭,與張伯禮院士、程京院士、徐建國院士共同承擔,給國家提建議。我們通過系統的文獻梳理、專家訪談和調查,凝練出中醫藥參與疾病防控遇到的難題和機遇,提出了中醫治未病與建立中西醫結合疾病防控體系發展的政策建議,主要包含三大結合點。

首先,充分發揮中醫治未病在傳染病防控中的優勢,建立中西醫結合疾病重大傳染病防控體系。新中國成立后,在幾次重大的疫情救治工作中,譬如1956年的流行性乙型腦炎、2003年的非典、2009年的禽流感,中醫藥都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在新冠肺炎救治過程中更是彰顯了其獨特優勢,與西藥優勢疊加,可減輕機體免疫應激反應、降低病理損傷;在恢復期治療過程中,可顯著提高生存質量,為落實“動態清零”總方針,降低重癥率、病亡率發揮了積極作用。未來,我們應該趁熱打鐵、乘勝追擊,建立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常態化機制,使得中醫治未病參與突發公共衛生應急處置的響應、救治、善后全過程,建立中西醫結合疾病重大傳染病防控體系。

其次,充分發揮中醫治未病“慢病共同防控”的有效防治理念,建立中西醫結合慢病防控體系,中醫基于體質的慢病“共同防控”理念為群體慢病早防早治提供了有效手段,我前面提到了,這些成果已經被寫入《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等16份國家政策規劃文件。未來應該鼓勵跨領域合作、實施大醫學計劃,比如“九體醫學健康中國”計劃,開展大樣本隊列研究,建立中國體質生物銀行。充分發揮中西醫結合優勢,構建以人群體質分類為切入點,多組學(表型組學、代謝組學、宏基因組學等)與環境因素相結合的疾病風險評估模型,構建中國特色的中西醫結合慢病預測、預警、診斷和防控體系。

第三,發揮中醫治未病在養生保健方面的獨特優勢,構建中國式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中醫藥在公共衛生健康促進、健康老齡化、婦幼保健、營養與健康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健康管理理念。如將人群分體質管理,使得管理模式由“大海撈針式”轉變為“群體模塊式”,進而形成適合不同年齡層的體質辨識量表及調體方案,實現了群體化與個性化的有機統一,最終達成全周期健康管理的目的。未來我們應該充分發揮基層衛生服務機構預防、醫療、保健、健康教育、康復、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六位一體”功能,將中醫藥健康管理推行至更多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立足于家庭醫生簽約的公共衛生服務,把中西醫結合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做起來。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這不僅是中醫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更是服務于“健康中國”、為國家分憂,也是我們向全世界彰顯獨特優勢的契機。未來,我們要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領導下,在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的指引下,做好中醫治未病工作,推進中西醫深度結合疾病防控體系建設,使“中國智慧”彰顯于公共衛生治理。

[責任編輯:曲統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