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新思想引領未來,新征程催人奮進。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進一步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研究和宣傳闡釋,12月1日,由人民日報社指導、人民論壇雜志社主辦的“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第八屆國家治理高峰論壇年會暨人民論壇創刊30周年座談會”在京舉行。以下是《北京大學學報 ( 哲學社會科學版 )》常務副主編、教授 劉曙光在人民論壇創刊 30 周年座談會中的發言:
論壇開幕式環節嘉賓線上合影
尊敬的彭國華總編輯、各位領導、《人民論壇》各位朋友:
大家好!
首先,在《人民論壇》創刊三十周年之際,非常感謝彭國華總編輯和《人民論壇》給我這樣難得的學習取經的機會,特別是在建設智庫型全媒體方面的寶貴經驗!
我給大家匯報的題目是:“智庫型全媒體:新時代媒體內容與形式的轉型”,主要想從內容與形式的辯證關系,來探討新時代媒體轉型升級后,內容與形式發生的變化。
媒體的內容和形式具有鮮明的時代性。作為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媒體必然隨著時代的發展改變其內容與形式。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數字化智能化時代,催生了媒體的智庫化建設和智庫化轉型,成為“全媒體智庫”或“智庫型全媒體”。
我個人認為,這種轉型,不僅是形式上的轉型,即由傳統媒體(特別是紙質媒體)轉向媒體融合;更是內容上的轉型,由以往相對簡單和客觀的報道轉向復雜性的智庫,由以往的傳播信息轉向觀察問題、研究對策、生產思想和建言獻策。這種內容和形式的轉型,改變了傳統媒體和傳統期刊編輯的地位和角色,以研究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并通過新媒體的加持賦予傳統媒體新的生命力。
像《人民論壇》等媒體的這種內容與形式的全面轉型,是自覺地把媒體的發展,放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放在中國與世界兩個大局中,聚焦社會變革,與時代同頻共振,發揮智庫的作用,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提供決策咨詢。這充分體現了媒體的歷史主動、時代自覺和家國情懷。
一、內容與形式的對立統一關系
內容與形式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一方面,內容決定形式。另一方面,形式對內容具有能動反作用。
內容與形式相互作用、相輔相成。對于智庫型媒體來說,內容就是形式,形式就是內容。特別是像《人民論壇》這樣一些中央級大型報刊,既生產內容、創新理論,又是輿論陣地、傳播平臺,是內容和形式的有機統一。
在一定條件下,內容與形式可以相互轉化。在媒體智庫化轉型中的“智媒體”概念,出現的“媒體智庫”與“智庫媒體”、“全媒體智庫”與“智庫型全媒體”的爭論,我覺得這里可能涉及的一個問題是:媒體智庫化轉型,到底是媒體內容的轉型還是媒體形式的轉型的爭論。
智庫型全媒體建設,要求經營者既懂媒體又懂智庫;既要有專業的內容生產、學術研究團隊,又要有全媒體的運營、編輯、技術與數據團隊。智庫型全媒體建設,可能不是僅僅依靠媒體機構就能完成的,可能更需要探索政府、企業、高校、研究機構、社會與媒體之間的良性互動及其相互作用的規律。
在實踐中,媒體與智庫的存在可能有三種狀態:(1)內容生產(信息、數據、知識的生產)、媒體形式建設(媒體平臺、技術支撐、市場資源)齊全的智庫型媒體。(2)只有內容生產(知識、信息、數據)、沒有良好新媒體形式(媒體平臺、技術支撐和市場資源)的智庫。如,高校的研究型智庫和各學術期刊編輯部。(3)有技術支撐、市場資源而沒有內容(數據、信息、知識)生產的媒體。如,中國知網等知識資源庫(數據庫)。
對于后兩種情況,內容與形式是對立的,但是在實踐中可以消除兩者的對立。內容與形式的對立,只有通過實踐的途徑、借用實踐的力量來得到解決。即媒體和智庫可以通過相互合作的方式,聯合創辦媒體智庫或智庫型媒體。這類媒體智庫或智庫型媒體能夠凝聚政府、企業、高校、媒體多方資源,為智庫型媒體(或媒體智庫)的發展提供完整的知識體系、技術支撐和市場資源。
二、內容為王,影響力、傳播力源自內容,即源自內容的科學性、真理性、創新性、指導性。所以,各媒體既要高度重視內容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性質,又要走差異化發展道路、打造自身的特色和核心競爭力
對于各智庫型媒體來說,要打造內容的核心競爭力,尤其是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智庫型媒體,要分工協作,內容不能雷同。
各媒體可以根據自己的主辦單位優勢、行業優勢、地域優勢等,準確地作出自己發展目標、研究內容、服務對象等方面的定位,打造自己的特色和品牌。中央級大型媒體,可以定位于整合多方資源建設智庫型全媒體,服務高端人才和高層決策;承擔對外傳播的媒體責任。而地方性智庫型媒體,可以把重點集中在政策咨詢、輿情研究,緊貼地方發展重點和特點,提供智庫服務和智力支持。
智庫型全媒體也要把好內容關。真理同謬誤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那么,在傳播黨的創新理論的同時,通過全媒體建設,對錯誤理論和虛假信息進行有理、有據的批駁,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守土負責。
三、內容與形式相互作用,形式不可忽視,要重視形式巨大的能動反作用
在數智化時代,雖然是內容為王,但不可片面強調內容而忽視形式。在重視黨的創新理論的內容的同時,利用新技術新手段,重視內容的表達形式、傳播形式、語言形式、媒體形式。
平臺就是傳播鏈,平臺就是“寬廣的大道”。智庫型全媒體要善于開發和利用,進一步促進媒體融合。“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平臺就是這里的高山、順風、輿馬、舟楫。
平臺不僅僅社會效益,更是經濟效益。互聯網賦能,尤其是短視頻、直播等方式,改變了傳統廣告和營銷的形式,帶來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內容與形式的相互作用,產生新的內容和形式。平臺不只是平臺,平臺本身是內容創新的基礎。在數字化時代,知識資源平臺(文獻數據庫)在知識的生產過程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這次研討會,給我的啟發很大。像《北京大學學報》這樣的高校學術期刊,人手少、規模小,在建設智庫型全媒體過程中處于弱勢,但也不能無所作為,要充分運用上述內容與形式的辯證關系原理,吸收《人民論壇》的豐富經驗,竭盡全力擴大學術期刊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就要由“內容為王”轉變到“內容與平臺并重”,要重視全媒體建設。由重視紙質發行到重視網絡傳播,由單一中文出版到英文摘要、雙語出版、創辦英文版;不僅要建立自己的網站、微信公眾號、微視頻,還要與多個大型數據庫開展合作;既要做“學術的引領者”,也要做“學術的傳播者”。
祝愿《人民論壇》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