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有效發揮新型消費拓展內需新空間的積極作用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王  蘊

【摘要】近年來,以網絡購物、互聯網+服務、平臺型和共享型、線上線下融合等新業態新模式為主要形式的新型消費蓬勃發展。新型消費具有深度融合性、配置高效性、發展持續性和循環暢通性等突出特征,對保障民生、釋放消費潛力、穩定就業和穩定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擴大內需新空間的新動能。但由于相關體制機制不健全、政策體系不完善以及新業態新模式發展不成熟等因素,新型消費促進內需擴大面臨著監管規范滯后、交易秩序失序、數據保護機制不健全、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不充分等問題的制約。下一步,應積極營造促進新型消費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持續提升相關產品和服務供給質量,增強新型消費的穩就業支撐能力,協同推進新型消費與新基建、數字化改造投資,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等。

【關鍵詞】新型消費 擴大內需 內需新空間 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7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2.20.008

王蘊,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宏觀經濟、消費政策與對外發展戰略。主要著作有《消費升級問題研究》(合著)、《重點領域改革的增長紅利研究》(合著)、《積極財政政策轉型與財政可持續性研究》(合著)等。

內需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近年來,在科技賦能和消費需求升級的共同驅動下,依托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深化應用,以網絡購物、“互聯網+服務”、平臺型和共享型、線上線下融合等新業態新模式為主要形式的新型消費蓬勃發展,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以來新型消費逆勢增長,對滿足居民生活需要、釋放消費潛力和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已經成為擴大內需的新空間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本文在全面認識新型消費發展特征和促進內需擴大積極作用的基礎上,把握新型消費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研究提出充分發揮新型消費拓展內需新空間作用的政策建議。

我國新型消費蓬勃發展的形態與主要特征

新型消費的表現形態。關于新型消費的概念內涵目前尚未形成完全清晰、一致的認識。在學術研究層面,不同研究者基于不同的視角和關注重點給出了不同的認識,如認為新型消費是消費主體在互聯網框架下開展各種消費活動、作出消費行為選擇的統稱,具體包括消費需求、信息搜尋、決策、購買、使用與評價等[1]。在政策層面,《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以新業態新模式引領新型消費加快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20〕32號)明確,新型消費是以網絡購物、移動支付、線上線下融合等新業態新模式為特征的消費。在公眾認知層面,新型消費的“新”主要集中在品質品牌導向、智能智慧趨勢、線上線下融合等方面,具有品質消費先行、注重個性體驗、突破場景限制等特點。

總體而言,新型消費是一個動態變化的概念,其內涵與外延仍處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從對概念和內涵描述的角度看,新型消費是指不斷適應居民消費升級趨勢和方向,利用各類新技術實現供需、產銷高效匹配,形成一系列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和新服務,從而有效滿足消費者對更好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并促進消費高質量發展的各類消費的總稱。新型消費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技術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在以大數據作為新生產要素,以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作為新生產力的發展條件下,新型消費具有明顯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特點,主要包括以下四類業態和模式。

一是網絡購物等線上商品零售業態。我國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2021年網上零售額達13.1萬億元,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24.5%。[2]網絡購物已經成為消費者的主要消費模式,截至2021年末,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人,其中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8.42億,占網民整體的81.6%。80后、90后網民群體中,網購使用頻率達到93%,老年群體的網絡消費比例也在快速上升,52.1%的老年網民使用網絡購物。[3]直播帶貨、短視頻銷售、社交零售、興趣電商等新模式也在快速發展。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中網絡視頻、短視頻用戶使用率分別達到94.5%和90.5%。[4]農村電商蓬勃發展,2018~2022年,農村網絡零售額超過2萬億元;[5]2021年1月至10月,超過4.2億個農產品訂單經由快手短視頻平臺從農村發往全國各地。[6]

二是“互聯網+服務”等線上服務新業態。在線健康醫療服務、在線文娛、在線健身、在線旅游等正在成為消費恢復性增長的新動力和新空間。全國已有1700余家互聯網醫院,遠程醫療服務縣(區、市)覆蓋率達90%以上。[7]云旅游、云賞劇、云看展等成為休閑娛樂消費新時尚。數據顯示,2021年微博旅游累計開播人數較2020年增長110%。[8]借助多種視聽技術打造的云演出、云影院等滿足了消費者觀看內容的互動感、沉浸式體驗需求。智能健身、云賽事、虛擬運動等新興運動促進全民健身智慧化發展。

三是無接觸式消費等新模式。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消費安全性和便利性需求催生了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廳、智慧商圈等無接觸式商業模式和業態的快速發展。地方政府以加大5G網絡商業應用覆蓋等為基礎,積極鼓勵智慧商業模式發展,如北京坊商圈打造全球首個“5G+虛擬現實”智慧商圈,實現商圈內三維實景步行導航;推動傳統超市智慧化轉型,實現線上訂貨、線下無接觸配送,推廣智慧餐廳,實現智能推薦、自助點餐取餐等。

四是平臺型和共享型消費新業態。外賣配送、網約車、即時速遞、共享住宿等新業態持續快速發展,助力釋放消費潛力和提升生活品質。外賣配送提供了除在家做飯和飯店堂食外的第三種餐飲消費選擇,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上外賣用戶規模已經達到5.44億人,2021年在線外賣收入占全國餐飲收入的比重約21.4%。[9]網約車為出行消費提供新方式,用戶規模已經達到4.53億人。[10]共享住宿用戶在網民中的普及率達到約8%,人均支出占住宿消費的比重約5.9%。[11]小時購、閃送、急速達等“即時零售”為消費者提供了及時、便利的消費體驗,如美團閃購已在全國2800個市區縣實現了“線上下單、最快30分鐘送達”。[12]

新型消費發展的主要特征。新型消費契合了居民消費向發展型、享受型和品質型消費快速升級的趨勢,牽引了新基建、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等突破發展的方向,與傳統消費相比具有較強的創新性、成長性和適配性,為中長期增長創造了新空間,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深度融合性。線上與線下、業態與場景融合發展是新型消費的典型特征之一。消費者在線上下單和預訂,線下體驗和線下配送越來越普遍,線上線下融合消費日益成為主導消費模式。“文旅+購物”“文旅+康養”“娛樂+購物”等消費業態的跨界發展為消費者提供了越來越豐富的選擇,集合多種功能的消費新場景更好地滿足了個性化、多樣化、特色化的消費需求,也有助于促進消費者與消費者互動、生產者與消費者互動,推動消費提質擴容。

二是配置高效性。新型消費通過促進生產與消費、供給與需求的更好匹配,實現消費資源的更高效配置。例如,生產者基于大數據可以及時響應消費需求的新變化,營銷、物流、支付等環節的數字化有利于推動供應鏈創新,使消費者的需求得到有效滿足。再如,醫療資源可以借助互聯網實現跨時空優化配置,遠程診療使患者在鄉鎮醫院也能享受省級專家會診;在線開具電子處方,藥品直接快遞到家;開通電子社保卡,動動手指就能掛號繳費,提升了醫療服務消費的優質、可及和便利化程度。

三是發展持續性。依托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等,新型消費擴大了傳統商品和服務消費可觸達的范圍,有助于提升商品和服務的使用價值,降低商品和服務的供給成本,既增加了供給的豐富性、多樣性,又促進了消費的可持續發展和高質量發展。例如,共享型消費借助“互聯網+”,使隨時隨地、批量復制服務成為可能,擴大了消費規模,也提升了服務業生產效率;二手商品消費提高了消費品的使用效率,有助于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四是循環暢通性。新型消費在促進生產、流通和消費的暢通循環方面具有更突出的優勢。網絡購物、智慧零售等使需求數據可追蹤、可預測,推動柔性供應鏈發展,生產品類、規模和市場需求空間之間的匹配度更高。快遞配送、即時零售等有助于推動流通環節數字化、智能化升級,促進打通堵點、聯接斷點,提升流通效率。例如,網購的快速發展推動農村流通體系完善,“快遞進村”比例已超過80%,[13]2022年有望基本實現建制村“村村通快遞”;跨境電商的發展也有效推動了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新型消費發揮了增長“加速器”作用

基于新型消費所具有的深度融合性、配置高效性、發展持續性和循環暢通性等突出特征與優勢,新型消費的蓬勃發展有效支撐了擴內需、穩就業,成為經濟增長的“加速器”。

新型消費成為消費需求擴大的主要帶動力量。我國連續9年保持全球最大網絡零售市場地位。2021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4.1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1.1倍,其中,全國網上零售額比2012年增長9倍,大幅領先于總體消費增幅。[14]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線上消費有效帶動了消費市場恢復性增長。

2022年上半年,受疫情多發頻發等因素影響,消費增長受到較大沖擊,3月、4月、5月市場銷售連續下降,6月份市場銷售企穩回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1%。[15]網上零售持續保持較穩定的增長態勢,對消費的企穩回升發揮了重要作用。上半年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5.6%,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高6.3個百分點;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為25.9%,比1~5月份提高了1個百分點。[16]據筆者估算,2022年1~6月,網上零售對市場銷售增長貢獻率超過50%。因疫情防控需要,北京、上海等多個城市先后采取暫停堂食的措施,外賣成為穩定餐飲消費的重要支撐,讓大量商戶可以“閉店不歇業”。如美團有關數據顯示,2022年3~5月共有27個省的即時配送類(外賣和即時零售)消費額高于2021年同期水平;外賣店均交易額較去年同期微升2.2%,根據測算,外賣幫助餐飲商戶在疫情中止損近10個百分點。[17]

在線醫療健康、在線文娛、在線旅游、在線健身等成為新的增長熱點,顯著提升了消費的便利性,更好滿足了消費者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線服務帶動服務性消費較快增長,其占居民消費比重2021年達到44.2%。[18]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向更多服務業場景延伸,為消費者帶來新體驗,消費升級態勢穩健持續。截至2021年12月,我國在線醫療用戶規模達到2.98億,同比增長38.7%,成為用戶規模增長最快的領域之一。[19]在線健身成為潮流,據有關機構估算,2021年我國在線健身市場規模達到3701億元,預計2026年將增加至近9000億元。[20]由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和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群體部聯合推出的“全民健身線上運動”[21]自2022年4月底上線以來,已吸引超過1000萬人參與。2022年1~5月,移動互聯網累計流量達1027億GB,同比增長21.4%。[22]游戲、音視頻、直播和閱讀等內容組成的在線娛樂,已經成為日益普遍的用戶消費習慣,用戶滲透率持續提高,在拓展文化娛樂消費范圍和提高消費品質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型消費成為帶動擴大就業的重要力量。新型消費發展帶來了新就業形態的蓬勃發展,網上零售、快遞、外賣、網約車、網絡直播、知識分享等業態提供了多種靈活的就業模式。截至2021年年底,我國有約2億靈活就業人員,占就業總人口數的1/4;其中,外賣騎手約1300萬人、快遞配送員約400萬人、從事網絡直播的人員超過160萬人。[23]新就業形態已經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緩解了部分困難群體的就業壓力,對提高勞動參與率、增強就業彈性、增加勞動者收入的作用日益凸顯。

新就業形態帶來了更加多樣的就業形式,既包括依托網絡平臺的在線知識傳播、軟件設計、創意策劃等知識密集型勞動就業崗位,也包括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云客服等熟練性勞動就業崗位,為社會重點群體的就業創造了更廣闊的空間和更多機會。2019~2022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部門共發布了74個新職業,其中相當部分與新型消費領域有關,如網約配送員、互聯網營銷師、在線學習服務師等。國家統計局成都調查隊的有關調查數據顯示,新就業形態的包容性與穩定性不斷增強。近六成從業者已從事相關工作3年以上,工作穩定性較強,并且就業群體的年齡范圍更廣,16~29歲、30~44歲、45~59歲和60歲及以上的從業者分別占32.3%、49.6%、17.8%和0.3%,具有較明顯的包容性。[24]新就業形態能夠比較靈活地根據市場供需變化,及時調節勞動力供求,促進勞動力跨業流動,減少摩擦性失業。疫情期間,外賣騎手等崗位吸納了大量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為他們提供了過渡性就業的機會。

新型消費成為帶動有效投資擴大的重要力量。新型消費的快速發展對相關投資增長發揮了牽引帶動作用,新型基礎設施、商貿流通設施網絡、智能化升級改造投資等相關投資快速增長,成為有效投資擴大的主要拉動力量。

以5G網絡、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為典型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已經成為基礎設施投資的新增長點。截至2022年5月底,我國5G基站總數超過160萬個,占全球總量超過60%,5G移動電話用戶達4.1億戶。[25]相關數據顯示,2017~2020年,國內互聯網數據中心市場規模從714.5億元增加至2238.7億元,年均增速超過25%。[26]“東數西算”工程啟動以來,全國8個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建設提速,2022年前4個月,國家樞紐節點數據中心規模機架數超54萬臺標準機架。[27]截至2021年12月,有全國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已經超過150個,在建“5G+工業互聯網”項目超過2000個。[28]2022年二季度新增“5G+工業互聯網”項目700個,累計已超過3100個,具有一定行業和區域影響力的特色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150家,工業互聯網已經全面融入45個國民經濟大類。[29]

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發展客觀上對商貿流通網絡提出了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和網絡更加完善的要求。進一步提升商貿流通銜接產銷、貫通城鄉、聯通內外的水平和質量成為投資建設的重要驅動因素。近年來,針對商貿流通建設的薄弱環節,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聚焦補齊短板。截至2021年底,國家發改委已牽頭布局建設了70個國家物流樞紐,樞紐網絡覆蓋全國29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30]中央預算內投資中每年單列專項用于支持城鄉冷鏈和國家物流樞紐建設,2022年已下撥資金14億元。[31]有關部門通過創新投融資模式、完善投融資機制等,有序引導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商貿物流、縣域商業體系建設等。商務部等部門大力支持智慧商圈等商貿流通設施智能化升級改造,鼓勵有條件的城市促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在商圈廣泛應用,不斷豐富智能化場景。

制約新型消費促進內需擴大面臨的主要問題

如前文所述,新型消費的快速發展彌補了傳統消費模式下便利性、及時性和體驗度等方面的薄弱環節和短板,由消費模式和消費內容的創新激發出新的需求。但同時也應看到,由于相關體制機制不健全、政策體系尚不完善以及新業態新模式本身發展不成熟等,新型消費促進內需擴大作用的發揮仍然面臨一些制約因素。

一是相關監管規范仍然滯后于新型消費創新發展的客觀需要。不同業態、不同模式的深度融合發展是新型消費的一個突出特征,也是驅動消費創新發展的重要依托。通常的分業、分領域監管在面對混業、不同領域融合發展的情況時確實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適用問題。近年來,在行業監管層面,有關部門也在積極進行監管方式的創新,但相比于行業創新發展而言還略顯滯后。例如,對實體醫院而言,線上問診更多適用于復診而非首診,線上開藥仍然存在著不能進行醫保報銷的問題,因此降低了患者線上就診的意愿;多業態融合發展中還面臨著需要分領域獲得審批或備案等情況,增加了供給創新的成本。

二是因交易秩序失序導致產品和服務質量良莠不齊、損害消費者權益等問題。新型消費面臨著如何有效維護良好交易秩序和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挑戰。進入門檻低、平臺對質量把控不嚴等導致線上產品和服務質量參差不齊,例如,有的產品價格雖然較低但質量水平更低;直播帶貨中屢屢出現“三無”產品;在線服務隱含自動扣費條款;等等。共享經濟、直播短視頻、在線旅游、外賣訂單、社交電商、拼團等,已經成為消費投訴集中地和消費風險高發區。貨不對板、虛假宣傳、售后服務難保障、價格欺詐、運用算法對不同消費習慣群體實施價格歧視等成為投訴的熱點,這些不良行為侵犯了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知情權等合法權益,擾亂了市場交易秩序,打擊了消費信心,制約了新型消費的健康發展。

三是數據保護機制不健全,消費者個人信息被不當采集和利用帶來安全風險。網絡時代信息收集更加便利和快捷,同時也出現了個人信息保護的問題。新型消費領域是消費者個人信息被不當采集和利用的重災區。例如,一些平臺或在線服務APP違規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一些不法分子將消費者個人信息整合成數據資料直接出售;一些經營者采集消費者在網絡購物、在線服務消費體驗中留下來的個人信息后進行出售,使個人信息面臨安全風險。上述行為既會對個人利益造成損害,也會使社會公共利益受損。

四是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不充分,制約新型消費吸納就業作用發揮。雖然國家出臺規定明確了新就業形態的勞動關系類型和平臺企業責任,但仍然存在政策落實難度大、認定細則不明確等問題,實際勞動關系的認定仍存在一定困難。[32]另外,新就業形態人員的社會保險參保地、繳費基數、比例和方式等方面的政策還不完善,個人繳費負擔較重,社會保險關系的接續轉移復雜,導致繳費意愿不高,參而不繳或斷繳現象比較普遍。近期,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共同發布的《新業態青年發展狀況與價值訴求調查》報告顯示,被調查的18~45歲新業態從業人員中,超過四分之一沒有任何社會保障或商業保障。[33]這將導致新型消費領域難以穩定可持續地吸納就業,反過來也會削弱業態模式創新的持續性,不利于促進內需擴大。

充分發揮新型消費擴大內需積極作用的對策建議

擴大內需既是短期穩增長的必然要求,也是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必然要求。應在準確把握新型消費快速發展總體趨勢的前提下,立足補短板、強弱項、重協同角度,進一步增強新型消費對擴內需、穩就業的支撐。

一是積極營造促進新型消費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聚焦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健康發展的痛點和堵點,加快深化改革,更多用改革的辦法來釋放消費潛力。加快落實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相關改革和舉措,進一步清理阻礙公平競爭的制度壁壘或障礙,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34]有序破除醫療、養老、托育等重點服務領域的體制機制障礙和隱性壁壘,引導優化促進線上線下消費有機融合的監管政策,在消費的便利性和可及性上真正實現線上線下“無縫銜接”,解決制約消費需求的有形和無形的“最后一百米”問題。調整優化商業、文化、旅游、體育、交通等消費跨界融合發展的監管政策體系,在嚴守安全底線的前提下探索創新監管模式。對新出現、一時看不準的新業態新模式,設置一定的觀察期;對涉及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存在較大風險隱患、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的新業態新模式應嚴格監管;對觸及法律法規紅線的,堅決依法取締。

二是鼓勵創新,持續提升新型消費的供給質量。無論傳統消費還是新型消費,產品和服務供給的質量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只有持續不斷地創新、持續提升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質量,新型消費才能發展得既快又好。要積極鼓勵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支持和引導市場主體加快完善云計算、線上支付、人工智能等配套應用,擴大升級信息消費,培育壯大“智慧+”消費。加快健全新型消費的產品技術標準和服務標準體系,鼓勵和引導頭部企業或行業協會在政府指導下積極制定或修訂相關產品技術標準,制定在線服務的細化標準,包括在服務信息展示方式、交易方式、服務評價標準等方面實現規范化、標準化發展,進一步提升服務消費體驗。此外,平臺企業要加強對相關產品和服務質量的前置性審核,承擔起相應的管理責任,同時健全風險提示、不規范行為警示等機制。

三是完善保障機制,增強新型消費的穩就業支撐能力。加快健全勞動法律法規,將新就業形態勞動關系納入法律保護框架,進一步細化確立勞動關系的認定細則和標準,確保平臺企業規范用工。建立適應新就業形態的多樣化勞動標準體系,更好維護勞動者權益,將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納入勞動保障基本公共服務范圍。進一步完善靈活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險繳費方式和繳費基數、比例、年限等,取消參保的戶籍限制,鼓勵在就業地或戶籍地參保。探索構建政府、平臺企業、從業人員三方共同參與的新就業形態社會保障基金,降低個人繳費負擔。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新就業形態技能培訓,加強培訓資源與就業人員需求之間的有效對接,探索形成從業人員個人技能提升與企業、行業健康發展相互促進的長效機制。

四是協同推進新型消費和新基建投資、傳統設施數字化改造投資。新基建要有效銜接終端消費需求,優先布局投資消費帶動強、乘數效應大的設施。新型消費應為新基建投資明晰目標、提供需求空間,引領新網絡、新設施、新平臺、新終端建設,加快形成消費投資互促共進、持續增長的內需新動力。引導地方通過專項債使用范圍擴大的政策,將具有公益性且有一定收益的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等作為專項債支持建設的重點。積極創新投融資模式,引入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新基建投資。引導和支持傳統設施的數字化改造投資,[35]引導各地加大數字化改造投資基金對消費相關行業和設施的改造投資支持力度,探索有效發揮平臺企業在賦能中小商戶數字化轉型升級中積極作用的模式,統籌利用政府資源和市場資源。

五是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構建消費者保護共治體系。完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信用監管、“互聯網+監管”、跨部門協同監管等方式,建立健全跨行政區域網絡監管協作機制。加強對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業態領域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規制,治理網絡不正當競爭行為。加強企業信用信息共建、共享,通過失信懲戒和守信激勵等,強化經營者保護消費者權益的自覺性。進一步推廣和健全消費者投訴信息公示制度,完善消費者和社會監督評價機制,推動平臺企業完善消費者評價體系,發揮各方面的作用協同改善網絡消費環境。

注釋

[1]鄭英隆、李新家:《新型消費的經濟理論問題研究——基于消費互聯網與產業互聯網對接視角》,《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22年第2期;信海光:《“新消費”的崛起 拉動內需和消費升級》,《新京報》,2019年12月18日,第B02版。

[2]《2021年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4.1%》,2022年3月22日,http://www.gov.cn/shuju/2022-03/22/content_5680356.htm。

[3][4][10][28]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22年2月25日,http://www.cnnic.net.cn/NMediaFile/old_attach/P020220721404263787858.pdf。

[5]《5年新進展!來看我國鄉村振興“成績單”》,2022年9月28日,https://new.qq.com/rain/a/20220928A0AG2G00。

[6]《〈2021快手年度數據報告〉發布》,2022年1月28日,http://xinhuanet.com/tech/20220128/5397c4f88e8d40f386b5fdcf60aa0d9e/c.html。

[7]《全國已審批設置1700余家互聯網醫院》,2022年6月23日,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22/06-23/9786493.shtml。

[8]《2021年我國在線旅行預訂用戶規模3.97億 占網民整體38.5%》,2022年3月18日,https://caifuhao.eastmoney.com/news/20220318173627595314010。

[9]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http://www.cnnic.net.cn/NMediaFile/old_attach/P020220721404263787858.pdf;國家信息中心:2022年2月22日,《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22)》,http://www.sic.gov.cn/archiver/SIC/UpFile/Files/Default/20220222100312334558.pdf。

[11]國家信息中心:《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22)》,http://www.sic.gov.cn/archiver/SIC/UpFile/Files/Default/20220222100312334558.pdf。

[12][17]美團研究院:《2022年上半年全國生活服務消費形勢分析》,2022年7月4日,內部研究報告。

[13]《去年“快遞進村”比例超80%》,2022年1月28日,http://www.gov.cn/xinwen/2022-01/28/content_5670904.htm。

[14][18]《消費這十年:全網零售額增長9倍,催生新型消費方式,新需求成增長點》,2022年9月23日,http://news.10jqka.com.cn/20220923/c641980791.shtml。

[15][16]《董禮華:上半年消費市場經受疫情沖擊 6月市場銷售加快恢復》,2022年7月15日,http://www.stats.gov.cn/xxgk/jd/sjjd2020/202207/t20220715_1886530.html。

[19]艾瑞咨詢、京東健康:《中國在線醫療健康服務消費白皮書》,2022年9月5日,https://report.iresearch.cn/report_pdf.aspx?id=4057。

[20]史哲:《線上健身助力全民健康(新知)》,2022年5月20日,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2/0520/c1003-32425662.html。

[21]《全民健身線上運動會上線一個月,超330萬人參與》,2022年5月28日,https://www.sport.gov.cn/n4/n24228533/n24228609/c24317803/content.html。

[22]《2022年通信業經濟運行情況之二十三 移動互聯網流量快速增長 DOU值持續提升》,2022年7月29日,https://www.ndrc.gov.cn/fgsj/tjsj/cxhgjscyyx/202207/t20220729_1332423_ext.html。

[23]盧斯葉:《2億靈活就業者保障如何解?兩會代表:推動立法、企業擔責》,2022年3月10日,https://www.guancha.cn/economy/2022_03_10_629706_s.shtml。

[24]曾瑋茜:《新就業形態成為就業“新渠道”》,2022年4月13日,http://www.zgxxb.com.cn/pad/content/202204/13/content_12554.html。

[25]沈東方:《中國5G進入規模化應用關鍵期》,《中國紀檢監察報》,2022年6月5日,第4版。

[26]王星、胡璇鈺、張雪瀅:《跨越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最后一公里》,2022年3月18日,https://new.qq.com/rain/a/20220318A083TB00。

[27]《國家發改委:國家樞紐節點數據中心規模機架數超54萬臺標準機架》,2022年6月21日,https://cra-ccua.org.cn/site/content/9044.html。

[29]《我國“5G+工業互聯網”建設項目累計已超3100個》,2022年7月19日,http://tech.cnr.cn/techyw/technews/20220719/t20220719_525921689.shtml。

[30]《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十四五”首批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2021年11月29日,https://www.ndrc.gov.cn/fzggw/jgsj/jms/sjdt/202111/t20211129_1305756.html?code=&state=123。

[31]《發改委下達2022年城鄉冷鏈和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專項投資14億元》,2022年6月14日,http://finance.cnr.cn/gundong/20220614/t20220614_525863972.shtml。

[32]陳啟迪:《加快構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機制》,《新華日報》,2022年7月1日,第20版。

[33]朱迪:《新業態青年發展狀況與價值訴求調查》,2022年5月16日,http://www.bjxyzx.com/2022/0516/645925.shtml。

[34]《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2022年3月25日,http://www.gov.cn/zhengce/2022-04/10/content_5684385.htm。

[35]林曉珊:《新型消費與數字化生活:消費革命的視角》,《社會科學輯刊》,2022年第1期。

責 編/陳璐穎

Give Full Play to the Positive Role of New Forms of Consumption in Expanding New Space for Domestic Demand

Wang Yun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new forms of consumption, mainly in the form of online shopping, Internet plus services, platform sharing, online and offline integration, have flourished. New forms of consumption are characterized by deep integration, efficient alloc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mooth circulation. It has played an import role in ensuring people's livelihood, releasing consumption potential, and stabilizing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and has become a new driver for expanding space for domestic demand. However, due to certain weaknesses in relevant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and policy systems and immature development of new industries and new models, new forms of consumption for domestic demand expansion face constraints such as lagging regulatory norms, disorderly transactions, unsound data protection mechanisms and inadequate protection of work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new employment forms. In future, we should actively create a sound environment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new consumptions,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elevant products and services, enhance the stable employment support capacity of new consumptions, jointly promote investment in new consumptions and new infrastructure, and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consum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Keywords: new forms of consumption, expand domestic demand, new space of domestic dem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責任編輯:張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