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國式現代化③】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發展階段新變化,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為促進共同富裕創造了良好條件。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春節前夕赴貴州看望慰問各族干部群眾時所強調的,“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目標,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等問題,讓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站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必須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解決好收入差距、城鄉差距、地區差距三大問題,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做大蛋糕”“分好蛋糕”,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臺階
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現代社會分配結構。根據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2021年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占人口總數的比重約為28.3%。當前,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超過4億,使其在未來15年超過8億,推動形成橄欖型分配結構,還需更加努力。為此,必須在“做大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在整體提升收入的基礎上持續縮小收入分配差距。
通過高質量經濟發展把“蛋糕”做大做好。以創新發展促使財富增長,優先發展數字導向、知識密集的全球價值鏈產業,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鞏固發展保障產業鏈和供應鏈安全且自主可控的基礎性支撐性產業,在綠色、節能、低碳、環保的基礎上推出更多高質量產品,不斷強化行業發展的協調性,推動發展更平衡、更協調、更包容,不斷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
通過完善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只有先把“蛋糕”做大,才能在大“蛋糕”的基礎上合理分“蛋糕”。為此,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大力倡導勤勞致富,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進一步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通過持續減稅降費和改善營商環境,推動中小企業主和個體工商戶、技術工人、新型職業農民等邁入中等收入群體。要規范收入分配秩序,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創新就業政策配套體系,確保在平臺經濟、共享經濟、零工經濟中從業的高校畢業生、進城農民工等有機會邁入中等收入群體。
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確保低收入人群共享現代化建設成果。低收入群體是促進共同富裕的重點幫扶保障人群,要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普惠性人力資本投入,減輕困難家庭教育負擔,提高低收入群眾子女受教育水平;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兜住困難群體基本生活底線,使他們在現代化進程中不掉隊、趕上來。
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現實情況,鄉村有效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城鄉在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上存在明顯差距。
通過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大對農村發展的軟硬件支持力度,不斷提升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水平,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著力構建農民持續增收長效機制,把產業發展落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使更多農村居民勤勞致富。堅持統籌規劃鄉村產業發展,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拓展農民就業創業途徑,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盤活農村資源資產,擴大農民財產性收入。
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間資本、信息、技術、人才等要素流動,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步伐,鼓勵“能人”返鄉,分類培養一批種養加專業能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鄉村治理骨干力量。積極引導并規范資本下鄉,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在充分保障糧食安全、生態環境、農民利益等基礎上,積極發展高效產業,開展多種農業經營模式。
加快補足農村基礎設施短板,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加大對農村教育養老及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方面的投入,切實提高農村人力資本水平。重點推進農村生產生活設施建設,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逐步實現出行便捷、生活便利、服務可及、環境優美,推動廣大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
合理分工、優化發展,促進相對平衡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做好區域協調發展‘一盤棋’這篇大文章”作出重要部署,特別是強調“不能簡單要求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達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據各地區的條件,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
通過開展全域規劃,加快形成優勢互補的區域發展新格局。堅持全國“一盤棋”開展全域規劃,注重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高效集聚;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增強其他地區在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邊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
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東部與中西部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比分別從2012年的1.69、1.87下降至2021年的1.53、1.68,東西差距持續縮小。要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繼續發揮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引擎作用,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發揮這些地區的“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等重要作用。
通過對口幫扶及區域間橫向合作,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通過推進東西、南北結對幫扶合作,逐步探索建立基于人才、產業、市場和社會領域的長效幫扶機制。激發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等欠發達地區內生動力,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健全區域戰略統籌、市場一體化發展、區域合作互助、區際利益補償等機制,更好促進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共同發展。
(作者:姜友文,系貴州財經大學大數據應用與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工商管理學院教授)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