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國際話語權研究受到政界和學界普遍關注。厘清其學科譜系是國際話語權研究的基礎和前提,將有助于從學科發展的維度尋求原理和方法論的支撐。研究發現,20世紀話語哲學的理論基礎源于維特根斯坦的“話語游戲”、???ldquo;話語與權力”、德里達的“解構”和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等不同哲學流派對話語的論述。這為以文本為導向的話語分析提供了指導原則,但在具體的分析過程中,頗具學科特色的國際關系、語言學、傳播學、公共關系學等學科研究方法豐富和夯實了話語分析作為研究工具的使用。同時,伴隨計算機輔助話語分析軟件的使用,學科交叉融合的特征日益明顯,加之全球化時代國內熱點國際化、國際熱點國內社會化的特征,使得多元化的研究主題具有更為深遠的國際影響。
【關鍵詞】國際話語權 學科譜系 哲學 文本 學科
【中圖分類號】D820/G20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2.21.009
【作者簡介】鄭華,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外交學、中美關系、政治傳播。主要著作有《首腦外交:中美領導人談判的話語分析(1969-1972)》等。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的成就引發了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中國如何在短短幾十年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驗是否可復制、可推廣”,“中國的未來會怎樣”,這些成為國際熱點議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大國擔憂“修昔底德陷阱”不可避免;周邊國家擔憂中國是否會走上“國強必霸”的道路;廣大發展中國家希望從中國學習治國理政和經濟發展的經驗。正是在這樣的宏觀歷史背景下,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以“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為核心的“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的研究和實踐。
何為“國際話語權”?從哪里來,淵源在哪里?在“國際話語權”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怎樣的學科特征和發展趨勢?厘清“國際話語權”研究的學科譜系,將有助于從學科發展的維度尋求理論和研究方法的支撐。
哲學思想淵源
20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并發現話語的變遷與社會、文化的發展緊密相連,且開始采用話語分析的方法研究社會變革,20世紀的哲學也因此被稱為“話語的哲學”。后現代話語哲學是對現代的反叛,又名“批判哲學”。無論是維特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對“語言游戲”的反思,還是??拢∕ichel Foucault)關于“權力與話語”的論述、德里達(Jacques Derrida)倡導的“解構”以及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對“公共領域”的詮釋,均充滿獨立的批判和反思精神,從而極大豐富了后現代話語的哲學流派。這些哲學思想為話語權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哲學思想根基。
語用學話語哲學。維特根斯坦被稱為“20世紀話語哲學怪杰”,其早期著作《邏輯學原理》(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1921)開創了現代話語哲學,而后期《哲學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1953)則是后現代話語哲學的先鋒之作,是對其早期著作的反思和批判。在《邏輯學原理》中,維特根斯坦關注邏輯的實證本質,把世界區分為可言說與不可言說的部分。他認為語言可以解釋世界,是“命題與世界之間的邏輯關系”,他所秉持的“我語言的范圍就是我世界的范圍”(The limits of my language are the limits of my world.)內在推理線條是:語言是由命題(propositions)組成的;世界是事實(facts)的總和,而不是事物(things)的總和,事實由對象和對象間關系命題構成。語言是事實的圖像,就如地圖是世界的圖像??陀^事實和語言命題之間有邏輯對應關系,因而語言可以揭示世界的邏輯關系,這些為可言說部分。相對應地,那些不可言說的神秘部分,因不能描述命題,故而其語言是無意義的,例如“殺戮是惡劣的”。因此,他認為“我語言的范圍就是我世界的范圍”。對維特根斯坦而言,關于宗教和道德倫理的討論是無法用邏輯說清楚的,即便說出來也沒什么意義,因而,對這部分應該保持沉默。語言和世界均有一定的邏輯形式,當語言能清晰地描述世界,且與現實相符,那么這種邏輯是一致的;但當語言被當作工具,與描述的現實不符,語言就會欺騙世界。[1]
維特根斯坦《邏輯學原理》中的這些論斷引發強烈反響。即使是邏輯學這一維特根斯坦的主要研究工具,也不能完整詮釋世界。維特根斯坦的這種觀點就像哲學天梯上的臺階,幫助我們一起攀爬,超越正在討論的哲學問題,一旦攀升到一定階段,便可拋棄。在完成《邏輯學原理》之后,維特根斯坦曾一度認為已沒有需要解決的哲學問題了。但到了20世紀30年代,他開始質疑自己早期的思想,質疑曾一度堅信的“語言只包含命題”,認為這一觀點忽略了我們日常的語言,如開玩笑、哄騙、責備等。
維特根斯坦在《哲學研究》中反思自己早期提出的“語言在某種程度上與現實分離和對應”的觀點,他提出“語言是一種活動的一部分,或一種生活形式”,是使用的簡單例子和語言所編織的行動,一個詞甚至一個句子的意義只是作為正在進行的“游戲”的“規則”的結果,是“語言游戲”(Language Games,德語:Sprachspiel)。不同的語境會賦予相同的詞不同的含義,例如“水!”,這句話可能是一個命令,一個問題的答案,或者其他形式的交流。在對“語言游戲”的考察過程中,維特根斯坦發現正如游戲一樣,語言沒有共同的公共特征,唯有“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s,德語:Familienähnlichkeit)而已。他認為,那些可以被看作是由一個基本的共同特征聯系起來的事實,實際上可能是由一系列重疊的相似性聯系起來的,其中沒有一個特征是所有事實都有的,即:語言使用的多元性被比作游戲的多元性。游戲有共同的特征,但沒有一個特征在所有的游戲中都能找到,就像家族成員之間的各種相似性,身材、眼睛的顏色、步態,等等,以同樣的方式重疊和交錯在一起。[2]維特根斯坦的話語哲學思想從早期的“人工語言學派”到后期“日常語言學派”,既探究了“語言與世界通過邏輯表達的圖像關系”,又剖析了“語言在不同語境的動態展示,和其中語言游戲規則的相似性與邊界”。其中涉及的關鍵詞——邏輯、語境、游戲規則和邊界等,為日后的話語哲學研究作出了先鋒式探索,亦為話語分析和話語權的研究提供了索引。
后結構主義話語哲學[3]。以??屡c德里達等為代表的后現代解構主義話語哲學對現代話語的批判與穿透最為深刻。
其一,??玛P于“權力與話語”的論述。??聦?ldquo;社會話語”“權力關系”“人權”“社會保障”等相關概念作出了新的詮釋。他強調研究方法的更新,其思想發展可分為兩個時期:考古學時期(1970年以前)和系譜學時期(1970年以后)。
??略诳脊艑W研究階段針對“話語”提出了兩個重要的理論命題:第一個是“話語”的建構功能,即“話語”可以在不同的層面積極地構成或構建社會,話語構成了知識、社會主體和形形色色的“自我”、社會關系和觀念框架;第二是話語實踐在社會和組織中具有重要的相互依賴性。陳述、話語事件、觀念、話語的形成規律等是??略?ldquo;話語”的內涵研究中著重探討的基本概念。
話語的基本單位是陳述(statement),包括口頭與書面的,話語就是由那些彼此關聯的陳述構成。它們共享一個空間,共同建立語境(discursive field);它們也可能會共同消失并被別的陳述所取代。一個話語雖然可能包含無數的陳述,卻通常只有少量陳述可以構成某種話語。在該話語中,這些陳述會被反復提及。這些反復被提及的事情就構成了“話語事件”(discursive event)[4]。話語事件的描述所要研究的問題是:具體的陳述是怎么出現的,為什么出現在其位置上的不是其他陳述。[5]
??聫娬{話語對觀念的建構作用。他認為:一種觀念可以在一個確定、完整的話語體系上重建。話語的完整性(discursive totality)既包括隱藏在陳述背后的說話人的主觀意圖,即有意識的行為(conscious activity),又包括說話人公開表露話語時那種難以察覺的無意識行為(unconscious activity)。總之,要重建另一種話語,需重新找到那些從內部賦予人們所聽到的聲音以活力、無聲、悄然和無止息的話語;重建細小的和看不到的文本,這種文本貫穿于字里行間,具有隱蔽性。相對觀念分析使用的話語來說,觀念分析總是富有寓意的(allegorical)[6]。
進入系譜學時期,福柯轉入對權力運作的研究,即側重對真理體系與權力模式的探討,[7]聚焦話語控制的外部規則。福柯對“話語”和“話語外部規則”的研究可以被歸納為三個方面。第一,權力的話語本質——現代意義上的自然權力(biopower)在一定程度上是指“話語”的實踐和使用技巧;第二,“話語”的政治本質——權力的斗爭總是發生在“話語”中或由“話語”而產生;第三,社會變革的話語本質——變化著的“話語”實踐是社會變革的一個重要因素。
??聦嗔ψ鞒隽巳碌脑忈尅,F代權力是通過建構新的機制和行為模式而運作并存在的,而不只局限于控制已存在的事物。??抡J為,權力并非來源于主權國家,也不是某個人或階級的特有財產,它不僅是一種具有抽象性的可以獲取的物品。權力具有網絡的特征,涉及社會、文化、政治生活各個方面,無處不在。??绿岢?,對權力的研究應更加關注其運作,換句話說,應將研究視角從“誰擁有權力”或“權力擁有者的目的何在”轉向“運用權力、建構主題的過程”。
其二,德里達的“雙重閱讀”。法國后現代主義哲學家德里達倡導重讀文本——解構(deconstruction)。他認為不存在純粹的穩定性、概念和社會的完整性,一切都是相對的。因而,要以一種解構的方法解讀、反思甚至改組理論框架和社會體制。具體的閱讀方法是解構所有核心文本,使它們支離破碎,然后,對它們進行重讀,給予新的解釋,或者從中揭示它們的缺陷和存在的問題,從而最終打破文本的核心成分,突出被忽視或壓抑的含義。重讀文本時可采用雙重閱讀(double reading)的方法。從根本上講,雙重閱讀是一種“既忠實又反叛”的兩重戰略[8]。第一次閱讀是對占主導地位的解釋進行評論或重復,也就是表明文本、話語或制度是怎樣獲得穩定地位的。在論述中通過建立同樣的假設,重復傳統的步驟,忠實地重復或模仿占主導地位的理論。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揭示文本、話語和制度是怎樣連貫一致的。第二次閱讀是通過向文本、話語和制度中的不穩定因素施加壓力,質疑和解構占主導地位的解釋。第二次閱讀是為了揭示文本、話語和制度本身存在的矛盾和沖突,從而表明占主導地位的解釋仍有不完善的地方。雙重閱讀作為解構的一種方法旨在了解話語是怎樣形成的,又是怎樣因自身的不完善而使自身的存在受到威脅。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解構的目的并非試圖得出一種觀點或結論,不是為了說明正確的解釋應該是什么,而是為了揭露已存在的解釋自身內部存在的矛盾與沖突,從而使該解釋更具同質性、連續性和穩定性[9]。
??玛P于“權力與話語”的論述和德里達“雙重閱讀”思想猶如思想巨擎,輻射到國際關系、傳播學、語言學、文學等各學科領域,掀起了“建構”與“解構”的學術浪潮。話語、文本在國際關系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權力運作引起的話語變化,以及知識與權力的聯系受到關注和重視,從而將知識這一概念引入國際關系研究領域。另一方面,相關學者大膽質疑傳統理論中的不穩定因素,從一定意義上講,這對傳統理論的完善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批判的解釋學話語哲學。哈貝馬斯作為批判的解釋學話語哲學代表,是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 School)第二代的中堅力量。他認為現代社會發展不僅依靠科技進步,更有賴于我們集體批判和探究自身傳統形成和發展原因的能力。探究原因,哈貝馬斯認為是日常交往的內核。當某人做了某事或說了某些話之后,我們會問:為什么要那么做?為這么要這么說?繼而需要尋求理由。這就是哈貝馬斯談論的“溝通理性”(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在哈貝馬斯看來,“理性”不是發現抽象的真理,而是證明我們自己正確的必須。
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哈貝馬斯認為在“溝通理性”之間有一種聯系,稱之為“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18世紀之前,歐洲文化主要是“代表性”(representational),統治階級試圖在其臣民面前展示自己的權力,而這種展示不需要任何理由,因而出現了一些奢華的慶典或宏大的建筑項目。但是在18世紀,出現了不受國家控制、形式多樣的公共場所,如文學沙龍、咖啡館等。這些場所是私人聚集討論時政、辯論正當性的空間。公共領域的增多導致質疑“代表性國家文化的權威性”機會的增多。“公共領域”成為私人空間與國家控制空間之間的第三空間,也是緩沖地帶。伴隨公共領域的增多,公眾有更多的機會逐步意識到我們與其他個體之間共有的,但國家可能未能提供服務的利益。這就導致對政府行為的質疑。哈貝馬斯認為,公共領域的增長是誘發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重要原因。
自18世紀以來,公共領域的擴張促成民主選舉、政治黨派、司法獨立和人權法案,等等,但哈貝馬斯認為,很多制衡權力的濫用使其自身面臨挑戰。比如,報紙可以為私人的理性對話提供空間,但如果報紙被大公司所掌控,這種機會就消失了。關于實質性問題的知情辯論會被社會名流的八卦新聞所替代,我們從具有批判精神、理性的代理人轉變為無意識的消費者。[10]
哈貝馬斯“公共領域”倡導的是國家公權力與私人權力之間的民眾“第三空間”,且多為將民生與國家大政相連接的議政空間。伴隨社交媒體的廣泛使用,公共領域已從18世紀的咖啡館轉移至21世紀的網絡之上,但由于網絡言論私人化特征明顯,網絡議題的聚合性以及討論結果的有效性面臨新的挑戰。然而,“公共領域”的核心要旨——證明某種言論、某種行為的正當性與合法性(justification)成為國際話語權建設的重中之重。
國際關系專業的學科烙印
西方國際關系學者在哲學思考的基礎上,從話語的維度對國際政治中的核心概念——權力、安全、身份、規則等進行了更為深刻的詮釋,認為權力通過話語建構游戲規則,約束人類的社會實踐,且權力與話語之間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哥本哈根學派(Copenhagen School)、邁阿密國際問題研究小組(Miami International Research)探究話語的建構功能,認為權力通過話語建構規則,進而約束行為;話語可以建構安全、身份和語境。[11]
“國際話語權”研究在中國的理論推介與案例探索。國內對“國際話語權”的研究始于21世紀初,國際關系學者在梳理和推介國際相關研究的基礎上,用深度案例分析的方法,解構文本,研究話語與權力建構的互動模式,通過聚焦事件,為“國際話語權”研究刻上了鮮明的國際關系專業學科烙印。筆者所著《首腦外交:中美領導人談判的話語分析(1969-1972)》[12]以尼克松解密總統檔案為支撐,運用話語分析的方法探討在中美關系解凍談判中,雙方如何運用話語的建構功能,提升談判中的權力地位,未在原則問題上讓步,卻又最終實現了暫時便利的雙贏。孫吉勝所著《語言、意義與國際政治:伊拉克戰爭解析》在對既有西方話語理論進行扎實梳理的基礎上,以伊拉克戰爭為案例來分析時任美國總統布什關于伊拉克戰爭的語言,探討行為體實現交流意圖的主要語言途徑,為更好地理解國際關系中的話語與意義建構提供發展思路[13]。同時期開展此項研究的劉永濤,歷經多年沉淀,撰寫了專著《話語政治:符號權力和美國對外政策》[14],該書從哲學理論基礎層面、概念和觀念層面以及經驗分析層面,考察了冷戰后美國政府對伊拉克、伊朗及朝鮮的政策,揭示了這些政策如何在話語政治和符號權力的作用下建構了一個“邪惡軸心”世界。
“國際話語權”內涵與在中國的發展。新中國成立70多年以來,黨中央運籌帷幄,審時度勢,對國際格局、中國外交的基本準則、中國發展道路作出精準的戰略判斷。該判斷得到現實發展的充分驗證,我國外交政策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和支持,其在國際范圍內影響力越來越大。“國際話語權”在中國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1978年),針對美蘇之間的對抗,黨中央提出“中間地帶”和“三個世界”的戰略判斷,且將“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確立為處理國家間關系的基本準則。
第二階段(1979~2008年),20世紀80年代,黨中央提出“和平與發展”是世界的主題,這是對國際形勢作出的基本判斷。在蘇東劇變之后,黨中央提出“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是在遭遇西方特有內涵的民主、自由、人權、市場經濟等觀念主張,以及所謂“歷史終結論”“文明沖突論”“人權高于主權論”“民主和平論”“失敗國家論”等話語對沖時提出的戰略考量。21世紀以來,包括“和平發展”和“和諧世界”在內的相關政治話語亦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15]
第三階段(2008年以來),伴隨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發展壯大,以及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產生的輻射效應,中國國際影響力在不斷提升。2010年中國GDP躍居世界第二,且此后連續多年保持穩定增長,國際出現關于“華盛頓共識”與“北京共識”兩種發展模式的討論,亦有學者著書立說闡釋“中國模式”[16]。中國根據自身改革開放經驗,向國際社會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同時,我國加強金磚國家的機制化建設,[17]積極開展主場外交,[18]并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積極倡導全球合作抗擊疫情[19]等。
綜觀以上三個階段以及其中中國政治話語產生的國際影響力,“國際話語權”不僅是中國作為崛起中的國家發聲的權力,更是所提出的倡議和主張得到國際社會積極反饋的影響力。同時,學者也認識到構建中國國際話語權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20]分析其原因,[21]提出完善公共外交頂層設計,[22]創設良好的政治表述,[23]實現符合國際規則的話語轉換,[24]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話語建設,[25]加強信息傳播平臺和傳播能力建設[26]等議題。
語言學和傳播學領域的探索
批判語言學(Critical Linguistics)的視角。后現代哲學家“話語和權力”的論述輻射語言學領域,催生了批判語言學的產生。語言學家們認為,話語與權力之間的相互關系總是與利益密切相關的,這種透過話語來分析權力運作的語言學視角的分析被稱為批判語言學,其中批判性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對社會實踐的分析較為突出。CDA重在探討具體話語和其存在的語境、公共機構及社會環境之間的辯證關系,即:話語與社會實踐的互動和相互作用關系,包括一個文本是怎樣被確立的?確立的文本是為誰服務的?否定了誰的利益?確立的文本的結果是什么?關注批判性話語分析的學者眾多,成果龐雜,大致可以分成幾個分支,具體見表1。
其中,費爾克拉夫倡導的三個分析層次——分析目標、認知主體和社會歷史,分別對應的是三種不同層次的話語分析,即文本分析(描述)、過程分析(解讀)和社會分析(解釋),三個層次之間相互依存和包容。[27]深受伯恩斯坦(Bernstein)社會語言學研究方法影響的維也納話語分析學派主張在話語分析中將CDA和哲學、社會學的批判理論進行有機結合。這一學派認為在分析歷史和政治的某一具體文本和專題的時候,應從歷時性和共時性,考量話語的變化。
詹姆士·馬?。↗ames Martin)倡導的積極話語分析(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 PDA)是在批評話語分析(CDA)的基礎上產生并不斷發展的。倡導積極話語分析的語言學家[28]認為,作為一種帶著“態度”的話語分析方法,批評性話語分析的動機和方法過于消極,這種分析范式只是對社會組織、社會行為和相關的人進行批評,而忽視了采取積極措施緩解、改善或解決問題,話語分析應該是一種“建設性的活動”,而不是“消極活動”[29]。馬丁認為,批評話語分析帶著“批評”的態度揭露社會現實,但僅是揭露和批評并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主張話語分析應采取積極、友好的態度,追求“和平語言學”[30]。那么,話語分析的對象不應局限于“壞消息”,而應以積極的態度倡導平等和平的“好消息”[31]。
語言學家常常以政治話語和媒介話語文本為載體,探究話語與社會實踐之間的關系,試圖通過微觀話語分析與宏觀社會歷史分析相結合,[32]解決分析工具與分析客體之間“刀小牛大”的困境。[33]其中有代表性的深層次話語分析框架詳見圖1。這種對話語生成和表述背后因素的探究,為傳統的語言學研究注入了活力。
媒介話語的分析方法及其應用。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是傳播學研究中對媒體報道文本進行分析時普遍使用的方法。[34]伴隨CDA對媒介話語分析的逐步延展,開始有學者運用話語分析的方法針對傳統紙媒報道中的具體議題,如戰爭、讀者來信等展開分析,并試圖弱化句法和語篇,加強對事件的描述。[35]在解構文本內在話語邏輯和敘事風格的時候,內容分析與話語分析常常因研究目標被交互使用,加之定量與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效果,隱藏在文本后面的敘事結構和手法得以被挖掘出來。[36]此外,修辭分析(Rhetorical Analysis)也經常在文本分析中使用。[37]
胡春陽所著《話語分析:傳播研究的新路徑》[38]是我國傳播學領域系統探討話語分析的先鋒派作品。此后,探討提升中國話語國際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無論是在宏觀戰略層面,[39]還是在中觀以議題為牽引的操作層面,又或是在微觀話語表述層面,相關研究成果均呈現蓬勃發展態勢,如互聯網和新媒體建設、[40]公共事件、[41]“一帶一路”相關報道[42],等等,學科交叉的特征愈發明顯[43]。
國際研究的新趨勢
研究議題日趨多元。伴隨???ldquo;權力與話語”哲學理念向國際關系、語言學、傳播學等多學科的輻射,研究議題呈現多元化特征,尤其以探討話語的社會建構功能和話語塑造國家間關系的議題居多。
國外學者關注話語在社會互動中的建構作用。話語作為一種權力,它的體現方式就是通過語言進行互動,建構新的認知從而影響行為。所以也有很多學者關注話語權對國家形象的建構作用。例如,有學者通過文本分析發現,挪威的和平形象是一種建構的過程,通過在和平進程中施加影響力從而塑造挪威和平方面的話語權;[44]也有學者研究俄羅斯大國身份的建構,通過對俄羅斯精英教育的研究,發現話語對于構建俄羅斯強國身份的重要意義;[45]有學者用以色列立法問題作為案例,進行話語權的批判性檢驗;[46]還有學者通過研究波蘭總統、總理和天主教堂的大主教等重要政治人物的演講,從中發現話語對于政治形象、民族身份構建的重要影響[47]。
“安全”一直是國際關系研究中的重要議題,亦是國際話語權研究的重點,不少學者研究戰爭中的國際話語權問題并試圖使用新的理論框架,在不同的語境下探討安全問題。[48]國際話語權的另外一個重要研究方向是分析話語權對于國與國之間,或者國家與組織之間的影響,例如,有學者研究在普京上臺后北約與俄羅斯的關系,利用8年的文本材料剖析北約與俄羅斯的動態變化關系;[49]有學者研究加拿大對阿富汗的軍事干預問題,發現加拿大利用話語策略合理化其在阿富汗的行動,但是其建構國際話語權的行為仍存在問題;[50]也有學者利用新聞媒體研究英國對歐盟改革進程所持態度[51]。另外,很多國外的學者傾向于研究選舉中的話語權問題,在選舉中不同的政黨和代表有不同的演講材料,通過研究這些競選文本可發現不同的權力內在結構問題。[52]還有學者研究腐敗問題,[53]以及一些近年來新出現的新興國際政治問題,例如環保談判領域的國際話語權問題[54]。
學科交叉特征明顯。近年來,學界對國際話語權的研究出現了學科交叉的趨勢,主要表現在文理交叉和文科內交叉兩個方面。學科交叉的研究為彼此提供給養,豐富了原有的理論內涵。早在2017年,美國希拉姆學院提出了“新文科”的概念,即對傳統文科進行學科重組、文理交叉,把新技術融入哲學、文學、語言等課程中。當今國際話語權的研究便是從舊文科向各學科大融合的新文科的轉型。
文理交叉最突出的表現是計算社會科學(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 CSS)的興起。2009年,以大衛·拉澤(David Lazer)教授為首的美國學者在《科學》(Science)雜志上發文,正式提出計算社會科學的學術概念。其實質是以計算科學、數據科學為代表的高新科技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相互滲透和融合。
近年來,學界更多地將計算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引入國際話語權的研究中,話語權研究與系統科學、控制論等科學交叉,并跨越多元學科領域。[55]通過量化研究進行社會模擬,利用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能建立人工試驗環境,研究復雜的社會系統,從而進行更加精確的信息計算、戰略評估,構建傳播效果反饋機制,尤其是通過語料庫建設的突破,在軟件自動抓取的基礎上,減少人工主觀判斷,[56]從而使話語權研究更加科學和客觀。
國際話語權研究中的文科內交叉源于國際關系、語言學、傳播學等多學科對某些議題的共同關注,這種“議題牽引”的方式激活了研究方法的取長補短,其中,最為突出的表現是運用媒介話語的分析方法,解讀國際熱點議題、媒介話語與對外政策。
話語分析軟件的使用。國際話語權研究在成為一個跨學科研究的同時,大量的定量、定性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軟件被引入其中,從而使得該研究更科學、有效,可視化效果更強。
從語料庫的靜態和動態變化分析國際話語權變化成為當前學界較為成熟的研究路徑。經關鍵詞或具體議題檢索,科學取樣形成語料庫,存放大量在社會實踐中被應用過的語言資料,形成電子文本數據庫,[57]并通過相關軟件,如AntConc、Wordsmith等開展數據分析。此外,扎根理論因其客觀呈現和歸納總結的優勢,也廣受國際話語權研究學者重視。研究者直接從實際觀察入手,從原始資料中歸納概括經驗,通過開放性編碼、軸心編碼和選擇性編碼,最終上升到系統的理論。
需要著重指出的是,文獻計量軟件、詞頻分析軟件、自然語言理解軟件等(人工智能、計算語言學、以及圖書情報)被廣泛應用到國際話語權研究中,例如,SPSS軟件集數據錄入、整理、分析功能于一身,可開展描述性統計、相關分析、回歸分析、聚類分析、時間序列分析等。再如,文獻可視化軟件CiteSpace,因適用大多數數據庫格式的數據、可視化效果好并且可以根據需要繪制多種圖譜,吸引了眾多國際話語權研究人員使用。Nvivo質性研究軟件,其整理、分析和提煉非結構化或質性數據(尤其國際話語權研究中所收集的文章、社交媒體和網頁內容)能力強大,編碼可視化的展示靈活多樣,并且能夠深入挖掘信息,發現細微關聯,這是手動分析幾乎無法完成的,這使國際話語權研究結論更加嚴謹。此外,當今在國際話語權研究廣泛運用的分析軟件還包括R語言統計分析軟件、Python爬蟲軟件、Wordle、Tagxedo等詞頻分析軟件等。通過這些新工具的運用,國際話語權研究基于統計和實證的優勢進行理論建構和闡釋,其科學性和嚴謹性將得到更好的提升。
啟示
綜觀中外學者在國際話語權領域的研究成果,其在理論內涵、哲學思辨方面均有重大貢獻,其中對權力與話語之間的關系的探究較早開始,形成了豐富的流派。從發展趨勢上看,從早期研究國際關系中傳統議題,如安全、權力等,到后來受到建構主義的影響,研究更為豐富的議題,如軟實力、話語建構等,再到關注更多非傳統領域和新興領域的話語權。
國際關系、政治傳播、語言學等多學科理論知識的滋養豐富了“國際話語權”發展的學科譜系,為具體研究的理論架構和方法論提供了重要指引。從學理層面看,福柯關于“權力與話語”的論述奠定了國際話語權研究的哲學基礎,提出了權力建構話語,進而德里達的“雙重閱讀”提出了對既有話語模式的挑戰和解構。因而,此項研究的實質是在“解構”與“建構”之間游走,且對話語形成之后的效果進行評估的過程。
由于“國際話語權”的應用場域主要為國際事務,因而,無論是官方外交,還是民間交往,均需遵循外交的基本原理。“外交即為談判”的理念為“國際話語權”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參照物。國際談判是現代外交實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國際話語權”不僅是“發聲”的權力,更是在多邊和雙邊談判中提出倡議的權力和能力,以及倡議產生的影響力。因而,在“國際話語權”的研究中,需更多討論外交談判的基本原理,依托具體案例,開展實證研究。此外,公共外交中的第一原則——“傾聽”(Listening)、[57]政治傳播中的目標群體分析(Target Audience Analysis)、公共關系ROPE(Research, Objective, Programming, Evaluation)四部曲,以及“認知即為現實”(Perception is Reality.)為國際話語權的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根基[58]。
外交學研究中的談判話語分析、文本分析,政治傳播中的內容分析、修辭分析,以及語言學研究中的批判性話語分析和積極話語分析,等等,綜合構建了當今國際話語權研究的方法論體系。同時,伴隨計算機輔助話語分析軟件的應用,國際話語權的研究呈現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趨勢,且依托具體個案的深度案例分析,依據研究目標和研究資源而選擇性使用研究工具,使得研究過程愈發規范,研究結果頗具吸引力。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重點項目“新時代中國國際話語權研究的理論和實踐”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9FGJA001)
注釋
[1]L. Wittgenstein,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translated by D. F. Pears & B. F. McGuinness, Taylor & Francis e-library, 2002.
[2]L. Wittgenstein,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translated by G. E. M. Anscombe, BVI: Basil Blackwell Ltd., 1958.
[3]詳見鄭華:《首腦外交:中美領導人談判的話語分析(1969-197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8~36頁。
[4]J. 丹納赫、T. 斯奇拉托、J. 韋伯:《理解??隆罚瑒㈣g,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第40~41頁。
[5]M. Foucault,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72, p. 27.
[6]M. Foucault, The Order of Things: An Arch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 New York: Vintage, 1973, pp. 26-30.
[7]A. I. Davidson, "Archaeology, Genealogy, Ethics," D. C. Hoy (ed.), Foucault: A Critical Reader,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6, p. 224.
[8]D. Campbell, Writing Security: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2.
[9]J. Derrida, Positions, Chicago: Athlone Press, 1981, p. 6.
[10]Jürgen Habermas,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translated by T. McCarthy, 1981; Jürgen Habermas, 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 translated by F. G. Lawrence,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90.
[11]詳見孫吉勝:《語言、意義與國際政治:伊拉克戰爭解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頁。
[12]鄭華:《首腦外交:中美領導人談判的話語分析(1969-197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13]孫吉勝:《語言、意義與國際政治:伊拉克戰爭解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14]劉永濤:《話語政治:符號權力和美國對外政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年。
[15]趙可金:《新時代中國國際戰略探析》,《國際問題研究》,2021年第5期。
[16]鄭永年:《中國模式》,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
[17]朱杰進:《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的制度創新與發展前景》,《當代世界》,2021年第10期。
[18]劉宏松:《二十國集團的功能拓展、議題設置與中國角色》,《當代世界》,2020年第12期。
[19]楊潔勉:《疫情下國際格局和世界秩序變化趨勢分析》,《俄羅斯研究》,2020年第5期;張志洲:《新冠疫情下的中國“話語處境”與國際話語權建設》,《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0年第5期。
[20]陳正良、王寧寧、薛秀霞:《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國際話語權的演變》,《浙江社會科學》,2016年第6期。
[21]張志洲:《話語質量:提升國際話語權的關鍵》,《紅旗文稿》,2010年第14期;梁玉春:《實然與應然:中國國際話語權面臨的困境與提升策略》,《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張占斌、董青、盧曉玲:《從講好中國故事看構建對外話語體系和提高我國的國際話語權》,《文化軟實力》,2016年第4期;張宏志:《突破西方話語體系障礙 構建中國國際話語權》,《行政管理改革》,2017年第6期。
[22]張忠軍:《增強中國國際話語權的思考》,《理論視野》,2012年第4期;檀有志:《國際話語權競爭:中國公共外交的頂層設計》,《教學與研究》,2013年第4期。
[23]毛躍:《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國際話語權》,《浙江社會科學》,2013年第7期;蔣新衛:《論國際話語權視角下的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24]張朝釗、梁一戈:《試論我國國際話語權的建構》,《新聞世界》,2013年第12期。
[25]張志洲:《和平崛起與中國的國際話語權戰略》,《今日中國論壇》,2012年第8期。
[26]李智:《再論國際話語權及其提升路徑》,《北大新聞與傳播評論》,2014年第1期;吳賢軍:《基于兩種邏輯向度的中國國際話語權構建問題審視》,《東南學術》,2015年第5期;方蘭欣:《中國國際話語權提升的制約因素、戰略機遇與核心路徑》,《學術探索》,2016年第9期。
[27]F. Norman, Media Discourse, New York: Bloomsbury USA, 1995; Teun Adrianus van Dijk, Discourse and Context: A Sociocognitive Approac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28]C. R. Caldas-Coulthard; M. Coulthard, Text and Practices: Readings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Routledge, 1996; G. Kress, "Representational Resources and the Production of Subjectivity: Questions for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Gunther Kre," in C. R. Caldas-Coulthard & M. Coulthard (eds.), Text and Practices: Readings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Routledge, 1996, pp. 15-31; J. Martin, "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 Solidarity and Change," Revista Canaria de Estudios Ingleses, 2004(49).
[29]G. Kress, "Representational Resources and the Production of Subjectivity: Questions for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Gunther Kre," in C. R. Caldas-Coulthard & M. Coulthard (eds.), Text and Practices: Readings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Routledge, 1996, pp. 15-31.
[30]田海龍:《批評話語分析:闡釋、思考、應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4年。
[31]J. Chen; J. Zhang, "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Queen's Christmas Spee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ppraisal Theory," World Scientific Research Journal, 2020, 6(9).
[32]J. B. Thompson, Ideology and Modern Culture: Critical Social Theory in the Era of Mass Communication, UK: Polity Press, 1990.
[33]F. Norman, Media Discourse, New York: Bloomsbury USA, 1995; M. Talbot, Media 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and Interaction,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7.
[34]D. Riffe; S. Lacy; F. G. Fico; D. Riffe; S. Lacy and F. G. Fico, Analyzing Media Messages: Using Quant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in Research, London: Routledge, 2005.
[35]M. Macdonald, Exploring Media Discourse, London: Bloomsbury, 2003; J. E. Richardson, Analyzing Newspaper: An Approach from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36]B. F. Liu; J. S. Horsley, "The Government Communication Decision Wheel: Toward a Public Relations Model for the Public Sector," Journal of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2007, 19(4);鄭華、黃曦:《政府國際公關的話語策略研究——基于〈紐約時報〉對新疆“7·5”事件報道的分析》,《社會科學》,2013年第2期;鄭華、劉津芳:《從“他者”認知析完善政府危機公關策略——以〈紐約時報〉汶川地震報道為例》,《學術界》,2012年第7期。
[37]S. K. Foss, Rhetorical Criticis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Long Grove: Waveland Press, 2004; J. Fahnestock, Rhetorical Style: The Uses of Language in Persuas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J. A. Kuypers, Perspectives in Action,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16.
[38]胡春陽:《話語分析:傳播研究的新路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39]張宏:《中國出版走出去的話語權和傳播力構建》,蘇州大學出版社,2015年;吳瑛:《中國聲音的國際傳播力研究》,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年;翟石磊:《當代中國世界觀話語建構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22年。
[40]王庚年:《建設國際一流媒體,積極爭取國際話語權》,《中國記者》,2009年第8期;龍小農:《從國際傳播技術范式變遷看我國國際話語權提升的戰略選擇》,《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年第5期;胡泳:《互聯網國際話語權建構的三個維度》,《對外傳播》,2012年第11期;敖陽利:《關于提升我國媒體國際話語權的思考》,《新聞世界》,2016年第3期。
[41]周錫生:《突發公共事件應急報道中的國際話語權問題》,《中國記者》,2009年第7期;何舟、陳先紅:《雙重話語空間:公共危機傳播中的中國官方與非官方話語互動模式研究》,《國際新聞界》,2010年第8期。
[42]陳偉光:《“一帶一路”建設與提升中國全球經濟治理話語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錢莉:《中國一帶一路網與國際話語權的提升》,《新聞戰線》,2017年第6期。
[43]方芳:《恐怖主義的媒體話語與中美國家身份》,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5年;艾喜榮:《話語操控與安全化話語機制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21年。
[44]Øystein Haga Skånland, "'Norway is a Peace Nation': A Discourse Analytic Reading of the Norwegian Peace Engagement," Internasional Politk, 2009, 45(1).
[45]M. Martin, "Making Great Power Identities in Russia: An Ethnographic Discourse Analysis of Education at a Russian Elite University," Political Studies Review, 2011(9).
[46]S. R. Shenhav; G. Rahat and T. Sheafer, "Testing the Language-Power Assumption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ase of Israel's Legislative Discourse," 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Revue canadienne de science politique, 2012(45).
[47]Dariusz Galasiński, Katarzyna Skowronek, "Naming the Nation: A Critical Analysis of Names in Polish Political Discours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2001(18).
[48]H. Lene, Security as Practice: Discourse Analysis and the Bosnian War,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B. Buzan; O. Weaver; Jaap de Wilde, Security: A New Framework for Analysis, Boulder: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998.
[49]M. Martin, "NATO-Russia Relations under Putin. Emergence and Decay of a Security Community? An Analysis of the Russian Discourse on NATO (2000-2008)," Osteuropa, 2012(62).
[50]Jean-Christophe Boucher, "Selling Afghanistan: A Discourse Analysis of Canada's Military Intervention, 2001-08,"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9, 64(3).
[51]B. Hawkins, "Nation, Separation and Threat: An Analysis of British Media Discourses on the European Union Treaty Reform Process," 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 2012(50).
[52]P. Chaney, "Elector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Civil Conflict Resolution: The Case of Northern Ireland in UK Statewide Elections 1970-2010," Irish Political Studies, 2013(28).
[53]Blendi Kajsiu, "A Discourse Analysis of Corruption: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 Discourse Analysis of Corruption, London: Routledge, 2015, p. 17.
[54]René Audet, "Climate Justice and Bargaining Coalitions: A Discourse Analysis,"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Politics, Law and Economics, 2013(13).
[55]Salomone Rosemary, The Rise of English: Global Politics and the Power of Languag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2. p. 2.
[56]M. M. Roslyng; G. Larsen, "The Struggle between the Power of Language and the Language of Power,"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 2021(6).
[57]胡開寶、王曉莉:《語言智能視域下外語教育的發展——問題與路徑》,《中國外語》2021年第11期。
[58]C. J. Nicholas, "How We Got Here," Philip Seib (ed.), Toward a New Public Diplomacy: Redirecting US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9, p. 23.
[59]陳霓:《公共關系在中國:30年的觀察與研究》,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21年。
Exploring the Disciplinary Spectrum of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Studies
Zheng Hu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has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 from political and academic circles.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its spectrum is the basis and prerequisite for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which will help to find the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support from the dimension of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20th century discourse philosophy are derived from Wittgenstein's "discourse games", Foucault's "discourse and power", Derrida's "deconstruction" and Habermas' "public sphere". This provides the guiding principle for text-oriented discourse analysis, but in the specific analysis process, the rather discipline-specific research method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inguistics,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relations enrich and solidify the use of discourse analysis as a research tool. At the same time, along with the use of computer-aided discourse analysis software, interdisciplinary features are increasingly pronounced, which, together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domestic hotspots and domestic social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hotspots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make the diversified research themes have a more far-reaching international impact.
Keywords: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disciplinary spectrum, philosophy, text, discipline
責 編/桂 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