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黃河流域城市群基本特征與高質量發展路徑

【摘要】城市群高質量發展是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的關鍵抓手。黃河流域城市群具有地域文化歷史底蘊深厚、農業和糧食生產地位突出、整體發展不夠充分、中心城市創新和輻射帶動能力不夠強、跨省協同水平較低、能源和重化工產業占比高等基本特征。推進黃河流域城市群高質量發展,要著重以網絡一體化推動城市群空間一體化,以全球—跨區聯系提升城市群集聚輻射能力,以功能分工深化與特色功能提升帶動城市群協同發展,以文化認同促進文化城市群構建。

【關鍵詞】城市群 高質量發展 網絡一體化 文化城市群 黃河流域

【中圖分類號】 F1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2.22.007

【作者簡介】苗長虹,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黃河文明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河南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經濟地理與區域發展、黃河流域可持續發展。主要著作有《黃河保護與發展報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研究》(合著)、《沿黃三城市群發展機制研究》、《空間集聚、關系建構與區域發展》、《新經濟地理學》等。

城市群是特定區域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到高級階段的一種城市空間組織形態。在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背景下,城市群作為國家參與全球競爭與國際分工的全新地域單元,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核心區和國家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區,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方創琳,2020)。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我們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城市群作為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是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的關鍵抓手。

深入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重大國家戰略,應針對高質量發展不充分這一短板,聚焦“高質量發展重要實驗區”這一戰略定位,構建形成黃河流域“一軸兩區五極”的發展動力格局,發展壯大山東半島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關中平原城市群,培育發展山西中部、呼包鄂榆、蘭州—西寧、寧夏沿黃城市群,將黃河流域城市群建設成為支撐和帶動流域經濟、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和增長極,對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重要戰略部署、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科學認識黃河流域城市群的基本特征

“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要發展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推動城市群一體化發展,以促進城市群發展為抓手,全面形成“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并將19個城市群按發展水平劃分為優化提升、發展壯大、培育發展三大類型。其中,黃河流域7個城市群中,發展壯大的有3個,分別為山東半島、中原和關中平原城市群;培育發展的有4個,分別是山西中部、呼包鄂榆、蘭州—西寧、寧夏沿黃城市群。黃河流域除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高度短缺、洪水威脅依然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等突出問題之外(苗長虹、艾少偉、趙建吉等,2021),其城市群發展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基本特征。

地域文化歷史底蘊深厚。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自下游向上游依次分布著齊魯文化、河洛—中原文化、三晉文化、關中文化、河套文化、河煌文化等歷史厚重、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黃河流域7大城市群擁有眾多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遺產和國家級文化遺產,為城市群發展中的地域文化認同奠定了深厚的歷史基礎。

農業和糧食生產地位突出。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和農牧業基地,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舉足輕重。山東半島、中原地區、河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糧食產量數據計算可知,2021年,河南、山東、內蒙古3省區糧食產量合計約為15885萬噸,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比重高達23.26%。其中,河南、內蒙古位列目前我國僅有的5個糧食凈調出省區。在城市群發展中,保護好耕地,保障好糧食安全和農業安全,大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成為黃河流域城市群發展的重要基礎。

整體發展不夠充分。根據《中國城市群地圖集》對黃河流域城市群主要經濟社會指標的統計(方創琳,2020),2016年,黃河流域7大城市群的人口有2.51億人,城鎮人口1.21億人,占全國19個城市群的比重分別為24.15%和21.20%;當年價GDP總量14.51萬億元,占全國城市群的21.45%,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國城市群的比重分別為23.16%、22.83%和19.98%;財政收入1.31億元,占全國城市群的比重僅有16.49%;城鎮化水平尚不足50%,人均GDP和人均財政收入尚不足全國城市群平均水平的90%和70%。2020年,按照國家和有關省區對相關城市群的規劃范圍以地級市為單元進行統計,黃河流域7大城市群人口占全國城市群人口的比重高達28.11%,但其GDP只占全國城市群的21.90%;財政收入和規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占全國城市群的比重為19.50%和24.55%;人均GDP和財政收入占全國城市群的比重不足80%和70%。山東半島城市群是黃河流域經濟實力最強、發展水平最高的城市群,但與長三角地區的江蘇相比,2020年其人均GDP僅有江蘇省的59%,城鎮化水平比江蘇低10.4個百分點。

中心城市創新和輻射帶動能力不強。黃河流域城市群在國家城市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城市有4個,分別為國家中心城市鄭州、西安和山東省的兩大中心城市濟南和青島。與長江流域的上海、武漢、成都、重慶、南京、杭州等國家中心城市、省會城市相比,無論是人口和經濟規模,還是人均發展水平;無論是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科研機構,還是創新型企業、創新型產業集群,黃河流域中心城市的經濟實力、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均有明顯差距。根據《中國城市發展潛力排名:2022》研究報告顯示,黃河流域城市群中排名進入前50名的城市僅有6個,排名最高的西安位列第14名,鄭州為第17名,青島和濟南分別為第19名、第20名。而長三角城市群實力相對較弱的合肥則排在第12位;位于長江中游城市群的長沙也排在鄭州之前,位列第15名。

跨省協同水平較低。受自然地理分割和行政區經濟的影響,黃河流域各省區經濟聯系度不高,山東半島、山西中部、寧夏沿黃3個城市群規劃范圍都限于省內,中原、關中平原、呼包鄂榆、蘭州—西寧4個城市群雖然有跨省規劃,但缺乏有效的跨省協同機制,跨省協同的市場動力和行政動力都不足。

能源和重化工產業占比高。黃河流域能源資源富集,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和重化工基地,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上游產品供應鏈安全至關重要。根據國家能源局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僅山西、內蒙古、陜西三省區的原煤產量合計達到全國的72%;河南、山東、寧夏的原煤產量也均排在全國前10位,這3個省區原煤產量合計約占全國的6.70%。基于豐富的煤炭和礦產資源,黃河流域城市群能源和重化工產業在產業體系中的占比高,節能減排降碳治污任務艱巨。

以網絡一體化推動城市群空間一體化

網絡一體化是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城市群具有實體地域空間和城鎮網絡空間的雙重屬性(苗長虹、胡志強,2015),其空間一體化可以分為實體地域空間一體化和城鎮網絡一體化。用包容“領土、地方、尺度、網絡、功能”在內的“五位一體”的城市群理論分析框架來認識(苗長虹、胡志強,2015),在國家領土意義上,城市群乃是一個實體地域空間,其最高級的表現形態就是“大都市連綿區(帶)”(Megalopolis)。但在“流空間”意義上,城市群也是城鎮之間高密度聯系而形成的城鎮網絡空間,其典型表現形態就是“多中心巨型城市區域”(Polycentric Mega-City Region),其最高級的表現形態就是全球城市區域(Global City-Region)。同時,相對于全球經濟、跨國經濟和國家經濟等宏觀尺度,從文化與地域認同、空間生產與政治建構的視角看,城市群也是一種規模更大的“地方”,其在國家經濟、跨國經濟和全球經濟等宏觀尺度中的功能定位和發展目標,決定著城市群在全球城市網絡和國家城市體系中的等級和地位。

對黃河流域城市群而言,其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基本功能,決定了不能走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的城市蔓延擴張的傳統城鎮化路子。黃河流域城市群空間一體化的目標,在整個城市群尺度上,不是實體城市化地域空間的連綿一體,而是城市之間、城鄉之間通過基礎設施網絡而相互聯系、要素充分自由流動的網絡一體化;在都市圈尺度上,則是高能級中心城市與周邊緊密聯系城市、縣域所形成的都市區實體地域空間和網絡空間的同城化;如果都市圈在地域空間上緊密相連,則可以在實體地域空間上培育發展都市連綿區。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要以城市群為載體,以網絡一體化為指引,加快構建“增長軸帶—城市群—都市連綿區—都市圈—中心城市—縣城—特色城鎮”的多層級、網絡化區域高質量發展增長極體系。城市群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于要以流域空間經濟一體化為指引,以新歐亞大陸橋經濟軸帶培育為重點,以7大城市群為支撐,以都市圈培育為切入點,以城市網絡和城鄉網絡一體化為抓手,加快推進城市群一體化和都市圈同城化進程。

依托交通軸線強化城市群聯動合作。黃河流域各城市群要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場壁壘,加快交通網絡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城市群聯動合作,加快培育新歐亞大陸橋經濟增長軸帶。發展高鐵、鐵路、公路等復合交通干線,打造西寧—蘭州—西安—鄭州發展軸,形成聯接蘭西、關中、中原城市群的發展軸線;打造銀川—太原—石家莊—濟南—青島(東營)發展軸,形成聯接黃河流域上中下游、東中西部的北部發展軸線。加快培育鄭州—濮陽—聊城—濟南、鄭州—開封—菏澤—濟南復合發展軸線,打造豫魯兩省合作發展的重要通道。大力推動包西高鐵建設,培育包頭—鄂爾多斯—榆林—延安—銅川—西安發展軸,強化呼包鄂榆城市群和關中平原城市群的聯動。

依托高能級中心城市培育建設現代化都市圈。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依托國家中心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加快培育建設西寧、蘭州、銀川、呼和浩特、太原、西安、洛陽、鄭州、濟南和青島10大都市圈,加強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區域的優勢互補和協同發展,大力推進基礎設施、產業分工、公共服務、生態環境、市場要素等方面的一體化對接,加快形成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網絡型城市群。要把上述10大都市圈分類分級建成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區,打造黃河流域“3﹢4”城市群空間一體化的重要支撐。

依托縣城和特色鎮鞏固城鄉網絡聯系的基礎節點。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是充分發揮縣城“連城帶鄉”作用、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以及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舉措。要圍繞新型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城市治理、公共服務、商貿流通等領域,謀劃布局一批重點項目,精準補齊縣城發展的短板弱項。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分類建設特色產業園區、農民工返鄉創業園、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等產業平臺,帶動農村創新創業。依托開發區等平臺載體,著力引進培育關聯度大、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吸引上下游配套企業集聚,形成產業配套和關聯效應,加快打造產業集群。按照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城鎮,促進小城鎮特色發展。

依托特色產業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應立足黃河流域鄉土特色和地域特點,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生活污水、垃圾處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立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和管護長效機制。以優勢產業、特色農業、鄉土產業為重點,打造縣鄉村三級產業融合發展平臺。著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質量效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打造一批融現代農業、文化創意、旅游觀光、休閑娛樂、養生度假、美麗鄉村建設于一體的可持續發展田園綜合體。大規模開展農村職業技能培訓,健全促進農村就業機制,拓寬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渠道。

以全球—跨區聯系提升城市群集聚輻射能力

在開放經濟中,全球—跨區聯系是城市群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關鍵支撐。通過集體學習、地理鄰近、非貿易相互依賴所形成的地方能力,與當地知識基礎和制度環境緊密聯系,是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區域發展的主要資產(Maskell and Malmberg, 1999)。但區域并不是獨立的,它總是與其他地區相互作用。通過全球價值鏈、全球生產網絡、全球城市網絡和跨區聯系網絡等建立對外聯系,吸引跨國公司投資和外來投資,有助于彌補區域發展新經濟活動所面臨的關鍵資源與技術缺口,為區域發展注入新活力(Zhu et al., 2017;毛熙彥、賀燦飛,2019),并有利于避免區域發展的路徑鎖定(Bathelt et al., 2004)。

以制度型開放塑造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培育國家自由貿易試驗區、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級新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和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等功能載體的開放發展新優勢,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大力推進山東、河南、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深化貿易便利化改革,大力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外貿綜合服務、保稅展示交易等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建設集申報、監管、物流及金融等政務和商務服務于一體的窗口平臺。依托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等重點區域,發揮上中游城市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通道、節點作用和歷史文化等綜合優勢,打造鄭州、西安、蘭州、銀川、西寧等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加快形成面向中亞、南亞、西亞和歐盟國家的貿易通道、商貿物流樞紐、重要產業和人文交流基地。強化青島、煙臺等海上合作戰略支點作用,推進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港口城市間的互聯互通。

以創新驅動加快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以創新驅動戰略為引領,依托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新舊動能轉換示范區、國家級高新區、科技(學)城等載體,以培育濟青、鄭洛西科創走廊為戰略抓手,構建多層次創新平臺體系,營造一流創新生態。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在黃河流域設立分支機構、研發中心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支持企業主體與海內外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以產學研結合等形式,建設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國家地方聯合實驗室等創新合作平臺。鼓勵行業領軍企業主動參與國際市場分工、面向全球布局創新網絡,并購、合資、參股國外創新型企業和研發機構,快速切入創新鏈的高端環節。

以新舊動能轉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根據流域內不同區域的水、土、氣等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以及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因地制宜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做大做強新一代信息技術、裝備制造、現代食品制造等產業,提高園區化、集群化、高端化發展水平;瞄準未來產業競爭制高點,加快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鞏固去產能成果和推進降成本、補短板的基礎上,加快實施傳統產業綠色、智能、技術“三大改造”。以服務實體經濟、延伸重點產業鏈為著力點,重點發展現代物流、金融保險、電子商務、會展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大力發展研發設計、技術轉移、創業孵化等高技術服務業和科技服務業。深入推進市場化改革,進一步破除行政分割,構建高效產業分工協作體系,協同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以深化區域分工合作推進要素市場一體化。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場統一壁壘,圍繞創新資源整合、產業分工協作、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生態環境整治、市場開放共享等開展跨界合作,打造豫魯、黃河“幾”字彎、晉豫陜黃河金三角等跨省合作發展示范區,探索城市跨界合作發展新路徑。按照扶持共建、托管建設、股份合作、產業招商等多種模式,創新園區共建與利益分享機制。實施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和標準,推動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跨區域流動和優化配置。

以功能分工深化與特色功能提升帶動城市群協同發展

構建分工明確、功能互補、錯位發展的城市功能分工和城市群功能分工格局,對黃河流域城市群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協同有序的功能分工是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黃河流域不同城市群及城市群內部不同城市在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等方面都有著極大差異,亟需明確各城市的功能分工和定位,加強區域間協同,實現空間的一體化和可持續發展(鄧祥征等,2021)。明確城市群核心城市和共建城市的功能定位,有利于促進資源合理配置,實現城市間合理分工、錯位發展;明確城市群功能定位,可以優化城市群功能分工,有利于黃河流域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更好發揮支撐作用,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內生動力。

依托中心城市集聚輻射能力實現功能定位躍升。強化國家中心城市的引領和輻射帶動能力,加快推進鄭州、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加快推進濟南黃河流域中心城市建設和青島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創建。鄭州要融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兩大國家戰略,在構建新發展格局、引領中原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支撐中部崛起和輻射帶動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發展中作出更大貢獻。西安要立足大西北門戶城市的功能定位,構建“三中心二高地一樞紐”的六維支撐體系,打造國家向西開放的戰略支點、引領西北地區和黃河流域中上游地區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濟南要聚焦黃河流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爭創國家中心城市,在新舊動能轉換與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同合作等方面作出引領和示范。青島要圍繞創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發展定位,在服務黃河流域向東開放、國際合作和帶動青島都市圈發展上形成高能級增長極。

強力提升山東半島城市群的龍頭地位。山東半島城市群應以創建世界級城市群、北方重要開放門戶、京津冀和長三角重點聯動發展區為目標,深入實施濟南、青島雙城經濟圈戰略,加快培育濟南都市圈、青島都市圈、濟青科創走廊,共建中日韓地方經貿合作先行區,著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膠東半島都市連綿帶,力爭建成全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極、海陸雙向開放高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樞紐。推動臨沂、棗莊、濟寧、菏澤四市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強化城市功能和城市網絡鏈接,推動其與河南、江蘇相鄰地區的跨界合作和協同發展。

全面提升中原城市群的樞紐作用。中原城市群應以打造全國經濟發展新增長極、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樞紐、國家創新高地和重要的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基地為目標,發揮區位和交通樞紐優勢,著力提升鄭州國家中心城市能級,依托鄭州中心城區、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和開封、許昌城區,加快推進鄭開同城化、鄭許一體化,強化國際開放門戶和多式聯運物流中心功能,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樞紐經濟示范區,探索內陸樞紐經濟發展新模式。要著力提升開封、新鄉、焦作、許昌、漯河、平頂山集聚產業和人口能力,打造具有較強輻射力和專業化服務功能的都市圈多中心增長極。要著力加強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加快培育洛陽都市圈。強化鄭州都市圈和洛陽都市圈的聯動發展,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鄭汴洛華夏古都城市連綿帶”。以推動“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建設、具有國際影響的黃河文化旅游帶建設和科創走廊培育為抓手,以科技、教育、人才、文化、旅游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合作為重點,加強與關中平原城市群跨省區協同機制的構建,加快培育形成開封—鄭州—洛陽—西安—咸陽世界級華夏古都城市連綿帶。

重點提升關中平原城市群絲路開放門戶功能。關中平原城市群應以國家向西開放的戰略支點和傳承中華文化的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為目標,加快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建設步伐,深入推進西咸一體化發展,打造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對外交往中心、絲路科創中心、絲路文化高地、內陸開放高地、國家綜合交通樞紐。進一步提升寶雞、銅川、渭南等重要節點的綜合承載能力,強化與晉西南、隴東南及隴東地區的跨省協同合作。

著力培育黃河上中游四個城市群功能特色。呼包鄂榆城市群應加快打造全國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國家重要能源基地、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現代農牧業基地,強化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和產業協同合作。蘭州—西寧城市群、山西中部城市群、寧夏沿黃城市群應以提升蘭州、西寧、太原、銀川的省會城市功能和生活品質為核心,以培育現代化都市圈為抓手,在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上探索新路。

以文化認同促進文化城市群構建

城市文化是人們在歷史實踐中共同創造出來的精神、價值、理念產物,同時又反過來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是驅動城市及城市群形成發展的重要因素。文化認同是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長期以來,我國城市群建設一直存在著“重經濟、輕文化”的傾向,文化“軟實力”發展滯后,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城市及城市群的高質量發展。黃河流域孕育了厚重燦爛的黃河文化,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旅游產業,促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大力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增強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既是黃河流域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黃河流域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和精神動力。

以特色文化傳承促進文化城市群構建。黃河流域城市群都有各自代表性的區域文化,特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對促進城市群空間整合有著重要作用。中原城市群要發揮黃河文化和華夏文明主根主脈的優勢,以中原文化、河洛文化、嵩山文化為紐帶,協同開展黃河、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規劃建設,聯合開展跨界重大遺產保護,推進區域文化遺產連片成線保護利用。關中平原城市群要發揮關中文化的特色優勢,塑造大關中文化品牌,共同承辦全國性和國際性重大文化活動,支持共建文化類產業園區,建立跨地區文化聯盟。蘭西城市群要以河煌文化為核心,聯合開展明長城、絲綢之路、唐蕃古道等跨界重大遺產保護工程,傳承優秀民族民俗文化,健全保障支撐體系。呼包鄂榆城市群要發揮河套文化的獨特優勢,科學有序利用沿岸平原、濕地、沙漠和歷史、文化等各類資源,著力打造以黃河華夏文明、草原生態觀光、大漠風情體驗、陜北特色文化四大旅游帶。山東半島城市群要大力弘揚齊魯文化,著力建設儒家文化、齊文化和泰山文化傳承發展示范區,加強特色文化保護利用。寧夏沿黃城市群要深入挖掘西夏文化、河套文化資源,統籌推進黃河、長城、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山西中部城市群要以三晉文化為紐帶,加快打造由城鎮發展主軸串聯形成北起五臺山南至西山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的生態文旅走廊。

加強城市群文化資源的挖掘利用。黃河流域城市群文化資源豐富,多樣性特征明顯,但目前對文化資源的挖掘深度不夠,城市間缺少總體的系統規劃和協同(馬黎明,2015)。黃河流域城市群需進一步加強文化資源內涵的提煉和文化地標的打造,以大古都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為載體,加強核心文化資源的整合,提高不同文化資源的系統性和組織性,形成特色鮮明的文化城市標識。

提升城市群文旅融合發展水平。進一步突出文化資源的經濟屬性,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著力推動文旅融合發展。以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和黃河文化旅游帶構建為戰略依托,著力打造文化產業集群和文旅融合示范區;適應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時代化的發展趨勢,提升文創產業的技術含量,推進古籍、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文化資源的數字化轉化和開發利用,著力打造數字文創和數字文旅,實現現代技術與文化產業、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

增強城市群區域文化認同。區域文化認同是人們經過長期實踐累積下來的用以界定自我、區別于他者的重要媒介。黃河流域不同區段所形成的地域文化,是擁有共同區域文化內涵的群體的重要標志(史鴻文等,2021)。從城市群內部整合和文化要素流動看,城市間的區域文化認同是重要基礎。增強區域文化認同,一方面,需要提高文化的貫通性,將文化“喚醒”,從時間和空間上縮短文化與人們日常生產生活的距離;另一方面,需要從文化根基和現實需要出發,加強對區域文化核心價值的提煉,突出區域文化精神及其標識,將文化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既突出文化的品牌和引領作用,也通過文化和經濟領域的合作,特別是文化遺產的共同保護利用、基礎設施的聯合建設、產業集群的共同打造、生態環境的共同治理等,將文化認同轉變為社會經濟合作的實踐。

(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文旅融合發展驅動黃河流域古都城市更新的機制與成效研究”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測度與對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分別為:42171186、20BJL104;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趙建吉教授、胡志強副教授對本文亦有貢獻)

參考文獻

Bathelt, H.; Malmberg, A.; Maskell, P., 2004, "Clusters and Knowledge: Local Buzz, Global Pipelines and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Creation,"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8(1), pp. 31-56.  

Maskell, P.; Malmberg, A.,1999, "The Competitiveness of Firms and Regions: 'Ubiquitifica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Localized Learning," European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 6(1), pp. 9-25.

Yeung, H. W., 2016, Strategic Coupling: East Asia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New Global Economy,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Zhu, S.; He, C.; Zhou, Y., 2017, "How to Jump Further and Catch up? Path-breaking in an Uneven Industry Space,"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17(3), pp. 521-545.

鄧祥征、楊開忠、單菁菁等,2021,《黃河流域城市群與產業轉型發展》,《自然資源學報》,第2期。

方創琳,2020,《中國城市群地圖集》,北京:科學出版社。

馬黎明,2015,《基于歷史文化資源優勢的文化產業發展目標與重點》,《齊魯學刊》,第4期。

毛熙彥、賀燦飛,2019,《區域發展的“全球—地方”互動機制研究》,《地理科學進展》,第10期。

苗長虹、艾少偉、趙建吉等,2021,《黃河保護與發展報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苗長虹、胡志強,2015,《城市群空間性質的透視與中原城市群的構建》,《地理科學進展》,第3期。

史鴻文、李萌,2021,《論黃河文化精神的生成邏輯》,《中州學刊》,第12期。

Essential Features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pproach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Miao Changhong

Abstrac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s an important anchor for the thorough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major regional strategies, the functional zoning strategy, and the new urbanization strategy. The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re characterized by rich regional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heritage, prominent position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production, insufficient overall development, insufficient innovation and spillover of the central cities, low level of inter-provincial synergy, high proportion of energy and heavy chemical industrie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we need to promote the spatial integra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with network integration, enhance the clustering and spillover capacity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with global and extra-regional linkages, driv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through deepening functional divisions and upgrading the distinctive functions,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urban agglomerations with cultural identity.

Keyword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urban agglomeration, network integration, cultural urban agglomerations, Yellow River Basin

責 編/張 曉

[責任編輯:張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