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前途光明,任重道遠。”“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在此背景下,我國要繼續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要依世界潮流和人類發展文明進步的共性規律,并結合自身國情與中國特色的個性要求,充分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信息化、法治化,合力譜寫中國未來的發展。這一思路上的實證考察可以說明,中國經濟還有著巨大的成長性空間。
中國制造必須升級為中國創造、中國智能制造、中國智慧制造
未來幾十年,中國的工業化要完成從中期走向中后期、再到后期的整個發展過程。中國的制造業規模已全球第一,但以不少具體領域合成的綜合判斷而言,仍然存在大而不強、全而不優的問題。中國制造必須升級為中國創造、中國智能制造、中國智慧制造,這些將必定伴隨著城鎮化過程。按照一般經驗性規律總結,戶籍人口城鎮化水平要接近或達到70%左右,才算完成城鎮化的高速發展階段。現在,中國的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還僅在比45%略高的水平。如果今后每年平均增加一個百分點,那么我們還需要經過15-20年,才能完成城鎮化的高速發展期。
從長期看,工業化和城鎮化是通過一個供需互動的持續經濟循環過程來完成的。這一過程,又必將伴隨中國大地上多輪展開的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升級發展、各產業區域間的不斷互動,以及越來越多地釋放出人力資本培育等方面的只有以經濟學上獨特的“巨國模型”才能描述的巨量需求。回應這些需求釋放的供給側的有效供給,將在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表現其支持發展的功能與潛力、韌性與回旋余地。
這個供需互動的過程,將表現出中國經濟巨大的成長性空間。因此,即使這個過程存在成長由客觀因素形成的一些不確定性和不愉快因素的干擾,我們仍然可以從中認識和把握中國經濟發展成長由客觀因素形成的確定性。
發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實現中國經濟發展的確定性戰略目標
如何把握好中國經濟發展的確定性?基于客觀支持因素,在主觀上發力“做好自己的事情”是最重要的。
在宏觀層面,必須堅持深化改革開放,打造高標準法治化營商環境,堅決貫徹好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的“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由這個“統一”切入,結合“高標準法治化”,實現對所有市場主體產權保護的一視同仁,依法保護公平競爭,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消除各種不當的條塊分割壁壘,更好地促進城鄉一體化,更好地解決“城鄉分治”弊端,更好地在消除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中堵點的同時,擁抱全球市場。
在微觀層面,要有一套清晰的對高標準法治化營商環境原則體系的落實方案。除了涉及企業的“負面清單”之外,還需要有政府自我革命的“正面清單”,再加上“責任清單”,有權必有責,政府行為事前事中事后都要進行績效考評并完善監督和獎懲問責機制。這一套原則體系,關鍵是怎么推廣落實。
此外,大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的共贏發展,要特別注意,在多層次資本市場、金融市場發展過程中,間接金融的比重必然會適當調低,直接金融比重將上升,同時政策性金融、“供應鏈金融”等需要有創新發展,大企業可以更多通過供應鏈金融帶動與自己合作的、廣大的上下游中小微企業,一起尋求發展機遇。
中國政策工具箱的財政政策可用工具是比較充足的
當前,人們很關注財政的可持續性問題,特別是地方財政缺口問題。總體來說,這些年分稅分級財政制度已經相對好地處理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事權與財力運用方面,覆蓋中央和地方共同行使的事權,已經越來越多地具體落實到操作方面的支出責任清單。比如,在醫療保障、公共交通、義務教育等非常重要的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供給領域,中央和地方是按照陽光化的制度規則共同分擔支出,在操作方面,都有清晰的細則。中央、省兩級自上而下的轉移支付,會特定地、選擇性地支持欠發達的和困難的市縣與基層。
近幾年,受疫情沖擊,一些地方出現了財力吃緊的情況。但從全局來看,我們畢竟有改革開放40多年積累的底子,對于頂過這一輪的支出壓力,仍然是有把握的。現在各地發展建設總體而言還是有延續性的,經濟成長性體現的過程大體沒有中斷,只要給予一定的修復條件,成長的態勢就會跟上。而且,我們政策工具箱的財政政策可用工具還是比較充足的。
(作者為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創始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