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青年人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動能

【摘要】青年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未來,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力軍。培養造就規模龐大、素質優良的青年人才隊伍,激發青年人才活力,有助于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升科技創新水平及效能、增強國家綜合實力,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強勁動能。充分激發青年人才活力,應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拓展青年人才謀事創業的舞臺空間,營造良好的發展生態。

【關鍵詞】青年人才 人才活力  中國式現代化 發展動能

【中圖分類號】D432.6 【文獻標識碼】A

人才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和戰略性支撐,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戰略資源。理想信念堅定、專業技能突出、創新意識強烈、奮斗精神持久的青年人才,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源頭活水,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強化對青年人才的培養與使用,充分激發青年人才活力,打造一支德才兼備的優秀青年人才隊伍,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根本要求,能夠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進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提供經久不息的動能保障。

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賦予青年人才新使命、新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從五個方面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要義、科學內涵等方面進行了精準概括和深入闡釋,并號召廣大青年積極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實踐。由此可見,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賦予了青年人才新使命和新任務,為青年人才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偉大征程中展現聰明才智、釋放創新創造活力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和空間。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需要青年人才發揮中流砥柱作用。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現代化道路。一方面,巨大的人口規模需要龐大繁復的社會系統和資源作為支撐,以滿足龐大人口需求的中國式現代化要求,推進全國統一市場現代化、公共服務現代化與社會經濟發展現代化;另一方面,巨大的人口規模奠定了人才自主培養使用的基礎,為中國式現代化推進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隨著我國人口結構發生深刻變化,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人口紅利逐漸消失,這要求青年人才勇立潮頭、主動作為和艱苦奮斗,充分融入國家和民族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需要強化青年人才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青年人才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等歷史時期發揮了關鍵性作用,作出了突出貢獻。他們既是共同富裕的目標群體,也是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堅力量。實現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要求青年人才發揚優良傳統、堅定理想信念、磨礪個人本領,推動民生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做共同富裕推進的先行者和領航員。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需要提升青年人才綜合能力。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它能夠有效避免西方現代化盲目崇尚資本,而精神文明建設出現滑坡的弊病,從而走出“硬實力+軟實力”有機融合的現代化道路。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有利于夯實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也能更加有效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要,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時代內涵和解釋效力。青年人才作為最具有生機活力的群體,其理想信念、精神狀態、綜合素質是構成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激發青年人才活力能夠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增效賦能。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對青年人才而言需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做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主力軍。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激發青年人才科技創新活力。中國式現代化強調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既源于儒家傳統的和諧思想,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要義,更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中國式現代化尊重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主張經濟建設不能破壞生態環境,著力推動生態環境優勢向經濟發展優勢轉化,從而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可持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價值理念,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關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來,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題中之義和根本遵循。青年人才作為科技創新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力軍,其創新意識強烈、創新能力突出、成果轉化效益顯著,是我國緊跟世界前沿科技創新趨勢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必須重點培養的對象。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要求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培養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充分激發各類青年人才創新創造活力,鼓勵青年人才參與環境污染防治和全球氣候治理,爭做美麗中國的建設者和捍衛者。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需要拓展青年人才的國際視野和競爭力。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和平發展的現代化,強調我國與世界各國和平共處、共同發展,加快構建休戚與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和平發展道路上,我國始終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建設與變革,致力于尋求利益共同點和合作連接點,與世界各國攜手共建美好和諧的國際社會。隨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縱深演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逆全球化浪潮甚囂塵上,國際上科技和人才競爭愈發激烈,人類社會面臨許多前所未有的挑戰。立足世界之變、時代之變和歷史之變的拐點,我國提出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中國式現代化,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推進高水平科技創新和高層次人才聚集,對青年人才的支撐作用提出更高要求。青年人才作為衡量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其總量規模、結構層次和流動配置影響著國家戰略布局和未來發展方向。實現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中國式現代化,需要以面向未來、面向科技前沿的眼光為青年人才提供支持,重點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備隊伍,鼓勵青年人才做人類和平發展的推動者和維護者。

塑造并發揮青年人才隊伍優勢,是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重要方面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實現科技、人才、創新聯動發展。作為實現民族復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性資源,人才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青年人才在人才隊伍建設中占據重要地位,他們成長發展潛力巨大,擁有創新意識和活躍思維,是我國不斷實現更高水平科技創新的基礎。因此,全方位培育引進用好青年人才,塑造并發揮青年人才隊伍優勢,是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重要方面。

激發青年人才活力能夠極大驅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人才儲備與轉化決定了國家社會發展的潛力與高度,而青年人才作為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具創新活力的群體。隨著我國人力資源結構逐步發生變化,加快培育人才紅利和人才優勢迫在眉睫。其中,青年人才作為人才隊伍中的新生力量,是實現人才儲備轉換為人才紅利釋放的核心關鍵。具有高可塑性與強學習能力的青年人才有助于促進技術創新擴散,提升區域技術吸納和創新能力,助力經濟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發揮動力支撐作用。統籌推進科技、專業技術、生產經營等各領域青年人才培養,加快青年人才梯隊建設,激發青年人才活力,充分調動青年人才積極性與創造力,引導青年人才開展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取得實質性進展。

激發青年人才活力能夠大幅提升科技創新水平和效能。在當今世界,科技和人才已經成為衡量國家競爭力的關鍵變量,關于這二者的競爭呈現出白熱化的趨勢,多國均推出超常規舉措吸引科技領軍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于我國而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推進科教興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的培育吸引力度,厚植各類青年人才成長發展的沃土。創新驅動發展的本質在于人才驅動,創新驅動的著眼點在于激發人才活力,青年人才政治素養良好、創新思維活躍、創造力和精力充沛,在科研活動和各類重大任務中起著骨干支撐作用。激發青年人才的活力,能夠為國家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持續動能,減少社會發展中的不穩定因素。充分挖掘青年人才創新潛力,能夠促進國家創智創新創業發展,提高我國科技創新能力,推動國際前沿科技攻堅和“卡脖子”技術問題突破,提升科技成果的品質和影響力。積極調動青年人才的創新活力與創造熱情,鼓勵青年人才勇于挑戰、攻堅克難,敢于挑起新時代發展大梁,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

激發青年人才活力能夠顯著增強綜合國力的競爭優勢。從當前人才發展和流動的規律來看,青年人才的理想信念、規模結構和綜合素質日益成為衡量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對青年人才的爭奪也成為各國人才戰略的重要內容。世界各國普遍意識到,誰能在人才激烈競爭的環境下占據優勢地位,誰就能在下一輪科技革命浪潮來臨時搶占先機,取得巨大的發展優勢。我國人口規模龐大,青年人才總量巨大,但青年人才隊伍建設面臨結構性矛盾突出、人才政策精準性不高、人才發展體制機制亟需改革創新、人才評價體系科學性有待增強等現實問題,青年人才活力激發程度與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之間尚存在差距。從整體上看,我國青年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數量偏少,青年人才成長發展面臨內部和外部的雙重壓力,職業發展“天花板”問題還需重點突破。激發青年人才活力和學習潛能,堅定青年成長成才決心,增強青年人才干事創業信心,有助于將我國規模龐大的青年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和經濟社會發展優勢,提升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和人才隊伍實力,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保駕護航和增添動力。

為促進青年人才發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和平臺

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強化黨對青年人才發展的感召和指引。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黨管人才原則作為我國人才工作的根本遵循,是激發青年人才活力的立足點和出發點。我們應充分發揮長期開展青年工作的寶貴經驗和組織動員優勢,強化對青年人才的政治引領和吸納,堅持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人才,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人才,促進青年人才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積極主動承擔民族復興的時代使命,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同時,依托各級黨委和黨組織,推動黨建引領和青年人才發展同頻共振,遵循青年人才成長發展規律和科研創新規律,強化用人單位在青年人才培養、開發和使用上的主體功能,為青年人才發展需求提供全周期服務。著力發揮共青團、殘聯等群團組織作用,廣泛吸引和鼓勵優秀青年人才加入黨的行列,不斷創新拓展青年政治人才培養方式,全面做好新時代青年人才思想教育工作。

持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制約青年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桎梏。激發青年人才活力,培養造就適應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需求的青年人才梯隊,需要全方位培育引進用好青年人才,著力解決限制青年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針對青年人才發展普遍面臨的擔綱機會少、成長通道窄、生活壓力大等問題,應改革完善青年人才管理體制,推動青年人才培養引進、開發使用、選拔評價、流動配置、激勵保障等機制高效聯動和全域創新。一方面,以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為主線,堅持“四個面向”,注重從鄉村振興、基層一線和科技前沿攻關中選拔和使用青年人才,促使青年人才不斷涌現。健全完善全鏈條青年人才培養機制,充分發揮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育才主陣地作用,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能力,暢通各領域青年人才職業發展渠道。另一方面,秉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價值理念,統籌推進用人主體放權和人才減負松綁,建立健全有助于青年人才成長和科研成果高質量產出的評價機制,充分激發青年科技人才的創新活力和奮斗熱情。優化人才激勵和流動機制,在成果分配中最大程度體現知識和創新價值。引導城市青年人才向農村和偏遠地區流動,逐步破解區域人才發展存在的“馬太效應”。

科學部署重大戰略平臺,拓展青年人才謀事創業的舞臺空間。推動青年人才形成地理聚集優勢,提升青年人才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需要促進各類人才發展平臺提檔升級,梯次打造國際一流、輻射廣闊的人才創新平臺矩陣。堅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推進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大力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鼓勵青年人才聚集的區域和城市打造國家戰略性創新平臺,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全面增強我國對全球青年人才的吸引力。瞄準國際前沿科學領域和“卡脖子”技術問題,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給予青年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更大的經費支持、資源保障,推動更多人才支持計劃向青年人才傾斜。推進產學研平臺建設,構建由龍頭企業牽頭、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持、多方面協同配合的創新聯合體,支持青年科技人才主持重大科研項目。聚焦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需要,整合教育、科技、人力資源等多部門力量,著力推進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建設,注重經營管理、鄉村振興、新型行業等領域青年人才培養,加快培養青年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激勵青年人才不斷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形成“萬馬奔騰”的人才競爭格局。

精準滿足人才發展需求,營造有助于激發青年人才活力的良好生態。青年作為整個社會中最積極、最活躍、最具有生氣的力量,做好青年人才工作是關乎國家全局和長遠的大事。推進新時代青年人才培養開發,激發青年人才創新活力,需要精準把握青年人才面臨的實際問題,以超常舉措破除青年人才成長道路上的煩惱和束縛。聚焦青年人才的發展需求,鼓勵用人單位制定青年人才發展規劃,依據不同類型、不同領域青年人才特點針對性給予資源支持,激勵青年人才擔綱領銜和組建創新團隊,改變論資排輩的舊觀念。聚焦青年人才的工作、生活需求,著力關懷青年、信任青年和培養青年,推動服務供給鏈與青年人才需求鏈精準匹配,重點為青年人才提供住房、子女教育、配偶就業、父母養老等服務,差異化滿足青年人才婚戀交友等需求,有效緩解青年人才發展的外部社會壓力,促進青年人才安心發展、安居樂業。堅持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社會環境,在全社會積極倡導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理念,鼓勵青年人才面向戰略性科技前沿、經濟主戰場、國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等領域開展創新創造活動,持續產出一批高價值和有影響力的重大創新成果。

(作者為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 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人民日報》,2021年9月29日。

②劉長軍、謝瑜、謝熠:《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視閾下當代青年人才發展困境及其治理》,《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5期。

責編/周小梨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謝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