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研判明年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挑戰,強調要堅持系統觀念、守正創新,著力做到“六個更好統籌”。“六個更好統籌”覆蓋全面,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用實事求是的、普遍聯系的、全面系統的、發展變化的觀點觀察分析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準確把握住了我國經濟發展的重點任務和關鍵環節,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提供了科學思想方法。切實把握好這“六個更好統籌”,就能夠有效應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各種困難挑戰,盡快推動我國經濟運行在新的一年實現整體好轉。
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是做好當前經濟工作的基本前提
近3年來,面對世紀疫情,我們不斷調整措施、做好統籌兼顧,以防控戰略的穩定性、防控措施的靈活性,有效應對疫情形勢的不確定性,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最大程度保障了億萬人民的生命安全,最大限度減少了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最大程度彰顯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用最小的代價實現了最大的防控效果。
疫情防得住,經濟才能穩得住,人民生活才能保持正常有序,經濟社會發展才能平穩健康。這是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題中之義。這3年來,我國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復工復產,率先實現經濟增長由負轉正,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連續3年中國經濟總量超過100萬億元。即將過去的2022年我國國民經濟總體延續恢復態勢,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保持穩定。這一成績來之不易。
當前隨著病毒變異,以及疫苗接種的普及、防控經驗的積累等,我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我們要抓住這一重要時間窗口,一方面,因時因勢不斷優化調整疫情防控措施,認真落實新階段疫情防控各項舉措,切實抓好群眾的就醫用藥,集中醫療資源,重點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礎性疾病群體的防控,著力保健康、防重癥。另一方面,就是要不遺余力堅持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進生產生活秩序穩步恢復,為明年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做好充分準備。
更好統籌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是推動經濟韌性發展的關鍵所在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強調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更好統籌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放在突出位置,強調堅持以質取勝,以量變的積累實現質變。辯證認識和科學統籌經濟發展質和量的關系,是我們黨領導經濟工作的重要經驗。我們必須從戰略高度充分認識保持經濟發展質和量的有機統一是推動我國經濟韌性發展的關鍵所在。
當前我們已經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新的發展階段、新的使命任務、新的發展環境、新的風險挑戰對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提出了更高、更為緊迫的要求。必須看到,實現黨的二十大擘畫的兩步走戰略目標,我國經濟增長必須在更長時期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這樣才能最大程度激發經濟發展潛能、夯實經濟發展后勁,有效抵御和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而只有通過質的有效提升引領量的合理增長,通過量的合理增長支撐質的有效提升,才能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因此,做好明年經濟工作,一是要繼續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加快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二是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實現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高質量發展,加快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三是要把推動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貫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整個過程,持續激發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形成全國上下競相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濃厚社會氛圍和強大合力。
更好統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內需是實現經濟運行好轉的重要抓手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更好統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內需,通過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支持以多種方式和渠道擴大內需。就在會議召開前夕,黨中央國務院適時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供給和需求是經濟發展的一體兩面。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是應對外部沖擊、穩定經濟運行的有效途徑,而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治本之策。
更好統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內需,就是要從總供給和總需求兩端協同發力、共同配合,形成兩者有機結合新的戰略導向,推動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給、消費和投資、內需和外需、自立自強和開放合作的高水平動態平衡,從而釋放總供給和總需求相互促進的巨大發展潛能。做好明年經濟工作,就是以供求兩端為重要抓手,推動后疫情時代我國經濟運行整體好轉。一是在需求端,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明年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擴大服務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不斷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同時要積極擴大投資需求,根本消除投資障礙,以有效的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帶動全社會投資等。二是在供給端,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優化供給結構,提升高質量供給能力和水平。其著力點在于集中力量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等“卡脖子”薄弱環節,增強我國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性,不斷提升國家戰略物資儲備保障能力,緊緊抓住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過程中孕育的新機遇,開辟新領域、制勝新賽道。
更好統籌經濟政策和其他政策是促進經濟回穩向上的有力保證
宏觀政策是推進經濟盡快復蘇的重要激勵工具,也是促進經濟回穩向上的政策保障。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五大政策體系,既沿襲了過去幾年宏觀政策工具的施策方向和積極效應,又與時俱進布局了政策施力的新的著力點,特別強調要增強全局觀,更好統籌經濟政策和其他政策的有機配合,加強與宏觀政策取向的一致性評估。這個全局觀,就要求政策落實過程中盡可能避免政策實施的“單打一”“一刀切”現象,降低相互干擾和摩擦,減少政策效應傳遞過程中的信息衰減乃至于產生合成謬誤。
當前我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國際經濟組織已普遍預測明年世界經濟和主要經濟體衰退風險加大。面對更加錯綜復雜的新形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宏觀經濟政策取向上,要求從戰略全局出發,綱舉目張做好工作。雖然這幾年我國宏觀經濟政策堅持逆周期調節和跨周期調節,但持續激發經濟發展后勁的其他政策則更具有長遠性、穩定性,比如產業政策、科技政策、區域政策、社會政策等。因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不僅關注財政貨幣政策之間傳導和協同的有效性,也著重提出了產業政策要發展和安全并舉,優化產業政策實施方式,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科技政策聚焦自立自強,有力統籌教育、科技、人才戰略實施;社會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線,尤其要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切實建牢民生保障的“防護網”“安全網”。
更好統籌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是重塑經濟競爭新優勢的基礎支撐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的二十大對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重點布局和關鍵的戰略抉擇。從“新發展格局”的最先提出到對其內涵的不斷豐富拓展,各方面認識已經得以統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更好統籌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這進一步表明了我們繼續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繼續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決心和意志。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堅定不移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重塑我國經濟競爭新優勢的基礎支撐。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其核心要義就是:對于實現國內大循環更為順暢,就要切實打通經濟循環堵點,加快構建高標準市場體系,促進各類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水平,充分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和創造力,加快構建起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于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就是在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同時,更好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以更高效率實現內外市場聯通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加快建設貿易強國,促進發展更高水平的國內大循環。
更好統籌當前和長遠是實現經濟穩中向好長期態勢的重要保證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的最后一個統籌就是要更好統籌當前和長遠,強調既要做好當前工作,又要為今后發展做好銜接。這充分體現了我們做好明年經濟工作,更加注重將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堅持中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相貫通,堅持把發展需要和現實能力、長遠目標和近期工作統籌安排的正確的思維理念和工作方法。
經過新時代10年的偉大變革,我國發展站在新的更高歷史起點上。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各項政策效果持續顯現。就此,我們完全可以預期,明年經濟運行有望總體回升。各地區各部門和各級領導干部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二十大精神和黨中央關于經濟工作的決策部署上來,保持戰略定力,堅持歷史主動,堅定做好經濟工作的信心,積極引導和改善社會心理預期,綱舉目張做好工作。只要我們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和“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意識真抓實干,改革創新,求真務實,就一定能不斷書寫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篇章。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