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券商投行業務質量評價結果出爐。近日,中證協發布2022年證券公司投行業務質量評價結果的公告,其中,12家券商被評為A類,50家券商被評為B類,15家券商則被評為C類。
專家表示,對券商投行業務質量進行公開評價,有助于完善證券行業激勵約束機制,促進證券公司主動歸位盡責,進一步建立健全與注冊制相匹配的理念、組織和能力,切實提升投行業務執業質量,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從“比數量”轉向“比質量”
12月2日,中證協發布《證券公司投行業務質量評價辦法(試行)》,明確對投行業務執業質量、內部控制、業務管理等內容的評價方法與程序,建立投行業務執業質量評價體系,并表示評價結果將向社會公開作為執業機構專業聲譽積累和監管部門實施差異化措施的參考依據。
一周后的12月9日,中證協發布2022年證券公司投行業務質量評價結果。據中證協介紹,本次評價期間為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評價對象是期間內完成項目的77家保薦機構,評價項目覆蓋期間審結的全部主板、創業板、科創板首發和再融資項目,共計1349個。
最終評價結果顯示,12家公司被評為A類,50家公司被評為B類,15家公司被評為C類。其中,12家A類券商分別為申萬宏源承銷保薦、國元證券、中信證券、華泰聯合、中金公司、興業證券、中原證券、長江證券承銷保薦、中泰證券、安信證券、五礦證券和國金證券。
A類證券公司以頭部券商居多。以申萬宏源為代表,申萬宏源表示,公司持續強化投行業務戰略布局,加強內外部業務協同,不斷完善主板、創業板、科創板、北交所、新三板業務服務機制,形成了覆蓋掛牌、督導、發行、研究、投資及做市的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
部分“體瘦質優”的中小券商也加入其中。例如,國元證券表示,多年來,公司始終將投行項目質量放在首位,盡職履行保薦職責,從源頭把關,真正做到對項目的“保”和“薦”相結合。中泰證券表示,公司立足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定位,不斷提升專業化水平,投行、研究等領域躋身行業前列,財富管理轉型邁出堅實步伐,資管、基金、期貨等業務增長迅速,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新動能。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招商證券、中信建投、國泰君安、銀河證券、廣發證券等在內的一批龍頭券商,并未獲評A類,僅獲得了B類評級,表明評價重點在于“拼質量”而非“比數量”。
“對比此前中證協發布的債券評級結果,可以看出,評級與資產規模和項目數量均無太大關系。”中航證券非銀金融行業分析師薄曉旭分析,一方面,國元證券、中原證券、長江證券、中泰證券、安信證券等中小型券商在公司債券業務執業能力評價中評級為B,但此次評級中榮獲A類;另一方面,從券商投行業務數量來看,2021年中信建投共計完成IPO 46件,遠超除中信證券以外的其他券商,但此次評級僅評為B類。
廣發證券非銀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陳福表示,此次投行業務質量評估從執業質量、內控評價、業務管理三方面評估券商投行業務質量,在全面注冊制預期落地前的關鍵時點,公布評估結果,能夠促進券商進一步建立健全與注冊制相匹配的業務能力,形成專業、高效、合規的業務生態,推動券商自律、自覺,歸位盡責。
提升投行業務執業水平
對于開展本次評價,中證協表示,主要是為促使證券公司進一步建立健全與注冊制相匹配的理念、組織和能力,形成專業為本、信譽為重、責任至上、質量制勝的執業生態,勤勉盡責把好資本市場的入口關,促進提高上市公司質量。
就在前不久,證監會發布《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5)》,提出力爭到2025年,上市公司結構更加優化,市場生態顯著改善,監管體系成熟定型,上市公司整體質量邁上新的臺階。
這對以券商為代表的中介機構資本市場“看門人”提出更高要求。為更好履行資本市場融資中介的職能使命,今年以來,證券行業回歸投行本源,不斷提升業務執業能力和執業質量,借助多層次資本市場滿足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企業的差異化發展需求,暢通科技、資本和實體經濟的高水平循環。
根據同花順iFinD統計數據顯示,券商年內已服務400家企業實現A股首發上市,募集資金達5695億元,目前A股上市公司已突破5000家。同時,A股承銷費率逐步降低,與國際市場逐漸接軌,今年以來,滬、深證券交易所IPO承銷及保薦費率平均值為7%左右。
受益于A股上市公司數量不斷攀升,券商投行業務出現逆勢增長。今年前三季度,證券承銷與保薦業務凈收入446.03億元,占比由去年的11.36%提升至14.66%;財務顧問業務凈收入46.22億元,占比由去年的1.29%提升至1.52%。同時,投行業務集中度進一步加強。從IPO募資規模來看,今年以來,IPO募資規模排前十的券商分走了行業三分之二的蛋糕;從主承銷商承銷數量來看,頭部效應也持續強化,承銷家數排前五的券商包攬了七成以上首發IPO承銷數量。
以中信證券為例,公司投行業務優勢顯著。今年前三季度,完成境內股權承銷金額2609億元,市場份額達20.4%;完成境內債券承銷金額11701億元,市場份額5.96%;完成境內通道類并購交易金額729億元,市場份額達31.3%。
“近年來投行業務集中度持續提升,呈現強者恒強態勢,隨著監管對合規執業的關注度不斷加強,未來合規風控和專業服務能力強的頭部券商將更為受益。”平安證券非銀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王維逸表示。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表示,通過評價結果形成市場化的專業聲譽約束機制,將有效引導券商投行業務從數量競爭轉向質量競爭,督促券商更加重視投行業務專業化水平,更加關注內部控制和治理體系建設。未來隨著投行業務執業質量評價體系的進一步完善,預計券商投行競爭格局將會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頭部券商繼續領跑,中小“黑馬”不斷亮相突圍,共同為實體經濟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
切實發揮“看門人”作用
專家認為,隨著宏觀經濟持續穩定恢復、注冊制改革穩步推進,券商投行業務將迎來良好發展機遇,未來發展空間值得期待。
“投行業務有望成為券商最具成長性的業務板塊。”田利輝表示,未來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在全市場推行注冊制的大方向下,在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相互補充、快速發展過程中,投行有望迎來更多政策紅利。并且,隨著A股IPO數量不斷提升,券商投行業務收入將出現明顯增勢,基于專業實力和資源稟賦開展業務的券商優勢突出。
“防疫政策優化、美國加息趨緩、資產質量改善等因素共振,2023年資本市場有望底部回升。”陳福表示,在全面注冊制實施的預期下,投行承銷保薦業務和一級市場投資業務有望迎來增量,且市場回暖有助于將2022年一級市場投資的浮虧回正。同時,注冊制下,一級私募股權子公司的項目退出路徑更加暢通,有助于券商完善對企業的全生命周期融資服務,利好優質資產獲取和投資定價能力強的券商進一步增厚收益。
在信達證券非銀首席分析師王舫朝看來,隨著投行業務質量評價體系等監管制度的不斷優化,券商投行業務質量有望得到有效提升,預計未來業務專業化水平更高、內控制度更完善、流量基礎更扎實的優質券商將會有更強的競爭力。
與此同時,券商專業化水平和合規風控能力也需得到足夠重視。11月25日,證監會通報對8家證券公司投行業務內部控制及廉潔從業專項檢查情況,檢查發現部分證券公司存在內控制度和保障機制不健全、內控把關不嚴格等問題,個別證券公司存在內控組織架構不合理、崗位職責利益沖突、投行團隊“承包制”管理等較為嚴重的問題。多家券商因此被點名。
如何督促券商投行業務歸位盡責,切實發揮“看門人”作用?“發現一個好公司,是考驗投行核心能力的關鍵。”國信證券副總裁、投資銀行事業部總裁諶傳立表示,券商要苦練內功,具備一雙發現優秀企業的眼睛,具備更高的資產定價能力、投研能力,以及更高的道德水準和社會責任感,把真正優秀的企業推薦給投資者。同時,要把主動防范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學防范,早識別、早預防、早發現、早處置重點風險,著力完善注冊制風險安全防線,筑牢底線,不碰紅線。
“券商要進一步加強投行業務研究,重視專業人才培養,規范IPO投價報告的形成過程,提升投價報告專業性,充分發揮投價報告在發行定價中‘錨’的作用。”田利輝認為,在投行業務重點發力方向上,券商要守住風險底線,立足實體經濟需要,引導社會資本更多流向“專精特新”企業、前沿科技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著力支持科技創新,不斷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質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