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社會保障體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網和社會運行的穩定器,全面織密社會保障網,增強保障的均衡性和可及性,能夠有效提高社會韌性,更好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護航。
人身保險行業長期以來是參與建設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力量。特別是國有保險公司,更應充分發揮“頭雁”效應,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發揮主力軍作用。近年來,中國人壽借助公司產品服務、營銷體系、生態平臺、資金運用、風險防控五大優勢,助力補齊民生保障短板,增進人民福祉。新征程上,我們要更好地服務民生保障,著力服務新群體,把握新模式,提升新能力。
服務新群體
我國社會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新市民、新業態從業人員、脫貧人口等成為進一步提升社會保障水平,實現社會保障體系全民覆蓋、公平統一的重要群體,也是壽險業關注、服務的焦點。
一是關注新生代。新生代是我國生產和消費的重要力量。新生代保險意識更強,同時購買理念更加成熟。二是關注新市民和新業態從業人員。我國新市民約有3億人,是城鎮就業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外賣、快遞、網約車等新業態從業人員,大多來自新市民。商業人身險需要發揮保障的靈活性,為新市民提供可得性強、成本可控、解決職業痛點的產品和服務。三是關注新脫貧群體。要織密防返貧保障網,就必須解決好脫貧人員的醫療保障問題,進一步降低醫療自付比例。四是關注新可承保人群。慢病、高齡、失能、心理疾病患者等人群,由于風險敞口更大,往往難以獲得商業保險保障。近年來,壽險業已逐步圍繞老齡、患病人群創新產品和服務,覆蓋面有待進一步提升。
面對新群體保障不充分的情況,中國人壽堅持保險姓保,積極提供針對性服務。2021年公司為社會提供381萬億元保額的風險保障,提取責任準備金3.4萬億元。持續推出鄉村振興和新市民專屬保險產品,在28個省份落地開花;大力發展專屬商業養老業務,部分試點地區新業態和靈活就業人員參保比例超過70%;針對癌癥患者用藥貴的難題,推出專屬特藥險產品。截至2022年上半年,公司普惠保險已承保3.4億人次,保額47.6萬億元。
把握新模式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催生出更高層次的保險產品和服務需求。壽險作用正從較單一的經濟補償轉向“經濟補償+風險減量”,初步探索出一張保單全覆蓋、“主險+附加險”、“產品+服務”等保險保障模式,但也出現了一些難題和短板。比如,一張保單全覆蓋模式強調盡可能把多種風險納入一張保單,覆蓋客戶全生命周期保障需求,雖然管理簡便,但也帶來了“高價低保”問題。
長期以來,中國人壽主動作為,堅持以客戶為中心,構建“產品+服務+科技”新模式,積極解決原有模式的問題和不足,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保障需求。公司不斷豐富產品服務供給,多次迭代更新;深入推進健康養老供給側改革,支持“國壽嘉園”專業養老品牌,先后發起設立規模達500億元的大健康基金和200億元的大養老基金。通過整合線上線下及內外部醫療健康管理資源,國壽大健康平臺服務項目數量已過百,累計注冊用戶量位居行業前列。
提升新能力
未來,壽險業還須加快能力升級,進一步實現供需兩端精準對接,更好惠民生、暖民心。
一是持續提高生態整合能力。康養生態涉及的領域往往投資回報有限、回收周期長、專業程度高,需要長期的戰略耐心、大量的專業人才和不懈的經驗積累。二是持續提高風險識別、精準定價能力。壽險公司需要強化風險管控,加強與醫院、醫保部門以及健康管理第三方的合作,深入分析、完善特定人群的年齡、疾病分布等信息,確保為患病人群、老年人等提供多層次、可持續的保障。三是持續提高產品和服務送達能力。壽險公司需要加快推進營銷體系改革,加大數字化建設力度,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精準送達能力。
多年來,中國人壽堅持改革創新,不斷提升風險管理能力。公司打造了一支行業領先的銷售、精算、產品、健康管理、風控人才隊伍,正加快推進營銷體系改革,“一體多元”布局更加成熟;大力推進數字國壽建設,銷售、服務數字化、智能化、線上化水平大幅提高,業務線上化率達到96.5%,在多地開通“理賠直付”服務,與3萬多家醫院進行“一站式”對接,實現出院即賠付。
中國人壽將堅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胸懷“國之大者”,適應人口老齡化進程,全力服務健康中國建設,切實為建設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貢獻力量。
(作者為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