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傳統技藝類非遺傳承發展的三重價值

【摘要】傳統技藝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流淌的文化”,是中國人民能夠切身感受的“活的傳統”。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技藝也在隨著時代發展不斷展現新的工藝文明形態。讓傳統技藝既“傳得下去”又“活得起來”,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使命的內在體現,也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外在標志。為此,我們需要做好對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挖掘與傳承保護,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技藝 文化自信【中圖分類號】G124【文獻標識碼】A

2022年11月,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7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不同于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于日常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家族中和社區中的長者在生產生活和禮儀活動中將與之相關的技法、習俗通過言傳身教傳遞給血緣親族以及社區中的年輕一代,使得特殊的技藝訣竅以及有關的儀式和儀軌知識代代傳承。此次申遺成功再次體現了中華文明對人類文化多樣性的貢獻,是向世界傳播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就、介紹中華文化的新機遇。我們應該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加深對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認知,并積極拓寬此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路徑。

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三重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休戚與共、血脈相連的重要紐帶。”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精神內涵與表達形式也應隨著時代變化不斷豐富和發展。作為唯一不斷代傳承的文明古國,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特別是傳統技藝方面的資源尤為突出。在進一步做好文化傳承發展的基礎上,持續挖掘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對于強化文化紐帶、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言傳身教的特性,在保持社群文化的認同感和持續性上具有先天優勢。文化認同一方面來自于文化主體對自身的認同,另一方面來自于其他群體、民族對文化主體所確證的文化的接納與承認。文化是在特定地域經過長時間的發展逐漸形成的,法國哲學家丹納在《藝術哲學》中將環境作為精神文化的外部動力。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言傳身教將技藝的訣竅代代相傳,形成了代際傳承關系,在人與自然、社會以及自我的交互中形成了特定的行為模式和社會文化規范,也逐漸形成了特定的社群環境,進而構建起文化符號認同、文化身份認同與文化價值認同。傳統技藝承載的非文字的知識、習俗、儀式、倫理道德與生產工具、器物在特定群體中形成了具有文化表征意義的指示符,反映了社群調節社會關系的共同觀念,如以茶待客、以茶睦鄰等觀念彰顯了謙和禮敬的人文精神,促進了人際關系和諧,具有獨特的社會價值。

其次,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保留手工傳統的嚴苛要求,凸顯出人作為勞動者的非凡智慧和價值,有助于進一步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馬克思提出“人的世界歷史性存在”,也就是在歷史發展中將考察重點放在作為“社會關系總和的人”身上。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方面沒有歷史斷裂,另一方面集中體現勞動者的技藝技法,是在歷史維度上考察人的重要實踐。人類社會進入工業化后,機器代替手工成為一種趨勢,如今的智能化在某種程度上也在加速這一進程。在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保留手工傳統的嚴苛要求,凸顯了人作為勞動者的不可替代性。亞里士多德指出“手是優先于許多工具的工具”,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手工技藝正是對人類勞動價值的尊重和肯定。

最后,手藝人和手工藝品的雙重升級轉變,促進了傳統技藝藝術價值的重新認定,進而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品位、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手工從業者實現了從手藝人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身份轉變,使得手工藝品具有藝術品的性質。英國藝術史家貢布里希認為“沒有藝術,只有藝術家”,這正是對藝術家的認定。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其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言人,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在手工業時代,手藝人雖然掌握了一定的手工業生產技術,但在“士農工商”的傳統社會階層劃分中,其處于“工”這一階層,社會地位并不高。而當代社會對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藝術設計者和相關理論話語的介入、新聞媒體的宣傳推廣,使手藝人文化傳承者的身份得以顯現。這樣的轉變既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要求相呼應,又與傳承人提升自身地位以及承擔社會文化責任的意識覺醒相聯系。

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的路徑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是伴隨著現代化、城市化出現的時代命題。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需要適應社會發展趨勢,把握消費動向和需求,在滿足人民需求中傳承發展,在弘揚中華文化中增強自信。

第一,強化師徒傳承機制,注重從儀式到審美的完整傳承。傳統的師徒關系僅次于父子關系,通過拜師禮儀建立師徒關系,更加具有儀式感與莊重性。“口傳身授”是師徒傳承的重要方式。從審美的角度看,中國傳統工藝自古以來就注重空間的韻律感,講究“手感軌跡”,強調對曲線、流體的把握,通過不同維度的審美體驗最大限度地給欣賞者美的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需要強化師徒傳承機制,不僅原原本本地傳承技藝技法,也需要完成審美經驗的延續。

第二,促進時代化創新表達,深入消費市場,融入潮流風尚。可以充分開發和利用傳統美術遺產中的豐富資源,將工業產品設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將傳統裝飾圖案所代表的符號與時代、社會需求相聯系,不斷對其進行時代化的創新表達。學者滕守堯曾指出:“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可以根據色彩的這種心理感受而賦予它某種特定的象征意義……過去的經驗在心里積淀成某種‘圖式’,而某些特定的期望又會決定去選擇那種圖式。”“國潮”文創就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化與利用,其將中國的歷史文化元素引入裝飾藝術設計中,吸收古代工藝美術思想的精華,通過冷暖色彩、畫面主題的選擇來表達裝飾設計中的情感變化。

第三,堅持市場化、品牌化運作,滿足消費升級與文化消費需求。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性發展需要擺脫“輸血救治”性的保護開發,跨過品控、產能和品牌三道關口。一些擁有地理產品標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率先頒布了行業技術標準,如GBT30670-2014云錦妝花緞國家標準、DB3201T1059-2021雨花茶栽培技術規程等。從技術生產的要求出發,各類傳統工藝擁有新的國標,是適應產品和人員流動性、保證產品質量一致性的結果。為保證產量、縮短生產周期、讓工藝品不僅是純欣賞品,一些廠家開始使用輔助技術。例如:現代云錦織造過程中數字挑花機的使用,使得云錦裝飾畫的制作保留了工藝性與可流通性,手工產品不至于成為個體藝術家的創作,脫離現代生活。在品牌方面,傳統工藝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所具有的價值,除了其固有的產品價值,還有從歷史文化遺產轉化而來的品牌價值。而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品牌化、市場化運作獲得的資金,又可以重新投入到傳統工藝的傳承和創新中,實現工藝的迭代。

第四,創新沉浸體驗模式,增強文化感染力和傳播力。觀摩與親身體驗是對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為直接的認知方式。創新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覽內容與形式,可以獲得更好的文化傳播效果。漢服是中國傳統服飾,中國自古就有“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美稱。人民群眾通過感受漢服之美,可以體察所謂“服章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謂之夏”;通過穿著漢服參與手工體驗,可以體驗“服章禮儀”的場景,在展現技藝的同時,也可以宣傳與之相關的服飾文化。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將日常生活審美化,讓人民群眾賞析生活的藝術,把藝術的生活帶回家。

第五,增加視頻對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錄與傳播,擴大非遺文化的滲透力和影響面。近年來,各地興起了拍攝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的熱潮。傳統工藝作為一種文化資源經過語言、光影、鏡頭的修飾,成為具有視覺美感和聽覺沖擊力的紀錄片,滿足了人民群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審美期待。然而,在時下流行的短視頻平臺上兼具專業性和趣味性的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頻數量并不多。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傳承人可以參與數字作品創作,運用視聽語言對項目特點進行深挖,結合傳承人技藝特點,突出“見人、見物、見生活”的主題,形成線上線下的融合互動。同時,可以根據傳統工藝特點,依靠文獻資料、民俗實物、口述材料考證,以數字化的方式對傳統工藝進行復原展示,展現古人的文化創造和老百姓的鄉土記憶。以影像書寫傳統工藝史,能夠避免“人在藝在,人亡藝亡”的傳承困境。這類數字化的文化產品,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讓群眾學到了知識,也得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實現了公共文化產品的美育功能。

第六,把非遺文化傳承與推進鄉村振興有效結合,在農村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廣闊天地。鄉村振興和技藝振興恰似一個硬幣的兩面,機器化大生產帶來了鄉村人口轉移與傳統工藝衰落。鄉村與傳統工藝是文化整體,傳統工藝相關的習俗、節慶及其依托的物質載體構成了一個共同體。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精準扶貧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成為了建設具有生態文明理念、堅持綠色發展道路振興鄉村的重要力量。隨著鄉村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科技的進步,一方面,傳統工藝在科技的輔助下,不斷提高生產效率,改變產品結構,生產符合現代生活習慣與審美的手工藝品,不僅增加了鄉村產業產值,并且以產品為媒介向世界傳播中華文明;另一方面,鄉村與傳統工藝凝結了中國傳統社會生產和生活的智慧,承載了中國人民田園牧歌式的鄉愁,是精神家園與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保障。比如,劃定鄉村文化生態保護區,建立文化生態博物館,對于保存中華文化的基因密碼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藝術學院)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一般項目“多元融通視域下的新時代文化消費研究”(項目編號:22BH143)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吳壽彭譯:《動物四篇》,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②滕守堯:《審美心理描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責編/靳佳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李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