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定步伐

【摘要】2012-2022,十年非凡歷程,中國經濟發展寫下濃墨重彩的篇章:十年來最突出的理論成果,就是形成了習近平經濟思想;十年來,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我國經濟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臺階,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促進共同富裕創造了有利條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改革和創新成為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動力;“一帶一路”倡議助力打造開放型經濟新格局,成效惠及世界。展望新征程,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中國經濟發展前景一定會更加光明!

【關鍵詞】習近平經濟思想 新發展理念 新時代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新時代十年,我國經濟建設方面里程碑意義的偉大變革至少集中體現在五個方面:確立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為做好新時代經濟工作指明了正確方向、提供了科學指引;新發展理念回答了關于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指導中國經濟邁上了新臺階,推進高質量發展;“兩山”理念引領中國環境治理和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碩果;改革和創新成為新時代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引領高質量增長;“一帶一路”倡議助力開放型經濟新格局,加快國內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并與沿線國家實現共贏。

習近平經濟思想是新時代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的理論結晶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判斷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科學把握發展面對的歷史條件,在指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時代化,形成了習近平經濟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

2017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習近平經濟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當代中國、21世紀世界的最新理論成果,其中包括諸多重要內容,如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保證我國經濟沿著正確方向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到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之中;堅持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立足大局,把握規律;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決掃除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堅持適應我國經濟發展主要矛盾變化完善宏觀調控,相機抉擇,開準藥方,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堅持問題導向部署經濟發展新戰略,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變革產生深遠影響;堅持正確工作策略和方法,穩中求進,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底線思維,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邁進;等等。

習近平經濟思想是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理論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經濟思想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我國經濟發展實踐形成的重大理論成果,為做好新時代經濟工作指明了正確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回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經濟發展歷程,在每一個發展階段,中國共產黨都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創立了指導中國經濟實踐的偉大理論,取得了經濟建設的偉大成就。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創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中國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經濟建設上,我國經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經濟邁上了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

十年來,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我國經濟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臺階,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促進共同富裕創造了有利條件

貫徹新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發展理念是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回答了關于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闡明了我們黨關于發展的政治立場、價值導向、發展模式、發展道路等重大政治問題。全黨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我國經濟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臺階。2021年,GDP總量增至114.4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到80976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超過1.2萬美元,接近世界銀行劃設的高收入國家門檻。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形成了超過4億人的中等收入群體。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國家,制造業增加值連續多年位居世界首位,有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發電裝機容量、互聯網基礎設施規模等均居世界第一。此外,我國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二大消費市場、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與外匯儲備第一大國,中國在世界經濟舞臺上的影響力日益增強。

新時代的十年,在全球貧困狀況依然嚴峻、一些國家貧富分化加劇的背景下,我國歷史性地消除絕對貧困,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調研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重要思想,扶貧方式發生重大轉變。2015年11月,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現脫貧攻堅目標的總體要求,發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總攻令,要求做到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六個精準”基本要求,實施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五個一批”精準扶貧。2020年11月,隨著全國最后9 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我國實現了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歷史性成就。這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團結奮斗贏得的歷史性勝利,是彪炳中華民族發展史冊的歷史性勝利,也是對世界具有深遠影響的歷史性勝利。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期盼,更是我們黨作出的莊嚴承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領導人民艱苦奮斗,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黨領導人民在舊中國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有效維護了國家主權和安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邁出了堅實步伐。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的戰略構想,黨的十三大對這一構想進行了確認:“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一九八〇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實現;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黨的十五大將第三步戰略目標分解為三個階段實施:“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二零零零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黨的十八大發出“一定能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定能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宣示,其中,加上“和諧”一詞,去掉“基本”二字,把“現代化”變成“現代化國家”,進而確立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就是在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的第二、第三階段任務。

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黨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總的戰略安排是分兩步走: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

從全球工業化發展歷史看,工業化一般都伴隨著環境污染,較難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統一。為此,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美麗中國”成為中華民族追求的新目標。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安吉天荒坪鎮余村考察時首次提出“兩山”理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兩山”理念闡明了保護生態環境與發展經濟的關系,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指出了綠色發展的新路徑。

“兩山”理論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價值遵循和方法論原則。我國加強環境保護法律制度建設,依法保護生態環境。當前,生態環境領域現行法律達到30 余部,初步形成了覆蓋全面、務實管用、嚴格嚴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2014年4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八次會議通過了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以空前的力度打擊環境違法犯罪;2015年4月,國務院印發《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治理水污染,改善水環境;2016年5月28日,國務院印發《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防治土壤污染,改善土壤質量;2018年1月1日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對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固體廢物和噪聲四大類污染物、共計117種主要污染因子征稅;2018年10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六次會議通過了再次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進一步提高了保護大氣的力度。

十年來,我國實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取得重大突破。從2013年到2020年,我國首批實施新空氣質量標準的74個城市PM 2.5的濃度下降了48.6%,空氣優良天數比率上升了17.9個百分點。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監測的876個在用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為94.2%,總體保持穩定。全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農用地土壤環境狀況總體穩定,保障了農產品質量的安全。

黨的十八大以來,“兩山”理念引領綠色發展,我國探索出了一條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例如,壓縮并淘汰“三高”產能,限期淘汰落后產能和不符合相關強制性標準要求的燃煤發電機組,實施煤炭去產能措施,關閉生產技術落后的小煤礦;積極開發新能源,建設太陽能、風能、氫能等綠色可再生能源產業;創新碳交易機制,以碳排放指標調劑手段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浙江、福建、陜西、江西等省嘗試碳匯指標公開掛牌交易,將“綠水青山”的生態服務價值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經濟效益;等等。

十年來,“兩山”理念指引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探索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推動我國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兩山”理念凝結著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關系的深邃思考,引領我國發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轉變。

順勢而為、應勢而變,創新發展理念,改革和創新成為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動力

隨著世界經濟格局深度調整,國內支撐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新常態標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有幾個主要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新發展階段,不再是追求高速增長的階段,而是追求高質量發展的階段。從要素驅動型增長轉換為創新驅動型增長,從速度優先轉換為效率、質量優先,我國經濟發展發生了重大轉型。在新發展階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改革和創新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動力。在新時代的十年間,我國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超大規模市場潛力持續釋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旨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取得顯著成效。

科技創新是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2016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頂層設計和整體部署創新戰略。新時代的十年,我國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和先進裝備制造業,積極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2021年我國工業生產持續發展,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較快增長。移動通信、語音識別、第三代核電“華龍一號”、掘進裝備等躋身世界前列,集成電路制造、C919大型客機、高檔數控機床、大型船舶制造裝備等加快追趕國際先進水平,龍門五軸機床、8萬噸模鍛壓力機等裝備填補多項國內空白。與此同時,我國數字經濟正在發揮新引擎作用,成為穩定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持續提升,“互聯網+制造業”新模式不斷涌現,工業互聯網邁出實質性步伐。互聯網與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不斷推動數字經濟日新月異。

“一帶一路”倡議助力打造開放型經濟新格局,成效惠及世界

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出訪哈薩克斯坦期間,首次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同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重要演講,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2015年3月28日,我國正式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從時代背景、共建原則、框架思路、合作重點、合作機制等方面對“一帶一路”倡議進行闡釋,我國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

中國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不斷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共識。“一帶一路”從理念轉化為行動,連點成線到面,在廣袤大陸上落地生根。截至2022年7月,中國已經同149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形成3000多個合作項目,投資規模近1萬億美元。截至2021年年底,中國已經和84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支持聯合研究項目1118項,在農業、新能源、衛生、健康等領域啟動建設53家聯合實驗室,創新絲綢之路建設朝氣蓬勃。在貿易暢通方面,經貿合作再上臺階。在資金融通方面,逐步健全多元化融資體系。共建“一帶一路”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我國形成了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格局。“一帶一路”倡議的實踐,也在不斷夯實民心相通的民意基礎。

十年非凡歷程,中國經濟發展寫下濃墨重彩的篇章。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胸懷“兩個大局”,洞察時代大勢,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引領中國經濟巨輪沿著高質量發展新航道攻堅克難、破浪向前,我國經濟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現代經濟史研究中心主任)

責編/賈娜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李一丹]
標簽: 中國經濟   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