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糧食安全,關鍵是要保障糧食生產能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宿豫區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基礎性工作,通過健全建設和管護機制,全力全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在穩面積、增產能、提效益、靚顏值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近年來,宿豫區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突出高位推動,創新工作機制,規范項目實施,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截至2022年底,全區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50.67萬畝、占比87.54%,平均畝產1150公斤,確保了糧食生產旱澇保收、穩產高產,成為名副其實的“噸糧田”。2021年度,宿豫區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獲省政府督查激勵。
聚焦糧食安全,健全工作推進機制。宿豫區牢記“國之大者”的歷史使命和定位,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性工作,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堅決扛穩糧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責任。突出高位統籌。成立由區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區委、區政府分管同志任副組長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出臺《宿豫區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實施方案》,形成上下聯動、部門齊心、協同推進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組織領導體系,統籌推進全區高標準農田建設。突出高標規劃。堅持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與鄉村振興規劃、現代農業發展規劃有機銜接,推行高標準農田建設“一張圖”工作,對田間道路、灌排水系、農田林網等項目,進行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形成集中力量、重點投入、連片開發的建設模式。突出高頻調度。將高標準農田建設納入高質量發展考核體系,列入“為民辦實事”重點項目督查清單,堅持周督查、月通報,定期通報各項目進展、存在問題,并組織召開專題會議進行研究會辦,以嚴格督查考核激發責任單位主動性,確保高標準農田項目順利推進。
聚焦量質并舉,健全精品建設機制。堅持數量與質量并重,以農業生產需求為導向,多措并舉加強項目管理,多管齊下提升項目品質,全力打造質量過硬、群眾滿意的精品工程。提高建設標準。率先提出“無散亂雜樹、無裸露墳塋、無分散地塊、無零散房屋,田成方、林成帶、渠成系、路成網”的“四無四成”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扎實推進模式創新、田美建設、耕地提質、宜機化改造、精準管護五大工程,將“高標田”升級為“景觀田”。完善工作機制。圍繞項目立項、申報、審批、實施、竣工、驗收全過程,制定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選項備案制度》《項目評審制度》《督查考核制度》《工作會辦制度》《項目驗收制度》等,強化制度約束、嚴把質量關口,切實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制度化、規范化水平。加強全程管控。創新“第三方代管制”,通過公開招標方式優選專業團隊從規劃設計到竣工驗收全程參與監管。采用現場督查“交辦單”制度,及時解決項目建設存在問題,保障工程質量與進度。全面推行全過程檢測、審計和檔案收集管理,實現工程完工、審計完成、檔案完備“三同時”。
聚焦系統集成,健全融合發展機制。圍繞服務推動鄉村全域振興目標,探索“高標準農田+”模式,做到建好農田、用好農田,推行“三結合”。堅持與農房改善相結合。優先推進項目區內農房改善,引導農民自愿進城入鎮或到新型農村社區居住,以農房改善帶動農民集聚、整合土地資源、加快集中流轉、促進規模種植,實現集體和農戶“雙受益”。2022年度項目區內耕地已基本流轉,流轉率達90%。堅持與農園創建相結合。全力開展國家級農園創建工作,結合新莊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加快推進“小田并大田”,推動土地連片整理,促進規模化種植、宜機化作業、集約化發展。目前,現代農園高標準農田占比達92.48%,大田作物機械化水平超過90%。堅持與農村環境整治相結合。注重農田基礎設施與村莊環境相配套,做好水、路、林、田四個方面的文章,發揮高標準農田的生態功能,助推美麗鄉村建設。
聚焦協同聯動,健全長效管護機制。探索建立“區負總責、鄉鎮主體、群眾監督”的“三位一體”高標準農田長效管護機制,有效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長期發揮效益。完善政策保障體系。建立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工程管護經費保障機制和領導小組辦公室建后管護巡查制度,出臺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建后管護辦法,明確管護主體,壓實管護責任,確保高標準農田建成一畝、管好一畝。近兩年,區財政投入高標準農田管護經費100余萬元,年均開展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專項巡查40余次。創新基層管護模式。將高標準農田管護與推進“田長制”相結合,每個鄉鎮配備一名總田長,每個項目區按照規模大小配備一名或多名田長,負責項目區日常巡查管護,實現塊塊農田有田長,管護責任全覆蓋。創新高標準農田項目保險模式,前期,將8.3萬畝高標準農田納入商業保險保障試點,質保期5年,有效緩解基層管護壓力。探索群眾參與機制。持續開展高標準農田管護宣傳,充分調動農民參與工程管護積極性。建立農民參與高標準農田建后維護和監督機制,實現“小問題自行維修、大問題向上反映”,切實增強農民作為工程使用主體的責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