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來,A股市場IPO持續活躍,但同時一些企業終止了IPO。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已有逾250家公司IPO進程按下“終止鍵”。
IPO申請終止數量攀升,是注冊制改革下,監管部門加大IPO審核把關力度,從源頭提升上市公司質量的表現。作為衡量企業實力的重要標志之一,公開發行上市是很多企業追逐的目標。上市的好處顯而易見:企業可以更為便捷地進行低成本融資,有助于改善企業公司治理結構,建立規范、透明的現代企業制度,提升知名度,增強發展后勁等。總之,企業上市既“吸金”又“吸睛”,于企業、于投資者都大有裨益。
硬幣的另一面是,公開發行上市的風險也不容忽視。成功IPO后,企業成為公眾公司,置于聚光燈下,必須接受更嚴格的監管監督,這對公司治理水平、信息透明度、業績可持續發展等都提出更高要求。上市公司能否經受住各方面考驗,小則關系其股價高低,大則關乎整個企業的“生死存亡”。
從過往經驗看,成功上市不等于就此“上岸”。叩開資本市場大門后,因經營狀況不佳、業績虧損、財務造假等原因,最終黯然退市的故事屢見不鮮,甚至不乏破產清算的案例。未來隨著常態化退市制度的持續推進,A股市場優勝劣汰將進一步加速,不具備持續經營能力的企業將應退盡退。2022年初至今,僅深市就已有20多家公司強制退市,接近過去三年強制退市數量總和。
可見,上市雖好,但并非適合所有企業,更不是企業做大做強的唯一決定因素。在眾多企業爭相上市的同時,也有一些企業始終不為所動,比如華為、老干媽等,他們有的是因為股權結構不便于上市,有的是因為現金流充裕不需要上市,但只要實實在在、心無旁騖地做強主業,圍繞實業深耕細作,也可以成為行業里乃至國際市場上無可爭議的龍頭企業。
總而言之,上市與不上市,歸根結底應取決于公司發展實際需要。企業應全面評估上市的優劣勢以及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切不可抱著“沖一把、試一試”的心態盲目跟風闖關。尤其對于一些“身體素質”尚不達標的初創企業來說,與其費盡心機去搶著“敲鐘”,不如先專注主業、苦練內功,做寬做深護城河,擁有核心競爭力才是打開A股市場的真正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