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 鐘茂初
創新驅動,是我國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根本路徑。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發揮好政府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的組織作用,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要著力發展實體經濟,依靠創新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舉措。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其一,暢通國內大循環、推動高質量發展,持續擴大內需、全面促進消費、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是其根本。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新業態、新產業的發育和成長,特別是重要產業的培育成長,都需要有足夠規模的市場需求。如何充分挖掘我國14億多人口以及不斷擴大的中等收入群體的市場需求潛力?創新創造新需求,是擴大內需的重要途經。例如,通過大數據分析和技術發展趨勢分析,針對不同特征的消費群體,創造與之相匹配的產品和服務。只有通過創新,才可能使市場潛力轉化為實質性的內需增長;與此同時,只有通過創新形成與市場需求高度適配的供給,才能形成持續成長的產業并為全社會提供穩定的就業及穩定增長的收入,進而帶來全民購買力的提升;只有通過創新,擴大內需與催生新增長點才能形成良性的互相促進關系。
其二,改革和創新,是實現要素增長的根本動力。例如,通過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促進知識產權、數據資源等知識要素得以充分利用;再如,通過創新,以新材料、替代材料去彌補自然資源的不足,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又如,用新能源、新能源產業技術替代傳統能源和傳統能源相關產業技術,用綠色技術替代傳統產業技術,提高生態環境要素的使用效率。
其三,構建完整的產業鏈和供應鏈,有效解決“堵點”“斷點”問題。充分發揮我國制度優勢,著力解決產業發展中的關鍵核心技術問題,著力彌補相關產業的短板,使我國已有一定產業優勢的制造業,成為“無堵點”“無斷點”“少短板”的高質量產業集群。同時,使具有發展前景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起步階段,就在國內形成完善的產業鏈和供應鏈,使之在國內可循環的條件下形成規模發展、集聚發展、集群發展。如果一個產業集群在國內大循環的基礎上形成完整產業鏈,那么這一產業進入國際市場成為全球競爭優勢產業將是市場導向的必然結果。
此外,還要發揮好創新驅動的作用,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推動高質量發展夯實動力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這一戰略方針的具體落實可從以下方面去探尋路徑。
首先,為全社會提供創新領域的公共服務和公共基礎設施。創新活動具有一定的公共品特征。創新的溢出效應,能夠為全社會的發展帶來顯著的正外部性影響。從宏觀和長期視角來看,突破性創新的社會收益遠大于創新本身的直接收益,因此,政府可以為激勵創新進行政策性的投入。
一是高質量發展教育事業,使教育全鏈條得以適應高質量發展目標、創新驅動發展目標。教育是培育創新人才及其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是提高技術創新的重要基礎。二是對基礎研究持續投入。基礎理論研究是產業技術創新的源頭。由于基礎研究方面的創新人才很難直接從市場中獲益,政府可以為基礎研究創新人才提供有效激勵。三是建設大規模研發所需要的公共基礎設施。四是通過國家級研究機構或大型國有企業,直接對某些關鍵領域或示范性強的技術展開突破性創新活動,起到以點帶線、以線帶面的帶動作用。五是通過區域政策促進創新先進城市發揮其輻射效應。六是通過政策性金融機構對創新成果實現產業化起到孵化作用。
其次,加大我國各層面研發強度。加大力度推進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和創新型國家建設,從而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推動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
再次,探索制定有關創新的市場激勵和政府激勵制度政策。創新活動,特別是那些能夠形成新技術路徑、新理念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的突破性創新,需要市場和政府的共同激勵,即運用市場、經濟政策等手段以激勵創新活動的展開。要從改革實踐中探索出適應性好、實效性強的激勵政策。
最后,想要構建起完整的產業鏈和供應鏈,需要著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且技術領先的企業,使優勢企業和優勢產業形成持久的領先地位。專利技術是保障國家產業安全的核心資產,掌握專利技術的企業應努力把技術轉變成國際標準,從而在市場競爭中樹立企業的核心優勢地位。只有擁有了產業關鍵性技術的知識產權和國際標準,才能真正使其產業鏈供給鏈不受非經濟因素的影響,厚植高質量發展的技術體系基礎。因此,相關政府部門可以在協同本國企業形成國際標準方面發揮更大更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