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激發青年發展型城市創新創造活力

【摘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離不開創意、創新、創業的強力支撐,而青年人是推動創意、創新、創業最具活力和發展潛力的有生力量。高質量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要結合青年人的生命周期特點和發展需求,聚焦“創意、創新、創業”,打造“宜業、宜居、宜學、宜家、宜創、宜娛”之城,推動青年創新創造活力與城市創新創造活力相互激蕩、青年高質量發展和城市高質量發展相互促進。

【關鍵詞】青年發展型城市 “三創” 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D669 【文獻標識碼】A

實現高質量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離不開創意、創新、創業的強力支撐,而青年人是推動創意、創新、創業最具活力和發展潛力的有生力量。2022年4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發改委、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共青團中央等17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開展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的意見》,并明確提出要積極踐行青年優先發展理念,推動“青年創新創造活力與城市創新創造活力相互激蕩、青年高質量發展和城市高質量發展相互促進”。聚焦“創意、創新、創業”(以下簡稱“三創”),既是高質量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的題中之義,也是實現青年發展型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聚焦“三創”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的重要意義

青年發展是人類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可持續發展和長久繁榮的必要條件。青年發展型城市又稱青年友好型城市,是指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積極踐行青年優先發展理念,全方位營造滿足青年多樣化、多層次發展需求的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推動青年發展和城市發展相互促進、良性互動的一種城市發展模式。由于青年群體天然所具有的發展張力和創新創業活力,在國內外實踐中,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又往往與打造創意、創新、創業城市結合在一起,形成以創意、創新、創業為突出特點和重要目標的青年發展型城市。

當今社會已進入以科技創新、文化創意與知識經濟為基礎的創新創意經濟時代。創意、創新、創業的共同特點就是將人才視為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資源,尤其重視對青年人才的吸引。創意經濟理論認為,在創意經濟時代,一個國家或城市的經濟不再主要由其自然資源或生產能力決定,而更多取決于其能夠吸引、留住和動員創意創新人才的能力,創意創新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也因此,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日本等發達國家在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時往往以促進創意、創新、創業為重要目標,或者在建設創意創新型城市時將嵌入青年發展型理念作為重要內容,推動創意、創新、創業與青年發展型城市的有機融合。

當前,重視青年、關愛青年、發展青年的理念深入人心。聚焦創意、創新、創業,高質量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一是有助于促進青年創新創造活力與城市創新創造活力同頻共振。國內外大量實踐表明,聚焦“三創”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不僅可以加大青年人的知識溢出,有效激發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力、創造力和貢獻力,同時也可有效提升城市的創新發展活力和綜合競爭力。二是有助于推動青年高質量發展和城市高質量發展互促共進。青年是最具發展潛力的人力資本。聚焦“三創”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助力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的大門,不僅可以推動青年群體自身高質量發展、真正實現“讓青年在城市更有為”,也可以通過青年高質量發展的外部溢出驅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形成青年發展與城市發展相互促進、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環。三是有助于搭建青春建功平臺、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聚焦“三創”高質量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不僅可以為青年人搭建更多符合其特點的青春建功平臺,使其在創意、創新、創業中實現個人價值、滿足精神追求、助力國家發展,同時也為我國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進一步提升全球競爭力、穩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積蓄源頭活水、培養先鋒力量。

聚集“三創”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面臨的主要問題

青年處于從少年向成年過渡的生命周期階段,面臨著全面實現社會化的重要挑戰。在這一階段,青年人一方面由于快速成長而展現出蓬勃的張力,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源和生力軍;但另一方面,由于掌握資源較少,在社會中處于相對弱勢地位,亟需社會關心和政策扶持。聚集“三創”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首先要尊重青年成長規律,關注青年人生命周期特點,摸清和優先解決影響青年健康成長的“急難愁盼”突出問題,掃清青年創意、創新、創業途中的障礙。目前來看,這些問題與障礙主要包括:

其一,就業問題。勞動就業是人們獲取生活資料、實現人生價值的必要活動,持續而穩定的就業不僅能夠保障人的基本生活,而且有助于釋放人的創新創業活力。近年來,受疫情和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影響,企業的就業吸納能力明顯下降,我國勞動人口就業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尤其是青年群體面臨著更大的就業壓力。同時,青年農民工的就業意愿、大學生在校學習的知識與企業的實際工作需求之間存在一定差距,導致結構性失業和摩擦性失業現象較為普遍。

其二,住房問題。安居樂業自古以來就是人們生活發展的基本需求,也是基礎條件。但青年人由于工作年限較短、收入積累較少,購房能力普遍較弱,特別是在一些高房價的大城市,青年人依靠自身力量購買住房更是困難。大城市高昂的房價給初入職場的青年人造成了巨大壓力,甚至在一些地區已經形成了對青年人的“擠出效應”。

其三,婚育問題。青年人正處于成家立業的生命區間,但是工作上的競爭壓力、家庭與事業之間的矛盾沖突、育娃“雞娃”的社會焦慮以及高房價帶來的經濟重壓讓不少青年人對婚姻和生育望而生畏。一方面,高房價對青年人的生育意愿有著顯著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不少城市的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滯后,托育和幼教資源相對匱乏,使得青年人在家庭生活特別是育兒方面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和“內卷化”的背景下難以平衡家庭與事業之間的矛盾沖突。

其四,教育問題。作為在新科技革命浪潮和知識經濟時代成長起來的新青年,當代青年人更加重視自身教育和子女教育,優質教育資源的可獲得性和公平性是青年群體高度關注的重要問題。同時,當代青年出生和成長于中國改革開放之后,生活成長環境的物質條件相對豐富,相較于父母一輩,他們對高品質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更為強烈。

其五,創業支持問題。青年人初涉職場、資源有限,在創業過程中面臨很多實際困難:一是創業資金普遍不足,銀行借貸要求較高,導致青年創業籌資比較困難;二是不少城市缺乏相應的創新創業平臺,硬件設施不齊全、軟件配套不完善,導致創新創業孵化成功率較低;三是一些地方政府對青年創新創業缺乏有針對性的支持,政策宣傳不到位、服務管理碎片化,使得創業青年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咨詢政策、跑辦手續等。

聚焦“三創”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的國際經驗

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瑞典等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紛紛制定了以鼓勵創意、創新、創業為重要導向的青年友好型城市發展戰略和公共政策。以美國西雅圖為例,在1970年代之前,航空業一直是西雅圖的支柱產業,20世紀六七十年代,全球航空業蕭條造成西雅圖經濟下滑。為扭轉這一困境、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西雅圖抓住美國新科技革命浪潮,利用自身人才優勢,積極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結構多元化,成功實現了經濟轉型,成為美國最重要的高科技產業中心和經濟發展最強勁的地區之一。

一直以來西雅圖非常重視對青年人的吸引和培養:堅持教育優先,擁有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大學等世界名校;積極營造有利于青年人成長的開放、包容、多元文化環境,努力滿足青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出強制性住房可負擔計劃,以保障在西雅圖工作的普通勞動者和青年人能夠支付得起住房;努力推進產業多元化,鼓勵創新創業,為青年人提供更多就業發展機會;著力降低生活成本,提升居民生活品質。此外,美國的舊金山和奧斯汀,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和布里斯班,加拿大的多倫多和薩里,德國的柏林和漢堡,英國的倫敦和格拉斯哥,瑞典的斯德哥爾摩等也都是重視青年發展的代表性城市。梳理這些城市的發展歷程,可以總結出以下經驗:

一是高度重視教育。這些城市都擁有豐富的優質教育資源,使這些城市成為青年人向往的求學和就業圣地,為其吸引并積累了大量高素質的青年人才。充滿活力的、高質量的人力資源成為這些城市吸引企業入駐、參與全球競爭的最大寶藏。二是積極推動產業多元化。多元化、創新性的產業結構不僅使這些城市能夠有效規避單一產業帶來的經濟風險,也為青年人提供了多樣化的就業途徑。三是多渠道提供可負擔得起的住房。如,西雅圖政府通過實施強制性住房可負擔計劃、控制土地成本、實行租金限制和調整稅費等策略,努力降低居民和初創企業的住房成本。四是著力打造高品質的生活空間,滿足居民特別是青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五是努力營造開放包容的社會環境。如,舊金山既是逾百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產生地、著名的奧運會冠軍之鄉,也是美國嬉皮士文化的中心。開放包容的環境讓多元人口、多元文化和諧共處,并相互碰撞激發出更多創新靈感和創新活力。六是全方位鼓勵創意、創新、創業。注重保障青年人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優先權,以青年群體為核心全方位鼓勵創意、創新、創業。

聚焦“三創”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的路徑措施

立足中國國情,借鑒國際經驗,聚焦“三創”高質量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應該首先從解決影響青年健康成長、分散青年干事精力的“急難愁盼”問題入手,將青年的視角和需求納入城市規劃建設中,對青年群體的發展和福利作出系統性安排,為青年成長賦能賦權,實現青年發展目標、政策舉措與資源配置的協同優化,著力建設有利于青年發展的“六宜”之城。

一是建設青年友好的“宜業”之城。“安居樂業”是人的基本需求。一個城市如果缺乏為人提供恰當謀生方式的職業系統,那么無論采取什么鼓勵措施都很難吸引足夠的青年人才。當今世界上深受青年人追捧和向往的城市,幾乎無一例外都是經濟發達、就業崗位豐富、充滿發展機遇的“宜業”之城。因此,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首先要大力發展經濟,通過優化營商環境,大力吸引企業入駐;緊抓新科技革命契機,積極推動產業多元化發展;促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協調并進,提升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為青年人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同時,政府還要攜手社會進一步優化青年就業服務,建立和完善集就業信息、招聘服務、職業培訓、就業指導、就業實習、職業規劃、創新創業扶持于一體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通過增加就業崗位、提供職業培訓、加強創新創業扶持等策略,打造更具吸引力和競爭力的就業環境,增強青年人的就業發展能力。

二是建設青年友好的“宜居”之城。“安居”才能“樂業”,住房需求是青年人在城市扎根的剛性需求。住房保障體系不僅要面向低收入群體,處于特定發展階段的青年非低收入群體也需要政府的扶持。當前我國大城市高企的房價已經成為阻礙青年人自由流動和扎根城市的巨大障礙。解決青年人的住房問題,是提高城市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各級政府的職責所在。首先,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借鑒國際經驗實施住房可負擔計劃,將普通商品房的價格與租金控制在合理區間,努力降低青年人的住房成本。其次,要將新市民和青年人納入城市住房保障范圍,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再次,要著力盤活城市存量住房資源,積極推廣青年驛站等短期居住服務。最后,要大力推動人產城融合,盡可能將青年驛站、青年公寓、人才保障房等布局在產業園區、城市重點功能區周邊或軌道交通站點附近。

三是建設青年友好的“宜學”之城。當代青年高度重視自身教育和子女教育,將接受良好教育視為個人成長及向上發展的重要通道。因此,打造青年友好的“宜學”之城是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的必備要素。首先,城市應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面向青年人的教育需求,完善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素質教育、資格考試、資質認證等教育培訓服務體系,著力建設終身學習型城市,在助力青年人成長的同時,也為建設“三創”青年發展型城市和中國創新驅動發展培養積蓄源源不斷的有生力量。其次,要面向青年人的子女教育需求,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教育資金的投入力度,提高教育隊伍的素質能力和中小學等基礎教育水平,強化優質教育資源的可獲得性和公平性。

四是建設青年友好的“宜家”之城。隨著工作節奏的加快和社會競爭的加劇,當代青年人工作和生活壓力不斷加大,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予以關心和幫助。首先,要繼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降低青年人落戶城市的制度門檻。其次,在制度設計上充分考慮青年人平衡工作與家庭的需求,依法保障職工工時和休息休假的權利,完善住房、教育、醫療、社保等公共服務配套。再次,多措并舉做好青年群體的婚戀交友和優生優育服務,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婚育觀和家庭觀。最后,積極發展價格合理、優質便利的托育和嬰幼兒照護服務,完善普惠性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保障機制,有效緩解青年人養育子女的后顧之憂。

五是建設青年友好的“宜創”之城。青年人是極富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群體,是創意、創新、創業的主力軍。城市要善于從制度、平臺和服務等方面引導和幫助青年,全方位營造引才、留才、用才、聚才的城市氛圍。首先,要大力實施青年人才戰略。在青年人才的引進培養和招育留用等各環節全面發力,完善青年人才的培養、發現、評價、使用、流動、激勵等保障機制,為青年人的知識溢出提供暢通的制度平臺,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其次,搭建全鏈條全要素的創意、創新、創業服務平臺。根據青年人的特點和“三創”需求,完善創業孵化園區,組織創新創業大賽,為初創小微企業提供全流程的技術、金融和政策支持,通過創新項目“賽馬”和“揭榜掛帥”等制度激勵青年人在各類科技攻關項目中挑大梁、擔重任,推動形成創意創新創業的蓬勃力量。最后,培育有利于創新創業的生態環境。弘揚科學家精神和企業家精神,豐富青年友好政策,搭建青春建功平臺,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打造近悅遠來的創意、創新、創業環境,引導和激勵更多青年投身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全面激發青年人的創意、創新、創業活力。

六是建設青年友好的“宜娛”之城。輕松、娛樂、開放的人文環境更有利于促進創意創新。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物質基礎更加豐富、文化視野更加開闊、見識閱歷更加廣博,對高品質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更加強烈。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應積極回應青年人的這種精神文化需求,從文化、藝術、時尚、運動、休閑、娛樂、美食、夜生活等方面入手,全力打造能夠滿足青年人高品質精神文化需求的“宜娛”之城,讓青年人在緊張工作之后的文娛生活中“滿血復活”,也讓豐富多彩的文娛生活進一步激發青年人的創新創意靈感。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博導,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基于人與自然耦合的黃河流域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1AZD043)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朱峰:《“新一線城市”青年友好型城市政策創新研究》,《中國青年研究》,2018年第6期。

②李寶禮、邵帥:《不安居,則不樂育:住房狀況與青年人口生育意愿研究》,《中國青年研究》,2022年第3期。

③胡小武:《找準青年友好城市建設的發力點》,《群眾》,2022年第2期。

④李國慶、鐘庭軍:《中國住房制度的歷史演進與社會效應》,《社會學研究》,2022年第4期。

責編/于洪清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馬寧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