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中國式現代化的政治意蘊與實現路徑

【摘要】中國式現代化的提出是世界格局變遷的必然結果,是國內政治發展的本質要求,是理論本土化建設的內在鏈條。作為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推動力、人類實現現代化的新選擇,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具有進步性、多維性、差異性、普遍性等一般性特征,還具有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與精神相互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平發展的道路選擇等本土化色彩。中國式現代化內在要求必須堅持以執政黨為主導的驅動機制、以高質量為目標的發展理念、以全過程為標準的民主制度、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選擇、以胸懷天下為方向的全球視野,并以經濟、政治、教育、法治、文化、國家安全、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為突破口和著力點。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 共同富裕 高質量發展 以人民為中心 全過程人民民主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2.24.003

龐金友,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中國政治學會副秘書長,中國政治學會青年工作專業委員會副會長。研究方向為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學理論。主要著作有《政治學理論前沿十八講》《公民與國家:現代西方公民傳統與國家觀念》《現代西方國家與社會關系理論》等。

祛除蒙昧走向文明,擺脫貧困迎來富庶,乃古往今來人類社會從未休止的現代化夢想。然則,歷史傳統、文化習俗不同,經濟格局、政治制度迥然,懷揣夢想的各國人民最終紛紛踏上形態各異的現代化探索之路。在近代中國被迫掀開現代化序幕的原初時刻,相較于醉心擴張、漸呈繁華的西方世界和歐洲諸強,中國是姍姍起步的后發地帶,是不折不扣的落后國家。在屈辱中反思,在反思后奮發。歷經百年艱苦卓絕的努力,當代中國終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在中國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2022年10月16日召開的黨的二十大全面總結了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詳細部署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1]黨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對“中國式現代化”進行了科學而系統的闡釋。究竟何為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提出有何深刻的時代背景和潛在的政治意蘊?中國式現代化與以往相比有哪些個性特征和本質要求,未來如何實現?這是本文試圖具體梳理和深度剖析的核心議題。

中國式現代化提出的時代背景

中國式現代化這一重要論斷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是基于對當前世界格局變遷、國內政治發展和理論本土化建設的現實背景與理論積淀的通盤考慮和綜合分析而提出的,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和理論創新色彩。

第一,中國式現代化是世界格局變遷的必然結果。100多年前,中國人民面對外敵、痛定思痛,掀開了被動的西學東漸浪潮的序幕。自此以后,西高東低,以西為師,成為近代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起點。歷經百余年的探索和奮斗,當代中國深度融入現代文明進程,中西融通、中西互動,在某些層面、某些領域已形成平行發展的態勢。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市場經濟強國的群體性崛起,引發了古老的“修昔底德陷阱”。雖然人們對是否能夠形成“一超多強”格局尚未達成共識,但大國競爭的格局已然顯現。一直被后發國家視為樣板和典范的歐美發達國家,經濟不平等愈演愈烈,移民浪潮風起云涌,身份政治、民粹政治勢頭強勁,反智主義、后物質主義暗流涌動,民主政治和國家治理正在遭遇空前的困境。世界格局的結構性變遷為重新理解先發國家和后發國家的位勢、重新認識中西文明的關系提供了全新的格局和背景,為準確理解、合理定位中國百年現代化探索之路提供了契機和底氣。

第二,中國式現代化是國內形勢發展的本質要求。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于現代化的堅守和追尋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斗爭,涵蓋著中國共產黨百余年的奮斗史、新中國70余年的探索史、改革開放40余年的創新史。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政治波詭云譎,國內形勢紛繁復雜。對于現代化進程中的新變化、新發現和新成果,需要進行冷靜分析和客觀審視,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階段性總結。與此同時,百年來中國人民不斷嘗試、不斷摸索而形成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需要具體描述、集中呈現。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的實現也需要一個科學而系統的執行方案。這些現實政治的發展,都需要對現代化給予基于世情、國情、史情和民情的全面、科學與規范的分析和判斷。

第三,中國式現代化是理論本土化建設的內在鏈條。首先,在百年現代化的探索中,中國人民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新與發展,而中國式現代化無疑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其次,以往是中國人敞開胸懷向西方人學習國家建設和社會治理的先進經驗,現在是中國的現代化探索之路和獨特模式已經具備一定的示范意義,與中國具有相同背景和相似發展境遇的后發國家可以借鑒和參照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如此一來,中國式現代化就成為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嶄新起點,“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破除了對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的執迷和依賴,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獨立自主選擇權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新的選擇”[2]。再次,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成熟與發展,作為這一理論內含的重要內容的現代化理論也需要不斷提煉和完善,如何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新進展已成為當務之急。最后,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提出了“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大論斷和戰略任務,全面闡釋了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中國式現代化的學科歸屬、學術探討和話語建構也必將成為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的重要研究內容。

中國式現代化對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非凡意義。黨的二十大報告在總結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時指出:“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為人類和平與發展崇高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3]黨的二十大報告在論及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時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4]以上論述表明: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還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推動力,更是人類實現現代化的新選擇,足見其地位之高、份量之重、意義之遠。

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

所謂現代化是指人類社會各個領域由低級向高級、由落后向先進、由傳統向現代的發展、演進和轉化過程。一般來說,人們傾向于將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民族國家的崛起和工業革命的爆發作為人類現代化的起點。“廣義而言,現代化作為一個世界性的歷史過程,是指人類社會從工業革命以來所經歷的一場急劇變革,這一變革以工業化為推動力,導致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全球性的大轉變過程。”[5]整體來看,現代化具有如下一般性特征。

一是進步性。現代化代表著一種向前、向上的發展趨勢,從專制到民主,從農業到工業,從狹隘到寬容,從臣民到公民,從畜力到蒸汽,其間雖也會有反復、波折甚至顛覆和倒退,但總體方向是前進的、發展的。

二是多維性。現代化不是人類社會單一維度的發展,也不是個別層面的革新,而是政治、經濟、文化、觀念、技術等諸領域、多維度、全方位的變革,“現代化是一個包羅宏富、多層次、多階段的歷史過程”。[6]現實生活中現代化的啟動往往是在某個領域率先突破,然后向外輻射和擴張,進而引發一系列社會領域變革的連鎖反應。正因為如此,人們對現代化的起點往往有著截然不同的理解:有的認為以文藝復興為開端,有的認為以宗教改革為起點,有的認為以民族國家的崛起為開始,有的認為以工業革命的爆發為先導。[7]

三是差異性。現代化雖然代表著進步和發展,但各國的現代化進程立足不同的歷史傳統和社會背景,根植于迥異的政治生態和經濟基礎,置身各自的內部格局和外部環境,最終往往選擇極具國別和地域色彩的發展道路、改革路線和制度風格。從近代英、法、美、德四場資產階級革命到20世紀中后期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后發現代化國家的探索來看,不僅現代化的道路千差萬別,現代化的模式也不盡相同。例如,摩爾認為現代化的道路主要包括通過資產階級革命開辟(如英、法、美)、建立法西斯主義(如日本)、借助亞洲式民主制度(如印度)和走共產主義道路(如中國)等;[8]亨廷頓認為主要包括歐洲大陸型、英國型和美國型三種模式;[9]布萊克則認為應該涵蓋最早進入現代化的英國和法國、英法在新世界的旁支國家、受法國大革命影響的歐洲大陸國家、歐洲社會的旁支拉丁美洲、傳統政府強大且抵御外來影響力超群的俄、日、中及其他亞洲國家以及經歷過殖民統治的其他亞、非、拉國家等七種模式。[10]由此看來,“世界現代化歷史進程表明,世界上不存在唯一的現代化模式,各國歷史不同、國情不同,現代化道路選擇各不相同”。[11]

四是普遍性。現代化的道路和模式雖各有不同,但縱觀當今各國現代化的追索之旅,無不面臨著一些普遍的避無可避的“轉型難題”[12]:(1)“誰領導、為了誰”;(2)“走哪條道路”;(3)“以何種方式”;(4)“向何處去、追求什么”;(5)“借助何種制度”。這些轉型難題實質上分別涉及現代化進程的驅動機制、道路選擇、實現方式、價值目標和制度保障等核心議題。

在西方發達國家開啟現代化序幕之后的若干世紀,中國人民方始在諸強環伺的艱難境遇中、在痛定思痛的深刻反思下開眼望世界,尋求救亡圖存的真正出路。經過百余年數輩人的艱苦奮斗和不懈努力,終于開拓了一條不同于以往任何國家的現代化道路,探索出了一個極具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模式。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13]如果說“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決了“誰領導、為了誰”的現代化驅動機制問題,“社會主義現代化”規定了“走哪條道路”的現代化道路選擇問題,“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蘊含了上述現代化“轉型難題”,那么,何為“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呢?五個重要特征如下。

第一,人口規模巨大。人民的幸福安康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終極目標。考慮到我國十四億多的超大人口規模,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的復雜性、艱巨性、挑戰性可想而知。這就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不可能走西方中型、小型或微型人口規模的現代化之路,必須面對前所未有的困境與阻礙,必須克服超乎想象的艱難和挑戰。人口多,底子薄,再加上幅員遼闊,東西、南北差距大,都為現代化進程增加了難以預料的難度系數。這也要求中國式現代化既不能因循守舊,也不能好高騖遠,必須腳踏實地、穩中求變、扎實推進。

第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這意味著現代化的進步和成果為全體人民所共有、共享,而不是為個別階層、特定群體所壟斷、獨占。進入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將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為現代化建設的支撐點和關鍵點,致力于消除絕對貧困,縮小貧富差距,不遺余力地推動可持續發展,期望每個人都平等、有尊嚴地過上幸福生活。與消除絕對貧困相比,促進共同富裕是更高級的追求,是更長期的歷史過程,需要付出更多、更艱辛的努力。

第三,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衣食住行充足便利,柴米油鹽應有盡有,是數千年來中國老百姓的樸素愿望,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最低要求。從解決溫飽到實現小康,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隨著物質文明的發展,人們精神生活也越來越豐富,精神層面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也越來越個性化、多元化和高級化。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僅要求充沛富足的物質文明,更要求強大富有的精神文明。人們不僅需要享受吃飽穿暖、豐衣足食的好生活,也需要擁有樂觀向上、欣欣向榮的好面貌。中華文明的優良傳統、現代文明的豐富成果、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都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可資借鑒的積極元素。只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才能最終促成廣大人民全面發展。

第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自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人類在生產和科技領域的創新發展,往往以無底限開發自然資源、無止境損耗生態環境為代價。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引進的外商外資也大多以密集勞動、高能耗、高污染的產業和生產線為主。雖然經濟指標屢創新高,但空氣、土壤、河流和不可再生資源等卻受到嚴重污染和損害。1997年,黨的十五大把“可持續發展”戰略確定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的戰略。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科學發展觀”,并將“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2012年,黨的十八大則把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寫入黨章,確立為黨的行動指南。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在可持續發展的治理理念、治理體系、治理能力、治理價值以及治理效能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理念,綠色發展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路徑。

第五,和平發展的道路選擇。16世紀中葉,作為地理大發現和殖民擴張先驅的西班牙,確立了全球首個橫跨歐、亞、非、美四洲“日不落帝國”的霸主地位。緊接著,在16世紀末17世紀初,荷蘭通過壟斷海洋貿易聚斂財富,迅速成為當時歐洲最富庶的“海上馬車夫”。19世紀初,英國憑借無與倫比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強權,在維多利亞時代步入全盛時期,成就了規模空前的“大英帝國”。這些率先踏上現代化探索之路的發達國家,無不借助壟斷、強權、掠奪甚至戰爭等方式來追求自己的目標、實現自己的理想。現代化先行者的雄心與夢想,往往建立在被征服的人群和被殖民的土地之上,成就于此起彼伏的血火悲歌之中。形成鮮明對比的中國式現代化則起步于共存共享的時代背景下,建構在合作共贏的世界格局中,雖置身充滿不確定性、不穩定性的百年大變局,但挑戰與機遇并存,危機與契機同在。“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14]將成為我國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的價值信條和行為準則。

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

古往今來,人類社會對現代化的追求與渴望從未停歇。中國式現代化乃中國人民自近代以來探索現代化之路的歷史素描,是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現實寫照。既有歷史邏輯的必然,也有理論邏輯的必需,更有現實邏輯的必要。不僅具有世界各國現代化進程的普遍性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史情、國情和民情的本土化色彩。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具體來看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以執政黨為主導的驅動機制。現代化進程需要強大的驅動力。歐陸各國的現代化大體屬于政府主導型,積極作為、主動干預的政府在現代化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發揮著核心功能;英美各國大體屬于社會主導型,自主自治、活力四射的社會在現代化進程中舉足輕重,不可替代。中國百年的現代化探索,走的不是上述政府主導或社會主導型路線,而是獨特的政黨主導型模式,中國共產黨自始至終扮演著引導、主導和領導的核心角色。“中國式現代化的政黨引領邏輯,不僅是對現代化理論和道路的重要突破和貢獻,也為政黨理論創新提供了案例經驗。”[15]作為擁有九千六百多萬名黨員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從黨政軍民學,到東西南北中,中國共產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為中國人民的現代化之路提供了強大驅動力。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有了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責任擔當和發展引領,中國式現代化就有了發展的‘主心骨’和‘智慧腦’,就不會失去公平正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底色。”[16]中國共產黨不僅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推動著中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還創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戰略,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

第二,以高質量為目標的發展理念。發展是黨和國家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標,也是新時代治國理政的第一要務。沒有堅實的經濟基礎,沒有富足的物質文明,不可能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美好目標。問題的關鍵在于倡導何種發展理念、堅持何種發展道路、建構何種發展格局。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始終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努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始終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波譎云詭的國際形勢,高質量發展需要以現代化的經濟體系和產業體系為框架,以高水平的全要素生產率和產業鏈供應鏈為支撐,以高質量的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為突破口,進而實現經濟發展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有效提升。

第三,以全過程為標準的民主制度。中國式政治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組成部分,是中國式現代化實現的制度支撐和政治保障。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制度的生命,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應有之義,是中國式政治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是社會主義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制度保障。民主不是口頭的理論清談,不是抽象的概念闡釋,不是空想的烏有之鄉,而是行動的現實探索,是具體的實踐描述,是當下的政治方案。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當前中國式民主的最新提煉和最新歸納,是最具中國式政治現代化色彩的民主模式和民主方案,最大程度確保了人民民主的廣泛性、真實性、有效性。它源自中國人民追求民主、發展民主和實現民主的艱辛努力,是中國式民主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的經驗總結,是中國式民主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的有機融合,既借鑒了人類政治文明的優秀成果,又符合中國的史情、國情、人心和民意。

第四,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選擇。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也是社會主義的核心特征。“以人民為中心”意味著一切理論來自人民,一切制度為了人民,一切努力都以造福人民為出發點和歸宿。“以人民為中心”代表著始終立足人民的立場,了解人民的愿望,尊重人民的創造,發揚人民的智慧。“以人民為中心”要求全體人民共同享有富足的物質文明和富有的精神文明,全體人民共同追求并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和諧美滿的人際關系和人與自然的關系。“以人民為中心”必須確保紛繁復雜、充滿挑戰的國內外發展形勢下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確保改革開放和社會進步過程中人民的參與度、自主度和滿意度,確保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人民利益的保障性、持續性和成效性,“一旦脫離了人民群眾,中國式現代化就失去了根基和依托”[17]。

第五,以胸懷天下為方向的全球視野。二戰結束后的70年間,世界格局先后經歷了以美蘇爭霸為軸心的兩極體系、以美國超級大國為中心的單極體系、進入21世紀后逐漸呈現的“一超多強”的多極體系。中國式現代化以和平發展為行動準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定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倡導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

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路徑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演進。從世界形勢來看,經濟形勢、政治格局、文化觀念、價值信念、技術變革促使世界各國的國內政治、地區間政治和國際政治發生了結構性調整和革命性變遷,一個風險與機遇并存、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持續增強的動蕩變革時代正在迎面走來。從國內形勢來看,我國改革發展穩定長期面臨一些深層次、結構性難題,部分頑固性、多發性問題亟待解決。在如此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和國內形勢下,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和實施必須牢牢堅持和把握如下重大原則。

一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核心和驅動力量,是確保中國式現代化準確方向、正確道路和精確策略的前提條件和必要保障,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區別于以往其他國家現代化探索的獨特之處和優勢所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在黨。”[18]二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政治底色和制度根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獨立自主,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的繁榮與發展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之路,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三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終極追求,一切法律、制度和規則必須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為尺度,以人民為準繩。四是堅持深化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成就和成熟經驗。沒有改革,就無法破除陳舊體制的流弊和障礙,無法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特色和優勢;沒有開放,就無法保持現代化建設的生機和活力,無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和愿望。五是堅持發揚斗爭精神。所有進步和發展都不是一日之功,更不會憑空出現,而是需要艱苦奮斗、持之以恒。中國式現代化可能遭遇其他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普遍問題,更可能面對以往從未出現過的獨特問題,我們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斷克服現代化前進道路上的艱難險阻,方能打開新天地、迎來新發展。

從時間線索來看,未來五年、十年和三十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節點。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政治信仰和價值觀建設將顯著提升,經濟結構性體制性矛盾將明顯緩解,思想交流和社會輿論將更加有序,民生保障將持續改善,國家安全和國防現代化水平將大幅提升,香港、澳門“一國兩制”將更為完善,后疫情時代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將迅猛提速。到2035年,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基本實現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到2050年,我國將建成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現代化本身是多維、立體和全方位的,但各國實現現代化的過程卻不是一步到位、全線發展的。[19]對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容而言,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首次明確提出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1964年,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再次重申要建設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2007年,黨的十七大在充分總結新中國現代化奮斗目標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明確提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奮斗目標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2017年,黨的十九大將社會主義現代化奮斗目標進一步拓展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如此一來,新時代“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與現代化建設目標有了更好對接,中國人民追求的美好生活也更趨完美。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指出:“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20]中國式現代化究竟包括哪些內容?其突破口和著力點又是什么?

一是經濟的現代化。突出重點是經濟體系和產業體系的現代化。二是政治的現代化。建設重心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創新和“一國兩制”。三是教育、科技和文化的現代化。四是法治的現代化。其關鍵在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五是文化的現代化。重點是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六是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七是國防和軍隊的現代化,包括軍事理論、軍隊組織形態、軍事人員和武器裝備的現代化。由此可見,中國式現代化已經由最初的“四個現代化”增加到如今的“七個現代化”,涵蓋經濟、政治、教育、法治、文化、國家安全、國防和軍隊等領域,更全面、更完備、更深入地闡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內容和意涵。

現代化進程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需要長期而艱苦的努力,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不懈奮斗。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這項事業的實現需要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和思想準備,要有長期觀念、憂患意識和奮斗精神。中國式現代化的未來,前途光明,但任重道遠,既要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又要知難而進,迎難而上,更要奮勇拼搏,頑強斗爭。

(本文系中國政法大學科研創新重大攻關項目“大變局時代西方民主政治與國家治理困境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ZFD81001)

注釋

[1][3][4][13][14][18][20]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4、16、21、22、23、63、25頁。

[2]馬振江:《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文明淵源及其創新貢獻》,《寧夏社會科學》,2022年第6期。

[5][6]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12、12頁。

[7]派伊:《政治發展面面觀》,任曉、王元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46頁。

[8]巴林頓·摩爾:《民主和專制的社會起源》,拓夫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年,第129~191頁。

[9]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王冠華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年,第88頁。

[10]布萊克:《現代化的動力》,景躍進、張靜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97~115頁。

[11]包心鑒:《中國式現代化: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22年第6期。

[12]艾森斯塔特:《反思現代化》,曠新年、王愛松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第97頁。

[15]陳家喜、邱佛梅:《主動式、遞階式、漸進式:政黨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展開邏輯》,《科學社會主義》,2022年第2期。

[16]唐亞林、郝文強:《人類文明新形態視野下中國式現代化的范式建構和路徑選擇》,《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12月5日網絡首發。

[17]孫紹勇:《推進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邏輯主線及理路構建》,《管理學刊》,2022年第6期。

[19]馬蒂內利:《全球現代化》,李國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19~30頁。

責 編∕陳璐穎

Political Implication and Path to Chinese Modernization

Pang Jinyou

Abstract: The proposal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changing world pattern,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domestic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internal link of theoretical localization. As the central task of the CPC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in the future,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new choice for mankind to realize modernization,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not only has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progress, multi-dimension, diversity, universality, but also has the local features of a huge population,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people, coordination of material and cultural-ethical advancement, harmony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 and choice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re as follows: adher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led by the political party,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oncept, the whole-process democratic system, the value choice centered on the people and the forward-looking global strategy, and focusing on the economy, politics, education, rule of law, culture, national security, national defense and military modernization as the fields to achieve breakthrough.

Keywords: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common prosperit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eople-centered approach, whole-process people's democracy

[責任編輯:陳璐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