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新型舉國體制的適用領域與運用方式

——以深海載人潛水器的開發過程為例

【摘要】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是事關國家安全和高質量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關鍵核心技術是國家間必爭、具有高度壟斷性和難以替代性的優質高檔產品,它包含公共產品關鍵核心技術、市場產品關鍵核心技術與兩用關鍵核心技術等不同類別。新型舉國體制是服務于國家戰略目標和重大需求,以國家利益為最高目標,在相關政府部門的主導下,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動員、運用社會各方優勢資源與力量,實施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和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產生具有很高價值的復雜產品的組織模式與運行機制,主要適用于公共產品和兩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能夠明確其具體性能、質量和使用要求的復雜終端新產品的開發。針對運用新型舉國體制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不同環節應采取不同組織模式和運行機制,多數情況下可以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并強化科技成果向市場產品領域的擴散和運用。

【關鍵詞】關鍵核心技術 新型舉國體制 運用方式

【中圖分類號】F12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3.01.007

仲偉俊,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導,江蘇省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科技創新管理、信息系統管理。主要著作有《國家創新體系與科技公共服務》《自主培育發展新興產業的路徑與政策》《信息系統應用能力與企業競爭力》等。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1]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提升科技資源配置效率,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已成為當前我國的重大戰略任務。

為從理論上支持運用新型舉國體制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近年來學術界對相關問題進行了積極研究。針對關鍵核心技術,研究覆蓋了關鍵核心技術的概念和特點(胡旭博等,2022)、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主要障礙(韓鳳芹等,2021)和策略(陳勁等,2020)等問題。關于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目前的研究主要涉及新型舉國體制相比傳統舉國體制的特點及其轉變路徑(殷忠勇,2017)、央地聯動的新型舉國體制運用方式(羅軍等,2021)、新型舉國體制的實施模式(陳勁等,2021)、運用新型舉國體制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模式(廉思秋等,2021)。還有研究強調舉國體制是一種任務體制,無關計劃體制或市場經濟體制,其特征是以特殊機構執行和完成重大任務(路風等,2021)。

目前學術界對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問題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較多的成果,但是已有研究仍然存在諸多不足,特別是尚未涉及一些具體和操作層面的問題,如關鍵核心技術的特點與類型如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科學內涵和特點及其適用領域是什么?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實施過程、主要參與者及其遴選方式是什么?顯然,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得到科學的回答,會直接影響新型舉國體制的運用成效。為彌補當前研究的不足,本文將對這些問題進行系統闡釋。

關鍵核心技術的特點與類型

關鍵核心技術的特點。結合眾多案例分析可以發現,關鍵核心技術類型眾多,既有大型復雜產品級的,如國防軍工領域的隱形飛機、航空母艦、核潛艇、原子彈和導彈等,民用領域的深海載人潛水器、空間飛船、高鐵列車、大型民用飛機等;也有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件級的,如高端芯片、光刻機,大型民用飛機發動機、工業系統軟件,高端數控機床、高檔液壓傳動系統,高端軸承鋼、航空關鍵鋼材以及基礎電子化學品等。從全球看,這些是普遍公認的關鍵核心技術。

凝練上述代表性技術的共性特征可以界定:關鍵核心技術是在事關國家安全和高質量發展等重要領域處于核心地位、位于技術制高點的國家間必爭的成熟技術(仲偉俊等,2022)。一般而言,關鍵核心技術具有如下特點:一是壟斷性。這些技術為全球極少數國家的極少數企業壟斷掌控,所在行業呈現獨占壟斷或寡頭壟斷的格局。二是難以替代性。這些技術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是相關領域必需且無法被替代的技術。三是難以模仿性。它們是企業長期積累、大量投入、不斷改進逐步形成的,很難在短時間內被他人模仿復制。四是高價值性。難以替代和模仿性、高度的壟斷性決定了其具有極高的附加值,擁有這類技術的企業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很高的勞動生產率和利潤率,而擁有這類技術的國家能形成較強的國家競爭力。五是動態性。當前的關鍵核心技術經過一段時間后往往會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掌握,壟斷性、難以替代和模仿性等特征不復存在,不再是關鍵核心技術。六是產品性。關鍵核心技術不是處于研發或試驗階段的技術,不是仍在實驗室的技術,而是已經得到實際運用、受到用戶歡迎的成熟產品。或者說,本質上看,關鍵核心技術是國家間必爭、具有高度壟斷性、難以替代性的優質高檔產品,不是通常理解的技術。

產品屬性決定了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本質上是開發新產品。具體而言,是要開發事關國家安全和高質量發展,具有壟斷性、難以替代性和得到用戶普遍運用的優質高檔產品。產品屬性還決定了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開發者和生產者與用戶等多方之間的持續互動、不斷迭代、逐步升級的長期復雜過程。

關鍵核心技術分類。從不同的視角可以對關鍵核心技術進行多種不同的分類。首先,從所處產業鏈位置看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處于產業鏈終端的整機產品類關鍵核心技術,如隱形戰斗機、深海載人潛水器等;一類是處于產業鏈中上游的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件等中間產品類關鍵核心技術,如高端芯片、大型民用飛機發動機、工業系統軟件、高檔液壓傳動系統、航空關鍵鋼材以及基礎電子化學品等。

其次,按照公共經濟學的相關理論,產品有公共產品與市場(私人)產品之分。大量案例表明,科技創新不僅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也是國防安全、高速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公共衛生、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等公共產品供給的關鍵支撐。因此,技術創新應該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服務于市場需求、需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市場產品技術創新,如民用飛機、工業系統軟件、高端軸承鋼等產品的研發;另一類是面向公共需求,發揮政府主體作用,支持提供更多、更好公共產品的公共產品技術創新(仲偉俊等,2013),如深海載人潛水器開發、探月工程實施、空間站建設等是其典型代表。基于上述技術創新分類可以將關鍵核心技術再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主要與公共產品相關的關鍵核心技術,稱其為公共產品關鍵核心技術,如深海載人潛水器、空間站、原子彈、導彈、隱形戰斗機等;第二類是主要運用于市場產品的關鍵核心技術,即市場產品關鍵核心技術,如民用飛機、家用電器、高端軸承鋼等;第三類是能同時運用于公共產品和市場產品的關鍵核心技術,即兩用關鍵核心技術,如炭纖維等。通過對公共產品和市場產品技術創新概念的分析可以發現,不同的關鍵核心技術有本質差別(見表1)。

11

首先是滿足的需求和投入主體不同。公共產品關鍵核心技術開發是為政府更好地提供公共產品、滿足公共需求服務的,投入主體是政府;市場產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是為企業提供私人產品贏得市場競爭服務的,主要滿足的是私人需求,最有效的供給和投入主體應該是市場和企業;兩用關鍵核心技術既可以由政府也可以由市場,甚至兩者合作開發,滿足不同投資開發主體的不同需求。

其次是面臨的風險及分擔方式和動力來源不同。公共產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投入主體是政府,有明確的公共需求和使用對象,如深海載人潛水器、空間站等,開發成功后會立即由相關單位承接使用,一般不會出現沒有用戶的情況,這意味著公共產品關鍵核心技術開發一般不存在市場風險,只面臨技術風險,即使創新失敗,其成本也由國家和全社會承擔,參與的個人和組織損失很小,創新動力主要來源于國家戰略需求、公共產品供給需要等;市場產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動力則主要來源于贏得市場競爭和獲取利潤,不僅存在技術風險,還必須面對更難把控和更高的市場風險。一旦創新失敗,所有損失都要由私人投資者承擔;兩用關鍵核心技術根據其滿足的需求和投資主體不同,面臨的風險也不盡相同,如果是由政府出資服務于公共產品供給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僅會面臨技術風險,否則將會同時面臨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顯然,相比公共產品乃至兩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市場產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風險更高,應對難度極大。從歷史上看,有些技術上很成功的“明星產品”由于不能適應市場和用戶需求,開發成功初期風光無限,但很快會被市場淘汰,遭遇失敗。歐洲空中客車公司開發的全球最大、載客量最多的寬體客機A380就是其典型代表。

最后是產生的效益及其評價方式不同。公共產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服務于公共需求和公共產品供給,主要產生社會效益,客觀和準確評價社會效益非常困難,通常被設計為成本中心,財務目標是將成本控制在預算范圍內,提供數量盡可能多、質量盡可能高的公共產品;私人產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本質上屬于經濟活動,產生的主要是經濟效益,效益評價相對直接、簡單和客觀,主要評價其利潤的大小;兩用關鍵核心技術面向的需求和投資主體不同,產生的效益和評價方式也有所不同,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或兩者結合運用。

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特點和主要適用領域

從全球看,世界主要國家普遍運用舉國體制實施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和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成功實施的“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高速鐵路和深海載人潛水器等重大科技創新工程,20世紀中葉美國推進的曼哈頓工程和阿波羅計劃等是典型代表。

我國傳統舉國體制的特點和局限。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在發展基礎極為薄弱、資源相當有限、主要依靠自身力量的情況下實現了“兩彈一星”的巨大成功,一方面得益于黨和政府基于當時我國的國家戰略需求,高度重視和強有力的組織領導,另一方面是因為有效采用了舉國體制。回顧我國的傳統舉國體制,有如下幾個特點(王曙光等,2018)。一是實施“兩彈一星”等重大科技創新工程,以國家利益為最高目標,由國家作為資源配置主體,直接調動全國相關力量,實現對人、財、物、技術、信息等科技創新資源的統一配置。二是要素動員主要采用計劃機制,按照國家意志通過行政性和政治性動員實現科技創新資源的快速、高度集聚,較少運用價格、利潤等市場化的指標,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只發揮極其有限的作用,甚至完全不發揮作用,市場發育程度較低。三是由于國家是資源配置的主體,國家與企業、國家與地方之間主要體現為支配和被支配的關系,企業和地方的決策權在某種程度上為國家所有,以便于加快要素集聚。四是宏觀效率高與微觀效率低并存。從微觀上看,由于沒有價格機制和廣義上的市場機制來顯示資源的稀缺程度,企業缺乏基于價格信號的競爭,微觀效率往往不高。而新中國成立之后短短的三十年內,我國就成功實施“兩彈一星”等重大科技創新工程,說明宏觀效率較高。

傳統舉國體制的優勢是在資源數量不足且分散在不同主體、無法達到資源臨界規模等情況下,能夠快速打破部門分割,對相關資源統一調配和管理,保證“上下一心”,盡快突破資源規模臨界點,以在國家關注的重點領域盡快取得最大突破。然而,在我國當前的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水平下,若還沿用傳統舉國體制會產生多方面的問題。一是資源過度集中,限制了地方、企業等其他主體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不利于激發全社會的發展活力。二是由于傳統舉國體制主要采用計劃機制,較少運用市場機制,難以運用價格機制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企業之間缺乏必要的競爭,將導致企業微觀效率不高的問題越來越突出。三是舉國體制在軍工等重要領域的運用,使其成為高度封閉的獨立體系,全社會的各類資源被分割為軍用和民用兩個相互獨立的系統,重復建設等問題突出,資源共享利用水平不高,極大地降低了大量優質資源的利用水平。四是一些重要領域的舉國體制形成之后不斷固化,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官僚化問題,導致整個管理體制難以隨形勢變化而發展變化,靈活性大大下降,不能快速適應外部環境的發展和變化。

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概念和特點。綜合國內外運用舉國體制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做法與經驗,本文定義:新型舉國體制是服務于國家戰略目標和重大需求,以國家利益為最高目標,在相關政府部門的主導下,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動員、運用社會各方優勢資源與力量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產生具有很高價值的復雜產品的組織模式與運行機制。

關于新型舉國體制,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說明。一是運用新型舉國體制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必須服務于國家戰略目標和重大需求,以國家利益為最高目標,以集成運用社會各方優勢科技創新資源為有效途徑。這也就意味著,運用舉國體制不是服務于一般的國家需求,也不是服務于某個地方或局部的需求,不能泛化舉國體制的運用。

二是運用新型舉國體制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是在政府的主導下進行的,相關政府部門是國家戰略需求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目標與任務的提出者,是工程實施的組織者、主要投資者、監督者和驗收評價者。

三是運用新型舉國體制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特別要改變傳統的要素動員的計劃機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調動國有和民營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社會組織等各方參與。社會各方的參與既能支持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又能提升自己的研發制造生產能力,實現多方共贏。

四是運用新型舉國體制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核心目標是要服務于國家安全和高質量發展,開發具有國際競爭力和高度壟斷性,能被用戶積極、廣泛運用的優質高檔復雜產品。關鍵核心技術不是處于研發或試驗階段的技術,不是仍在實驗室的技術,而是能得到實際應用、受到用戶歡迎的成熟復雜產品。

五是運用新型舉國體制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是一種在國內外得到較多運用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組織實施模式和運行機制,不能過分拔高其地位,過分夸大其運用領域和作用;也不能泛化對其的理解,如不能將政府部門實施的基礎研究、技術開發等常規的科技計劃項目都認為是運用新型舉國體制。

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主要運用領域。結合對關鍵核心技術的分類和典型案例分析,筆者認為,新型舉國體制主要適用于公共產品和兩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能夠明確其具體性能、質量和使用要求的復雜終端新產品開發。需要強調的是,新型舉國體制很難有效運用于私人產品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與市場產品應該由市場和企業供給不同,公共產品應主要由政府提供。這樣,作為公共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部門投資和組織實施公共產品與兩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不僅不會引發爭議,而且是履行政府職責的必然要求。反之,如果由政府部門組織和投資市場產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往往會引發破壞公平競爭等一系列的爭論,影響相關目標的實現和任務的完成。

二是公共產品和兩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滿足的是公共需求。例如,深海載人潛水器、高鐵列車等成功開發后,或者由相關單位在財政資金全額支持下使用,或者在財政資金補貼下由社會相關方以較低價格使用,一般不會缺乏用戶,極少有市場風險。由于長期存在用戶使用需求,可以不斷改進產品,提升產品質量,持續進行產品升級換代,實現良性循環。市場產品關鍵核心技術成功突破后可能會面臨缺乏用戶等問題,技術上成功的產品還很可能會在市場遭遇失敗,存在巨大的市場風險。通常看,政府部門很難應對極度復雜的市場風險,不應該由政府部門組織實施市場產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三是國內外的實踐經驗也表明,舉國體制主要適用于公共產品和兩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美國的曼哈頓工程和阿波羅登月計劃即是如此。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成功突破的一系列標志性關鍵核心技術,如“兩彈一星”、超級雜交水稻、漢字激光照排、高性能計算機、三峽工程、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移動通信、量子通訊、北斗導航、載人深潛、高速鐵路、航空母艦等,都屬于公共產品關鍵核心技術,市場產品領域的成功案例則極為少見。

四是運用新型舉國體制推進公共產品和兩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應該以三峽工程、載人航天、高速鐵路、航空母艦等這樣層級的復雜產品為基本單元。一方面這些層級的產品是典型的公共產品,不會因缺乏用戶而面臨市場風險。另一方面通過該層級的公共產品和兩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可以帶動相關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件的協同攻關,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體系性突破。

五是運用新型舉國體制推進公共產品和兩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應該以解決重大實際問題為導向,對需要突破的關鍵核心技術的性能、質量、一致性、可靠性和使用壽命等指標應有非常具體明確的要求,能夠客觀準確評價攻關目標的實現情況。對探索性極強、風險特別高、很難有明確的產出目標的攻關任務,如重大基礎研究,不適宜運用新型舉國體制。

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有效運用方式

運用新型舉國體制推進公共產品和兩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既要積極發揮政府的作用,也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為此,需要針對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過程中的不同環節,采用不同的組織模式和運行機制。

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過程和主要參與者。通過對“蛟龍號”、“深海勇士號”和“奮斗者號”系列深海載人潛水器等重大復雜產品開發過程的剖析發現,一般而言,公共產品與兩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過程大致可以用圖1描述(楊波等,2021)。

12

首先,政府相關部門根據國家戰略需求和發展目標,確定需要新供給或改進供給的公共產品,明確新的公共產品供給需求。其次,充分考慮可能的國際科技合作和我國相關的知識、技術、產品和產業基礎,確定需要開發的復雜產品級關鍵核心技術。同時,遴選總包單位,明確新技術、新產品具體開發目標和各類性能指標要求,并進行可行性論證。

接著,根據需求進行關鍵核心技術的總體設計和初步設計,審視其組成結構及其需要的子系統、零部件配套件,明確需要突破的子系統、零部件配套件級的關鍵核心技術,遴選相應的配套參與單位。在此基礎上,推進子系統、零部件配套件層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待其取得一定突破后再進行復雜產品級關鍵核心技術的詳細設計,并按照其開發生產要求進行采購、制造與裝配,之后進行整機產品層的關鍵核心技術試驗。在通過使用認證后,將產品移交用戶使用。

一般而言,關鍵核心技術開發不可能一蹴而就,用戶在使用初期會面臨多種多樣的問題,需要將使用中遇到的問題及時、準確反饋給開發生產者,開發生產者對關鍵核心技術進行持續改進,不斷完善其性能、質量和用戶體驗,滿足用戶的使用需求。同時,還應該將開發過程中突破的各類關鍵核心技術通過多種途徑進行擴散運用,帶動相關領域科技進步。

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涉及的參與者眾多,主要包括四種類型。其一是政府相關部門,主要承擔需求提出、總包單位選擇、過程監控、成果評價驗收等工作。其二是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總包單位,圍繞政府部門提出的需求進行產品初步設計和可行性論證,選擇相應的配套參與單位,并完成整機產品的制造總裝、測試、使用認證等工作。其三是配套參與單位,提供子系統、零部件配套件等的支持。其四是用戶,即產品未來的使用者,一方面參與提出需求和產品的設計生產,一方面積極使用產品,并將產品使用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準確反饋給開發生產者。

按圖1所示流程,運用新型舉國體制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包含如下幾個特別重要的決策問題:一是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和公共產品需求,應優先開發什么樣的關鍵核心技術?二是總包單位如何組織遴選?三是配套參與單位怎么選擇?四是如何推進關鍵核心技術的擴散運用?一般而言,第一個決策問題相對直接,應在政府相關部門組織領導下,根據國家實力、可能的國際科技合作以及相關基礎,在廣泛聽取社會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由政府部門采用計劃機制,在綜合考慮其重要性、緊迫性和可行性的基礎上作出科學的選擇。其他三個決策問題相對復雜,現逐個討論。

總包單位的組織遴選方式。毫無疑問,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最為核心的環節之一是選擇合適的牽頭總包單位。我國能成功開發系列深海載人潛水器,與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702研究所有效發揮牽頭總包作用密不可分。剖析國內外運用舉國體制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典型案例可以發現,由于環境和基礎條件不同,牽頭總包單位有三種可能的組織遴選方式,相應地也有不同的組織實施模式。

第一種方式是組建新的國有單位牽頭總包組織實施。采用這種方式,往往意味著推進相關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基礎薄弱,資源稀缺,少量稀缺資源還分散在多個領域、多個地區,現有組織均不具備能力和條件牽頭總包。這種情況下,最為快速和有效的方式是采用計劃機制調集全國相關力量組建新的單位牽頭總包,推進迫切需要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我國“兩彈一星”的開發即是如此。

第二種方式是在現有國有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中選擇合適的牽頭總包單位。運用這種方式推進相關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意味著,該領域通過多年發展已經培育出了具備較強科技創新能力與牽頭總包能力的單位,相關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牽頭總包單位可以在現有單位中作出選擇。例如,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國防軍工領域快速發展形成了眾多科技創新能力較強的國有企業,如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等,開發深海載人潛水器不再需要像開發“兩彈一星”那樣組建新的牽頭單位,只要在現有單位中遴選即可。由于具備這些能力的單位往往很少,其可能的選擇范圍非常有限,遴選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牽頭總包單位更多的是采用委托機制,競爭機制的運用仍然有限。

第三種方式是通過市場競爭遴選合適的單位牽頭總包。實施該種方式,表明推進相關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有條件牽頭總包的單位較多,既有國有單位,也有民營企業。這種情況下可以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通過競爭機制遴選最為合適的牽頭單位。例如,美國開發隱形戰斗機等軍工產品,往往運用市場機制在多家提交設計方案的軍工企業中作出選擇,再由中標企業牽頭總包組織實施。

綜上所述,由于不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基礎條件不同,牽頭總包單位的組織遴選方式也不相同,目前主要有3種典型方式。通常,隨著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的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可以越來越多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和運用第三種方式。

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配套參與單位的選拔方式。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不僅要有牽頭總包單位,還需要眾多配套參與單位,提供相應的子系統、零部件配套件支持。我國深海載人潛水器研發參與單位總計達到約100家。歸納起來,按其創新難度和程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需要的子系統、零部件配套件可以分為四種類型。第一類是可以直接利用的大量國產標準子系統、零部件配套件等,如標準的螺帽、螺栓等。第二類是目前未生產,但是依靠國內現有人才、知識和技術、制造能力可以較快成功開發生產的,典型的是生產產品需要的一些常規專用零部件配套件。第三類是國內缺乏,但是可以通過國際合作和貿易獲得的。第四類是國內缺乏、國外也缺乏或者對我國嚴密封鎖的。上述四類子系統、零部件配套件的配套參與單位應該采用不同的遴選機制。除第四類可以采用委托開發、聯合開發等方式之外,前三類的遴選應主要采用市場機制,通過市場采購、招投標等競爭方式選擇最為合適的配套參與單位。

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配套參與單位的選擇,應該借鑒美國國防軍工采購法,大力支持中小企業參與,使得財政科技投入不僅能帶動公共產品和兩用關鍵核心技術開發,還能極大地促進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早在1988年,美國頒布的《商業機會發展法案》就規定,國防軍工等聯邦政府直接采購合同份額中至少20%的優先合同必須授予小企業,1997年《中小企業再授權法案》將這一數額提升到23%。由于美國國防部的采購項目多以大型武器裝備采購為重點,占用資金多,往往更傾向與大型企業合作,小企業在此過程中天然處于劣勢。為幫助小企業獲得國防采購合同,根據《聯邦采辦條例》,當采購合同金額超過65萬美元或工程項目超過150萬美元,而且可以進行分包時,大型企業作為總承包商與聯邦政府簽訂合同前,必須同意在高效履行合同的前提下,盡可能向小企業提供分包合同,否則可能被取消獲得主合同的資格。這使得小企業從國防部獲得的分包合同比重一直在30%以上(胡天楊等,2015)。

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成果的擴散運用方式。深海載人潛水器的成功開發不僅使我國擁有了“蛟龍號”、“深海勇士號”和“奮斗者號”系列載人潛水器,也使我國新型鈦合金材料載人球艙、控制系統、水聲通信系統、固體浮力材料等一系列單元技術邁上新臺階。這種情況下,應大力鼓勵先進技術的轉移擴散和推廣運用,尤其是在市場產品領域的運用,支持新技術、新產品不斷升級。

一般而言,為服務于公共產品供給而開發的新技術和新產品的需求和用戶較為有限,開發企業從中獲得的回報較少。只依靠這些用戶很難讓新技術獲得良好的經濟回報,也難以支持新技術的迭代升級。鼓勵參與單位將開發的新技術推廣運用,尤其是進入市場產品領域,以此形成較大的市場需求和較多的用戶,既可以讓財政資金投入產生的新技術得到更多、更廣泛的運用,更好地發揮財政投入產生的新技術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又能讓企業研發的新技術帶來良好的回報,增加他們參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積極性;還能帶動技術迭代升級和性能提升,降低使用成本,為開發下一代關鍵核心技術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這樣會形成良性循環:公共產品和兩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帶動新技術突破——新技術在市場產品領域推廣運用帶動技術迭代升級,降低技術運用成本——支持更多、更新的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眾多公共產品尤其是國防軍工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持續改進,都是以這樣的路徑推進,碳纖維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0世紀50年代美蘇冷戰開始,美國急于尋找一種耐燒蝕材料用于航天飛機,耐高溫、強度高、重量輕的碳纖維進入其視野(劉瑞剛等,2018),碳纖維開發為美國國防軍工領域的眾多新產品研發提供了有力支撐。但是,由于軍工的碳纖維需求量有限,研發企業很難通過這樣的用戶需求帶來持續、大量的回報,很難增加投入不斷改進產品技術性能。20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東麗公司另辟蹊徑,積極開拓高爾夫球桿、網球拍框、釣魚桿、民用飛機等市場,迅速擴大了碳纖維產品的市場規模。新技術新產品市場規模的擴大既支持企業獲得更多利潤和不斷改進產品質量,又幫助其降低成本和價格,擴大了碳纖維的運用領域。過去由于價格昂貴,碳纖維只能用于制造飛機等軍工產品的主要部件,成本和價格下降后,使得其在更多的部件中得到更廣泛地使用,支持其開發眾多性能更優的軍工產品。

可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形成技術突破之后,鼓勵相關單位和個人將其開發的新技術、新產品廣泛推廣運用,尤其是進入市場產品領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是運用新型舉國體制進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過程中應該高度重視的環節。

結語

本文對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運用領域與方式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形成了較多新的判斷和結論。首先,關鍵核心技術是國家間必爭、具有高度壟斷性和難以替代性的優質高檔產品,它包含公共產品關鍵核心技術、市場產品關鍵核心技術與兩用關鍵核心技術等不同的類別。其次,新型舉國體制是服務于國家戰略目標和重大需求,以國家利益為最高目標,在相關政府部門的主導下,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動員、運用社會各方優勢資源與力量,實施重大科技創新工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產生具有很大價值的復雜產品的組織模式與運行機制。該體制主要適用于公共產品和兩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能夠明確其具體性能、質量和使用要求的復雜終端產品,不適用于私人產品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再有,運用新型舉國體制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一般涉及政府相關部門、總包單位、配套參與單位和用戶,其總包單位和配套參與單位的遴選,針對不同的情況應該采用不同的機制,多數情況下可以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本文系中國工程院院地合作[專題]項目“江蘇先進制造業企業創新聯合體建設路徑與政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JS2022ZT12)

注釋

[1]《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第1~5版。

參考文獻

陳勁、陽鎮、朱子欽,2020,《“十四五”時期“卡脖子”技術的破解:識別框架、戰略轉向與突破路徑》,《改革》,第12期。

陳勁、陽鎮、朱子欽,2021,《新型舉國體制的理論邏輯、落地模式與應用場景》,《改革》,第5期。

韓鳳芹、史衛、陳亞平,2021,《以大戰略觀統領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宏觀經濟管理》,第3期。

胡天楊、何亮,2015,《美國國防采購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現狀與啟示》,《現代經濟信息》,第9期。

胡旭博、原長弘,2022,《關鍵核心技術:概念、特征與突破因素》,《科學學研究》,第1期。

廉思秋、高山行、舒成利、郝志陽,2021,《新型舉國體制下構建觸發中國高新技術突破的“扇形”模式研究》,《中國科技論壇》,第11期。

劉瑞剛、徐堅,2018,《國產高性能聚丙烯腈基碳纖維制備技術研究進展》,《科技導報》,第19期。

路風、何鵬宇,2021,《舉國體制與重大突破——以特殊機構執行和完成重大任務的歷史經驗及啟示》,《管理世界》,第7期。

羅軍、侯小星、陳之瑤,2021,《央地聯動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研究》,《科技管理研究》,第23期。

王曙光、王丹莉,2018,《科技進步的舉國體制及其轉型:新中國工業史的啟示》,《經濟研究參考》,第26期。

楊波、劉燁瑤、廖佳偉,2021,《載人潛水器—面向深海科考和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國之重器”》,《中國科學院院刊》,第5期。

殷忠勇,2017,《論科技創新新型舉國體制的構建——時代背景、理論基礎和制度體系》,《學術前沿》,第7期。

仲偉俊、梅姝娥、黃超,2013,《國家創新體系與科技公共服務》,北京:科學出版社。

仲偉俊、梅姝娥、浦正寧,2022,《關鍵核心技術及其攻關策略研究——基于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視角》,《系統管理學報》,第6期。

責 編/包 鈺(見習)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Areas and Methods of the New System for Mobilizing Resources Nationwide

—Cas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Deep Sea Manned Submersible

Zhong Weijun

Abstract: Improving new system for mobilizing resources nationwide and winning the hard battle of achieving breakthroughs in core technologies are major strategic tasks concerning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ore technologies in key fields are high quality products with high monopoly and are difficult to replace, which includes different categories such as core technologies for public products, core technologies for market products and dual-use core technologies. The new system is an organizational model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that serves national strategic objectives and major needs, takes national interests as the ultimate goal, and makes full use of the market mechanism to mobilize and utilize the advantageous resources and strengths of all social parties to implement maj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rojects and breakthroughs in core technologies to produce complex products with high valu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he system is mainly applicab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omplex terminal products in the field of public products and dual-use core technologies that can specify their performance, quality and utilization requirements. Under the new system, different organizational models and operational mechanisms should be adopted for different aspects of promoting core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which in most cases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market and strengthen the diffusion and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o market products.

Keywords: core technologies in key fields, new system for mobilizing resources nationwide, application method

[責任編輯:包 鈺(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