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進入新時代以來的十年,我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我們的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在全國上下團結一致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中,進一步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生態文化體系。新時代我國生態文化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成果,也推動著未來生態文明建設邁向更高水平。
新時代我國生態文化的主要內涵
“生態文化”一詞源于意大利生態學者A.佩切伊,由余謀昌教授最早引入我國,并開始了國內關于生態文化的研究。廖福霖教授在《生態文明學》中從多個角度對生態文化作了闡釋,認為生態環境是生態文化的集中體現,生態文化是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文化。這一說法受到很多專家學者的支持。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當前國內學界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生態文化是在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關系過程中形成的觀念形態,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為追求,以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有機共融為特征。生態文化是基于生態系統、尊重生態規律的文化;是以實現生態系統的多重價值來滿足人的多重需求為目的文化;是滲透于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體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經濟與環境相協調的文化;是倡導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及消費方式的文化。
從生態文化和生態文明的關系來看,生態文明是生態文化的歷史積淀,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靈魂,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從廣義上講,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從狹義來講,主要是指生態文明建設實踐過程中所凝聚形成的精神成果。本文所討論的新時代生態文化建設主要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精神成果,是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持馬克思恩格斯辯證自然觀,吸收和借鑒西方現代化過程中帶來的一系列經驗和教訓,積極實現中華傳統生態智慧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文化維度對當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成果的概括總結。它既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生態文明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時代我國生態文化建設的主要遵循
新時代我國生態文化建設,從立生態文明之德,全面加強生態文化教育,樹生態文明之人,持續加快生產生活方式的綠色化轉型,及時總結生態實踐成果不斷創造更加豐富多樣的生態文化形式等方面積極展開,有力推動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踐。
立生態文明之德。新時代我國生態文化建設以生態價值觀為準則,大力弘揚生態文明道德。中華文化從根本上說是深度生態的,這已成為國內外眾多學者的共識。在世界上第一個提出生態文明的希望在中國的美國生態學家小約翰·柯布曾表示,“中華文化具有拯救世界的力量,因為中國文化是深度生態的”。深度生態的中國文化決定著我們在新時代具有樹立生態文明之德的深厚土壤。立生態文明之德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在生態實踐中的展開。沒有生態文明之德,就難以養成生態文明行為習慣,生態倫理道德觀只有轉化為生活“常識”后,才能對生活實踐起到影響作用,促進我們重建生活價值坐標和改變生活方式,選擇一種符合生態文明的生活方式。進而在對良好生態的迫切需要中,不斷激發對自然的尊重和感恩之心,自覺做生態文化的守護者、傳承者、弘揚者。新時代立生態文明之德以知識和智慧的價值代替“唯物質主義”的價值,不以向自然索取或者占有更多的物質財富來標識個人的價值和成功,而以追求人與自然的“雙贏”為目標,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共同進化。
積極推進生態文化教育。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樹木,更關鍵在樹人。要抓生態文明建設,栽好樹,必須強化生態文明教育,育好人。當前我們面臨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很大程度上是以往缺乏足夠的、系統的生態教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指出,“要積極培育生態文化,從娃娃和青少年抓起,從家庭、學校教育抓起,引導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意識。把生態文明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干部教育培訓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以生態文化培育時代新人的目標,政府、學校、傳播媒體、社會團體等多元化力量共同參與,努力將綠色理念和生態文化觀念滲透到學校的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和文化引領過程之中。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的行動。”高等教育方面來說,清華大學曾首次提出創建綠色大學的構想,并嘗試以“綠色教育”思想培養人。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專門成立生態文明教育分會,積極推動高校面向生態文明建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不僅高等教育,在教育體系各層次各領域都開始貫徹生態文化觀念,廣大教育工作者進一步認識到生態文化教育在國家發展戰略實現以及未來發達的生態文明社會建構的重要作用,不斷鞏固生態文化教育觀念,積極塑造生態人文環境,在教育全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生態文化自信,引導學生生態文明行為的養成,有效推動了公眾生態文化素質提升。
加快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的形成。生態文化觀念影響著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和生態文明行為。在商品經濟時代,要靠生態文化樹生態文明之人,推動公眾日常生產生活方式的綠色化轉型。現代化生活中生態產品意義愈來愈重要,人們的生態需要也愈來愈迫切,但是人們對于生態需要的滿足相比較其他普通產品最大區別在于,一般產品可以被私有化的分配,而滿足人類生態需要的優美環境卻難以被私有化分配。因此,一般產品因其可以被私有化分配人們會自覺地為之付出努力,而良好生態環境因無法被私有化分配人們便很難主動地為此而付出個人勞動或努力。為此,在推進生態文化實踐過程中,我們通過加快制度體系化建設,指導和約束人們更好地養成綠色生態生活方式。在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引導上,根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從深刻把握勤儉節約和擴大消費共同價值取向的辯證關系著手,把擴大消費建立在更加少量的資源消耗和更加優質的勞動供給相結合的基礎之上。也就是說,在生活方式綠色化轉型基礎上的擴大消費不是增加消費資源更不是消費生態,而是推動廣大勞動者勞動供給的社會化實現,即消費更多的勞動而不是自然資源。如此,我們才能在減少對資源開發的同時提升人民生活品質,才能更高質量實現生活方式的綠色化轉型。
不斷創造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生態文化總是以物質或非物質形態體現出來。生態文明的建設過程就是生態文化的實踐過程,這種實踐活動能夠不斷豐富生態文化、推動生態文化的發展。所以,一方面生態文化建設對生態實踐的展開發揮重要的導向作用,另一方面深入廣泛的生態實踐又不斷凝聚成更加豐富的生態文化內容,包括人們所形成的生態道德觀念以及形式各樣的生態文明主題作品等。比如,城鄉環境建設上更加注重生態名片的打造,在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資源開發等方面逐步以綠色低碳為主要導向,行業企業更加注重以生態效益提升品牌競爭力,過去對經濟效益的過度追求開始被生態效益優先理念逐步替代。各種類型的生態文明主題作品充分展示著色彩紛呈的生態文化,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凸顯生態文明理念的各類文化作品形式越來越多樣,層次越來越豐富,很多地區還常態化舉行專題生態文化作品展覽,來更加形象直觀地表達民眾對美好生態的期盼和愿景。可以說,新時代我國生態文化正逐步滲透并影響著我國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時代我國生態文化建設的基本經驗
新時代我國生態文化建設始終牢牢堅持黨的領導,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立足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融通中外,注重交流互鑒,積極推動自主創新,取得了顯著成效,也積累了寶貴經驗。
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管思想文化,是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重要原則和制度”。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向縱深發展的根本保證。我國新時代生態文化能夠充分滲透于生態文明建設實踐,順應時代需要,推動全民思想觀念轉變和提升,并在世界范圍內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說到底就在于牢牢堅持了黨對生態文化建設的領導。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代表,積極在生態文明實踐中不斷形成新的生態文明建設文化,以生態文化創新指導新的生態文明實踐。
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是關系國計民生和未來長遠發展的大事,同時也是一件需要統籌各地協調各方的難事,需要從頂層設計著手,積極構建更加完善的管理制度體系,不斷創新更加科學有效的管理方法,并全力推動各類規章制度和管理辦法有效落實,離開黨的領導這些便無法實現。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創造性地提出新發展理念,有效推動了環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升。我們黨在帶領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致力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努力創造回應時代之問,引領生態文明建設方向的生態文化成果。未來,我國生態文化建設要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創造更加豐富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必須始終堅持和鞏固黨在生態文化建設中的領導地位。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新學說,是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與自然關系在中國實踐展開的重大理論成果,更是我們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遵循和思想指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追求價值實現方式根本變革的新發展觀,是在協調多樣性和復雜性價值關系中達到價值均衡和價值持續實現的新型發展觀。其建立于由各種價值關系所構成的自然有機體和社會有機體辯證運動的基本規律基礎之上,具有更加豐富多樣的價值訴求,堅持了生態價值和人的價值的可持續統一、生態公正和社會公正的可持續統一、經濟民生和生態民生的可持續統一,代表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一個新高度。
習近平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論斷、思想內涵、內在邏輯相一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指導性。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核心要義的“八個堅持”,是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在生態文明領域的體現和發展,擘畫了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的總體目標,也內在地包含著我國生態文化建設的總體目標。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從生態歷史觀、生態自然觀、生態發展觀、生態價值觀、生態民生觀、生態系統方法論、生態治理觀、生態全球視野等方面為生態文化建設提供了基本方向和根本遵循。概括來說,就是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理念,建立完整系統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新時代我國生態文化建設正是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才始終保持了正確方向,形成了豐碩成果。
融通中外,注重交流互鑒。自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西方生態主義思潮開始勃興,也產生了形式多樣的生態文化思想。中西方因為歷史傳統、地理環境、制度模式和發展狀況等不同,造成了生態文化的差異。西方文化更看重于部分,而中國文化相對更側重于整體。在人與自然關系的考量上,西方生態文化側重對現代工業文明所產生的的災難性生態后果進行理性反思,主要以生態倫理學為基礎,將人的關懷對象進行倫理拓展至自然領域。而中國的生態文化建立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傳統生態智慧基礎之上,更注重從整體上系統上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主張人對自然規律的順應和尊重,堅持生態環境的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不同文明多彩多姿、各有千秋,沒有優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別。在生態文化建設進程中,不同的國家、地區和民族因其歷史文化、資源條件等各方面的差異,其生態文化也呈現不同特點,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所得到的教訓值得我們警惕和反思,但其在生態環境建設過程中所作出的成效也同樣具有參考價值,一些西方生態哲學、生態倫理思想為我國的生態文化建設也提供了有益的理論借鑒。因此,在生態文化建設上,我們要繼續倡導交流互鑒,注重汲取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創造的優秀的生態文化成果,取長補短,兼收并蓄,共同繪就人類生態文明的美好畫卷。
立足實踐,積極推動自主創新。新時代我國生態文化建設歷程,也是一個大膽揚棄守正創新的過程。一方面,立足于中國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根基和豐富的生態智慧土壤,深刻總結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另一方面,注重汲取和借鑒一切與生態保護和資源節約相關的優秀文明成果,積極推進自主創新。在創新性建設生態文化進程中,我們把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資源節約有機統一,把不斷增強人的幸福生活體驗和生態環境保護相互融合,在公民綜合素質提升中滲透著環境保護要求和生態治理責任,在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追求上,以萬物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源源不斷創造出符合時代需要,產生廣泛影響的生態文化成果。
我們對于良好生態環境的需要伴隨社會發展始終,生態文化建設也是人類社會文化進步的永恒主題,是一個需要我們長期持續努力,不斷推進創新的過程。生態文化建設的自主創新既是生態實踐發展的現實要求,也是生態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今天,科技更新速度之快對人類社會變革實時造成挑戰,正是生態文化建設積極回應挑戰,扎根實際,不斷實現自主創新,才能夠做到有效應對危機,并為經濟社會發展始終都能夠保持正確的生態方向提供有力引導。未來,我們要繼續堅持生態文化建設的自主創新,讓中國生態文化日益豐富、不斷煥發新的生機,積極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不斷邁向更高水平。
總體來看,生態環境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類文化困境問題,要從根本上走出困境離不開文化傳承和改革創新,要通過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念,不斷鞏固生態文明理念,構建生態文化體系,形成正確的行為方式,才能更好地進行生態治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未來我國生態文化建設,要一如既往地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立足于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系思想理論基礎之上,積極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順應時代潮流、人民意愿和世界趨勢,創造更加豐富多彩的生態文化成果,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生態文化體系,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更加扎實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也為全球的生態治理做出積極貢獻。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體系化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BKS05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寧啟超 福建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