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調查研究 > 課題研究 > 正文

堅持“以體育德”理念 積極探索體育特色“大思政課”建設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求“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自2021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提出“大思政課”的重要理念以來,“大思政課”成為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重要導向。兩年來,全國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思政課”的重要論述精神,尤其是教育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了《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一體推進思政課程、日常思政和課程思政建設,大力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思政教育的發展環境和整體生態發生根本性轉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成效明顯。

上海體育學院是新中國成立最早的體育高等學府,體育學躋身世界一流學科。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大思政課”的重要論述以來,學校以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為主題主線,堅持開門辦思政課,強化問題意識、突出實踐導向,在充分把握學生接受特點基礎上,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和資源,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臺”、建好“大師資”,堅持用歷史講思政、用體育講思政、用文化講思政、用實踐講思政,大力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著力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思政課教學實效得到有效提升。

立足學生接受特點,創新“大思政課”建設理念

“思政課教學離不開教師的主導,同時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要增強課程的親和力與針對性,就必須貫徹“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育教學理念,堅持立足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充分把握當前高校大學生的接受特點,精準對接學生思想需求,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為此,“大思政課”課程建設必須精準對接新時代大學生的需求,形成與各學科文化相適應的德育涵養機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必須解決思政育人載體的貼合性,在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和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融入“大思政課”理念,提升思政課程的親和力。

上海體育學院在充分把握當前大學生接受特點基礎上,強化“以體育德”理念,做到“四個堅持”,切實推動體育特色“大思政課”課程體系建設。

第一,堅持用歷史講思政,在沉浸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依托上海體育學院“一樓三館”(舊上海特別市政府辦公大樓、國際乒聯和中國乒乓球博物館、中國武術博物館、體育教育博物館)所擁有的豐富的歷史資源、館藏資源,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應用歷史建筑和館藏的思政資源,講好中國百年體育發展,講好黨史、新中國發展史、體育強國發展史。同時,以“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為主線,把“講故事”與“講道理”結合起來,把“講體育”與“講德育”結合起來,在沉浸式研修教學過程中體驗愛國主義教育。

第二,堅持用體育講思政,在體驗中感受以體育人。體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重要的、有效的載體,以體育德是“大思政課”理念在我校思政課、課程思政建設與改革的融入、落實,也是實踐研修基地建設與研修課程設計的特色、目標。我校具有完備的體育專業、一流的教學課程、豐富的體育場館設施、強大的教練員及運動員團隊和成熟的志愿者服務隊伍。學校堅持用體育講思政,確保學生能夠多角度、多層次、立體式、全方位地了解體育文化、感受體育魅力、體驗體育激情,通過對體育故事、體育歷史、體育人物、體育藏品、體育場館、體育賽事的了解實現以體育人的大思政課理念與模式的創新。

第三,堅持用文化講思政,在互動中增強文化自信。“中國的自信,本質上是文化自信”,“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學校依托中國武術博物館、武術學院為學生提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武術文化的體驗與互動,依托國際乒聯和中國乒乓球博物館、中國乒乓球學院為學生提供乒乓文化的體驗與互動,學生在互動中可以領略武術的魅力、感受國乒的榮耀,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

第四,堅持用實踐講思政,在行走中體會時代變革。積極拓展思政課程邊界,強化體育社會實踐,開設“國情思政課”,打造“行走的課堂”,引導青年大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加強與社區、鄉村、企業,與博物館、紀念館、展示館等單位合作,開發建設一批富有特色的教學實踐基地。

堅持“以體育德”理念,大力推動體育特色“大思政課”課程體系建設

近年來,上海體育學院創新“思政+體育”的育人模式,堅持“三全育人”和“三貼近”原則,精準對接需求側、強化供給側改革、提升輸出側效果,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形式創新和體育育人載體的專業化、有效性為目標,開辟思政理論與實踐育人相結合的新的“教學陣地”,以其內容之活、方法之活、話語之活、形式之活又不離體育本色的課程特點,保證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統籌專業特色與思政底色,切實提高思政課的“到課率”“抬頭率”“入腦率”和“走心率”,創新課程思政的建設模式,推動思政課的內涵式發展。

第一,堅持四位一體,不斷完善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的課程群建設。一是開設概論課。在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通識選修課基礎上,全面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必修課,遴選優秀思政課教師成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教研室。二是打造個論課。推動由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領銜、國家體育總局黨組編寫的《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體育工作的重要論述》向講義教案轉化,開設“習近平總書記體育重要論述”課程。三是開發實踐課。開發“習近平上海足跡”實踐教學資源,打造該課程的實踐教學品牌。四是提升虛擬課。不斷完善“習近平總書記體育足跡”(新時代體育強國之路)思政課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積極申報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

第二,突出“以體育德”,持續打造體育特色“大思政課”課程體系。2017年5月,上海體育學院開設“體育強國”中國系列課程,2018年開始打造“國乒榮耀”課。這兩門課程聚焦以體育德,挖掘德育素材,堅持用體育講思政、用故事講道理、用價值講認同,引導學生在感受、踐行中增強“四個自信”、堅定“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進而增強投身實現體育強國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經過幾年的建設,“國乒榮耀”課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社會實踐類,2020年)、教育部課程思政示范課程(2021年)和上海市課程思政示范課程(2022年),獲得第二屆上海市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一等獎。“體育強國”課入選“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發展支持計劃”,獲思政課選修課教材(教學參考資料)編著專項資助,并在2022年“首屆上海市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展示活動”中榮獲二等獎。在“體育強國”“國乒榮耀”課程示范輻射基礎上,學校還圍繞羽毛球打造“風‘羽’同舟”課程,圍繞奧運會打造“奧運爭光”課程,圍繞圍棋打造“弈動乾坤”課程,探索圍繞體育重大賽事和體育運動項目開設更多體育類思政課程。上海體育學院入選首批上海市“大思政課”建設重點試驗高校。

第三,創新教學方法,不斷在上好講活上下功夫。倡導多樣化教學方法,強化技術賦能,推動和引導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推動人工智能、5G技術等信息技術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開發線上課堂,實現線上線下教學優勢互補。依托國際乒聯博物館和中國乒乓球博物館、中國武術博物館、體育教育博物館等建設體驗式實踐教學基地,推進“館課融合”,增強沉浸式課程育人成效。依托馬克思書房等平臺拓展教學場景,打造場景化學習空間。建立健全專家輔導、教師研討、學生建言相結合的集體備課機制。根據當前青年大學生、體育類大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推進思政課教學話語轉變與創新。

實現“四合”立體升維,充分彰顯體育特色“大思政課”建設的創新價值

建設體育“大思政課”是上海體育學院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基本要求,也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的內在需要。學校根據中央、上海市相關文件精神,結合學校實際,突出體育特色,成功走出了一條“以體育德”體育特色“大思政課”建設之路,取得了良好成效。

第一,改變課堂形式,實現“館課融合”。“館課融合”的教育教學形式是我校落實“大思政課”理念的創新,融合了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種教育教學方式之長。將課堂延伸到歷史建筑中、延伸到博物館內,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應用歷史建筑和館藏的德育資源。把“講故事”與“講道理”結合起來,把“講體育”與“講德育”結合起來,在沉浸式教學過程中,展開理論教授和價值觀引導,潛移默化地實現以體育德的初衷。依托學校豐富的歷史文化和館藏資源,以及與之相匹配的講解及課程資源,以“理論課程+互動體驗”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不同領域、不同視角、不同維度的沉浸式體驗。

第二,豐富教學內容,實現“體德結合”。堅持用體育講思政,立足于強大的專業優勢,依托于豐富的體育資源,從大學生所熟知并喜歡的體育運動中深入挖掘其中豐富的德育教育資源,結合思政必修課的大綱內容,實現“體德結合”,聆聽體育故事,了解體育歷史,體驗體育精神,參與體育活動,在多樣的、沉浸式體驗中充分感受體育魅力。這不僅成為學生喜歡并能受益的教學內容,也反向輸出、豐富了思政課的教學案例和內容。

第三,創新教學方式,實現“身心契合”。體育特色“大思政課”重視學生的共情共鳴,以“理論課程+體驗互動”為主要方式,力求在行走的、互動的、沉浸的情景式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以體育講德育的方式,依托校內外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與歷史建筑、歷史藏品、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跨時空交互,提供與思政課教師、教練員、運動員的實時性交互,提供與智能機器人、虛擬情境的現實與虛擬的交互,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立體式的沉浸式體驗。主動探究式的、行走講解式的、嘉賓訪談式的、互動體驗式的各種教學手段的組合運用,讓學生的學習體驗有了質的飛躍,使他們在沉浸中、在潛移默化中感悟體育精神、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實現德育教育。

第四,建立協同機制,實現“資源整合”。整合師資力量,突破傳統教學活動的身份與時空限制,形成包括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冠軍運動員、知名教練員、博物館講解員等在內的交叉矩陣的師資庫,創造性地為學生多樣性、多層次性需求的滿足提供保障。

【注:本文系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專項《基于大學生接受特點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創新研究》(項目批準號:20VSZ06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胡德平  上海體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王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