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縣交通區域優勢明顯,縣域內既有的達渝、南大梁高速公路和擬建的大墊、城宣渝高速公路呈“井”字型布局,七條國省干線公路縱橫交錯,農村公路全面貫通。大竹縣委、縣政府確立了把大竹建成川東渝北區域次級中心城市的發展定位,提出了構建“四鐵四高速七干線”外聯內暢的交通聯運新體系,同時集中力量開展“三年交通運輸大會戰”,以實施鐵路建設破冰行動、高速公路成網行動、國省干線提檔行動、農村公路延展行動、智慧交通普及行動、養護管理創新行動“六大攻堅行動”為抓手,形成暢通直連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雙城圈”四極的“鐵公水航”交通快速通達格局,開創貫穿東西、暢通南北的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的新局面。這是引領大竹跨越、服務全市大局的戰略定位,是推動底部崛起、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是全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全縣黨員干部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
大竹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現狀
大竹縣位于四川省東部、達州市南部,距成都市區391公里,距達州市區71.1公里,距渠縣城區43.1公里,距鄰水縣城區63.4公里,距重慶市區145公里,是連接達、渝兩地的重要交通樞紐。全縣無水路、鐵路、航空,公路是唯一的交通運輸方式。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大竹搶抓成渝雙城經濟圈、萬達開經濟示范區與鄉村振興戰略等重大歷史機遇,交通運輸各項工作取得了輝煌成績,城鄉交通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現已基本形成了“3小時成都、1小時重慶、半小時達州、縣內1小時”的快速通達格局。
出縣通道貫穿全境。包茂、南大梁高速公路,國道318、210線,縣道竹墊路、竹石路、竹龐路等出縣通道呈“十字型”交叉貫穿全境。
公路路網逐漸形成。截至2022年6月底,大竹縣全縣通車里程達4407.036公里,其中:達渝高速公路58公里,南大梁高速公路34公里,國道210、318線114.135公里,國道外遷過境段5公里,省道306.8公里,縣道530.638公里,鄉道698.114公里,村組道公路2665.121公里。馬西路升為省道S202線,途經大竹縣境內的安吉鄉、永勝鄉、石橋鋪鎮、觀音鎮、周家鎮、高明鎮、天城鎮、石子鎮、四合鎮等鄉鎮,全長約83.4公里(不含重復路段里程)。碑石路升為省道S404,途經柏林鎮、清河鎮、楊家鎮、白塔街道、竹陽街道、川主鄉、高穴鎮、文星鎮、石子鎮等鄉鎮,止于原吉星鄉川渝界,全長約96.74公里。竹周路升為省道503線,途經觀音鎮、周家鎮、烏木鎮、東柳街道等鄉鎮,全長約27.78公里(不含重復路段里程)。廟壩至周家道路升為省道507線,途經歡喜坪、廟壩鎮、媽媽鎮、周家鎮、觀音鎮等地,全長約63.04公里(不含重復路段里程)。天城至文星道路升為省道508線,途經天城鎮、高明鎮、童家鎮、文星鎮等鄉鎮,全長約35.84公里(不含重復路段里程)。
城市道路互聯互通。目前,建成的北城大道、國道外遷(5公里)和達渝高速大竹南出口拉大城市骨架,國道穿城而過的歷史已經改寫,新建的東湖大道、竹陽東路東段等13條主次干道互聯互通。
運輸服務并進發展。目前,全縣有一級客運站1個、鄉鎮汽車站29個、村級招呼站374個。擁有客運企業5家、規模貨物運輸企業5家,有營運客、貨車1821輛,其中營運客車750輛、營運貨車1071輛,共開通客運線路142條,其中,省際客運線路9條、市際客運線路7條、縣際客運線路10條、縣內客運(包括城市公交客運線路和通村客運線路)線路117條,為全縣廣大群眾出行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優質的服務。
規劃引領高瞻遠矚。搶抓成渝雙城經濟圈、萬達開經濟示范區與鄉村振興戰略等重大歷史機遇,集中力量開展“三年交通運輸大會戰”,科學編制《高速公路網調整規劃》《大竹縣農村公路路網調整規劃》《大竹縣省道干線公路調整規劃》,構建“四鐵四高速七干線”外聯內暢的交通聯運新體系。
當前階段大竹交通建設面臨的困境
交通運輸形式單一。全縣無水路、航空、鐵路,道路交通是唯一的運輸通道。要實現振興核心示范區建設,在水路、鐵路、航空等建設方面會存在很大困難。
縣內循環不足。大竹縣處于四川省的盆周地區,屬典型的丘陵地帶。近年來,雖然在國家、省的大力支持下,加大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全縣所有建制村通村道路通硬化路,但全縣約有700公里進村入戶的“最后一公里”道路仍需要硬化。截至目前,公路密度為212.08公里/百平方公里,較四川西部發達地區仍處于落后地位。要實現外聯內暢覆蓋城鄉的交通網絡,任重而道遠。
交通服務功能不完善。目前,大竹縣城區內僅大竹車站(雙馬車站)1個縣級客運站,各鄉鎮實際運行的客運站僅29個,覆蓋率較低。全縣無公交總站,公交車無正規停放場所。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目前也只有1處。
建設資金缺乏。大竹地屬川東平行嶺谷區中段,華鎣山、銅鑼山、明月山平行,構成“三山兩槽”地貌,山高路險,交通建設和養護成本極高,加之縣財政財力薄弱,交通建設資金籌集十分困難。截至目前,全縣交通建設欠款累計達4.6億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大竹交通跨越式發展。
建設用地緊張。大竹交通大手筆實行大發展,打通出縣通道,暢通縣內循環,必定涉及大量土地征用、房屋拆遷。大竹縣目前準備實施的G210線升級改造(百節機場快速通道)、S404升級改造等國省干線公路建設項目,因先行用地政策限制和地方用地指標緊缺,致使交通項目建設過程中土地征用、房屋拆遷工作進展緩慢。
大竹建設高質量交通網絡的優勢
區位優勢。從區位來看,大竹縣地處成渝經濟區渝廣達發展帶,具有北緯30°川東第一城和達渝合作橋頭堡的獨特區位,已具備縣域交通發展的地理條件。
機遇優勢。享有成渝雙城經濟圈、萬達開經濟示范區與鄉村振興戰略等重大歷史機遇。一是《高速公路網調整規劃》中,新增大竹至墊江、城口經宣漢至重慶高速公路,打破山后無高速的窘迫局面,同時建設川東首條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創建新的經濟走廊帶,帶動縣域內產業飛速發展。二是《大竹縣農村公路路網調整規劃》中縣農村公路總里程大幅提升,縣道約700公里,鄉道約700公里,優化了縣域內農村公路路網布局,為下一步農村公路提升改造提供支撐。三是《大竹縣省道干線公路調整規劃》中共新增五條省道公路,主要為山前通往山后和山后區域內互通的主干路線,突破山前山后協同發展的瓶頸,同時為2035年前國省干線改造提供規劃支撐。四是積極謀劃和爭取美麗鄉村路建設項目,實現縣域內重要經濟節點和旅游景區通黑化路,提升產業競爭力,目前已安排51.5公里美麗鄉村道路。五是積極爭取撤并村、自然村道路硬化計劃,解決群眾出行“最后一公里”,撤并村270公里、自然村90公里已經納入省規劃的盤子,將逐年下達計劃。因此,大竹在實現構建外聯內暢覆蓋城鄉的交通網絡享有難得的歷史機遇和政策機遇。
資源優勢。大竹縣是人口大縣、農業大縣、經濟大縣、資源大縣、文化大縣,尤其是連續11年入選中國西部百強縣,2014年經濟綜合排名居全省第44位,主要經濟指標位居全市前列,榮膺“西部競爭力十強”,躋身全省縣域發展第一方隊。因此,良好的資源使大竹在實現構建外聯內暢覆蓋城鄉的交通網絡上成為可能。
基礎優勢。從現實基礎來看,經過多年的努力,按照“建成川東渝北區域次級中心城市”的發展定位,著力建設外聯內暢覆蓋城鄉的交通網絡,克難攻堅,苦干實干,以超常努力實現了全縣交通跨越發展,交通樞紐骨干框架已基本奠定。
高起點構建區域綜合交通次級樞紐
在全省12個區域性次級樞紐及8個節點城市建設中,城鎮、農村、產業的發展都必須由交通網連接,這對大竹構建綜合交通樞紐,增強區域次級中心城市發展承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一,強化交通規劃的完善和執行。搶抓國家、省、市發展重大機遇,科學編制高速、國省道、美麗鄉村路、農村公路、運輸場站等規劃,進一步完善軌道、路網、公交、場站和產業發展等專項規劃,注重銜接、確保科學。緊貼大竹縣城市發展和縣域經濟發展布局,加強交通道路和運輸網絡布局、建設規模、實施時序等科學規劃和統籌。通過加強立項論證、優化工程設計,合理控制建設規模和標準,科學確定工程施工方案。加強項目前期工作,建立健全交通建設項目庫,做到建設一批、申報一批、儲備一批,為工程建設的啟動和招商引資打下良好基礎。
第二,構建覆蓋城鄉的軌道和道路網絡。構建“四鐵四高速七干線”外聯內暢的交通聯運新體系,對外形成以軌道、快速通道、高速路為主的快速通道,對內形成鄉鄉鎮鎮、村村通水泥(油)的交通網絡。一是著力打造“四鐵”,即全力支持西渝高鐵和成達萬高鐵過境大竹,規劃研究達州經大竹、墊江至涪陵和廣安經大竹至梁平普通鐵路建設項目。二是暢通“四高速”大通道,即全力建設大竹至墊江、城口經宣漢至重慶高速公路,與既有的包茂、南大梁高速形成“井”字形布局,實現與周邊所有縣市區通高速公路目標。三是加快“七干線”建設,即全力推進G210線、G318線、S202線(安吉至四合)、S404線(大竹至墊江)、S503線(大竹至周家)、S507線(廟壩至觀音)和S508線(文星至天城)七條國省干線公路提檔升級。重點推進達州—大竹—川渝高竹新區產業大道建設(即G210線升級改造項目),加強與廣安市鄰水縣銜接力度,共同包裝一級公路收費項目,打造達州南下重慶經濟發展走廊帶,助力達州南下戰略。
第三,構建城鄉無縫銜接的客貨運服務體系。以“大交通、大客運,無縫銜接、立體換乘”的理念,形成相互銜接、舒適安全、方便快捷的城鄉客運體系。以對外運輸為第一層次,在北城新區規劃建設一個綜合性的物流中心,承擔大竹與達州、重慶、鄰水、成都等城區的大運量、中、長距離運輸,并將運輸功能通過完善的客運網絡輻射到全縣各鄉鎮;以縣際客運為第二層次,提升改造大竹雙馬汽車站、新建大竹縣汽車南站和規劃的高鐵站配套客運站,承擔縣城及各鄉鎮居民出行任務;以縣境內公共交通、農村客運為第三層次,加快推進“金通工程”,實現100%建制村通客運目標,并適度擴大城區公交輻射城郊范圍。
第四,建設智能交通管理系統。交通基礎設施、運載裝備、經營業戶和從業人員等基本要素信息全面實現數字化,交通基本要素信息的匯聚、開放和共享全面實現數字化。交通運輸行政審批、公共服務事項和行政執法業務全流程逐步實現在線辦理。三級及以上汽車客運站全部實現聯網售票服務,高速公路服務區實現免費無線網絡、信息查詢系統全覆蓋,車輛安裝使用ETC比例大幅提升。籌建大竹縣交通運輸信息中心兼應急指揮中心,集日常運行監測和應急指揮功能于一體,側重日常運行監測功能,確保對重點營運車輛、重點治超現場、重點路段實時監控。干線公路網重要路段、特大橋梁和隧道等基礎設施技術狀況監測覆蓋率達到100%,運行狀態監測覆蓋率不低于75%。危化品車輛運輸動態實現全程跟蹤監測,貨運業務實現網上辦理。提高科技治理超限超載水平,規劃科技治超點達到4處。
第五,大力發展綠色交通。進一步提高公交出行分擔率,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比例達到30%。大力發展新能源營運車輛,到2020年綜合運輸結構性減排取得明顯成效,新增純電動公交車20輛,純電動公交車占比達到70%,新建新能源汽車充電站7個,逐步推廣新能源出租車及縣內班車的使用,公路營運車輛單位運輸周轉量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較2015年分別下降4%和4.5%,建設成為“四川省交通新能源運用先進縣”。交通運輸廢舊材料再生和固體廢物循環利用水平顯著提高,國省道瀝青路面廢料循環利用率達到80%。
新時代大竹交通網絡發展遠景展望
到2030年,大竹縣交通運輸發展向高水平、現代化方向邁進,交通運輸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取得重大成果,“能力充分、銜接順暢、運行高效、安全環保、保障有力、服務優質”的綜合交通運輸系統基本形成。
建成現代化交通網絡。到2035年,路網規模達到一個先進穩定的狀態,一是完成大墊、城宣渝高速公路建設,實現山前至山后片區高速直達,山后片區鄉鎮高速互聯,與周邊所有縣市區高速直達的目標;二是完成大竹縣繞城快速通道建設,積極推進國省干線公路建設,實現90%的鄉鎮通國省干線公路、三級公路目標;三是完成西渝高鐵大竹站建設,配套完成一級客運站和公交首末站建設,啟動達大墊涪、廣大梁普通鐵路建設;四是完成撤并村、自然村、入戶路等道路建設,實現有條件建制村通雙車道,100%自然村通硬化路,入戶路大面積普及的目標。
形成快速便捷交通圈。依托高鐵、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居民通行時間大幅縮短,通行質量大幅提高,基本實現“半小時到達州、一小時到重慶、一小時縣域、三小時到成都”的交通圈。
規劃通用機場建設。爭取2035年前申請一處通用機場項目的立項建設,彌補大竹縣航空運輸服務空白,進一步提升大竹縣運輸保障能力,實現大竹航空領域零的突破。
優質交通運輸服務。建成“人便于行、貨暢其流”的客貨運網絡體系、現代交通物流體系,綜合交通運輸服務水平更加優質高效,貨運可通過鐵路直達達州,亦可通過公路直達渠江聯通長江航道。
設施養護現代化。新建立1處現代化機械養護中心,運用新型科技手段、新型養護材料,以機械代替人工,大大減少養護時間,實現交通基礎設施養護和現代化管理。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