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鵬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鄉村振興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近日,中央一號文件發布,提出要深入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推動數字化應用場景研發推廣,加快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推進智慧農業發展等。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建設農業強國,就需要我們借助新技術新要素進行“彎道超車”,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農業生產質與量的趕超。其中,數字經濟及其技術作為新技術新要素的典型代表,正在引領農業農村現代化;數據要素也與傳統產業不斷滲透融合,為農業強國建設帶來新局面、新機遇和新發展。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的興起與發展,數字技術在農業農村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成為鄉村創新治理手段、實現精細化管理、促進智慧農業和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在當前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和新技術新要素不斷迭代的背景下,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更需要改變傳統的發展模式,以農業現代化助推農業強國建設。
強化數字技術嵌入,形成新模式。推進農業產業數字化步伐,把新一代數字技術融入農業全產業鏈,以創新驅動的新模式推動農業強國建設。一是加強智慧農業網絡研發。加快物聯網等新技術向農業生產領域的滲透,通過智慧系統管控農產品生產全過程,運用技術銜接包括投入、生產、流通、倉儲、加工、運輸等產業鏈環節,全面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二是加大數字技術裝備投入。應針對我國不同地區的稟賦實際,開發適應農業場景的智慧化農機產品,加大智能旋耕條播機、智慧無人收獲機等新型技術裝備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實現管理精細化、作業智能化和產出高效化。三是夯實農村信息技術基礎設施。除了通過財政專項資金投入外,還要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加強農村數字建設力度,運用新技術推進農村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發展。
加快數據要素轉化,創造新價值。數據要素的價值在于其轉化過程及其結果,要充分發揮數據要素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把數據要素切實轉化為產出價值。一是加快農業農村數字云建設。要因地制宜構建公益性與營利性相結合、生產性與生活性相結合、全國性與區域性相結合的農業農村數字云服務平臺,分類分級制定差別化的數據交易機制,提供高質量鄉村生活所需的大量結構化與非結構化數據。二是構建可溯源的農業農村數據體系。加快小農戶融入大數據網絡步伐,依靠“互聯網+大數據”的媒介和載體,集成農資采購、收獲統計、要素施用、交易信息等為一體的系統性數據采集體系,保障農業生產經營數據的可溯源性,生成可供大數據分析的具有更高價值含量的數據資源。三是推動農業社會化數據服務。積極推動農業領域的專業化、社會化數據服務經營主體的發展,在農產品生產的規模布控、品類篩選、成本管理等方面,提供精準和可操作的數據分析服務,促成農業生產現代化轉型。
促進產業技術融合,凝聚新動能。強化農業產業化的技術支撐,激活數字產業與現代農業的銜接點,通過產業與技術充分融合的方式有效支撐農業強國建設。一是大力發展農村電商產業。運用互聯網等新型技術手段,拓展直播售貨、電商直采、社區團購等多種形式的農產品銷售渠道,通過多元化的“產業+技術”平臺建設,實現農產品產銷有機銜接。二是鼓勵數字普惠金融發展。鼓勵農村各級金融機構特別是農村信用社的數字化轉型發展,不斷創新農業領域的綠色金融產品,以便捷式、在線式、高效式的金融服務供給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三是強化數字文旅產業帶動。充分發揮“數字+文化”“數字+旅游”等新業態在特色農業建設中的帶動作用,開發VR鄉村旅游、農事活動直播、云上農業會展等場景項目,打造特色化、差異化、價值化的農業品牌。
推動數字治理深化,建構新機制。以新技術新要素驅動農業強國建設,還需要以數字治理為核心推動轉變政府職能,充分發揮市場與政府的協同作用,建構支撐農業強國建設的動力機制、保障機制和約束機制。一是廣泛采用遠程調控技術。加大遙感系統、衛星定位、遠程運維等數字調控技術在特色農業發展中的應用,做好國土空間規劃與利用優化,切實保證糧食安全和農作物產量要求。二是完善數字化的政務體系。農業主管部門應強化自身建設,要建立起云計算、大數據等數字技術支撐的政務云,提高辦理貸款抵押、行政審批、產權轉移等事項的工作效率,更好地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行政服務。三是清除數字農業發展保障。要加強數字賦能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政策引導,促進新技術新要素領域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搶占農業大數據發展新契機,推動農村信息資源積累并將其作為農業強國建設的重要戰略儲備。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