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中國品牌 > 領軍人物 > 正文

傳承航天精神,續寫中國航天新輝煌

——訪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空間技術專家戚發軔院士

空間站“T”字形基本構型在軌組裝完成,嫦娥五號或找到月球有“本地水”證據,長征八號運載火箭一箭22星創造新紀錄……乘著“航天強國”夢想的翅膀,中國航天六十余載負重前行、厚積薄發,用一次次不懈的探索和強勁的騰飛,在浩瀚的太空寫下嶄新的壯美詩篇。

接續奮斗的圓夢之路,是什么力量讓一代代航天人不畏艱辛、勇毅前行?遨游星際的逐夢之旅,新一代航天人如何創造更多奇跡?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成立55周年之際,本報記者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空間技術專家戚發軔,請他聊聊中國航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記者:中國航天在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探火探月、北斗導航等領域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靠的是什么?

戚發軔:中國航天起步于1956年,從當年的一無所有,到現在成為航天大國,并逐步向航天強國邁進。能夠取得如此矚目的成就,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中國航天的任何一個發展階段都離不開黨的領導。從集中力量打“兩彈”攻堅戰,再打衛星“殲滅戰”,到確立依靠飛船而不是航天飛機發展載人航天,黨的決策為中國航天擘畫出正確的發展道路。

其次,靠全國人民的支持。例如,當我們的運載火箭發射外星失敗后,有民營企業捐款,甚至有小朋友把壓歲錢都捐出來支持我們搞研發;再如,我陪中國進入太空的第一人楊利偉到香港和澳門訪問,當地民眾愛國熱情高漲,扶老攜幼地爭相要看看航天英雄……無論成功或失敗,我們的人民都全力支持國家航天事業的發展,這是我們事業能夠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

最后,我們鍛煉了一支用先進思想文化武裝、受偉大精神鼓舞的航天隊伍。中國航天在發展壯大過程中,孕育并實踐了以航天傳統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為代表的航天“三大精神”,以及探月精神和新時代北斗精神。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反映了不同時期中國航天事業的特征,體現出一脈相承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激勵、鼓舞著一代代為建設航天強國而奮勇向前的航天人。

記者:我國現在的科研條件和工業水平已經取得長足發展,特別是當更多元化的社會力量加入航天事業后,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基礎和代表的航天精神,在航天新征程中是否仍將發揮引領作用?

戚發軔:雖然很多情況發生了變化,但我們現在不僅僅是需要,而且是比過去更需要航天精神的指引——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一輩子的事情,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是如此。

在創業和攻堅時代,我們一窮二白,在技術、產品上被國外封鎖、受到壓制,當時的“自力更生”實際上是被逼出來的。如今,我們在自主創新方面取得了不小的進步,在一些領域甚至還會引領世界航天的發展,就更不可能得到國外的幫助——還是那句話:“要發展、要強大,只能靠自己,不能靠別人。”

現在的條件這么好,還要不要艱苦奮斗,還要不要吃苦?去年全國疫情形勢嚴峻,為了保證空間站建設任務按計劃完成,很多航天人夜以繼日地搞攻關,廢寢忘食、以崗為家。我認為,任何時候都要吃苦,但吃苦的內容不一樣。現在要吃什么苦?就是排除來自外部的誘惑和干擾,全力以赴干好國家交給我們的任務。

我一直強調,人要有愛,而最高尚、最偉大的愛,就是愛國家。愛國是高尚的,卻并非高不可攀,只要我們努力將個人的時間、精力、知識和技能奉獻給國家、事業和崗位,那就是愛國。我在傳播航天知識、倡導航天精神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科普不只是普及知識,更重要的是普及、傳承、弘揚科學精神——一個沒有精神鼓舞和引領的人,必將無所作為,這也是前些年我國設立“中國航天日”的重要目的之一。

記者:關于航天人才的培養,有哪些感受同大家分享?

戚發軔:人才是核心競爭力,事業是靠人干出來的。因此,除了做好航天精神的代際傳承,我們還要繼承、發揚老一代航天人“傳幫帶”的優良傳統。記得當年東風二號首飛失敗時,我有一種“天塌下來”的感覺,真是萬分沮喪、無地自容。當時,現場的一位領導鼓勵大家:“失敗是成功之母,總結經驗再干!”這句話給了我莫大鼓舞,也激勵著我們后來邁向成功。在實際工作中,要多為年輕人創造獨立思考積極干事的機會,在少干預甚至不干預的同時,允許他們試錯、犯錯,出錯后幫助他們發現不足、總結經驗,讓年輕人在實踐中不斷地成長、進步、成熟起來。

記者:未來,中國空間科學技術事業將朝著哪些重點方向或領域發展?

戚發軔:經過6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航天大國,正向著航天強國邁進,這需要在空間科學、空間技術和空間應用三個領域全面協調發展。目前,我國在上述三個領域的發展仍然存在不充分、不平衡的地方。比如,在以運載火箭、衛星、飛船、空間站為代表的空間技術方面,我們取得了很大進步,有些領域甚至是世界領先水平,但在以深空探測為重要內容的空間科學領域,我們仍存在短板——現在的太空博弈,已經跨過近地軌道和月球,直接向整個太陽系發展,歐洲雖然沒有發展載人航天和登月工程,但通過跨國航天合作已經在深空探測領域積累了先發優勢,關于這一點我們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認識。再如,中國目前在軌運行衛星的數量位居世界第二位,但在應用方面尚未開展充分探索,沒有形成大規模的產業效益。空間應用是我們面臨的重要挑戰,這件事不能只靠國家機關和國有企業,還需要有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民營企業等社會力量共同參與。

[責任編輯:潘旺旺]
標簽: 戚發軔   航天精神   中國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