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水,村集體經濟壯大破冰,特色產業發展興濤弄潮,和美鄉村建設逐浪揚波……
東北的初春,乍暖還寒,皚皚白雪之上,農業大省吉林,全面對標對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以中央一號文件為遵循,堅定航向,開足馬力,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而不懈奮斗。
格局更大——從“三權分置”到壯大新型村集體經濟
走進長春市九臺區合悅聽湖創意農場,農業現代化氣息撲面而來。田園藝術民宿、自動化陽光果蔬棚、陽光音樂花房、植物迷宮、寵物樂園、共享家庭農場,流水潺潺、溫馨愜意。
占地面積如此廣闊的田園綜合體項目如何落地?項目用地從何而來?
“我們這個項目2018年選址并啟動,能有這樣的建設規模,主要得益于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為農場發展提供了用地保障。”合悅聽湖創意農場董事長臧貴臣說,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作出了明確部署,吉林省不僅配套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還進行了各種探索和改革,農業企業迎來了發展和騰飛的最佳機遇。
對于肩負國家糧食安全重任的吉林來說,守住耕地紅線與項目用地保障一直是招商引資、項目落地、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一道難題。
如何破題?
一場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改革試水,在長春市九臺區率先展開。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農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九臺區堅守“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的三條底線,推進“三塊地”改革,實現了三項改革任務的縱深推進、深度融合、全域覆蓋,成功破解項目落地和企業發展用地困難的難題。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僅僅是吉林省深化改革、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吉林省始終把改革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法寶,貫穿農業強省建設全過程,圍繞處理好農民和土地關系這條主線,把強化集體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實現農民集體成員權利同激活資源要素統一起來,讓廣大農民分享更多改革成果。
深化農村“三變”改革,活化農村集體“三資”,加快構建產權關系明晰、治理架構科學、經營方式穩健、收益分配合理的運行機制,鞏固擴大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成果,持續激活主體要素。牢牢把握適度規模經營這一現代農業發展方向,加快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土地集約化經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吉林基層干部群眾積極實踐和探索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的腳步從未停止。
2016年,松原市大洼鎮民樂村黨支部書記張志峰帶頭由村集體成立農民合作社,集中小部分土地進行農業技術示范。合作社實行統一購買農資、播種、田間管理、秋收、賣糧,合理分配收益。村集體負責合作社經營的日常監督工作。幾年后,合作社的經營收益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村民主動把土地交給合作社經營。
“今年得到分紅41000元,比去年多了6400元,加上我在村里蔬菜合作社承包的兩棟大棚,年收入已達到9萬元。”村民張志華說。
2020年以來,松原市總結基層經驗,將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有力抓手。目前,松原市1000多個行政村發展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已達到40.9%,2022年實現127個村分紅總(金)額2.43億元。
松原市的探索,正是對中央一號文件所提出的“要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的生動實踐。
路子更廣——從“資源洼地”到發展要素奔涌而來
錢從哪來?人才從哪來?
這是一道難題,卻是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必答題。
吉林省敢為、敢闖,補短板、強弱項、健機制,以項目吸引資金,以政策吸引人才,促進更多要素資源向鄉村聚集。
春節后上班第一天,通榆縣天意農產品經貿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于海娟就帶著各部門負責人研究辣椒產品出口訂單。
作為當地最大的辣椒深加工企業,2022年,天意公司出口產品8萬噸,出口額突破2億元人民幣。
“我們企業運轉資金充沛,人才充足,得益于通榆縣委、縣政府對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持續投入。”于海娟告訴記者,通榆縣不斷加大對當地產業和企業的扶持力度,出臺各種利好政策,不僅讓她這樣的企業掌舵人更有信心不斷增加投資,擴大產能,也讓全國農業人才敢于落戶通榆。
2022年,吉林省在大安市建立“萬畝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示范區”,華清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河北硅谷肥業有限公司等11家科研單位與企業先后入駐,在大安市的鹽堿地里展開技術“大比武”。
隨著企業先后落地,高端人才源源不斷地涌來,為大安市鹽堿地治理注入了綿綿不絕的新動力,曾經的不毛之地成了今日的米糧倉。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釋放了更多重農強農信號,吉林省關于鹽堿地改良也出臺了更多好政策,我們抓住發展機遇,在大安市擴建了廠房,加蓋了職工宿舍……”河北硅谷肥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董要東說,今年公司在大安市投入了更多的資金,也調派了更多的人才。
路子廣了,思路寬了。一股干事創業的火熱激情在白山松水間激蕩。
獲得感更強——從“守住防線”到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整潔的柏油馬路如一條黑色絲帶蜿蜒穿過雙遼市的10個村屯,沿線的一馬樹森林公園、八一湖等景點相互呼應補充,成為小有名氣的“金秀旅游精品線路”,為村民致富拓寬渠道。
東遼縣安石鎮朝陽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憑借“農業+產業+旅游”的思路,實現從特困村向“首富村”成功“逆襲”。
通榆縣“小積分”激活大德治,讓移風易俗在城鄉處處有新風。
公主嶺市大嶺鎮黃花村,農民巧用網絡直播,讓村里的君子蘭產業火了起來。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正在吉林大地如花綻放。
何以除舊布新、改天換地?
近年來,吉林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圍繞“五大振興”要求,錨定加快農業強省建設目標,聚焦“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全面促進脫貧群眾持續穩定增收,全面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全面加快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2022年吉林省脫貧群眾收入實現新增長,人均達到13805元,14.5%的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產業就業幫扶取得新突破,全省產業幫扶項目帶動人數、脫貧群眾及監測對象就業、幫扶車間數量、新增脫貧人口小額信貸均較大幅度增長;
防返貧監測幫扶得到新加強,農戶手機申報小程序、村組專兼職防返貧監測員和中省直部門廳際溝通協調機制作用充分發揮,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鄉村建設行動再上新臺階,在全國率先建立由吉林省委、省政府分管領導任總召集人的省級議事協調機制,創新形成以“1+16”方案體系為支撐、“一引領三提升一示范”為抓手的鄉村建設行動升級版;
重點邊境村建設邁出新步伐,全省實施產業項目99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196個,村集體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達到197個,聚集人氣效應明顯。
這是一年來吉林省持續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上臺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開新局的最直接體現。
新的一年,新的起點。吉林人民再次以奮發有為的姿態,咬定青山不放松,腳踏實地加油干,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吉林日報記者趙寶忠、王偉,本報記者郎秋紅、薛欽峰)